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调研法、对比分析法对河南省代表团在近三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上所取得的成绩及优势项目进行分析,全面了解河南省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现状,提出河南省高校竞技体育运动在培养管理机制、后备人才培养网络、教练员水平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为我省高校竞技体育的良性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为其整体水平的提高献计献策,促进高校竞技体育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体育、文化、环保"是现代奥林匹克的三大支柱,"更快、更高、更强"只是竞技体育的口号 奥林匹克运动会原本是古希腊人的体育赛事.100多年前法国人顾拜旦为这一古老的运动会引入了文化理念,使其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盛会.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几个特性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开篇从强化人力资源管理、以人为本是关键开始论述,继而探讨了企业核心人力资源流失与开发企业人力资源打赢"人才大战"两个方面的问题,最后以解读知识与智慧的管理结尾。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当前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现状研究,从学生的身心特征、教学内容的可行性和可评价性、大纲要求等方面探讨体育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并提出在新课标背景下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策略,其中包括竞技项目的重组、各种资源的开发、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利用、课堂的生成内容的挖掘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体育是一项竞技活动,竞争是体育的灵魂,没有竞争,体育活动就没有超越和发展。小学体育课上,很多体育活动都可以激发学生的进取心,促使学生参与竞争,培养强烈的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由此可见,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竞争意识上具有一定的优势。本文将从小学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竞争意识的优势入手,对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竞争意识的方法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体育教学中也存在"体育后进生",本文就关于"体育后进生"的心理特点和自然表现分析,如何从心理上转变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因材施教,以课外活动为突破口,改革教学形式;对症下药、耐心指导,课后充分发挥"小教师"的作用,因人制宜,搞好帮教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提高厌学体育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正>现代篮球运动以其技巧性、对抗性、游戏性和娱乐性吸引着大批青少年积极参与其中,在我国体育运动和学校体育教学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中小学生最喜受的运动项目之一。随着竞技篮球运动的飞速发展和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篮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也随之发生了新的变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试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小学篮球学习目标与学生学习水平分析入手,以标准为依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归纳提炼法等研究方法,对余杭区高中体育"分项教学"的模式和实施现状进行了研究,并就其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几点相应对策与措施,以期为广大教师更好地进行体育教学提供理论参考与依据。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升以及新课改的实施,初中体育教学也正在经历着改革,众多一线教师开启了体育教学的改革之路。笔者认为,要想真正让体育课堂实践人文精神的渗透,必须要积极引入"乐学"模式,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获,本文从四个方面来阐述如何让"乐学"走进初中体育,分别为:营造和谐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倡导小组合作教学,促进合作交流;渗透开放教学理念,提高创新能力;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开放评价。  相似文献   

10.
学校体育课的开展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以及运动习惯的形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的以竞技体育为主的体育教学,存在着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单调等问题,使得学生对体育失去了学习兴趣,甚至产生了抵触情绪。因此,创新体育教学方法,改变教学理念,优化教学过程成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11.
针对陕西省体育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首先给出研究意义,讨论了体育生态环境的作用,探讨了陕西省体育生态环境存在问题,主要包括陕西省体育从业者的生态意识问题、陕西省体育系统的生态性问题、陕西省体育的自然生态环境问题和陕西省体育的社会生态环境问题,最后给出加强陕西省体育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主要包括:系统建设农村体育生态环境、完善组织领导与完善法律法规、场地设施建设与优化体育生态环境和体育工作者的素质与生态体育文化。  相似文献   

12.
分析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的生态效率关系,描述区域发展对生态环境资源消耗和占用状况,揭示导致生态变化的重要因素,有助于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政策提出奠定基础.通过对陕西秦岭南麓区域发展与生态足迹影响因素的差异性分析以及区域内2005—2014年城市发展指数CDI和生态足迹EF的测算,分析陕南三市CDI、EF和生态效率的年际变化趋势及相互影响关系.研究表明:陕南三市CDI和人均EF均呈现不断增长态势,2005—2014年,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CDI分别增长34.99%、42.91%、33.39%;人均EF分别增长66.59%、73.59%、67.04%.结果显示,陕南三市生态效率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环境效率年际变化波动较大.资源效率是导致陕南三市生态效率波动变化的主要因素,与生态效率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化石能源消耗和建设用地占用不断增长是导致资源效率降低的主要原因.陕西秦岭南麓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能力逐步增强,但资源的高消耗和占用使生态环境压力持续增大,发展循环经济、开发生态旅游等成为政策着力点.  相似文献   

13.
陕西省水资源供求指数和综合干旱指数及其时空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识别区域的干旱时空特征对于防旱抗旱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论文采用两种方法研究了陕西省干旱时空分布特征并比较了两种方法在应用中的优缺点:其一,考虑社会经济因素对干旱的影响,采用基于水资源供水和需水平衡的陕西省社会经济干旱指标(水资源供求指数);其二,结合SPI、PDSI和SPEI的特点,运用模糊综合法建立了综合干旱指数。结果表明:陕西省干旱发生频率很高,南北多发生轻微干旱,中部多发生中重度干旱。陕西省干旱在空间上分布差异大,两种方法均表明咸阳、西安、渭南和铜川地区旱情最为严重。在水资源量存在巨大差异的地区,如商洛与榆林,仅用一种类型的干旱指标无法全面体现实际情况,两种方法的结论存在差异:综合干旱指数表明榆林干旱较重,但供求指数为轻旱;商洛供水可满足需水,但综合干旱指数为轻旱。气象干旱指数,在水资源短缺的地区或自然生态系统中,结果更贴近于实际;社会经济干旱指数——水资源供求指数,更适宜用于水资源极其丰富且供水能力强的地区。  相似文献   

