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新形势下,如何创新市县防震减灾工作和城市防震减灾新路径,一直是基层防震减灾工作者面临和思考的问题。本期《市县防震减灾工作》栏目,我们将四川省防震减灾示范县创建工作特色做法及经验介绍给大家,希望能对各地的防震减灾工作起到一定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2.
《防灾博览》2015,(3):101+1
德昌县职业高级中学,在坚持内涵发展的办学思路的同时,积极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宜传教育和地震应急演练活动:利用校园广播宣传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利用学校宣传橱窗和展板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教育把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教育纳入了教学计划,同时每学期开展1次地震应急演练设立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活动室,配备电教设备和防震减灾科普图书、挂图等2014年11月获得州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称号  相似文献   

3.
调查:学生防震减灾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增强防震减灾意识,是未雨绸缪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基础.笔者通过问卷法和访谈法等,对汶川震区中小学生的防震减灾意识进行了实地调查,获得第一手调查资料,并对该资料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反映了震区中小学生防震减灾意识现状和掌握防震减灾知识情况,为中小学生防震减灾意识、学习防震减灾科学知识、增强对地震灾害承受能力、消除恐震心理等提供了较为真实的数据,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地震灾害预防我国防震减灾工作方针是什么?我国防震减灾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工作方针。防震减灾工作方针既是指导各项防震减灾工作和活动的总原则,  相似文献   

5.
2020年中国地震局开展了全国公众防震减灾知识普及和科普满意度抽样调查,结果显示,17.1%的受访者具备防震减灾素养,与2018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相比较,公众防震减灾素养水平的区域分布有明显不一样的规律,公众防震减灾素养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区域地震灾害程度和个人地震经历对公众防震减灾素养水平有显著的影响。防震减灾素养水平在城乡、性别、受教育水平等不同群体中的差别,和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基本一致,受教育水平对防震减灾素养水平影响最大。在不同年龄群体中的差别则和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不同,显示出独特的规律。在防震减灾科普工作中,需要重视公众防震减灾素养水平的这些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提升科普效率。  相似文献   

6.
目前,虽然我国的防震减灾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仍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我国的社会防震减灾意识还相当薄弱,国民的防震减灾知识相对贫乏,减灾能力也相对较弱。因此,加强防震减灾教育,对于提高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其中加强中小学防震减灾教育  相似文献   

7.
防震减灾规划是加强地震灾害预防,提高综合防震减灾能力的重要依据。防震减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制定防震减灾规划,是增强防震减灾能力的需要。目前我国防震减灾能力还相当薄弱,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发生同等程度的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要严重得多。防震减灾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必须纳入依规划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8.
为全面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总要求和各项工作任务。围绕防震减灾法贯彻实施情况,交流各地在开展防震减灾立法、执法和法律实施监督等方面的做法、经验,探讨如何进一步贯彻实施防震减灾法,加强新时期防震减灾工作,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和中国地震局于2011年7月5—6日,在辽宁省大连市联合召开了全国贯彻实施防震减灾法座谈会。  相似文献   

9.
《防灾博览》2012,(5):6-9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统筹部署,大力推进防震减灾工作。明确防震减灾战略要求,确立国家2020年防震减灾奋斗目标,颁布实施《国家防震减灾规划》,修订《防震减灾法》,领导全国人民夺取抗震救灾伟大胜利,国家防震减灾能力明显提高,初步形成了政府领导有力,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全社会共同抵御地震灾害的局面为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本刊从四个方面介绍中国地震局在推进防震减灾工作中的辉煌成就,借此向地震工作者的艰辛付出和不懈努力致敬!  相似文献   

