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通过对宜宾市主要街道47个土壤样中Pb、As、Zn和Cu含量的调查研究,并利用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初步评价了城市土壤中重金属对儿童(6~12岁)的健康风险。Pb、Zn和Cu采用火焰 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As采用氢化物发生 原子荧光光谱测定。结果表明,宜宾市城市土壤中Pb、Zn和Cu含量显著高于四川省土壤背景值,表现出明显的累积效应(〖WTBX〗p〖WTBZ〗=0000),As含量显著低于四川省土壤背景值(〖WTBX〗p〖WTBZ〗=002);与四川省土壤基线值相比,土壤中Pb、Zn和Cu含量的超标率分别为362%、297%和511%,As含量尚未超标。城市土壤中Pb、As、Zn和Cu的单危害指数大小(〖WTBX〗HI)依次为HIAs>HIPb>HICu>HIZn,总危害指数THI〖WTBZ〗为346×10-1。单危害指数和总危害指数均低于可接受水平1,未对儿童表现出非致癌危害。土壤中As的总致癌风险〖WTBX〗TCR〖WTBZ〗为872×10-6,在可接受水平内(1×10-6~1×10-4),未对儿童表现出致癌风险。  相似文献   

2.
邻苯二甲酸酯在长江重庆段水体的概率风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长江重庆段水体12个采样断面4种邻苯二甲酸酯(PAEs)的监测结果及水生生物的生态毒性参数无观察效应浓度(NOEC)为基础资料,采用安全阈值和概率曲线分布两种概率风险评价方法分析了邻苯二甲酸酯的相对生态风险。研究结果表明: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邻苯二甲酸正丁酯(DBP)、邻苯二甲酸双(2 乙基己基)酯(DEHP)的安全阈值分别为4 31079、2171、147、199,对水生生物无风险。以5%水生生物物种受影响作为可接受的效应水平终点(HC5),采用概率曲线分布进行分析,DBP、DEHP的浓度超过毒性值的风险概率分别为106×10-2、235×10-4,4种邻苯二甲酸酯风险大小依次为:DBP>DEHP>DEP>DMP,与安全阈值法结果一致。两种概率风险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污染物的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3.
三峡库区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及其来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峡库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及生态脆弱性,其重金属污染状况备受关注。以三峡库区重庆段为研究区域,利用多目标调查数据,在分析土壤中As、Cd、Cr、Cu、Ni、Hg、Pb和Zn等8种重金属积累特征的基础上,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污染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评估法以及层次分析法与加权平均评价模型法等方法进行了重金属来源分析和污染评价。研究结果表明: 三峡库区重庆段表层土壤中8种重金属的平均含量顺序为:Cr(8145 mg·kg-1)>Zn(716 mg·kg-1)>Ni(3154 mg·kg-1)>Pb(2527 mg·kg-1)>Cu(2353 mg·kg-1)>As(739 mg·kg-1)>Cd(021 mg·kg-1)>Hg(006 mg·kg-1);多元统计分析表明Cd和Cr含量主要受到人为活动的影响,Ni、Zn和Cu含量则主要受到区域地质背景的影响,Hg、Pb和As则受到两者的共同影响。各综合评价方法结果趋于一致,均表明大部分样品(>849%)的重金属污染水平属于清洁或轻度污染水平,只有少数样品(<151%)达到中度或重度污染水平,这些样品主要采集于巫山、涪陵、忠县境内。综合分析,认为忠县和涪陵境内土壤出现中度或重度重金属污染主要受其工业生产的影响,巫山境内则主要受到其成土母质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三峡库区土地可持续利用和生态发展提供基础数据与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临安区域本底站大气甲烷浓度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2006年8月~2009年7月临安区域大气本底站Flask瓶采样获得的CH4浓度特征,结合地面风向、后向轨迹、排放清单,研究了CH4浓度变化特征和长三角地区排放源对CH4浓度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临安区域大气本底站的CH4浓度分布在1 7584×10-9~1 9700×10-9,具有较明显的季节波动变化特征,浓度季节变化幅度为737×10-9;CH4浓度平均年增幅达176×10-9,增速较快。东北风和东南风时,CH4浓度较高;西南风时CH4浓度较低。导致CH4高浓度分布的气团主要来自临安站的东北、偏东方向;导致CH4低浓度分布的气团集中在西南 偏南  相似文献   

5.
