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5 毫秒
1.
通过对四川省科技人力资源的潜力、结构变化的分析,提出建立统一规范的科技人才培养经费投入政策,加强科技人才资源的再开发,不拘一格引进科技人才,建立四川省科技人力资源监测系统等对策。  相似文献   

2.
以互联网为媒介,加大农业科技的有效投入对于提高农业生态效率、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将农业科技投入与农村互联网使用纳入理论分析框架,在分析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生态效率作用的基础上,探讨了农村互联网使用在农业科技投入影响农业生态效率方面发挥的潜在作用。结果表明:(1)农业R&D支出和农业R&D人员数量对农业生态效率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而农业财政支出对农业生态效率提升的支撑度不够。(2)农村互联网使用不仅对农业生态效率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且在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生态效率间发挥着部分中介和调节作用。(3)农村互联网使用的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方面粮食主产区均高于非粮食主产区,从农业科技投入的规模来看,农业科技投入的差异也会对农业生态效率产生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对我国能源R&D强度分析的基础上,运用DEA理论的C^2R模型对我国能源产业及其5个行业2001--2010年的R&D经费投入、产出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中用R&D经费存量值来代替当年的R&D经费值,得到各年的R&D经费配置的相对效率和规模收益情况,找出R&D经费配置配置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对我国能源R&D经费的投人产出结构进行分析,提出优化国家能源R&D经费配置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环境教育》2007,(11):49
随着科技兴环保战略逐渐落实,国家在环保科研方面的经费投入翻倍增加。日前,据国家环保总局科技标准司科技处负责人透露,环境科研工作新的资金渠道——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07年度落实总经费达1.6334亿元。2006年起,中央财政在环保、卫生、农业、气象、水利、地震、海洋等10个公益性行业部门开展了专项经费试点工作,国家每年从中央财政中拿出一定专项经费,用于支持有利于提升国家公益性行业持续发展能力的应急性、培育性、基础性科研工作。赵司长解释说,  相似文献   

5.
碳排放引起的温室效应给全球环境带来了巨大威胁,测算碳排放总量并分析相关效应是实现碳减排的重要工作。分析了湖南省历年碳排放结构和总量变化特征,根据土地承载与碳排放的对应关系研究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碳排放强度与结构特征。结果显示,湖南省碳排放持续增加且增速不断加快,城镇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是承载碳排放最多的用地类型。因此,湖南省应着重从产业结构优化、推广新能源、创新农业科技等方面减少碳排放,推动绿色增长。  相似文献   

6.
以结构优化推动环保产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结构优化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应注意市场、科技、创新的作用,采取必要的措施,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带动产业结构优化。  相似文献   

7.
构建基础教育资源失配度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与健康距离模型对山东省2000—2016年基础教育资源失配度的时空演变特征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00年以来山东省基础教育资源失配度总体上呈现"上升—下降—上升"的波动式演变趋势,各子系统失配度演变特征各异。(2)基础教育资源失配度空间上呈自西向东递减的梯度格局,空间过程遵循低水平双核(2000—2004年)→较低水平板块(2006—2008年)→较高水平双核(2010—2012年)→较高水平板块(2014—2016年)的演变轨迹。(3)师资结构配置状况、师生结构比例和经费投入的高低对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具有正向影响,其中师资结构子系统的作用效应最强,其次为师生结构与经费投入。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通过构建经济—环境系统模型刻画了CO2排放的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及其作用机制,利用多目标投入—产出规划预测了2020年我国经济增长、结构优化、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整体优化方案。结果表明:保持中高速增长是新常态下提高我国发展平衡性、包容性的速度要求;碳排放和能源消耗总量的持续增长要求强化经济和能源向低碳转型的倒逼机制;"退二进三"的经济服务化将是我国产业结构绿色发展的逻辑主线。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林业科技创新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总体上我国林业科技创新水平仍不适应林业发展要求,存在诸如相关统计数据缺乏、政府重视程度不够、科技创新投入经费少等现象.阐述了我国林业科技创新的现状,进一步分析了与林业科技创新相关的各类因素,并结合我国林业科技创新的现状与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提高我国林业科技创新能力与水平的政策建议与措施.  相似文献   

10.
生态城市发展水平的高低有赖于绿色开放空间系统质量的优劣,生态城市建设应首先着眼于绿色开放空间系统的结构优化和功能提升。选择呼和浩特建成区为研究对象,从分析绿色开放空间系统的结构特征和评价功能效应入手,找出城市人居环境改善的科学依据。以梳理系统要素为基础,应用RS、GIS等技术,从系统格局层面的空间变化和景观格局层面的指数变化等不同方面,剖析绿色开放空间系统的空间特征,建构绿色开放空间系统功能效应评价体系,结合雷达图表模型评价其功能效应。结果表明:近年来,防护绿地对水系空间的保护和附属绿地对呼和浩特市人居环境的提升作用显著,但绿色开放空间系统要素结构的较大变化削减了系统的功能效应。  相似文献   

11.
资源型城市系统能否形成新的、有序的耗散结构主要依赖于系统中的随机涨落,而这种随机涨落的产生是由各种触发和激化因子决定的.分析了资源型城市系统演化过程中的内源激化因子和外源触发因子,探讨了它们之间的协同动力机制,找出了资源型城市系统演化的序参量是科技进步水平、政府宏观调控和国家对资源型城市的投资.  相似文献   

