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犯罪新闻报道是一种重要的新闻报道类型。在形形色色的犯罪案件中,性犯罪往往受到媒体的争相报道,但性犯罪的特殊性导致媒体在报道时很容易因操作不当陷入伦理与法律的困境。本文通过比较性犯罪与其他刑事犯罪的区别,指出了性犯罪报道背后蕴含的权利冲突问题,强调媒体在报道性犯罪时应特别注意报道权与隐私权的冲突。并对李某某案相关报道进行进一步的梳理与分析,总结了性犯罪新闻报道中常见的媒体失范行为,为规范性犯罪新闻报道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污染环境犯罪刑事案件中,确定涉案污染物的性质是法院认清案件事实并实施公正判决的前提。本文总结了2012—2018年一共1479起涉及污染物性质鉴定的污染环境刑事案件裁判文书,通过对案件的基础信息、污染物性质、鉴定的主客体、鉴定意见形成与使用以及刑法适用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此类案件呈现案发地域不均衡、涉案污染物种类繁多、鉴定主体杂乱、属性判断依据争议大等特征。为此,结合我国当前相关法律法规及鉴定评估技术文件,探求环境损害司法鉴定实务中污染物性质鉴定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探索鉴定程序、判定依据、法律适用等难题,以推动我国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技术体系和污染物性质鉴定技术标准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3.
审理环境行政诉讼案件,既涉及实体法又涉及程序法的应用。鉴于环境污染的潜伏性、流动性、交叉性等特征,应确认环境行政诉讼专属地域管辖和共同上级指定管辖,应正确界定行政补偿与行政侵权赔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不能作为行政诉讼第三人,应对举证责任另作特别法律规定。  相似文献   

4.
<正>在灾难报道中,媒体的报道能力固然重要,不过其前提是:不能有违新闻伦理。不论是天灾还是人祸,面对伤亡现场,媒体不能一味满足新闻的好奇心,不能过度放纵媒体的私心,决不能通过消费灾难来博取眼球。一些媒体为了追求新闻的现场效果,不顾伦理禁忌,将灾难现场的血腥、恐怖乃至暴力细节不加遮挡地呈现出来,刺激公众的神经。有媒体借口道,干干净净的东西公众不关注,人们的眼睛是嗜血的,贪婪的;我若不血腥和刺激,别家媒体也会不择手段,大  相似文献   

5.
袁巍 《世界环境》2010,(2):24-26
<正>2009年初,发生在江苏盐城的一起水污染案件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这起看似简单的水污染事件,却触动到中国相关法律在实施过程中的若干"神经"。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监督报道的增多,新闻媒体被官司缠身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在众多新闻法规案例中,新闻侵害名誉权的案件非常普遍。本文以农夫山泉诉《京华时报》案为例,依据侵害名誉权的构成要件对案例进行分析,为媒体进行监督报道时避免新闻官司给予启示。  相似文献   

7.
环境新闻报道关注环境,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本文以《人民日报》关于"哥本哈根气候会议"的相关报道为例,分析我国媒体在环境报道上的不足,认为作为媒体在环境新闻报道中应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8.
为助力“双碳”目标顺利实现,司法机关在环境刑事司法领域针对受损生态环境修复问题创设新的司法模式,鼓励被告人以认购碳汇的方式修复受损生态环境,并将案件中具体的修复情况纳入裁量。其出现收获了较多积极评价,但由于其新颖性较强,相关法律依据不足,也受到了包括“以钱买刑”、蹭“双碳”目标热度等质疑。对此应首先明确碳汇补偿机制在环境刑事司法中适用的合理路径,引入恢复性司法理念,确定碳汇补偿在环境刑事案件裁判中量刑轻缓化事由的定位;在具体适用中不断完善程序设置,在充分引导当事人主观自愿的同时强化其执行效力;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创设相关规范和标准,推动碳汇补偿机制不断发展,以促进其优化适用,实现法律效果和生态效果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9.
与线下庭审相比,在线庭审模式缺乏在场性、仪式感等程序要素,造成直接言词原则的适用基础被削弱、程序说服功能弱化以及司法权威无法充分展现。因此,对于一些注重直接言词原则贯彻、程序说服功能发挥以及司法权威树立的案件,不宜使用在线庭审模式。而对于适宜在线庭审的民事、行政案件,立法应赋予当事人"合意"选择权;适合在线庭审的刑事案件,应根据被告人选择确定庭审方式。庭审过程中的程序转换规则也应以此为基础确立。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立法的推进,气候变化相关法律诉讼开始成为油气行业法律诉讼案件的主要议题,油气企业的相关法律风险显著提升,近五年来,针对国际油气集团的气候诉讼案件显著增加。本文在分析气候法律和诉讼全球发展态势的基础上,总结了诉讼案件的真实诉求,即敦促企业采取更激进的低碳减排措施,地方政府通过侵权诉求获得更新基础设施的资金,政府和股东针对能源公司的证券欺诈和不公平贸易行为提出索赔,并由此探讨了气候诉讼对油气企业的战略、业务、成本与社会责任等多方面的影响。本文进一步提出,我国油气企业应积极参与气候变化政策的制定,形成企业气候变化风险评估与披露的整体策略,为企业气候变化风险治理提供组织和机制保障,同时把握企业低碳转型战略的整体节奏,从而降低气候诉讼的法律风险。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我国和西方媒体关于"马航事件"的新闻报道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媒体在本次事件中暴露出诸多局限,如缺乏"独家消息"、报道过度煽情、谣言大行其道等。并对产生这些局限的原因进行反思,探讨我国媒体应如何提高国际传播力。  相似文献   