长江流域湿地现状与变化遥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地与湿地环境问题早已引起国际与国家层面的高度关注。基于多时相卫星遥感数据(MSS、TM/ETM、CBERS 02等),以ERDAS、ARCGIS、MAPGIS等软件为平台,在长江流域系统开展了1975、2000、2007年等不同时相湿地遥感信息提取、编图及以次级流域为单元的统计分析,全面掌握长江流域主要湿地类型、面积、结构、分布现状以及30余a的湿地变化规律,分析其自然及人类地质营力作用机制,研究其变化态势,为流域内国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大区域基础资料。结果表明:长江流域湿地现状总面积为7931 9×104 km2,其中河流、湖泊、沼泽、人工湿地各占4233%、2093%、1853%、1821%;湿地类型发育齐全,空间分布广,但次级流域或局域湿地分布严重不匀且[JP2]类型结构不全;从1975~2007年的30余a,湖泊湿地总量消减889×102 km2,沼泽湿地消减591[JP]×102 km2,河流湿地增加350×102 km2,人工湿地增加了6302×103 km2,湿地总量累计增加了5172×103 km2;湿地变化方式主要是面积的增减和类型的转换,变化受制于自然与人类活动地质营力共同作用;湿地变化阶段性特征明显,2000年前为湿地不良变化期,2000年后为良性缓变期,长江流域湿地环境表现为总体趋好、局域问题较多态势  相似文献   

6.
金沙河水库鲢、鳙生长特征及起捕规格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在金沙河水库分别取鲢(〖WTBX〗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WTBZ〗)157尾、鳙(〖WTBX〗Aristichthys mobilis〖WTBZ〗)53尾样本,对其年龄组成和生长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水库鲢、鳙均以3~4龄为主。体长和体重的关系式分别为〖WTBX〗WH=10×10-4L2.5135,WA=27×10-5L〖WTBZ〗2.8705。鲢、鳙的生长规律符合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鲢的生长方程分别为LH=1121244[1-e-0.1544(t+0.1371)],WH=1418916[1-e-0.1544(t+0.1371)]2.5135;鳙的生长方程分别为LA=685382[1-e-0.396(t-0.3239)],WA=5101875[1-e-0.396(t-0.3239)]2.8705。根据此方程计算出生长速度和生长加速度方程,并得出鲢、鳙生长拐点分别为583龄和300龄。与不同水库鲢、鳙生长比较,金沙河水库鲢比鳙生长快。并对金沙河水库鲢、鳙的放养和捕捞规格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通过测定4种长三角地区常见的滨岸草本植物(百慕大、白花三叶草、高羊茅与白茅)所在样地中不同形态的土壤碳库含量及土壤有机碳稳定同位素丰度来探索该区域土壤碳库及碳稳定同位素分布特征,并利用稳定同位素混合模型,研究滨岸草地生态系统对土壤碳库的贡献。结果表明:(1)土壤中总碳、有机碳、溶解性有机碳含量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总碳、有机碳、溶解性有机碳在4种植物样带的表层土壤中,平均含量分别为2211、1144、5395 mg·kg-1;而深层土壤中则仅为1557、707、1947 mg·kg-1,远低于表层土壤中的含量。且土壤总碳、有机碳及溶解性有机碳两两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线性相关;(2)土壤有机碳稳定同位素在垂直方向上表现出C3植物δ13C值随深度增大而增大、C4植物δ13C值随深度增大而减小两种特征。两类植物的平均土壤有机稳定碳同位素δ13C值分别由表层土壤中的-2524‰、-2233‰变化为深层土壤中的-2435‰、-2327‰;(3)借助稳定同位素混合模型计算后发现:不同植物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率及有机碳累积速率完全不同。其中百慕大贡献率为1219%、累积速率为6279 g·m-2·a-1;白花三叶草贡献率1434%、累积速率为7534 g·m-2·a-1;高羊茅贡献率为3595%、累积速率为18184 g·m-2·a-1;白茅贡献率为1851%、累积速率为9770 g·m-2·a-1。  相似文献   

8.
