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江苏省射阳县在全国率先成立以县环境监理站为龙头、以乡(镇)环境监理所为主体的环境监理体系,理顺了监理工作的微观监督与环境保护行政主管机关的宏观管理的关系,形成了良好的运转机制。  相似文献   

2.
当前严峻的环境形势迫使人们必须立即改变其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等多种危害环境的行为模式。因此,对处于社会不同角色的环境行为个体,探讨影响群体中个人环境行为的各方面因素,从而更有针对性地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技术和策略来影响人们的环境行为是很有意义的。本文不仅在宏观的层面上分析了我国环境管理中政府、企业、公众三大主体的行动现状与不足,还结合了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在微观的层面上探讨了个人参与环境保护行为的影响因素(如:环保意识、从众心理、习惯)及干预方法(如:环境教育、提示、强化技术、强制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补充国内环境心理学对于环境保护行为研究的不足,更好地促进人们行为的改变,确保环境问题从根本上的解决,继而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刘慧 《世界环境》2010,(2):49-51
<正>环境合作的发展当前,中美两国地方政府间的环境合作主要包括基于中央层面的"绿色合作伙伴计划"以及较零散的地方政府间合作项目。绿色合作伙伴计划2005年,首届中美环境合作联  相似文献   

4.
基于利益相关者和企业环境绩效可能存在的驱动响应关系,提出将企业主体、政府部门、投资者、消费者、社区公众作为5个典型的利益相关者,构建了企业环境绩效的驱动因子体系.选取2008年度国内300强企业作为初始样本,详细整理其公开的环境信息,筛选确定以环境信息公开相对完善的41家企业为案例进行实证分析.企业环境绩效与驱动因素的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企业主体是环境绩效的主导驱动因素,政府部门和投资者是环境绩效的重要推动因素,而消费者和社区公众对环境绩效未有显著影响;典范对应分析表明,企业环境绩效驱动因素可归为3类,对企业环境绩效的总解释能力达到80.7%;53.66%的案例企业分别受到企业环境管理能力、政府环境规制、企业环境风险等因素的独立作用,而其余企业则受多因素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5.
环境风险评价与环境风险管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环境风险评价包括源项分析、环境途径、风险评价和风险管理4部分.环境风险管理的目的是在行动方案效益与其实际或潜在的风险及降低风险的代价间谋求平衡, 它是政府的职责,包括制订风险管理计划和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6.
我国环保产业研究现状分析——基于宏观视角的文献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文献研究法,基于宏观视角对我国环保产业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当前,我国的环保产业研究成果初具规模,研究重点在于环保产业的现状分析、问题探讨以及对策研究,包括环保产业各主体间博弈均衡、环保产业的技术支持、投融资机制等内容。未来环保产业研究应注意环保产业竞争力的科学评价、环保产业主体间的良性互动及其合力的达成以及环保技术评价和兑现。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环境问题诱导孕育机制、形成机制、动力机制、强化机制、发展机制、防护机制、扩散机制等,以揭示环境问题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规律、特征、过程、动态;对环境问题来龙去脉、变化过程和影响因素系统而深刻研究。以环境行为为主线,综合应用环境心理学、环境社会学、环境政治、环境伦理学等有关环境人文社会科学理论,探讨环境问题诱导、形成、发生、发展、扩散、作用、衰退等各个阶段的数量动态、空间格局、演变态势等,同时也为环境人文社会科学综合集成,提供一个范式。为环境政策调控奠定微观基础,为环境政策综合调控提供微观分析技术和控制手段。  相似文献   

