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8 毫秒
1.
黄河山东段断流的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黄河下游断流时段、断流河段逐年延长, 断流开始日期逐年提前, 下游黄河面临决口改道的险境。同时, 下游的经济发展受到很大损失, 生态平衡受到严重破坏。本文分析产生的原因、指出危害、总结过去认识上的不足、探讨性的提出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宁夏雷暴灾害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智 《自然灾害学报》2007,16(Z1):112-116
利用宁夏20个测站1961-2006年的雷暴观测资料,通过数理统计、滑动t检验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宁夏近46 a来的雷暴灾害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宁夏各地雷暴灾害差异较大,雷暴日数呈明显减少的趋势,每10 a减少23 d;雷暴灾害集中出现在5-9月,而12-20时是雷暴灾害发生的主要时段;雷暴灾害在1983年前后发生了突变现象,年际变化存在着2~4 a的震荡周期,1984年以后又存在着15 a左右的震荡周期,1984年前后宁夏雷暴灾害由偏多期转为偏少期.  相似文献   

3.
近50年东北地区≥10℃农业热量资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气候变暖背景下,系统研究我国东北地区农业热量资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1961-2010年东北地区64个气象台站的逐日资料,采用公认的农业气象指标,分析了80%保证率下东北地区稳定通过10℃农业热量资源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演变趋势,探讨了近50a东北地区农业热量资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从1960-2010年,东北地区农业热量资源存在年代际变化,且80年代到90年代是该地区农业热量资源增加最快的时期。以1980年为界线,≥10℃初日出现的日期先推迟再提前,终日出现的日期推迟,持续日数先减少后增加,积温呈持续增多趋势;近50a东北地区热量资源增加趋势明显。东北地区农业热量资源地域差异明显。热量资源较丰富的是辽宁省西部和南部,较匮乏的是黑龙江省的大兴安岭地区,且由南向北随纬度增大呈初日出现日期延迟、终日出现日期提前、持续日数减少、积温减少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4.
《民防苑》2007,(5)
我国是一个多灾害国家,在各种自然灾害中洪涝灾害始终是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危害最大的灾种之一。近年来,特别是今年淮河、长江等江河洪水泛滥,灾情严重,而黄河却安然无恙。其实所谓"安然无恙"只是相对而言,不要因为北方缺水、黄河近一二十年来流量不足,甚至出现局部季节性断流,就以为黄河再也不可能像往昔泛滥成灾了。  相似文献   

5.
乌江渡水电站从蓄水至今已运行14年了,它是我国在岩溶地区建成的一座高原峡谷型的高坝大型水库.库区蓄水后5个月就有频繁的水库诱发地震.1992年发生最大破坏性水库地震为M_L4.0。这些地震发生与岩溶地质、地形地貌和库区构造有关,库岸地面变形、崩滑流和水库泥沙淤积等灾害较严重。本文对灾害分析后认为,灾害在岩溶地区具有普遍性,提出了预防、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6.
针对湖南丘陵山区近年频繁发生严重山洪灾害的实况,从流域生态安全的角度,提出了在山区修建即时水库用于防洪的构想,即在山上大面积修建蓄积雨水的梯库和在山间截溪截河分级分段广泛修建用于蓄积洪水的拦水坝,通过延缓洪水下泄的时间和控制洪水的范围,达到有效防御和减轻山洪灾害的目的,分析了即时水库体系所具有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调整水资源时空分布和防御水旱灾害等生态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7.
论保险业在减灾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灾害对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在充满灾害风险的环境中,保险不仅是灾后补偿灾害损失的一种有效措施,而且能在灾前通过保险费率的厘定在土地利用、区域规划、结构加固等方面起到减轻灾害的控制作用。因此保险业是减灾工作中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8.
美姑河牛牛坝水电站库区泥石流基本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沙江支流美姑河牛牛坝水电站库区泥石流沟分布面积广、发生频率高。调查结果表明库区现有不同类型泥石流沟31条,其中属于高度危险的泥石流沟4条,中度危险的泥石流沟15条。本文对流域面积较大、活动性较强的12条泥石流的容重、设计流速、流量、冲出量等重要工程参数进行了计算,并对水库蓄水后的泥石流沟状况与发展趋势作了进一步分析,研究表明在水库施工期泥石流灾害对工程建设有较严重的影响,特别是靠近库首的泥石流对工程的安全构成威胁。水库蓄水后,库区泥石流活动程度有所降低,不会明显影响水电站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9.
《灾害学》2020,(1)
以技术灾害发生的因果链为逻辑框架,灾害管理问题为内容而建构的技术灾害管理过程分析模式,对技术灾害管理过程中的灾害评估、控制分析、战略选择、实施和评估等四个重要环节,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论述,并在每一环节中都陈述了与科学知识或社会价值有关的判断。经过以上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一个科学且有效的灾害管理过程,应在规定的技术利益和减少不必要风险之间,找到一个理想的平衡途径,并且利用各种执行的管理模块,部分地通过改善知识和试验结构,促进灾害后果向减轻损失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堰塞湖发生后极易形成溃决灾害链,亟需构建基于有限数据包的溃决快速定量风险评估方法。通过快速获取堰塞湖影响区域的三维地理信息,构建溃决-致灾的快速定量评估模型。基于堰塞湖坝体颗粒级配组成,实现精细化、简单化的稳定性快速评价;基于冲蚀特性和崩塌过程溃决机理,实现溃口流量变化过程分析与洪水演进过程模拟(1 h内);基于极限学习机网络模型建立风险人口与生命损失的函数,实现了生命损失评估预警,明晰了溃决-致灾的灾害链效应。将其应用于唐家山堰塞湖实例发现:研究方法能够较好地预警溃决灾害链;开挖引流槽可降低堰塞湖的溃口峰值流量、最大流速、溃口宽度和溃决库容,但无法防止溃决发生;若不开挖引流槽,溃决库容将达到3.14×108 m3,溃口峰值流量达到9 343.35 m3/s,溃口顶宽增大到151.6 m,开挖引流槽可使溃口峰值流量减少12.6%,溃决库容减少36.5%,降低了堰塞湖的溃决风险;当提前预警时间超过2 h后,及时疏散下游淹没范围内的居民可使生命损失率降低为0。研究方法可实现堰塞湖应急处置时的快速定量风险评估,并为其应急处置决...  相似文献   