12.
孙宇 《环境保护》2016,(23):53-56
在司法实践中,噪声污染侵害案件的请求权基础有物权请求权、人格权请求权,还有侵权请求权,无论是当事人还是法官对于请求权基础的选择都有不确定性。本文通过对一起噪声污染案件的请求权的性质和请求权基础的分析,指出在我国现行民事法律体系中,当事人应根据受到损害的权益的性质、权益受损的程度提出恰当的权利主张、选择合适的法律规范依据解决噪声侵害纠纷。  相似文献   

13.
冬雪 《环境》2014,(1):44-44
正环境保护部、公安部日前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环境保护与公安部门执法衔接配合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各级环保部门和公安部门加强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衔接配合,发挥部门联动优势,形成打击环境污染犯罪的强劲合力。《意见》特别强调,各级环保部门应严格执法,对环境污染案件,发现一起就要查处一起,具备移送条件的必须移送公安机关,坚决避免以罚代刑。去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了《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  相似文献   

14.
邵波 《环境保护科学》2019,45(3):122-126
通过对土壤污染环境案件实证研究发现:当前我国土壤污染现象普遍存在,耕地污染需要着重治理;案件所涉当事人农民居多、受教育程度较低;土壤污染刑事案件判罚较为轻缓;地方政府对环境监管不到位;案件的上诉率较高,继而对提升环境审判质量提出了要求。为保护公众的环境权益、促进土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就此提出加强对农耕土地的治理、探索环境污染强制保险责任制度、规范地方政府环境监管体制、设立土壤污染罪名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正>要加大培训力度,而且这种培训一定要有针对性,培训程序问题的话就专门培训办案程序,培训证据的话就专门培训办案证据,培训如何调查案件就专门谈案件如何调查,要分门别类地进行专业培训。加强环境监管执法,要注重程序合法,强化证据意识,组织执法培训,加强能力建设。现在新的《环保法》不管是移送案件,治安拘留案件,还是刑事案件,我们所有当局长的一定要明确,对案件必须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充分,程序合法,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洪适权 《环境》2006,(12):25-25
牛津归来,恰逢《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施行,环保之路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7.
渔业污染事故受害方如何打赢索赔官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以来,《中国环境报》、《法制日报》等媒体相继报道了江苏省石梁河水库网箱养鱼受污染索赔560万元、河北省乐亭县滦河滩涂贝类养殖场受污染索赔1360万元、浙江省平湖师范农场特种养蛙场受污染索赔48万元等大额污染损害案件的判决结果。前两个案件的受害人完全胜诉,而后一个案件的受害人则被法院驳回起诉,彻底输了官司。同样是有排污单位排放污水致使水质恶化导致养殖物受污染死亡案件,发生在同一时期的法院判决结果为何大相径庭,排除了适用法律不同的可能性(同一时期下所执行的法律依据肯定是一致的),官司输赢的原因只能是一个,即当事人所采取的方法手段及举证充分与否直接导致了输赢结果的发生。本文试图从上述案件中总结出可供借鉴的举证索赔方法。  相似文献   

18.
2003年12月5日,南非总统曼德拉逝世的消息受到世界各国媒体的关注。在国际传播过程中,各国媒体对曼德拉逝世的报道会更多的受到国际关系的影响。本文分别从《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选取有关曼德拉逝世的三篇报道,从报道思想、报道角度、报道倾向、报道态度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探究中西方媒体在新闻框架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中东一直是世界政治的热点地区,叙利亚则是其中的代表。本文着重探究中美新闻报道在叙利亚问题上的区别。美国官方媒体和民间媒体对此的报道都极富介入性与煽动性,中国媒体则相对谨慎。这是因为两国有不同的意识形态、文化背景,不同的价值观和报道取向。对此我们应结合实际情况尽可能地摒弃狭隘,讲求实事求是,践行与坚守新闻人的价值与责任。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以新浪微博为平台,以其在网络社区公布的微博信用规则为切入点,探讨自媒体时代的综合类社区网站在社区自治中涉及的名誉权案件,并进一步研究因微博的信用规则所产生的一系列名誉权案件审理中的可参考性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