12.
运城市水污染控制与污水资源化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环境污染与水资源紧缺是制约运城市建设与发展的两大重要因素。分析了运城市水污染现状与特征,提出了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与布局、建立与完善地方法规和政策支持体系、加强综合协调与监督管理、加大科技投入及完善市场化运行机制等手段和措施防治与控制运城市水污染,实现污水资源化。  相似文献   

13.
分析国内外生态环境科技创新的发展现状,相比较国外以市场机制为导向、以企业为创新主体、政府通过政策和管辖支撑创新的体系特征,我国已形成四大类环境类科创载体,但尚未形成成熟有效的技术成果产业化机制以及市场与政策协同促进科技创新的发展模式。本文根据生态环境科技创新的强政策驱动性、技术验证放大周期长以及集成性强的特点,重点通过环境技术研发、技术成果转化、技术放大与赋能、产业拓展与推广四个方面阐述了生态环境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环节:环境技术的研发由以科研机构为主的传统自发性研发、企业迭代性研发和联合应用型研发组成;技术成果的转化经历挖掘发现、技术识别与判断、知识产权评估评价后进入已成立的企业或新设公司,在这一过程中,成果转化专业队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技术放大与赋能旨在为有创新技术的企业提供科技创新政策、二次研发中试验证、首台套工程案例、投融资等资源的对接,以协助初创企业成长;产业的拓展与推广则通过为解决环境问题形成集成方案、孵化平台为企业背书和产业政策匹配等方式助力企业长期发展。最后从加强专业化创新平台、技术评估体系、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以及疏通投融资渠道等方面对中国未来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政府科技投入对企业R&D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技投入的力度决定了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强弱,关系到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利用山东省1996-2006年研发投入数据,通过构建C-D生产函数与GM(1,N)模型,探讨山东省政府科技投入对企业科技研发的影响,并根据研究结果对目前研发投入体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针对环境科学的特点,立足于长远发展,从生态哲学角度分析了生态道德观对环境科学技术的重要价值。分析认为应用生态的观点来学习和研究环境科学,才能达到最大程度防治的目的;合理融入生态观念的环境治理技术有利于经济发展;生态道德观是环境科技工作者必备的品质和环境科学发展的动力。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分析得出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以生态道德观为指导的结论。另外本文从纵向和横向分析了生态道德观在指导环境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选取了12个产业指标,运用区位熵和灰色关联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测度了西安市各产业的区位优势及产业结构的关联度,分析了转型期西安市产业结构的演进.结果显示,西安市的三次产业结构组合仍需升级优化;在各行业演进中,科技、金融和房地产具有显著的区位优势.此外,通过对各产业发展的相似性测度得出2003年之前就业人员在第一、二产业之间的2-3个产业部门游移,之后从业人员开始在第三产业的一般性服务业(5-7个部门)游移,这显示出第三产业未来巨大的发展潜力与活力.  相似文献   

17.
Mineral development has contributed greatly to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Many challenges remain, however, including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resource waste in practice, as well as a dearth of systematic theoretical research. The goal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effects of various mineral developments in China from diversified perspectives, so as to provide the basis for the formulation of China's mineral development policy. The input–output effects, industrial linkage effects and income distribution effects of different mining industries are quantitatively analyzed by adopting basic hypotheses of input–output economics, industrial linkage model and income distribution antitheses based on the latest available official data from China Statistical Yearbook from 2004 to 2010 and the 2007 Input–Output Table of China. The empirical results obtained in this study indicate that all mineral development industries, especially coal mining and washing, and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extraction industries, have given a strong impetus to the increase of China's fixed asset investment and GDP. Moreover, they have provided a large number of jobs, thereby alleviating ongoing employment pressure, and they have also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China's technology investment. The analysis of industrial linkages demonstrates that mining industries are basic to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produce a significant impetus to its downstream industries, but create weak pull effects in terms of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come distribution, mining industri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increasing China's fiscal revenue and per capital income. Hence, China's mineral development policy should (1) encourage additional investment in technology for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to insure sufficient supply and expand the input effects; (2) attract additional talent to work in remote regions; (3) optimiz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promote the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in resource regions; (4) adjust the interest distribution between the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to enable the local regions to become more self-sufficient; and (5) enhance the legal environment so that companies can more readily undertake their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voluntarily.  相似文献   

18.
沙漠油田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阐述了地处沙漠腹地的石西油田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开展环境保护工作的具体做法,从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并不断完善环保规章制度、加大科技投入等方面分析总结了在沙漠油田中开展环境保护的管理经验,通过加强井场作业、油气集输、建设用地管理、植物种植管理方面的措施,阐述了在沙漠油田开发建设中创建绿色油气田活动所取得的成绩。  相似文献   

19.
石油石化企业面临的低碳发展挑战和机遇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简要介绍低碳经济的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指出了低碳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从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炼油与化工和油气储运三个方面,简要分析了我国石油石化企业的碳足迹,列举了石油石化企业温室气体主要排放源。结合石油石化行业的特点和当前国内外形势,从多个方面分析、阐述了石油石化企业面临的低碳经济挑战和机遇。最后,从低碳经济发展时机、发展规划、与环境保护工作的关系、科技投入、能力建设、发展重点等方面,对石油石化企业低碳经济的发展提出了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