14.
提质增效是目前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法,选用Python爬取技术,对陕西省107个县域的旅游效率进行测度分析,探讨县域旅游效率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1)陕西省旅游效率达到有效的县域数量整体偏低,高旅游效率县域多集中于市辖郊县。(2)县域旅游效率分布不均衡。陕北地区高旅游效率县域主要集中在黄河沿岸,关中地区呈现“西高东低”的现象,陕南地区高旅游效率县域则集中在地市交界处。(3)影响县域旅游总效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主导因素不同。旅游收入占GDP比例(反映旅游业水平)、人口密度(反映县域发展水平)及汽车站数量(反映交通服务水平)是影响陕西省县域旅游总效率及技术效率的主导因素,而旅游资源禀赋(反映旅游业水平)、人口密度(反映县域发展水平)则是影响陕西省县域旅游规模效率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5.
我国主要煤炭基地的生态脆弱性评价与类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绝大多数煤炭基地生态环境脆弱的局面,研究在文献分析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建立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主要煤炭基地的生态脆弱性进行评价和类型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大多数煤炭生产基地处于生态环境脆弱区,其中陕北和神东基地的生态环境极度脆弱,黑东、鲁西的生态环境较好.根据不同基地各生态要素对生态脆弱性总体得分的贡献率,判断不同基地的主要生态约束因素与约束程度,可以将我国煤炭基地分为水土因素交互作用型、地质不稳定和地面塌陷约束型以及生态功能约束型三种类型.最后针对不同的生态约束类型区,提出未来我国煤炭基地的生态建设措施.  相似文献   

16.
基于熵权法的节水型社会建设区域类型分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针对节水型社会建设中重点不突出、目标不明确的问题,通过熵权法及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了节水型社会区域类型评价模型。从水资源、社会经济和节水潜力3个方面构建了包含12项指标的节水型社会区域类型评价体系。采用熵权法计算区域类型评价指标的权重向量,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出不同区域在水资源条件、社会经济条件、节水潜力大小的评价值,进而得到相应的节水型社会建设区域类型。将模型应用到陕西省节水型社会建设区域类型划分中,从结果可以得出关中为“中度缺水-中度发达-潜力较小”型、陕北为“严重缺水-较发达-潜力较大”型、陕南为“轻度缺水-欠发达-潜力较大”型。该模型能够较客观地反映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区域特点及建设重点,应用实例具有普遍适用性。  相似文献   

17.
铅锌矿是我国优势矿产资源,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落后,对其开发治理均处于较低层次,消耗严重。本文在综合分析我国铅锌矿资源特点、开发治理现状以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以陕西省白河县卡子镇铅锌矿资源为例,探讨了适合我国国情的铅锌矿资源开发治理新模式,并以政策论证的方法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以为当地乃至整个国家矿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选取资源能源利用、生产工艺技术、污染物排放、资源综合利用4类一级指标及其下属的18个二级指标,对陕西省18家钒产品生产企业进行清洁生产水平分析,分析结果:陕西省钒行业各评价指标的平均值属中等偏上清洁水平,矿石回采率、浸出率(湿法)、沉钒率、热解率、钒总回收率等指标得分较高,氨消耗和排放量、废石排放量、废水钒浓度及酸消耗量(火法)等指标得分较低,提出资源能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和生产工艺设备三方面对策。  相似文献   

19.
陕北长城沿线沙质荒漠化遥感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1975年MSS卫星图像、2000年ETM卫星图像为遥感信息源,通过建立科学的沙质荒漠化土地分类体系,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方法,对位于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的陕北长城沿线沙质荒漠化进行了现状及动态变化分析,结果表明,经过20多年来沙质荒漠化防治,现代沙质荒漠化过程得到了明显的逆转,25年间,沙质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了195.18km2,逆转区的面积比发展区的面积大1280.48km2,为该区能源化工基地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但是目前该区的沙质荒漠化土地强度依然较大,危害较大的极重度和重度沙质荒漠化土地占到总沙质荒漠化土地面积的35.64%,同时煤炭、油气资源的开发对沙质荒漠化的负面影响具有潜在性和长期性,因此,建立合理的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体系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oles of games in experiential learning for sustainability. It includes applied emphases upon four topics: (1) The challenge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ducation with the need for interdisciplinarity, knowledge, skills and attitudinal training and with a special focus upon the urgent needs for paradigm, context and practice changes to help ensure that we make progress toward sustainable societies. We emphasize that these characteristics challenge existing teaching and educational philosophies and methods. (2) The theory of experiential learning, as developed by David Kolb in the nineteen eighties. We underscore that experiential learning is a good model for education for sustainability. (3) The usefulness of games as tools in learning processes. Various aspects of games are discussed such as the ‘functions of games’ and ‘the different categories of games,’ and ‘the role of games in learning and particular in experiential learning.’ These three aspects form the theoretical part of the paper. (4) Brief reviews of some illustrative games. The authors provide practical advice on how to play games in the context of learning for SD. They underscore facets such as the contextualization of games, technical aspects of playing games and the debriefing after the games have been played. The authors conclude the paper with conclusions that games are potentially relevant in all of the four learning phases of experiential learning. Games are especially relevant in phase four. In this phase games can contribute to helping learners to effect shifts in their personal paradigms, context and practice that are needed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final conclusion is that many games exist and have been proven to be helpful. Educators are invited to change their curricula to facilitate usage of games as integral components of their educational philosophy tools and practi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