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结合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评审过程中公众参与章节出现的问题,总结实际工作过程中的公众参与章节以及评价过程中的公众参与工作程序、调查内容、调查对象、调查方式、专题编制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和措施,指导环评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如何避免出现类似问题和更有效的进行公众参与,并更好的发挥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公众参与的作用。针对目前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制度、效果等问题提出了相关意见。  相似文献   

2.
我国环评工作的基本情况 不断完善配套法规自环境影响评价法颁布实施以来,环境保护部又起草了规划环评条例,此条例已上报国务院,正待批准实施.此外,又制定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分级审批规定、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管理办法、专项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查办法、环境影响评价审查专家库管理办法、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程序规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行为准则与廉政规定等配套部门规章,环评工作配套法规日益完善.  相似文献   

3.
环评批复     
《环境》2014,(9)
正为落实《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政府信息公开指南(试行)》关于加大环评信息公开力度的要求,保障公众环境知情权,满足公众对建设项目环境问题的参与监督诉求,本刊开设"环评批复"栏目,对广东省环境保护厅最新的环评批复进行公示。8月7日,《海华大桥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通过广东省环境保护厅批复,认为其建设从环境保护角度可行。项目建设和运营中还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相似文献   

4.
公众参与作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以大同市医药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为例,介绍了公众参与的工作程序、方式、分析结果及意见的落实,证实了公众参与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公众参与作为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内容,不仅可以提高项目环保措施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同时也是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项目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自从2006年原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规范了环评中的公众参与工作以来,今年环境保护部又相继出台相关政策,要求进一步做好信息公开和征求公众意见等工作,切实保障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本文结合沿海地区某高速公路项目环评中公众参与的具体做法,从公众参与的程序、内容及代表性等方面分别介绍了新形势下如何在高速公路环评中深入、有效的开展公众参与工作,并从公众意见调查时间、公参形式选取、公众意见统计和反馈等角度提出了建议,为高速公路等线性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开展公众参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公众参与已成为环境影响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可以让公众了解项目及其环境影响,并广泛征求公众对项目的意见:确保项目引起的重大环境问题在报告书中得到论证.并提出可行的环境保护措施。作在实际工作的基础上,总结出一套实用的公众参与的程序和方法,并应用于世行贷款西江下游航道整治工程环境影响评价中.  相似文献   

7.
公众参与作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以大同市医药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为例,介绍了公众参与的工作程序、方式、分析结果及意见的落实,证实了公众参与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公众参与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环境影响评价程序最关键、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公众参与的目的在于公开的向公众调查和听取其对建设项目的意见 ,以尽可能反映多方面的观点 ,提出项目的关键事实问题 ,确保活动的建议人和社区均满意的结果。我国 1996年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和新制定的《噪声污染防治法》对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作出了原则性规定 ,即环境影响报告书中 ,应当有建设项目所在地有关单位和居民的意见 ;1998年国务院颁布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规定“建设单位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 ,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规定 ,征求建设项目所在地…  相似文献   

9.
黄艺文 《环境》2010,(3):38-38
由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和科威特石油公司联合投资590亿元,在广东省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海岛新区建设的炼油化工一体化项目(项目名称为:中科合资广东炼油化工一体化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工作正在有序进行,目前正在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第二次公示工作。  相似文献   

10.
范鹏  刘文芳  丁力  刘涛  邵峰  陶牮 《环境科学与管理》2012,37(10):147-149,152
为了解输变电工程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对南阳地区某110 kV输变电工程进行实地监测。结果表明,工频电场、工频磁场和无线电干扰远远低于国家相关标准限值,而且随着距离的递增呈衰减趋势。然而监测往往选在"好天气"的时间进行,不能反映"坏天气"的实际状况。结合输变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实际工作经验,分析电磁污染和公众参与现状,发现问题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回顾了中国环境影响评价(EIA)公众参与的历程,以十大经典案例引出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然后从EIA公众参与的程序和过程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进而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认为建立起一套基于环境信息公开透明基础上的各方对话沟通与利益协调机制是提升中国EIA&众参与水平的有效措施。需要指出的是:EIA&众参与有效性的提高,并不仅是技术或者态度的问题,它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面广,需要解决好各环节的问题,包括深层次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了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机制 ,具体分析了当前公众参与所面临的问题 :信息公开不充分、公众参与形式单一、进入渠道和公众参与保障措施缺乏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机制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众参与是一种独特的管理职能.公众不仅要参加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而且要参加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的规划项目的环境保护.建设项目环境信息公开化是公众参与的基础,应健全政府与建设单位、公众环境信息公开化的平台,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充分发挥社区作用,不断完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14.
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方案设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方案设计问题,文中探讨了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是一项社会学的研究内容,它的指导思想也是以社会学为理论基础的,总体设计了参与机制主要考虑有效性、针对性、可行性的特点,它的具体设计包括信息交流与参与方式、参与时间和对象、参与的内容、反馈和监督,通过分析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机制,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方案设计,为如何提高公众参与的有效性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公众参与是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公众参与使得决策制定过程具有更公开、更透明化的特点,同时也使得利益相关者和受影响的人群更容易接受规划和项目的实施.概述了公众参与在战略环境评价的理论发展过程,列举了近年来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在国外的实践经验,讨论了中国公众参与在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成果,最后提出了完善中国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制度的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6.
针对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影响因素及方式分析问题,介绍了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特征,包括公开性、双向性和参与性,对公众参与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主要分析了利害关系人、法律制度、公共政策、市场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信息化程度,探讨了公众参与有效性要素的措施,主要有公众人员的选择、公众赋予的权力、参与时间的选择、解决矛盾能力和公众参与形式,在环境影响评价中进行公众参与不仅是环境影响评价本身的需要,同时也是中国民主制度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高压输变电工程和移动通信基站越来越多地落户于大型居民小区,由此引发的环境投诉和纠纷呈快速上涨趋势。电磁辐射污染投诉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电磁辐射环境管理法制不健全,思想上不重视,项目环保审批环节脱节,环保与规划部门信息交流不畅,公众维权意识增强,寻求其他经济利益;针对原因提出的预防和解决办法为:加强法制建设、强化现场监管,理顺项目审批和监管程序,建立与规划部门的联动机制,加强宣传,引导司法解决。  相似文献   

18.
浅析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我国建设项目EIA中的公众参与存在缺少具体法律规定、信息交流主体及其关系不明、沟通形式单一、时段"滞后"、结果缺乏公开性等问题.为此,应明确其法律地位建立完善机制和加强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19.
环境保护中公众参与的若干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公众参与、辅助政府各项工作已经取得一定的进展,然而公众参与程度和方式有待进一步扩充和完善。由于一些环境问题的潜在高风险性以及部分公众环保意识的迅速增强,使得政府充分发挥民主作用,鼓励和引导更深、更广层次的公众参与成为迫切要求。本文将在充分认识公众参与环保事业现状的前提下,研究其特殊性与局限性,并重新明确、界定公众参与的对象,最后在识别已有条件和潜在机遇的基础上,探索如何充分利用信息化、市场化条件建立、完善各种公众参与渠道,进而创造生动、务实的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