基于碳足迹的江西省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时空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2001~2010年江西省农业投入和农作物统计数据,采用碳排放系数法计算了江西省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及碳足迹,分析了江西省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时空特征,并进一步分析了碳足迹变化特征及原因。结果表明:(1)2001~2010年,江西省农业投入引起的碳排放量从2001年的11910 1×106 t,增加至2010年的5872 8×106 t,增加了103倍,农业机械化对碳排放总量贡献率最大。碳排放强度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2008年赣州市碳排放量最多,景德镇市最少;(2)2001~2010年江西省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量先减少,后逐年增加,到2010年又减少,整个2001~2010年间增加3209 9×106 t。各类农作物中,水稻碳吸收量最多。2009年碳吸收量最多的是宜春市,最少的是萍乡市;(3)江西省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从2001年的07518×106 C〖DK〗·hm-2〖DK〗·a-1,增加至2009年的1473 4×106 C〖DK〗·hm-2〖DK〗·a-1,单位面积碳足迹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2008年碳足迹最多的是赣州市,最少的是萍乡市。南昌市、景德镇市、吉安市和宜春市表现为生态盈余,其余表现为生态赤字。江西省应减少农药、化肥等的使用,控制农业机械化,特别是赣州市,从而达到减少碳排放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秦岭山地土壤侵蚀及土壤保持生态服务功能的空间分布特征,采用InVEST 土壤保持模型,从研究区、流域、县域3个尺度,对其潜在与实际土壤侵蚀量进行计算,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应用该模型量化研究区土壤保持生态服务价值,得到土壤保持服务价值空间分布图。研究结果表明:(1)2012年秦岭山地潜在与实际土壤侵蚀量分别为4588×108 t、152×108 t,五大流域和各县区以轻度侵蚀和中度侵蚀为主,较为严重的地区为汉江流域南部紫阳县6323 t/(hm2[DK]·a)[JP2]和岚皋县5869 t/(hm2[DK]·a),属强烈侵蚀。(2)全区土壤保持总量4337×108 t,[JP]其中泥沙持留量143×108 t,单位面积土壤保持量为71979 t/(hm2[DK]·a);减少泥沙疏浚工程和水质治理花费的土壤保持服务价值共计4184亿元。各县区土壤保持服务价值量在001亿元至475亿元不等,价值量在096~191亿元之间的县区占全区的4413%,其次为191~285亿元(2522%)。(3)对于秦岭山地土壤侵蚀的防治及其生态效益的建设,保证林地面积的绝对优势是首要条件;对于大于25°的坡耕地,应继续推行还林还草政策  相似文献   

10.
荆州市浅层地下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与分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实地调查荆州市浅层地下水环境,合理选择评价指标集(16项),分别采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和F值法对该浅层地下水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对比两种方法的评价结果,对浅层地下水环境进行分区和污染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浅层地下水环境质量不容乐观,整体状况较差。浅层地下水中主要超标组分为Fe、Mn、NO-3、NO-2、As、Ba等,对比分析荆州市2006~2011年主要超标组分的平均含量,可知6 a来,Fe、Mn、NO-2的平均含量均超过地下水Ⅲ类水质标准,NO-3、As、Ba的平均含量虽然均未超过地下水Ⅲ类水质标准,但其平均含量呈现随着年份递增的趋势。浅层地下水环境质量分区结果显示:严重区面积为2 623 km2约占305%,较严重面积为1 33128 km2约占1548%,合格区面积为3 07192 km2约占3572%,较好区面积为1 5738 km2仅占183%。浅层地下水环境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不仅受当地特有的区域原生地质环境影响,还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万州段)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长江万州段沉积物进行采集,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了沉积物中的Pb、Cu、Cr、Cd、Zn等重金属的含量,用单因子指数法和Hakanson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了沉积物中重金属综合污染效应。结果表明:长江万州段主要的重金属污染因子为Cd,生态风险影响因子顺序为:Cd>Zn>Pb>Cu>Cr。潜在生态风险因子大小顺序为:Cd>Pb>Cu>Zn>Cr,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平均值为152.35 ,长江万州段大部分断面处于中等潜在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12.
