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CVM的荆州市稻田生态系统的景观休闲旅游价值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条件价值评估法(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CVM)调查了荆州市居民对稻田生态系统景观休闲旅游功能的认知程度和支付意愿,对受访者的社会经济特征与支付意愿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并对荆州市稻田景观休闲旅游功能的价值进行了货币化评估。结果表明,居民对稻田景观休闲旅游功能的认知程度很低,对其十分了解的仅占3.5%,并且更侧重于旅游这一目的,达到61.1%。同时,78.7%的受访者认为稻田景观休闲旅游是赋有乡愁情感的。对影响受访者支付意愿的诸多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显示,稻田景观休闲旅游功能的支付意愿与受访者的文化程度(P=0.000)和月收入(P=0.004)呈极显著正相关。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文化程度对支付意愿的敏感性较大。按人均支付意愿计算,荆州市稻田生态系统景观休闲旅游的总价值约为4.43亿元  相似文献   

2.
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它可以用作粮食、蔬菜、饲料及工业原料作物,江汉平原是马铃薯发展的新区。费乌瑞它是一个适宜于低山平原的早熟、优质马铃薯品种。探索马铃薯高产、优质的栽培技术规程是获得马铃薯最大经济效益、促进马铃薯生产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为了探讨马铃薯秋播的最佳密度,设置了4 000穴/667 m2、7 000穴/667 m2、10 000穴/667 m2、13 000穴/667 m2、16 000穴/667 m2、19 000穴/667 m2等6个播种密度,研究密度对马铃薯费乌瑞它的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试验表明:播种密度与生育期呈极显著正相关(y=0.000 8x+80514,r1=0990 7*[KG-*2]*),密度每增加300穴/667 m2,生育期延长24 d;密度与株高(r2)呈显著负相关(r2=-0895 1*),与出苗率(r3)、主茎数(r4)、单株块茎数(r5)和商品薯率(r6)呈极显著负相关(r3=-0941 1*[KG-*2]*,r4=-0992 4*[KG-*2]*,r5=-0964 4*[KG-*2]*,r6=-0937 9*[KG-*2]*);密度与单株块茎重(r7)呈二次曲线关系(y=-1E-06x2+0016 8x+13978,r7=-0837 0*),当密度为8 498穴/667 m2时,单株块茎重达到最大值;密度与单产(r8)为二次曲线关系(y= -8E-06x2+0208x+15761,r8=-0726),当密度为12 838穴/667 m2时,单产达到最大值;密度与商品薯产量为二次曲线关系(y=-6E-06x2+0141 9x+19395,r8=-0767*),当密度为1 1087穴/667 m2时,商品薯产量达最大值;10 000穴/667 m2播种密度的马铃薯单产和商品薯产量居首,分别为1 6309 kg/667 m2和1 109 kg/667 m2,综合性状优良;13 000穴/667 m2的效果次之;单产随后的各处理依次为19 000穴/667 m2(1 3046 kg/667 m2)、16 000穴/667 m2(1 2113 kg/667 m2)、7 000穴/667 m2(1 2105 kg/667 m2)、4 000穴/667 m2(8091 kg/667 m2);商品薯随后的各处理依次为13 000穴/667 m2(8473 kg/667 m2)、16 000穴/667 m2(7679 kg/667 m2)、19 000穴/667 m2(634 kg/667 m2)、4 000穴/667 m2(6181 kg/667 m2);4 000穴/667 m2的商品薯率最高,19 000穴/667 m2的商品薯率最底,各处理的商品薯率依次为4 000穴/667 m2(7640%)、7 000穴/667 m2(740%)、10 000穴/667 m2(679%)、13 000穴/667 m2(639%)、16 000穴/667 m2(585%)、19 000穴/667 m2(488%  相似文献   

3.
引入了目前环境价值评估领域运用广泛的条件价值评估法(CVM)对武进港小流域水环境治理工程居民的支付/受偿意愿(WTP/WAP)进行调查研究。305份有效调查问卷的结果表明:(1)64%的受访者有支付意愿,用中位值法和平均支付意愿法计算得出武进区居民的支付意愿为40~555元/年,武进区2010年人口为1003万余人,居民的总支付意愿范围是4 012~5 56665万元/年,支付意愿与受教育水平呈显著正相关,与其他各变量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均无相关关系;(2)62%的受访者有受偿意愿,平均受偿意愿为3462元/年,约为支付意愿的63倍,受偿意愿与受教育水平呈显著正相关,与年龄呈显著负相关,与职业存在负的弱相关性。对造成WTP与WTA巨大差异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并综合考虑评估结果,对武进港流域的水环境改善提出建议,促进决策者更好的平衡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水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4.
