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真实报道是新闻从业者的职业底线,也是道德底线,突破这条底线,新闻的真实性就无法保证,新闻的价值将无从谈起。然而现在有些网络媒体在利益的驱使下,丧失职业道德,收取"保护费","有偿不闻",严重违背了新闻职业道德要求,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应通过如下措施坚决制止:加强行业自律、强化媒体工作者的道德考核、层层把关、加大惩罚力度等。  相似文献   

2.
"甘肃校车事故"、"复旦投毒案"、"海南校长开房事件"……近年来,媒体的报道呈现出一种现象:一起负面事件一经曝光引起轰动后,紧接着一段时间内,同类性质的类似事件的报道在各媒体上不断出现。此报道现象可称为负面新闻的"井喷报道"。新媒体环境下的"围观文化"助推了这种报道现象的产生,带来了媒介恐慌、阅听污染等负面影响。走出此种报道困境,需要媒体在报道时注重平衡原则和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3.
纸质媒体在当今如何提升节假日报道的感染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新民晚报的实践表明,精心策划和组织节假日报道,不仅可以提高传播力,也能扩大品牌影响力。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如何提升节假日报道的感染力,即:"吸引参与:让读者‘唱主角’"、"真情投入:让主流新闻生动活泼"、"语言生动:让新闻价值最大化"。  相似文献   

4.
<正>选择:设置公共议程。媒体通过对海量信息进行选择排序,决定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怎么报道。这就对社会公共议程进行了设置。受众需要媒体的选择。胸怀大局是做好选择的前提;把握大势是做好选择的关键;着眼大事是做好选择的重点。核实:树立公信力。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公信力是媒体的生命。当下,新媒体最大的问题,就是内容真假难辨,公信力低下。  相似文献   

5.
2003年12月5日,南非总统曼德拉逝世的消息受到世界各国媒体的关注。在国际传播过程中,各国媒体对曼德拉逝世的报道会更多的受到国际关系的影响。本文分别从《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选取有关曼德拉逝世的三篇报道,从报道思想、报道角度、报道倾向、报道态度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探究中西方媒体在新闻框架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甲型H1N1流感疫情自墨西哥大范围暴发以来,引起了各国媒体的高度重视,尤其是中国媒体在吸取2003年非典型肺炎疫情初期集体失语的教训后,对这一国际性卫生防疫灾害事件给予了充分关注。纵观国内媒体对甲型H1N1疫情的报道,根据报道频率和报道内容的不同,大致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阶段:暴发期、平缓期和反弹期。国内媒体在这三个阶段的报道中各有特点。暴发期表现出了媒介融合、反应迅速和立体报道的特征;平缓期表现为媒体和受众的新闻脱敏与同质化报道倾向;反弹期则出现了初衷与结果的悖离和被动报道的现象。其中对地震报道最大的启发就是要防止同质化倾向,进行差异性报道,使受众对新闻可读、爱读,才能够起到科普宣传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正>在灾难报道中,媒体的报道能力固然重要,不过其前提是:不能有违新闻伦理。不论是天灾还是人祸,面对伤亡现场,媒体不能一味满足新闻的好奇心,不能过度放纵媒体的私心,决不能通过消费灾难来博取眼球。一些媒体为了追求新闻的现场效果,不顾伦理禁忌,将灾难现场的血腥、恐怖乃至暴力细节不加遮挡地呈现出来,刺激公众的神经。有媒体借口道,干干净净的东西公众不关注,人们的眼睛是嗜血的,贪婪的;我若不血腥和刺激,别家媒体也会不择手段,大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对百度新闻搜索引擎下的一些具有普遍代表性的网络新闻报道进行筛选和抽样分析,发现媒体在对"老太太"的报道中,通过强调卖点内容,妖魔化报道和剥夺老年人话语权等方式,给老年女性群体贴上各种负面标签,以此形成对中老年女性形象的污名化建构。本文解析了网络新闻报道对"老太太"形象构成污名化的过程和后果,并提出去污名化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以及综合国力迅速提升,"中国威胁论"的论调在西方学术界和媒体行业中从未停止。其中,危害最大、影响最远的莫过于"中国军事威胁论"。这对于维护我军国际形象、构建局地安全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以《解放军报》为核心的主流媒体在近几年的联演报道中,尤其注重报道联演战场的实战性、联合性和融合性,塑造了我军和平之师、文明之师、威武之师的形象,为国内外受众呈现出带有强烈视感的军演盛宴。  相似文献   