11.
当土石坝坝体上游遭遇超标准洪水时,坝体往往会发生漫顶溃决灾害。为了预测溃口溃决流量,采用逐渐溃决方式和水量平衡原理的方法,对宁夏市旗眼山水库进行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当溃口扩展到第84 min时,溃口流量达到最大值,为3 284. 75 m3/s,对应的坝前水位1 189. 76 m,总的下泄流量亦达到最大值,为3 404. 75 m3/s;计算得出的土石坝溃口处流量值处于二分之一溃坝和全溃理论计算值之间,较符合土石坝的溃决情况,可以为水库下游防洪预警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适当的增加溢洪道和泄洪洞的泄流能力,可以有效地消减溃坝洪水的峰值流量,并且减少洪峰流量对下游城市的淹没风险。  相似文献   

12.
1961-2017年甘肃省霜冻演变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霜冻对农业安全影响巨大。为了提供防范霜冻危害的科学依据,利用甘肃省1961-2017年57个气象站温度资料和霜冻灾害资料,采用趋势系数、累计距平、Mann-Kendall(M-K)方法分析了不同等级霜冻日数的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影响。结果表明:(1)甘肃省不同等级霜冻日数呈明显下降趋势,轻、中、重霜冻及早、晚霜冻日数分别以-2.3d·(10a)~(-1)、-1.8d·(10a)~(-1)、-1.2d·(10a)~(-1)、-1.2d·(10a)~(-1)、-1.1d·(10a)~(-1)的速率减少;2010-2017年减少最明显。(2)甘肃省各区域不同等级霜冻日数均呈现下降趋势,其中河西中部和甘南北部为快速减少区,陇南地区及陇东地区减少幅度较小。(3)近57a甘肃省呈晚霜冻结束时间提前,早霜冻出现时间推迟的趋势,且存在霜期最长的甘南地区晚霜冻结束时间提前最多,霜期最短的陇南地区早霜冻出现时间推迟最多的特点。(4)90年代末以后因≥10℃积温的快速增加及特色作物的播种面积大幅提高增加了作物受冻风险,霜冻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处于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3.
金江军  潘懋 《灾害学》2007,22(1):117-120
介绍了中国大陆地区地面沉降现状,分析了地面沉降的危害,提出要通过加强组织管理和协调,统筹地表水和地下水,建立监测预警体系,合理编制城市规划来预防和减轻地面沉降灾害。  相似文献   

14.
为应对运营期公路边坡的巨灾风险,减少经济损失,提出了一种服务于巨灾保险的公路边坡风险评估方法。该方法建立了结合事故可能性和事故损失的营运期公路边坡灾害风险矩阵决策模型。其中的事故可能性评估采用加权层次分析法,指标体系包含致灾因子、孕灾环境和承灾载体3个因素,致灾因子涵盖保险所涉及的台风及强热带风暴、暴雨、龙卷风、洪水及水库溃坝等自然灾害。事故损失则按照保险赔额划分等级,同时提出利用结构物价值和交通量、居民数的线性组合计算方法以实现系统自动化。另外,在单灾害风险评估的基础上,提出基于概率理论的多灾害耦合计算方法。最后,通过宁波市国省道巨灾风险评估及软件平台实施以来的实践,对所提评估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评估结果与实际相符。风险评估的相关结论为灾害发生前、发生时、发生后的公路状况巡检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利于消除风险隐患,提高保险收益,创造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5.
程强  郑同健 《灾害学》2014,(1):131-135
芦山7.0级地震诱发公路沿线大量地质灾害,通过调查掌握了350 km灾区公路沿线158处崩塌及滑坡灾害点数据,统计分析表明庐山地震区高陡边坡崩塌落石问题突出,陡坡硬岩段是地震崩塌灾害高发区。芦山地震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白垩系-第三系巨厚层状砾岩,二叠系、泥盆系灰岩,以及澄江-晋宁期闪长岩、花岗岩边坡上。实测剖面统计表明边坡失稳区坡度在40°以上的占总数量的95.3%。根据震后崩塌对公路通行的危害程度,划分了严重、大、中、小四个危害等级,考虑崩塌灾害发生可能性、崩塌失稳形式及规模、坡高、坡面形态及坡度、公路位置及构造物形式,进行震后崩塌灾害危害评估。  相似文献   