于2012年春季(4月)和秋季(10月)对长江上游曲麻莱至玉树段的浮游植物进行初步研究。结果显示:浮游植物共3门62种(属),以硅藻门最多,42种(属),占678%,其次是绿藻门11种(属),占177%,蓝藻门9种(属),占145%。浮游植物优势种为普通等片藻(Diatoma vulgare)、长等片藻(Diatoma elongatum)、尖针杆藻(Synedra acus)、曲壳藻(Achnanthes sp)、舟形藻(Navicula sp)、桥弯藻(Cymbella sp)、脆杆藻(Fragilaria sp)、直链藻(Melosira sp)、异极藻(Gomphonem sp)、菱形藻(Hantzchia sp)、小环藻(Cyclotella sp)、小颤藻(Oscillatoria tenuis)、席藻(Phormidium sp)和小球藻(Chlorella sp)14种,其中硅藻门12种(属),占优势种类的786%。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的季节变化不明显,春季(4月)和秋季(10月)均以硅藻为优势种群。浮游植物平均数量3487×104 cells/L,平均生物量0138 8 mg/L,硅藻数量和生物量分别占8786%和9668%,为优势种群。浮游植物现存量表现为春季高于秋季,支流高于干流。Shannon Wiener指数平均值251,Pielou指数平均值070,Marggalef指数平均值089,Shannon Wiener指数、Pielou指数和Marggalef指数是秋季高于春季。结合浮游植物各项评价指标,得出长江上游曲麻莱至玉树段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比较稳定,种类分布较为均匀,水体属贫营养型,水域生态环境良好  相似文献   

5.
雅鲁藏布江异齿裂腹鱼生活史对策和种群资源利用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8月至2009年8月在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采集到异齿裂腹鱼(Schizothorax oconnori)1 126尾,对其生活史对策和种群资源利用现状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异齿裂腹鱼的总死亡系数(Z)雌性为0.090/a,雄性为0112/a;自然死亡系数(M)雌雄分别为0053/a和0064/a;捕捞死亡系数(F)雌雄分别为0037/a和0048/a;开发率(E)雌雄分别为0415/a和0428/a。以达氏鳇(Huso dauncus)和尖头塘鳢(Eleotris oxycephaoa)作为参照物,运用模糊聚类进行分析,表明异齿裂腹鱼属于比较典型的K 选择类型鱼类。在现捕捞死亡系数、现起捕年龄和现自然死亡系数下,异齿裂腹鱼的繁殖潜力比雌雄分别为5280%和5164%,都大于目标参考点40%。通过单位补充量亲鱼生物量模型分析,显示目前雅鲁藏布江中游异齿裂腹鱼种群资源的开发水平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6.
性腺发育及年龄对养殖中华鲟抗氧化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养殖的子一代(n=21)中华鲟为对象,研究了性腺发育及年龄对其抗氧化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1998年生子一代雌性(未达性成熟,性腺处于慢速发育阶段)和雄性(接近性成熟,性腺处于开始快速发育阶段)的睾酮和雌二醇/睾酮差异显著,雌性血清丙二醛水平显著低于雄性,而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酶的活力及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值虽高于雄性,但二者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雌性和雄性的丙二醛与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之间相关性极显著(r=-0915,-0818,P<001);(2)雌二醇/睾酮值与丙二醛显著负相关,与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显著正相关(r=-0635,r=0709,P<005),与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酶无显著相关性;(3)4个年龄组(4、8、11、12龄,未达性成熟)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和丙二醛无显著性差异,12龄组的谷胱甘肽过氧化酶显著低于其余3组,而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显著高于其余3组,谷胱甘肽过氧化酶和丙二醛与年龄呈负相关(r=-0547,P<001;r=-0519,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与年龄呈正相关(r=0569,P<001)。这表明进入性腺快速发育阶段的雄性氧化应激水平明显高于处于性腺慢速发育阶段的同龄雌性;随着年龄增长,未达性成熟中华鲟的抗氧化力水平逐渐增强;使用以上指标作为亚健康群体的筛选指标和氧化应激的生物标志物时,应充分考虑监测群体性腺发育和年龄因素,以使参考指标更准确  相似文献   

7.