8.
王曦 《环境保护》2020,48(3):11-18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任务繁重,需要立法者、管理者和研究者探索环境治理研究的新范式,从整体视角考察和研究环境治理(包括其主体、互动和规则)。本文在结合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我国国情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环境治理概念模型,为探索环境治理研究的新范式提供了一个有用的理论工具。模型围绕着消除企业生产和经营所产生的环境负外部性这个目标,对环境治理的主体(企业、地方党政、第三方主体)、主体间关系(规制关系、督政关系、督企关系)和规则对主体间关系的影响做了高度的抽象和概括。它逻辑自洽并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可供环境治理各方主体和研究者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9.
环境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涉及政府、企业和公众三方利益,各利益主体之间必然会有冲突,同时各主体内部也存在个体与集体的利益冲突,本文通过对于冲突问题的理论分析与思考,提出在环境规划中通过引入冲突解决机制,信息公开化和公众参与策略是解决环境冲突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积融雪控制下土壤大气间汞交换通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刚  王宁  艾建超  张蕾  杨净  刘子琪 《环境科学》2013,34(2):468-475
位于松花江上游流域的夹皮沟金矿曾是我国采金量最大的矿区,广泛使用的混汞法提金工艺导致了严重的区域环境介质汞污染.为研究稳定性季节积雪及融雪控制过程土壤(雪)大气间汞交换通量特征,选择区域内典型"山-谷"地形结构单元,沿坡面等距进行布点,使用动态通量箱法测定了各采样点土壤(雪)大气间汞交换通量,使用塞曼效应汞分析仪(LUMEX Zeeman RA915+)测定了各采样点近地面(0~150 cm)垂直方向上大气汞浓度分布,分析了同步气象因子、积融雪控制下地表性质和近地面大气汞的垂直分布各因素对土壤(雪)大气间汞交换通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季积雪和融雪期间,大气中汞均有沿山坡向谷底汇集的趋势,在积雪冷源性下垫面所致逆温层结控制下,汞交换通量表现为明显的由大气向土壤(雪)的沉降过程.融雪期间雪融后地表土壤大气间汞交换通量表现为释放与沉降过程交替,仍然积雪地表大气间汞交换通量沉降水平明显弱于积雪期.分析土壤(雪)大气间汞交换通量与其影响因素间关系发现,积雪期土壤(雪)大气间汞交换通量与大气汞浓度和大气温度间均具有显著的负线性相关关系;融雪期土壤(雪)大气间汞交换通量与大气汞浓度间具有明显的负线性相关关系,与大气温度间具有正线性相关关系;雪融后裸露土壤大气间汞交换通量与地温间呈现一定的正线性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呼伦贝尔的考察,我们发现,呼伦贝尔蕴藏着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这是其推进工业化的良好条件,但由于资源开发利用不当以及各种限制性因素的存在,迄今为止,呼伦贝尔的工业化水平依然很低。在国家沿边开放的总体战略框架下,基于推进呼伦贝尔的资源开发,使其促进工业进一步成长的考虑,文中提出了呼伦贝尔工业发展的战略思想,并认为那种齐头并进开发各种资源的战略和立足于发展高技术实现跳跃发展的战略都不符合呼伦贝尔盟情。据此指出呼伦贝尔在产业发展中应划分出三种主要产业部门:重点产业部门,一般支持性产业部门和限制性产业部门。最后,提出了呼伦贝尔工业发展应注意的6个方面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中国以流域为单元实行的统一区域管理虽然已普遍被世界各国政府和学者接受,但在中国并没有形成一个具有统一职权和执行效力的跨区域水环境保护管理机构。以流域水资源管理为例,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名义上受水利部与环境保护部的双重领导,但在编制上却是水利部的派出事业单位,负责具体水污染管理事宜的环境保护部门的领导权在实际中并不容易落实。同时水利部和环保部门相应的受各级地方政府领导,其财政权和人事任免权由地方政府掌控,这种地位的不独立性容易使其行为受地方政府意志的支配。另外,在晋升激励和财政分税制的制度背景下,各流域地方政府有意愿和能力干涉环保部门的行为,使各种水环境保护事物让位和屈就于更实惠的地方经济发展。对于此种跨区域水环境保护行政管理体制现存的问题应当进行改善。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国家机动车排污控制管理系统”数据库的研制、特点及使用方法。该数据库存储了大量的城市环境概况、机动车排放因子、排放标准、燃油标准和排放控制对策等信息,能系统、准确的提供国家级相关数据及法律依据,使各级环保部门和政府决策部门能迅速、准确地掌握全国或某城市的有关机动车的静态或动态的污染排放综合情况。   相似文献   

14.
2018年中共中央印发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和监管进行了部门划分,但由于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和功能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涉及生态保护修复具体工作时,依然面临着生态监管的职能边界不清晰、制度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借助于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科学-政策平台(IPBES)概念框架,明晰了新时期生态环境部门生态监管职能的内涵,即从维护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的角度,通过监测、评估、监督、执法和考核等手段,对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所开展的生态保护修复工作进行行政监督和执法.解析了生态环境部门与自然资源部门(包括国家林草部门)在生态保护修复领域的职责关系,主要包括三方面:①二者分别通过间接与直接途径实现促进生态系统服务和产品供给提升的目标.②二者定位分别是外部“专职”监管和中央与地方、上级与下级的内部监督.③二者监督对象分别是督政与督事.针对新时期生态监管制度体系的构建,建议健全生态保护防控制度、建立“1+N”生态监测制度、构建生态评估及预警制度、健全生态保护执法制度、完善考核督察问责制度、健全公众参与监督制度和构建生态监管保障制度等,以进一步提升生态监管效能,推动生态保护修复成效提升,从而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生态产品.   相似文献   

