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研究农业生产活动对土壤盐渍化的负面影响,有利于合理安排农业公共投资,促进生产与环境协调发展。在介绍我国土壤盐渍化概况的基础上,利用相关文献分析影响土壤盐渍化的不同因素,同时利用省级Panel数据和计量模型进一步探索农业生产活动对土壤盐渍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程度、单位钾肥投入会对土壤盐渍化产生显著影响。单位耕地上灌溉面积越多,耕地发生盐渍化的概率也越高;同时单位面积上钾肥使用量越高,耕地发生盐渍化的概率也越高。此外,还在统计意义上发现排灌对抑制土壤盐渍化具有明显作用。因此,针对农业生产活动对农业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进一步提出应该在增加农业公共投资的背景下,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引导农户采用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以协调我国农业生产与农业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农业面源污染形成机制:理论与实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对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核算及其时空演变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农业面源污染形成机制分析框架,并利用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主要研究结论如下:①1990-2006年我国农业面源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呈现增加的趋势,主要分布在人口众多、农业集约化程度较高的地区。②农业面源污染形成的一般机制是:经济发展导致农产品需求结构、农业结构的变动等都会对农业面源污染产生的环境因子产生影响,进而导致农业面源污染产生量的差异;对农产品消费数量的增多和对耕地的消耗增大,农业生态系统面临更大的生产集约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农业面源污染;经济发展同时也导致公众对高质量环境的需求增多,环保意识也大大提高,为农业面源污染管理政策提供了有效执行土壤,另外,经济增长也为加大环境投资和先进技术的应用提供基础,可能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压力;③实证研究表明,产业结构的演化、技术进步、环境管理制度等方面是影响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因素,应是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和管理政策创新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农户经营行为对农村生态环境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户生产经营行为关系到生产资源的合理利用与配置,影响到农村生态系统保护及其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以武汉城市圈及长株潭城市群内的650个农户为有效样本,分析了农户经营行为对农村生态环境及其五种表现形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劳动力投入行为中收入来源、家庭人均收入对农业面源污染有显著负面影响,家庭常住人口、家庭人均年收入对生活垃圾污染分别有显著正、负面影响;②农户文化程度越高,越能认识到农村生态环境污染问题;③经营规模越大,农业面源污染越严重,而对其它四类表现形式影响不显著;④农业投资力度越大,为提高产量而会造成越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及水质污染;⑤农户经营组织行为中,有机肥施用行为会造成农业面源污染,这些未施用的有机肥又会加剧生活垃圾污染,而且有机肥使用越多,农业面源污染及水质污染也就变弱。另外,参加技术培训会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和水质污染。可见,农户经营行为更多地是在影响农村生态环境中的农业面源污染、水质污染及生活垃圾污染,对空气噪音污染及工业转嫁污染的影响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耕地利用集约度变化影响因素典型相关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耕地利用集约度变化关系到粮食安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对全国1990-2006年的耕地利用集约度变化态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1990-2006年间,全国耕地投入强度呈现波动状态,利用程度表现频繁波动,总体上呈上升态势,利用效率呈明显的波动增长趋势;GDP、农村劳动力工价和财政支农是影响耕地投入强度的重要因素;农民文化程度、城镇化率和人均耕地面积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耕地利用集约度。基于此,提出如下政策建议:协调经济发展与耕地利用,通过合理优化农业用地结构,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完善耕地流转制度和农业剩余劳力流动制度,促进粮食生产规模化和机械化;提高农民文化程度,增强农民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农业生产的能力;进一步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政策扶持力度,改善农业生产环境,从而促进耕地利用集约度的提高,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5.