2010年9月~2012年8月在长江上游攀枝花等9个采样点收集到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a Bleeker)样本1 528尾,基于体长频率数据采用世界粮农组织(FAO)开发的FiSAT II软件研究了长江上游长薄鳅的生长与种群参数。估算结果显示长薄鳅的极限体长(L∞)为6561 mm,生长系数(k)为015/a,理论生长起点年龄(t0)为-0048 a。采用Pauly的经验公式估算长薄鳅的自然死亡系数(M)为033(其中长江上游年平均水温为184℃),总死亡系数(Z)、捕捞死亡系数(F)和开发率(E)分别为085、053和062。2010~2011年长江上游长薄鳅年均资源重量和资源数量分别为1321 t和162 862尾,最大可持续产量(MSY)为517 t。经相关估算参数和相对单位补充渔获量分析得出,当前长江上游长薄鳅已处于过度捕捞状态,有必要采取有效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汉江中下游早春频繁暴发硅藻水华,为探明汉江早春硅藻水华暴发过程及原因,2010年1月1日~3月6日,对汉江干流及部分支流进行了浮游植物采样调查。结果表明,早春期间汉江干、支流的浮游植物密度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襄樊及以上各个站点浮游植物密度明显低于襄樊以下,汉江干流各个站点的浮游植物密度明显低于入汉江支流--唐白河。1月7日,唐白河站点浮游植物的密度最高,达5050×106个/L,冠盘藻的比例占9609%;从1月27日开始,汉江干流开始出现水华(1442×106个/L),2月23日达到峰值(2466×106个/L),到3月3日,水华开始消退(666×106个/L),前后共持续了1个多月。相关分析表明,汉江早春期间藻体密度与DO(溶解氧)、STN(溶解性总氮)、STP(溶解性总磷)有着极显著的正相关(Pearson (DO),r=063,p<001; Pearson (STN),r=085,p<001;Pearson (STP),r=077,p〖WTBZ〗<001),与SD(透明度)有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earson,r=-044,p<001),而与水体中的SSi(溶解性硅)呈显著的负相关(Pearson,〖WTBX〗r=-035,p〖WTBZ〗<005)。依据汉江干、支流优势硅藻密度的时空差异,可以推测,唐白河中高密度的冠盘藻可能是汉江中下游水华暴发的种源之一;同时分析指出,2010年早春汉江中下游干流水华生消与气象因素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9.
上海城郊大棚蔬菜地土壤总硝化与反硝化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BaPS技术对上海城郊大棚蔬菜地土壤总硝化和反硝化作用速率进行了测定,利用因子分析对影响土壤硝化和反硝化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大棚蔬菜地土壤总硝化、反硝化速率差异性显著(〖WTBX〗p〖WTBZ〗<001),其中土壤总硝化速率为17758~45726 Nug/kg·h,土壤反硝化速率为23151~415 Nug/kg·h,土壤总硝化作用速率与与土壤容重呈显著性负相关(〖WTBX〗p〖WTBZ〗<005),与硝态氮含量呈极显著性正相关(〖WTBX〗p〖WTBZ〗<001),土壤反硝化作用与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性正相关(〖WTBX〗p〖WTBZ〗<005),与土壤有机质、硝态氮呈极显著性正相关(〖WTBX〗p〖WTBZ〗<001)。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硝态氮含量、土壤容重是影响土壤总硝化和反硝化作用的主要因素,四项指标能概括所测定全部指标包含信息的80%以上;土壤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对土壤N2O排放的贡献率分别为475%、525%,土壤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均对大棚蔬菜地土壤氮损失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以三峡库区支流澎溪河回水区为特征区域,研究三峡水库回水区水动力条件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根据三峡水库的调蓄过程,在175 m高水位、小流量、低污染负荷和145 m低水位、大流量、高污染负荷两种设计条件下模拟澎溪河水体断面平均高锰酸盐指数(CODMn)、总氮(TN)、总磷(TP)浓度和叶绿素a(Chl a)含量。研究表明:澎溪河回水段从上游到下游的CODMn、TN、TP浓度有增加的趋势,在接近河口处有趋同于长江水污染物浓度的趋势。145 m低水位的大流量、高污染负荷设计条件下Chl a含量较高,在弯道下游和河道水面开阔的高阳、双江大桥断面的流速减缓区段,出现Chl a含量峰值。拟合澎溪河水体流速及Chl a含量相关关系,在枯丰两种设计条件下建立水体流速(V)与Chl a含量(S)的相关关系式,分别为S=0186 0〖DK〗·V-0353 6(相关系数r2=0838 0)和S=10844 9〖DK〗·V-0293 9(相关系数r2=0825 4)。模拟结果表明:加大水体流速有利于抑制Chl a含量。