10.
图片新闻     
《防灾博览》2010,(4):F0002-F0002,1
加强防震减灾法律体系建设,推进依法行政,大力开展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政策研究意义十分重大,对推动我国防震减灾科学发展、改革创新.实现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具有重要的作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深入的推进防震减灾法律体系建设和政策研究.为防震减灾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溧阳地震四十年来该地居民防震减灾科学素质情况,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社区居民的个人基本信息、防震减灾科学知识理解、知识需求和偏好,以及对江苏省防震减灾科普宣教工作的评价进行调研。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表明,溧阳市社区居民防震减灾科学知识水平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对地震预报信息发布和相关法律法规认知方面还有欠缺;防震减灾知识需求强烈且务实,最想了解的是自救互救知识,偏好科普讲座和应急演练活动;对我省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的评价为中等偏上,在评价过程中,最主要的影响因子是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实用性、宣传品质和渠道。本次调查为今后开展溧阳市社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城市防震减灾是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和地震科学家共同关心的重大课题及重点工作。“九五”期间,我国先后在部分大中城市开展了防震减灾的示范研究,建立了先进的防震减灾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本文全面介绍了该项示范研究的城市之一-合肥市震害预测与防震减灾计算机信息管下系统的主要内容、研究特色和取得的工作成果。该技术系统的完成,对推进我国城市防震减灾的科学化、现代化管理和实现防震减灾十年目标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能源供应系统地震灾害链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预防和减轻能源供应系统的地震灾害危险性是防震减灾中的重要课题。通过对以往能源供应系统地震灾害特点的分析和总结,提出用灾害链理论来研究系统的地震灾害问题。研究了能源供应系统中的石化系统在遭遇破坏性地震作用时,地震灾害链的形成过程及形成机理,并给出了石化系统地震灾害链示意图,最后论述了灾害链的切断与控制方法,为防震减灾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空间信息技术在防震减灾工作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是个地震多发国家,地震损失严重。在防震减灾研究中,迫切要求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用高新技术推动防震减灾工作的发展。目前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合称3S)得到了快速发展,以3S技术为主要框架的空间信息技术在防震减灾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重点阐述了空间信息技术在防震减灾中的作用,并对空间信息技术在防震减灾中的应用趋势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对中国地震灾害现状分析的基础之上,依据地震工作三大体系的要求和建设首都圈防震减灾系统工程的经验,提出了在我国建立地震灾害系统工程的设想,并对该系统进行了初步的设计和论证。分析研究表明,地震灾害系统工程可以涵盖地震工作的各个方面,并且具有系统化、法制化及高科技等特点,对我国实现减轻地震灾害的目标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汶川8.0级地震所引发的防震减灾工作启示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1966年邢台地震和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对中国防震减灾事业的方针政策已经产生和正在产生深刻影响。汶川8.0级地震的惨痛教训进一步说明,在地震预报不过关或还不可靠的前提下,震灾预防是减轻地震灾害的最有效途径。汶川地震的灾情和云南省减隔震技术研究应用、农村民居抗震、城中村改造三大工程加速了中国防震减灾结构的调整——应把建构筑物抗震设防摆在更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17.
基于GIS的城市防震减灾信息管理系统设计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本文通过基于GIS的城市防震减灾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设计的分析研究,描述了系统的总体思路,结构设计和功能等内容,该系统的建立既可用于城市防震减灾的日常工作,也可用于应急救灾的紧急情况。  相似文献   

18.
汶川大地震给中国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也再一次提醒国内外的决策者和研究人员必须注重发挥科学技术和国际合作在灾害防治和抗灾救助中的巨大作用。从当前国际减灾救援所面临的挑战出发,通过总结中国减灾国际合作的发展过程、发展现状以及在这次汶川大地震中减灾国际合作所发挥的作用,论述了在中国加强国际减灾合作的必要性及下一步的工作重点,以期为灾区的恢复重建和科学总结抗震救灾经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简要论述了国内外防震减灾信息和辅助决策系统的发展状况。以大庆油田防震减灾信息和辅助决策系统为基础,详细探讨了分布式防震减灾系统的框架研究,包括ArcIMS的应用、系统框架的二次开发、数据库的远程连接和调用和系统框架的集成等。同时阐述了分布式网络GIS已经成为防震减灾信息和辅助决策系统建设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和它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汶川地震暴露出目前我国城市公园建设普遍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其防灾功能不强。城市公园应是防灾公园。防灾公园是起广域防灾据点、避难场所作用的城市公园和缓冲绿地,应符合城市防灾规划要求。从防灾公园的定义出发,本文重点阐述了防灾公园的3个特点:规模、构造和设施;通过每平方公里公园数量、每万人公园数量、人均公园面积及公园占市区面积比例等多项关键指标,对上海市防灾公园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上海市防灾公园的规划、建设提出了2点建议,一是完善防灾绿化网格,二是逐步实现现有城市公园向防灾公园的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