耕地利用集约度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分析——以湖北省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耕地利用集约度的变化关系到粮食安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运用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湖北省1990年至2008年的耕地利用集约度变化的驱动机制进行研究。研究表明,耕地利用集约度总体上稳中有升;农产品价格、耕地质量和财政支农是影响耕地利用集约度的主要因素;农产品价格、耕地质量和财政支农政策既是影响耕地利用集约度的直接原因,又是其他因素对耕地利用集约度影响的间接原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的耕地利用行为表现出市场化的趋势。因此,应稳定并逐步提高农产品价格,保障土地整理实施的质量,改善耕地质量,并加大政策对农业的扶持力度,从而提高农民农业生产积极性和耕地利用集约度、提升农民收入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影响及一体化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以稳步提高农产品供给的农业发展模式在迅速促进农业发展的同时却忽视了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给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又危及可持续农业发展,因此,农业需要寻求新的发展模式。本文对农业发展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分析,论证了生物多样性对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支持作用,提出了用生态农业改造传统农业,从而实现农业发展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双赢。  相似文献   

7.
海外耕地投资是中国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投资合作,获取耕地资源的重要手段。海外耕地投资能够通过国际合作和粮食进口,增加中国粮食供给,对国内粮食市场产生重大影响。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对粮食播种面积、粮食成灾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村用电量、粮食生产劳动力人数、有效灌溉面积、农业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农膜施用量、化肥施用折纯量、农药施用量等10个因素进行模型参数筛选,拟合中国粮食总产量关于粮食产量影响因子的函数关系,测算中国国内粮食生产总量;同时通过时间序列数据拟合出口粮、工业用粮、饲粮、种子粮以及粮食损耗的函数模型,测算中国国内粮食需求总量;在此基础上,通过情景分析法模拟不同情景下,中国在海外生产的粮食进入中国市场的比例,并以此作为影响中国粮食总产量的因子之一,构建关于中国粮食总供给的函数模型,分别测算不同情境中海外耕地投资生产的粮食对中国粮食供给安全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悲观情景和一般情境中,海外耕地投资生产的粮食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并不显著,乐观情境中中国海外耕地投资对中国粮食安全产生显著影响。进一步研究表明,当海外耕地投资粮食进口率超过75.3%时,海外耕地投资会对中国粮食供给安全产生显著影响。研究结论和建议:目前中国海外耕地投资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并不显著;中国的海外耕地投资能够直接或间接增加中国粮食供给,并且供给量显著提高,存在提高中国粮食供给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巨大潜力,决策部门需要重视海外耕地投资,引导海外耕地投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农业资源不断匮乏背景下,我国农业表现出生产集聚现象,从集聚效应视角看,农业生产集聚的形成是资源禀赋、外部性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本文系统梳理了资源禀赋特征、外部性条件与农业生产集聚之间内在机制,并利用我国1996~2015年31省20年面板数据,通过固定效应模型和系统广义矩估计等多种研究方法进行验证,通过理论分析和回归分析发现:(1)农业资源禀赋中农业劳动力、农业资本存量、农业技术水平和耕地资源对生产集聚水平的提高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外部性条件中自然灾害和地形对农业生产集聚水平具有显著的制约作用。(2)从影响趋势上来看,农业耕地数量、农业技术水平对农业生产集聚水平的影响表现出“U”型发展趋势,而农业劳动力数量和农业资本存量表现出倒“U”型发现趋势。  相似文献   

9.
昆山市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农业生态环境是保证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本文在昆山市农业态环境评价时选取了农业生产自然环境,农业生产投入,环境响应三个一级指标以及气候,降水等共16个二级指标,对1983年和2002年的农业生态环境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昆山市的农业生态环境总体上处于良性状态,基本符合当地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2002年的农业生态环境较之1983年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主要是在农业生产投稿方面更加的科学合理,生态系统的呐应状况一般,土壤的重金属污染已尼开始显化。  相似文献   

10.
从制度安排的角度考察耕地生态环境.通过设计关于农业发展和耕地生态环境的相关指标,从理论和实证角度分析我国建国以来历次制度变迁对农民行为和耕地生态环境的影响。认为土地制度和其他制度决定农民对“用地”和“养地”行为的选择。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制度安排对我国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变化呈现出不同效应,地权的稳定性和其他制度会影响农民的用地行为.从而影响耕地生态环境。所以.保护耕地既要严格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总量。又要设计适宜的农地产权制度和其他制度以促进农民主动养护耕地。  相似文献   

11.