近20年来湘江水质变化分析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5  
根据1981~2000年湘江的水质监测数据,选用危害较大的10项污染指标,采用均值指数法对近20年来湘江水质变化进行了分析,并对湘江干流不同河段水质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湘江总体水质在20世纪90年代呈恶化趋势,致使污染加剧的主要因子是总大肠菌群、总磷、石油类和总汞;主要污染源为工业污染和生活废水污染,近年来生活废水污染日益突出,工业污染中重金属污染明显;在干流不同河段中,株洲、湘潭和长沙河段污染最为严重;估计未来湘江的生活污染和农业污染还会加剧。因此,为确保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湘江污染治理任务依然任重道远。在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民环境意识,加快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发展生态农业的同时,应将湘江流域城市生态水源建设提上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13.
重金属污染是世界各国河流面临的重要问题。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流,其在提供水资源、调蓄洪水及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有必要对其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研究。As是重要的致癌重金属,也是长江水体重要污染物之一。沿长江从上游至下游取水样,对长江滨江水体As空间梯度变化进行研究,并评价其健康风险。结果显示:As浓度整体呈从上游至下游增加的趋势。与已有研究比较显示,长江As浓度呈减小趋势。但As在一些点位(如芜湖市、池州市、东至县、常州、无锡、崇明岛等地区点位)存在较大致癌风险,需要引起特别关注。水体温度、离子浓度可能是影响水体As毒性的重要因子。研究结果可为长江水环境污染治理与保护提供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14.
淮河(江苏段)水体有机污染物风险评价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淮河(江苏段)水体检测到的半挥发性有机物和有机氯农药绝大多数属于USEPA的优先控制污染物。应用USEPA规定的水中优先控制污染物和非优先控制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摄入与饮入之和的水体有机物浓度标准,计算了淮河(江苏段)水体的48种有机污染物的环境暴露浓度,并根据最高环境暴露浓度与USEPA水质指标的比值,参考IARC的化合物致癌性指标,建立了一套表征水体有机污染物的风险特征以及采取相应管理措施和建议的评价体系,对这些化合物的环境健康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有18种有机污染物超过了USEPA的标准浓度要求,其中9种物质具有一定的生态风险,其中六氯苯、N-亚硝基二正丙胺、3,3'-二氯联苯胺、2,4,6-三氯酚、五氯酚、茚并(1,2,3-cd)芘、4,4'-滴滴涕、七氯在内的8种化合物具有一定的风险,而多环芳烃二苯并(a,h)蒽需要引起更高警惕;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这些化合物的来源及作用,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中上游四大家鱼资源监测与渔业管理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根据1994~2001年的监测结果, 结合历史资料对长江中上游四大家鱼资源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长江中上游四大家鱼在渔获物中的比列呈下降趋势 ;(2)四大家鱼群体结构中低龄鱼比重上升,高龄鱼比重下降;(3)1997~2001年监利江段四大家鱼鱼苗径流量分别为35.87亿尾、27.47亿尾、21.54亿尾、28.54亿尾和19.04亿尾,与1981年该江段67亿尾相比,分别下降46.5%、59.0%、67.9%、57.4%、71.6%。针对影响长江四大家鱼资源的主要因素,提出了保护长江四大家鱼繁殖和栖息地,保持天然水域的相对稳定,降低长江四大家鱼捕捞强度,加强渔政管理等一系列保护长江四大家鱼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2013年长江丰水期河水化学特征及控制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掌握长江河水化学组成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笔者运用Gibbs图、多种离子比例系数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综合分析了长江流域丰水期河水化学及氢氧同位素特征。结果表明,长江丰水期河水主要来源为大气降水,河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SO4-Ca型,化学成分主要受流域内广泛分布的碳酸盐岩等岩石风化作用控制;河水pH值、HCO3-浓度沿长江径流方向降低,SO42-、Ca2+浓度沿长江径流方向升高。