通过改变水动力条件控制水体富营养化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洞庭湖渔业水域氮磷时空分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00~2011 年对洞庭湖渔业环境监测数据,对东洞庭湖、南洞庭湖、西洞庭湖和三江口4 个不同渔业水域的总氮、总磷、氨氮和硝酸盐氮浓度的时空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洞庭湖总氮、总磷、氨氮和硝酸盐氮浓度均值分别为143±041、009±003、032±005和063±011 mg/L,总氮最大值为2009 年5 月丰水期东洞庭湖的鹿角采样点,为480 mg/L,总磷最大值为2008 年1 月枯水期鹿角采样点,为0417 mg/L,分析得知,所有采样点中鹿角采样点较其它采样点污染严重;(2)洞庭湖氮、磷浓度年均值间差异性显著(P<005),除总磷变化规律不明显外,总氮、氨氮和硝酸盐氮的年浓度均值总体呈上升趋势,与此同时,洞庭湖在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的氮、磷浓度均值间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平水期总氮平均浓度最高,枯水期总磷浓度均值最高;(3)东洞庭湖、南洞庭湖、西洞庭湖和三江口4 个湖区氮磷浓度均值间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总氮、总磷和硝酸盐氮均值以三江口最高,氨氮均值以东洞庭湖最高,主要受城市污水和工业污水影响严重;(4)面源污染是洞庭湖主要污染方式,也是造成洞庭湖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加剧的主要因素,面源污染占洞庭湖污染总量的94%~99%,主要包括农业污染、城市生活污水和畜牧水产养殖业污染;点源污染占洞庭湖污染总量的1%~6%,主要为工业污水和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虽然排放量相对于面源污染较小,但是工业污水含有高浓度的有毒物质,且瞬时排放量大,很容易造成渔业污染事故,严重时会影响到人类的健康;(5)参照《地表水质量标准》(GB3838 2002)中的水质分类标准,所有监测年份中,仅2000 年水质为III 类,其它年份水质类型多为IV 类,部分年份为V 类,推断洞庭湖渔业水域大部分处于中度污染状态,部分湖区处于重度污染,根据《渔业水质标准》和鱼类对水环境质量的需求,洞庭湖水质不利于鱼类繁殖、早期发育、索饵和越冬等行为,势必会造成洞庭湖渔业资源的衰退  相似文献   

12.
湖泊-流域构成的复杂系统是湖泊富营养化研究的热点。应用SWAT模型对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上游外源氮、磷入湖通量进行模拟,以反映陆源入湖氮、磷营养盐的通量、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情况。以水文模拟为基础,引入相关系数(R)和Nash Sutcliffe效益系数(Ens)评价模拟结果。水文模拟率定期月均值R多在85%以上,Ens在024~090,模拟年平均径流量相对误差为32%。验证期各站月均值R均在80%以上,模拟年总量误差为81%。模拟结果显示,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0415×108m3,营养盐输出浓度浙西区TN、TP分别为238 mg/L、018 mg/L;湖西区分别为568 mg/L、043 mg/L;武虞锡澄区分别为614 mg/L、040 mg/L。流域营养盐多年平均入湖通量TN为42 730 t/a,TP为3 075 t/a,2000年开始,流域TN、TP的入湖通量均有下降趋势。流域营养盐具显著空间差异,陈东港-大浦口、小梅口-长兜港、武进港-直湖港是最主要的入湖通道,贡献率分别达到27%、24%和20%,应作为流域外源营养物质管理和控制的重要区域  相似文献   

13.
以安徽省铜陵市林冲尾矿复垦地(Reclamated Copper mine tailings)为研究对象,按照尾矿库内部自然生长的3种优势植被(芒、矛叶荩草、野豌豆)进行土壤采样,测定土壤养分含量。分析不同优势植被下土壤养分含量特征及各养分之间的相关性,为尾矿地生态恢复的优势植被选择及土壤生物多样性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3种优势植被下土壤有机质(180~286 g/kg)、全磷(0276~0438 g/kg)、全钾(160~207 g/kg)含量差异显著,全氮(414~467 g/kg)变化幅度不大。其中以芒草覆盖下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全钾含量最高分别达到286和207 g/kg;全磷以矛叶荩草覆盖下含量最大达到0438 g/kg;野豌豆次之,芒草最小;全氮与全磷在不同植被覆盖下呈现的规律一致。(2)野豌豆覆盖下的土壤各养分含量之间的相关性较为密切,大体呈中度及以上正相关,差异不显著,芒草覆盖区有机质和全氮呈极显著正相关(r=099),全磷与有机质以及全磷和全氮均呈显著不相关;矛叶荩草覆盖区有机质和全氮呈极显著正相关(r=097),全磷与有机质、全氮以及全钾与全氮均呈显著负相关。(3)3类植被下全磷和全钾均呈现显著正相关,而且在对pH值和重金属Cu的降解能力上呈现野豌豆>矛叶荩草>芒  相似文献   

14.