崇明东滩围垦区芦苇湿地土壤盐分动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9~2013年对崇明东滩围垦区芦苇湿地10 cm和30 cm两个土层的土壤溶液电导率、水分、温度和相关微气象因子进行了为期5 a的原位同步连续监测,探讨了不同时间尺度的湿地土壤盐分动态。结果如下:(1)在年际动态方面,10 cm土层的土壤溶液电导率在5 a间逐年递减,年均降低8.10%,30 cm土层的土壤溶液电导率在前4 a逐年递减,年均降低6.06%,但2013年较2012年上升了16.34%。各个年份10 cm土层的土壤溶液电导率均值皆显著低于30 cm土层,且年均值的差异逐年递增。(2)在季节动态方面,各年份内,两个土层的土壤溶液电导率多表现为春、夏、秋升高,冬季下降的趋势,也多在秋季和冬季分别达到最大值和最小值。各年份间,10 cm土层春季和夏季以及30 cm土层春季的土壤溶液电导率呈逐年递减的趋势。(3)在日动态方面, 10 cm土层的土壤溶液电导率波动幅度大于30 cm土层,并且30 cm土层土壤溶液电导率日最大值和最小值出现的时刻较10 cm土层有一定的滞后性。综上所述,研究区在围垦后,耕层土壤每年都能以一定的速率脱盐,但在季节性气候影响下,严重的返盐现象仍可能在秋季发生,因而在秋季可以通过增加人工措施以防止土壤返盐。  相似文献   

12.
农业规模经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路径。为了探讨丘陵山区农业规模化发展对于水土流失的影响机理。通过文献综述法梳理相关研究,分析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研究展望。综观前人的研究可以得知:(1)农业规模经营的效益、政策与推动机制等状况;(2)丘陵山区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乃为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以及农业活动对水土流失的影响;(3)水土流失的调查、监测与影响因素的评估方法及仿真模拟。最后,提出5点研究展望:(1)构建丘陵山区水土流失驱动力模型;(2)建立丘陵山区农业规模化对水土流失的影响评估指标体系;(3)甄别影响程度及其时空差异;(4)丘陵山区农业规模化的水土流失效应模拟反演;(5)提出丘陵山区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农业规模化政策建议。以期对我国丘陵山区发展适度农业规模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改变土壤呼吸条件,进而对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产生影响,而土壤有机碳储量则是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全球碳平衡领域的重要因素。以上海市崇明岛为例,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System Dynamics Model)预测2020、2030年土地利用需求变化,结合CLUE-S模型(Conversion of Land Use and its Effects at Small region extent Model)得出各种用地类型的空间分布,并引用碳密度法估算三种发展幕景下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30年三种发展幕景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别为:低速发展幕景为3 093.03×106kg,惯性发展幕景为3 079.47×106kg,高速发展幕景为3 059.81×106kg;研究期内土壤有机碳储量呈现缓慢下降趋势,但人类活动对其扰动较小;SD和CLUE-S耦合模型可以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对土壤有机碳储量进行模拟,具有可行性;建议通过加强城镇用地集约利用、农田保护、林地建设来减少人为活动对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城市化对周边土壤资源与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37,自引:1,他引:37  
城市化快速发展对土壤资源产生巨大压力。因而对粮食安全与环境生态健康带来严峻挑战,作为一种非再生性自然资源,土壤的各种功能在城市化过程中强烈的人为活动影响下转化,演变和消失,那么,寻求城市化过程中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环境友好的模式下协调土壤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发展,最大限谋发挥土壤生态,生产和社会,经济功能,也是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最终实现可持续城市目标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城市边缘带土地利用特征与土壤资源压力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城市边缘带作为城乡交互作用界面,根据其形成机制可划分为不同类型,而土地利用/覆被空间结构的高度复杂性、土地利用形式在时间序列上的强烈可变性是所有边缘带类型的重要共有特征。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边缘带土壤资源压力日趋严峻,一方面,土地利用的非农流转导致土壤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面积快速萎缩,直接威胁农业生产和区域粮食安全;另一方面,“三废”物质向城市边缘带的扩散和集聚导致土壤环境容量明显下降,土壤质量严重退化,不仅影响农产品品质,而且对区域生态环境支撑能力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开展城市边缘带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土壤资源与环境的影响研究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6.