16.
赵春雨  王颖  张玉书  严晓瑜 《灾害学》2009,24(4):102-106
利用辽宁省35个气象观测站点1956-2005年的逐月地面观测资料,对辽宁省近50年的农业气候条件的长期变化情况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初步分析了农业气候条件的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0年辽宁省生长季(4-9月)日照时数明显减少,每10年减少29.4 h;生长季日照百分率减少也很明显,平均每10年减少1.2%;生长季降水量呈微弱的减少趋势,蒸发量明显减少,平均每10年减少17.3 mm。潜在蒸发量也呈明显的减少趋势。生长季≥10℃界限温度的积温值在近50年明显增加,且全省≥10℃界限温度开始的日期明显提前,大部分地区近50年提前6 d左右。辽宁省生长季3 350℃积温等值线在最近的10年里有明显的北移和东移。  相似文献   

17.
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的背景与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ech.  MF 《灾害学》1991,6(1):68-70
1989年12月,联合国第44次年会正式宣布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从1990年1月开始。这十年的目标是通过采取国际间一致的行动,减轻各类自然灾害所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及社会,经济破坏,特别要减轻发展中国家将蒙受的损失。这十年的目的是:①提高各国对减轻自然灾害的应变能力,特别注意帮助发展中国家不仅在潜在灾害的评估方面有所进展,而且在建立早期灾害预警系统及抗灾结构方面亦有所发展;②筹划如何运用现有科学技术知识的最佳方案与准则;③为减少生命财产损失,鼓励科学界及工程界努力填补知识技能上的空白;④传播有关对自然灾害评估、预测及减灾方法的  相似文献   

18.
基于GIS的华东地区高温灾害危险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高温灾害危险性分析基本思路,运用Pearson-Ⅲ型概率模型进行高温强度—频率估算;借助ArcGIS地统计分析和栅格重分类工具开展华东地区高温灾害危险性评估与分区。研究表明:100年一遇情景下,华东7省市高温强度分布在0~73.25 d/a,且以35~65 d/a最为集中;高温灾害强度在空间上呈现出"中心—外围扩散"模式,即以福建省的南平和永安为高温中心,依次向外围递减;到江苏省和山东省则出现明显的高温"低值"区域。高温高危险等级分布在江西、福建和浙江交汇区域,低危险等级广泛分布在江苏、安徽和山东等地;随着重现期降低,高温危险等级逐渐降低,高危险区域面积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19.
黄淮海地区干热风灾害致灾因子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淮海地区是我国冬小麦主产区,也是干热风灾害危害最重、影响最广的地区,本研究利用黄淮海冬麦主产区81个站点1961-2017年的逐日气象数据和冬小麦生育期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小麦成熟期和干热风致灾因子的时空变化特征。在81个测站中,有23个成熟期提前趋势显著或极显著,但大部地区成熟期变化趋势不显著,有63%的站点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对干热风致灾因子达标日数和相似系数的分析表明,达到干热风灾害阈值的概率依次为14:00风速>14:00相对湿度>日最高气温,最高气温是形成干热风的主要限制因素,轻干热风的发生最高气温和相对湿度起主要作用,重干热风则是高温胁迫起决定作用,低湿条件使胁迫加重,风速只起辅助作用。揭示了该地区干热风危害总体减轻的气象条件基础,即干热风3要素表现为最高气温略降、14:00相对湿度略增、14:00风速明显减小的特征,3要素均向有利于减轻干热风发生的方向变化,对于冬小麦籽粒灌浆和产量形成是有利的。但灌浆成熟期内最低气温的显著升高,意味着气温日较差减小、小麦夜间呼吸消耗增大,对其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带来潜在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0.
基于RS与GIS的毕节地区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以滑坡危害最重的贵州省毕节地区为研究区,选取地层岩性、降水量、土地利用、坡度等9个滑坡孕险因子作为评价指标,对该研究区进行了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通过与研究区的历史滑坡灾害记录结果进行比较发现,评价结果与实际状况较为吻合,说明该方法能较有效地用于对区域滑坡灾害危险性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