三峡库区水体有机氯农药污染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长江三峡库区采集了111件水体样品,并用气相色谱(GC ECD)内标法分析其有机氯农药(OCPs)的含量,探讨了研究区水体中OCPs的残留水平、分布及来源。结果表明:水体中OCPs指标,检出率为100%。HCH四种同分异构体含量范围分别为α HCH 010~608 ng/L,β HCH 048~1020 ng/L,γ HCH 009~843 ng/L,δ HCH 007~1053 ng/L;DDT类化合物检出率普遍较低,含量范围是:p,p' DDE 001~1914 ng/L,p,p' DDD 0.04~213 ng/L,p,p' DDT 007~164 ng/L。两类农药中HCHs在多数采样点上都能被检测到,在总体含量上干流断面HCHs普遍高于DDTs。长江干流重点位置与库区断面含量相比,HCHs高于断面,DDTs低于断面。HCHs在水库水体干流中的分布呈跳跃式波动,且每次含量波动幅度都要比前一次高。库区干流重点位置水体以β HCH为主,但δ HCH普遍存在。库区重点位置水体未能检测到DDT,表明其对库区水体DDTs的贡献较小。通过比值分析得出大气输入是库区水体DDT类物质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5.
运动消耗对草鱼幼鱼游泳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草鱼幼鱼(体长80~97 cm,体重96~134 g)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室专利装置研究了不同运动消耗状态下的草鱼幼鱼游泳能力。结果表明:在正常状态下草鱼幼鱼的临界游泳速度[WTBX](Ucrit)为711±060 BL/s,耗氧率(MO2)与流速(U)方程拟合为MO2=4705+419U123,耗氧率随着流速的增大而增大,且草鱼的有氧运动效率较高。在4种运动消耗状态(06Ucrit、08Ucrit、10Ucrit、12Ucrit)流速下运动1 h草鱼的消耗后临界游泳速度(Upcrit)分别为:725±135、633±06、626±08、560±04 BL/s,临界游泳速度随着前期消耗流速的增大而减小,相应的耗氧率方程拟合为:MO2=38269+465U144,MO2=44526+4223U146,MO2=46611+4790U149,MO2=60034+3883U151。运动消耗会导致草鱼的有氧运动效率降低,同时随着运动消耗速度的增加有氧运动效率随之降低。研究结果认为在设计以草鱼为主要过鱼对象的过鱼设施时,鱼道内的流速不应大于08Ucrit,以使鱼类顺利通过。针对不同过鱼对象游泳特性进行设计的鱼道能够提高鱼类通过鱼道的效率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人为干扰较多的城市河流中氨氧化微生物的空间变异特征以及影响因素,以嘉陵江(南充段)流域及其城市支流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城市上、中和下游以及流经城区的河流的表层水及其相应底泥,进行理化性质分析和基于16S rRNA基因的Miseq测序分析。结果表明:(1)城市支流水体中的总磷、无机氮和溶解性有机碳显著高于嘉陵江干流。(2)荧光定量PCR分析amoA基因的丰度表明干流中氨氧化古菌(AOA)的丰度总体高于氨氧化细菌(AOB),在水体和底泥中AOA/AOB的比例分别为086~631和179~6985。仅在城市支流水体中AOB的数量高于AOA。(3)嘉陵江水体中主导AOB类群隶属于亚硝化单胞菌属Nitrosomonas cluster 6,而城区支流和靠近排污口的水体和底泥中Nitrosococcus oceani like AOB则为主导AOB类群。(4)水体NH4+-N浓度是影响AOB群落结构空间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P < 005)。(5)该江段中主导AOA类群主要为泉古菌Candidatus Nitrosoarchaeum和Nitrososphaera,且C.Nitrososphaera在城市支流底泥中高度富集。结论综合表明嘉陵江干流和支流氨氧化微生物群落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城市支流及生活污水的汇入是影响其群落特征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太湖流域上游河流污染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把握太湖流域上游西北部河网区域水体的N、P污染特征及其空间分布,2010年8月在该区域内的武进港 直湖港水系、洮滆水系、丹扁孟河(丹金溧漕运河、扁担河及孟津河)以及宜溧河水系的河网,监测了39个河流断面的水质。研究表明,4水系TN平均浓度分别为388、283、291及193 mg/L,DTN占TN比重分别为9180%、7843%、7001%及8444%,河网氮输出均以DTN为主。在DTN中NO-3 N浓度所占比重分别为6747%、5275%、7748%及4281%,NH+4 N浓度所占比重分别为1633%、3316%、1127%及4351%。