区域农业市场化发展对水土流失的影响--以江西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检验区域农业市场化发展对于水土流失的影响,以江西省为例,结合对水土流失驱动力因素的分析,构建了区域水土流失驱动力模型,并据此分析了1988~2000年区域农业市场化发展对水土流失治理的贡献。结果表明,农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有利于提高水土流失治理的效率。1988~2000年,江西省的农业市场化水平提高了15.2%,由此通过农户行为作用,水土流失面积减少61.4471万hm2,相当于2000年水土流失面积的18.36%。因此,区域农业市场化程度每提高1%,水土流失面积将减少40.43万hm2。最后,就区域农业市场化进程中如何进一步推进水土流失治理,提高水土保持效果,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湖南省农业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初探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农业生态环境是农业发展的前提基础,它的健康安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湖南省是全国的农业大省,但目前农业生态环境面临着土地资源退化、水土流失加剧、农业污染严重、农业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脆弱和耕地质量下降等一系列问题,对该省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制约了农业发展的前景与潜力。在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探讨其产生的机理,并提出保护和建设农业生态环境安全的对策与建议,为实现该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During the past six decades, agriculture as a main sector in Iran’s economy has been affected by economic development, land-use policies, and population growth and its pressures. From the 1940s until 2010, the percentage of the total urban population of Iran increased from about 21?% to around 72?%. Urbanization, industrialization, and intensive cultivation have dramatically affected soil and water resources. The exploitation of groundwater has been increased around fourfold from the 1970s to the mid-2000s. Total water resources per capita reduced around 23?% from 1956 to 2008. The average annual decrease in the groundwater table in Iran during the last two decades is 0.51?m. In 2008, the groundwater table fell around ?1.14?m in average in Iran. The average use of chemical fertilizers increased from around 2.1?million tons in 1990s to about 3.7?million tons in 2009. During that period, fertilizer use efficiency decreased from around 28?% to around 21?%. Approximately 77?% of the agricultural land under irrigation suffers from different levels of salinity. According to the quantification of four indices, such as soil erosion, fall in groundwater levels, salinity, and use of chemical fertilizer, that are directly related to agricultural land use, the results show that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in Iran needs special attention to reach sustainable conditions. The total cost of soil and water degradation and use of fertilizers in agriculture are estimated around than US $12.8?billion (about 157,000?billion IRRials)—approximately 4?% of the total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and approximately 35?% of the GDP of the agricultural sector in Iran.  相似文献   

19.
围垦后南汇东滩海三棱藨草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5年9月~10月期间对2012年底围垦后南汇嘴区域的海三棱藨草(Scirpus mariqueter)湿地系统进行了调研,运用主成分分析、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方法,基于101个样地土壤的有机碳、总磷、总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氨氮、正磷酸盐、pH、含水率、粒径、盐度、滩涂高程等12个环境因子数据,探讨了围垦后海三棱藨草空间分布的关键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海三棱藨草的分布与滩涂高程具有显著正相关(P0.05),海三棱藨草群落主要分布在南汇滩涂2.5~3.4 m高程范围内;海三棱藨草的密度、盖度与盐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认为滩涂高程和土壤盐度是影响海三棱藨草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未来需要结合围垦后的水动力变化过程数值模拟,对海三棱藨草生态系统高时空分辨率的响应过程及机制进行研究,以进一步确立海三棱藨草对围垦工程响应的关键阈值。研究对围垦工程后的滨海湿地植被恢复及滩涂生态修复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