2013年丰水期,长江河水化学组成特征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是易溶盐岩溶解和人类活动(贡献率40%),其次为川贵及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酸雨沉降以及人为酸性废水排放促进了流域内石灰岩和富含碳酸盐的三叠系砂页岩溶解(贡献率20%),最后为硅酸盐矿物及其风化产物的溶解(贡献率19%)。为了解长江河水水质状况及其演变趋势,合理评价长江流域水资源提供很好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漫湾电站建成后澜沧江下游水质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澜沧江流域水电资源的开发,其水质变化及其跨境影响,越来越受到下湄公河流域国家及许多国际组织的关注。以漫湾电站为例,利用澜沧江下游1988~2002年6个断面、21个项目的水质监测资料,采取对比分析法,评价分析了漫湾电站建设和运行15年来,整个下游干流的水质状况和主要污染物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漫湾电站的建设和运行,目前对澜沧江下游干流水质总体还没有明显影响,但漫湾水库受重金属等污染物的污染,水库水质趋于下降。主要污染物M\-nO\+-\-4指数、NH\+-\-4 N、Hg、Pb和Cd的污染呈下降趋势;TP的污染有所加重。重金属Pb、Cd的污染主要集中于嘎旧(漫湾)断面和景临桥断面;M\-nO\+-\-4指数、TP和NH\+-\-4 N产生的有机污染主要集中在版纳水文站断面和勐罕渡口断面;澜沧江出境断面关累水质良好,基本达到该断面水环境功能要求。  相似文献   

18.
保护长江生态环境,统筹流域绿色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国家对长江经济带建设和长江流域发展的最新明确的战略定位。本文分析了长江流域的区位优势及其地位和作用;从流域水资源和水环境总体特征、流域不同区段生态环境特征及主要问题、自然灾害、水利工程影响等不同方面梳理和讨论了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现状及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基于以上分析讨论,提出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建设中需重点关注的相关领域。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三峡水库水污染控制若干问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论述了三峡水库几个重要水环境问题,对近年来三峡水库水污染控制科学研究工作进行回顾,评述了一些重要研究成果,就三峡水库水质模拟、水体富营养化、水库泥沙截留淤积和重金属污染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基于国际水协会最新推出的河流水质模型,提出了三峡水库水环境模拟研究的观点和方法;基于湖泊(水库)生态动力学模型原理,在对水体中磷元素预测的基础上,从营养盐含量、水深、流速、温度因素等与富营养化非线性映射关系出发,初步建立三峡水库水体富营养化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三峡水库水体富营养化潜势进行研究,分析讨论了一些初步结果;论述了水库泥沙截留淤积及其与水体中污染物,特别是重金属污染的相互作用;建议三峡水库近期内应予以重视的一些重要水环境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20.
大气污染物排放及影响因素研究,是引导区域减排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利用Tapio脱钩模型测度了1996~2013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区工业经济增长与工业废气、工业二氧化硫、工业烟粉尘3个指标之间的脱钩程度,并利用LMDI分解模型对大气污染物排放变化特征进行了影响因素分解。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工业废气排放量呈持续上升的趋势,且工业废气排放量的“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工业二氧化硫和烟粉尘两种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总体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状况有所改善。(2)长江经济带工业废气排放整体经历了从扩张性负脱钩到相对脱钩发展的趋势,表明经济发展的同时带来工业废气排放的污染同步增长。经济发展效应和能源效率效应是促使工业废气排放的主要因素。(3)长江经济带的工业二氧化硫和烟粉尘排放整体上经历了从相对脱钩向绝对脱钩发展的趋势,经济发展均是造成各地区两种污染物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技术效应和能源效率是各地区两种污染物减排的重要影响因素。未来,在大气污染物的减排控制过程中,需加强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的调整,也需坚定依靠技术进步推动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并且注重各省市间的减排差异和防范污染产业的区域转移。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经济增长;大气环境;脱钩分析模型;LMDI分解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