TP平均浓度分别为059、030、026及015 mg/L,DTP所占比重分别为6213%、4019%、4673%及3197%,而PO3-4 P浓度占DTP比重分别为2073%、5461%、4327%及7772%。武进港 直湖港水系N平均浓度显著(〖WTBX〗p〖WTBZ〗<001)高于宜溧河水系,与其它两水系无显著差异,P平均浓度显著(〖WTBX〗p〖WTBZ〗<005)高于宜溧河水系和丹扁孟河,与洮滆水系无显著差异。影响太湖流域上游西北部区域河流水网水质的主导因素为氮污染,而其中以DTN污染最为严重。太湖西北部是蓝藻水华暴发的重灾区,上游区域DTN的大量输入,将成为引发太湖水体生态系统灾变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18.
丰乐河流域表层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有机碳含量空间变异特征的研究对于区域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在ArcGIS技术的支持下对丰乐河流域表层土壤(0~20 cm)有机碳(SOC)含量的空间变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丰乐河流域SOC含量为1431±4.50 g·kg-1,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SOC含量差异显著(p<001)。其中,林地SOC含量的均值最大,为1558±593 g·kg-1;水田和旱地次之(分别为1539±309 g·kg-1、1146±304 g·kg-1);园地最小(1109±348 g·kg-1)。流域SOC含量变异系数(CV)为3144%,属中等变异程度。其中,林地的CV为3806%,在4种土地利用类型中为最大;园地、旱地的CV分别为3138%、2652%;水田的CV最小,为2007%,表明人类活动影响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异程度。研究区表层SOC半方差模型为球状模型,块金效应小于25%,存在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且空间变异主要由结构性因素引起。SOC含量空间分布的各向异性显著,在南北方向上变异程度最为剧烈。SOC含量空间分布表现为东北部、西南部较高,西北部偏低,总体呈斑块状分布  相似文献   

19.
基于WTA的湿地周边农户受偿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实现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公平合理的湿地保护局面的形成,对鄱阳湖湿地周边农户家庭生产生活的基本情况、生态环境的认知、以及基于禁渔期、保护候鸟和封洲禁牧等保护措施的生态补偿意愿进行了深入调查。结果表明:(1)鄱阳湖周边农户的家庭收入与湿地紧密相关,湖区农户具有一定的湿地生态环境认知和生态保护意识;(2)193份有效问卷中愿意接受补偿的比例高达881%,农户户均生态补偿意愿为3399元/(a·户),由此估算出鄱阳湖湿地生态补偿额约为每年582亿元;(3)Tobit回归模型的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农户的受偿意愿受年龄、生态效益的认知及生态保护态度的显著影响,研究认为提高农户的生态保护意识、对湖区农户进行合理的生态补偿是解决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金沙河水库鲢、鳙生长特征及起捕规格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在金沙河水库分别取鲢(〖WTBX〗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WTBZ〗)157尾、鳙(〖WTBX〗Aristichthys mobilis〖WTBZ〗)53尾样本,对其年龄组成和生长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水库鲢、鳙均以3~4龄为主。体长和体重的关系式分别为〖WTBX〗WH=10×10-4L2.5135,WA=27×10-5L〖WTBZ〗2.8705。鲢、鳙的生长规律符合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鲢的生长方程分别为LH=1121244[1-e-0.1544(t+0.1371)],WH=1418916[1-e-0.1544(t+0.1371)]2.5135;鳙的生长方程分别为LA=685382[1-e-0.396(t-0.3239)],WA=5101875[1-e-0.396(t-0.3239)]2.8705。根据此方程计算出生长速度和生长加速度方程,并得出鲢、鳙生长拐点分别为583龄和300龄。与不同水库鲢、鳙生长比较,金沙河水库鲢比鳙生长快。并对金沙河水库鲢、鳙的放养和捕捞规格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