10.
<正>沃尔玛"转基因门"事件2010年3月,沃尔玛超市在湖南长沙的一家门店,因违法出售含转基因成分的大米被绿色和平在媒体上点名曝光。在短短两周内,《南方都市报》、《21世纪经济报道》、《每日经济新闻》、《环球时报》、《中国日报》、《财经》、《中国经济时报》等45家媒体均对此事进行了独立报道,相关转载和网络讨论更是超过400万条。  相似文献   

11.
刑事案件的特殊新闻价值使之成为社会比较关心的话题,刑事案件报道中涉及的媒体与司法的关系、媒体言论的法律边界问题也备受重视。媒体报道应全面而客观的展现案件的全貌,但不能侵害他人的人格权,不能干扰公安机关的侦查程序,不能影响司法公正,这些应是媒体在案件报道中不可逾越的法律边界。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都市报在转型道路上的探索,时政报道的份量在不断增大。而在时政新闻的重中之重"两会"报道中,新闻竞争不断升级,一些新的报道模式也在不断出现,丰富着都市报两会报道的新闻实践。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监督报道的增多,新闻媒体被官司缠身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在众多新闻法规案例中,新闻侵害名誉权的案件非常普遍。本文以农夫山泉诉《京华时报》案为例,依据侵害名誉权的构成要件对案例进行分析,为媒体进行监督报道时避免新闻官司给予启示。  相似文献   

14.
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新闻传播者,这直接影响了媒体本身和新闻实践层面的新闻记者,最突出的就是新闻职业操守的缺失。在实现"中国梦"的语境下,恪守职业操守、培育职业精神就显得更加迫切。笔者认为,恪守职业操守共筑中国梦是当今时代新闻工作的主题,应勇于担当起实现"中国梦"的"积极因子",从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维护新闻真实性原则、坚决杜绝"有偿新闻"、严格遵守新闻纪律等方面着手,努力构建恪守新闻职业操守的社会环境和良性机制。  相似文献   

15.
<正>快速反应和持续关注是报道突发新闻的基础。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民众亟待从媒体获取关于事件的各种信息,这时会出现庞大的信息缺口,而率先填补这个缺口的媒体则会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短暂的信息稀缺时期获得大量的受众关注。在报道本地突发新闻时,地方媒体因其接近事件发生地而更具报道时效的优势,更适合做填补信息缺口的角色。  相似文献   

16.
新闻报道与人类对美的追求密不可分,但媒体在传播信息时,可能会有意无意地反映出一定的审美偏差。本文主要从社会新闻报道出发,认为在女性报道中更易出现此种偏差。在女性报道中,媒体大多聚焦于女性的性别特征或者女性的刻板印象,而并非新闻所需传达的信息本身。  相似文献   

17.
<正>随着媒体融合发展,媒体营销日益成为媒体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为进一步探讨媒体营销的方法、手段和成功经验,加强学界和业界的交流,《新闻世界》杂志与"广告销售老鸟"微信公众平台联合举办媒体营销论文大奖赛。《新闻世界》杂志是安徽日报报业集团主管的新闻学术刊物,是安徽省唯一的新闻专业类学  相似文献   

18.
<正>数据新闻弥补传统新闻宏观叙事的不足。传统以文字为主的新闻叙事注重细节的捕捉,擅长微观的表达,这导致传统新闻宏观叙事能力的不足。数据新闻能够游刃有余地运用客观数据,对事物和现象做充分而客观的中宏观报道。但这并不是说数据新闻不具有微观报道的能力,通过现代网络交互技术数据已经能够将中宏观和微观很好的联通在一起了。  相似文献   

19.
媒体对个案的追逐已经造成了较为明显的负面影响。个案往往不具备普遍代表性,而对个案的过分解读有悖媒体的社会责任,更容易引发又一轮的媒体示范效应。本文从新闻实务操作、新闻价值扭曲和新闻存在的哲学基础解析了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从"新闻三态"和认知、符号化以及传播的流程给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风险是现代社会的一种常态,如何利用媒体微博在社会重大突发性事件中进行舆论引导至关重要。本文以2014年"3.01昆明火车站暴力恐怖袭击事件"为案例,研究"@央视新闻"在事件传播中的作用,探讨媒体微博在重大突发性事件中应对风险、引导舆论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