15.
《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是党的十九大后生态保护和修复领域第一个综合性规划,是多部门跨学科全区域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的范式。针对规划贯彻实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来自自然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的7位专家进行了研讨。贯彻落实好《规划》,应准确把握规划的4个主要特点:布局上突出系统性和继承性;政策上突出战略性和协调性;实施上突出目标性和问题导向性;手段方法上突出科学性和针对性。处理好三大关系,即:生态系统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生态系统修复与生态补偿的关系,生态系统保护与用途管制的关系。解决八个关键问题:一是建设多元投融资机制;二是明晰主体责任;三是建立统一的综合性调查评价制度;四是构建适应生态系统修复的技术标准体系;五是建设生态系统保护数据库和综合信息查询平台;六是探索因地制宜的生态补偿模式;七是统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修复的关系;八是开展《规划》实施的跟踪监测评估。  相似文献   

16.
Implement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D) requires operationalizing this rather vague guiding principle in a socio-technological context. This paper refers to a notion of SD that stresses approaching SD from a systemic perspective. We first present the Function-Structure-Context Framework to appraise if and how systemic characteristics are considered in assessments. The latter framework includes a functional, structural, and contextual dimension, as well as the interdependencies of these dimensions. We then analyze four currently applied landfill assessment methods with respect to this framework: i.e., MCEA (Modified Cost Effectiveness Analysis), LCA (Life Cycle Assessment), RA (Risk Assessment), and TVA (Swiss Technical Ordinance Waste). With respect to the analyzed methods, we can reveal that each of them focuses on specific systemic dimensions in its assessment step, whereas none refers to the whole range of dimensions and interdependencies of the framework presented. We then propose the so-called Sustainability Potential Analysis (SPA) as an alternative comprehensive SD assessment approach, which has the potential to integrate the results of the other methods for achieving a systemic SD assessment.  相似文献   

17.
廖雅  侯晓姝  任哓红 《环境科学》2022,43(4):1853-1862
明确京津冀地区水生态环境保护方向与策略,对于实现京津冀水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协同发展,以及2035年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的“三水”统筹视角下,面向京津冀地区水生态环境管理问题和需求,以重点城市作为基本分析单元,从“三水”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污染物排放量和环境治理力度这6个维度研究构建水生态环境保护策略分析体系,为量化水生态环境保护水平提供逻辑框架.在设立理想值的基础上应用PROMETHEE-GAIA方法分析京津冀各城市水生态环境现状与理想值之间的差距,因地制宜制定各个城市水生态环境保护策略.结果显示水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北京市>天津市>秦皇岛市>衡水市>张家口市>廊坊市>净流(Phi)均值>邯郸市>承德市>沧州市>保定市>唐山市>石家庄市>邢台市,各城市水生态环境保护水平距离理想值仍有不小的差距;分别从单维度和单指标层次分析得到各城市水生态环境保护的优势和劣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京津冀区域城市未来水生态环境保护策略,助力京津冀地区水生态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18.
河北省耕地保护重点区域的划分与调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提出对各类、各区域用地开展统筹研究,为解决各地区的耕地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论文以河北省为例,首先按照耕地的可持续生产能力,以县为单位依次通过设计指标体系、确定权重、数据标准化和划分重点区域对其进行定量评价,从而指出各级政府在耕地保护过程中各自应重点关注的区域;其次,分析受胁迫因素,确定划分指标,确立划分标准并划分重点区域受胁迫程度,对重点区域耕地的受胁迫程度进行了定量区分,为针对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措施提供了依据;再次,提出了调控不同级别、不同受胁迫程度区域耕地的刚性、弹性和预期指标;最后,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以保障指标能够被有效地实施。  相似文献   

19.
耕地保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与城镇化耦合协调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论文基于耕地保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和城镇化的交互耦合机制,以陕西省为例,通过构建耦合协调模型,分别从时空两个维度对其耕地保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和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从时间序列上看,2005-2014年陕西省耕地保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和城镇化整体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由中度耦合协调发展为高度耦合协调(0.549~0.800)。耦合度方面,以2009年为界,耕地保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和城镇化两两及整体耦合度呈先升后降的倒“U”型;协调指数方面,以2007和2009年为拐点分为3个变化阶段,其中耕地保护和城镇化协调指数T2、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和城镇化协调指数T3以及三系统总协调指数T总体呈上升趋势,而耕地保护和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协调指数T1下降幅度大于上升幅度。2)从空间序列上看,2014年陕西省耕地保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和城镇化耦合协调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in the financial sector can be effectively promoted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cept and its implementation by the financial sector. The impact of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ystem on the sector is analyzed in this article from three aspects: environmental risk assessment, financing support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rojects, and financial services to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corporations and individuals. Influential factor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in China’s financial sector are discuss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arious entities such as financial institutions, financial regulation authoriti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partments, corporations, and the public. It is pointed out that China’s financial sector is now in the transitional phase from a defensive attitude to a preventive attitude. Strengthening governmental guidance, the supervision of regulators as well as public awarenes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hould be used to enhance the initiativ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in the Chinese financial secto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