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绵铁预处理DSD酸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铁泥废渣制备水处理材料海绵铁,研究含碳球团直接还原的金属化率与还原时间,温度和铁泥粒度之间的关系,得到含碳球团制备海绵铁的反应参数。并对海绵铁预处理DSD酸废水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了试验研究,确定最佳试验条件;通过试验对海绵铁处理DSD酸废水的机理进行了探讨,确定它是电化学作用、电场作用、絮凝沉淀以及物理吸附等共同作用的结果。试验表明,海绵铁可作为高浓度DSD废水的预处理材料。  相似文献   

2.
Fenton法作为一种成熟的高级氧化技术,在工业废水深度处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该方法同时会产生大量含铁固体废弃物,影响污水处理效果并增加运行成本.为了探索一种更直接的Fenton固废资源化利用方式,本研究收集了来自新型废水处理Fenton塔的铁砂和传统Fenton池的铁泥,并将它们作为催化剂在非均相Fenton体系中去除盐酸四环素(TC)的效率和机制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1)新型废水处理Fenton塔的铁砂和传统Fenton池的铁泥在外观、微观结构和组成上都有明显区别,铁砂偏黄、铁泥偏红,铁砂具有介孔结构和相对简单的成分,比表面积为144.818 m2/g,平均孔径为3.061 nm.(2)铁砂中Fe的质量分数远高于铁泥,且以不定型FeOOH的形式存在.铁砂中还含有S元素以及微量的其他金属元素,铁泥则缺乏S元素.(3)作为催化剂,铁砂和铁泥对TC的去除率分别为87.40%和29.83%.(4)铁砂对TC的吸附过程符合伪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在铁砂-H2O2体系中可以达到良好的降解效果.C1-、...  相似文献   

3.
郑莹  牟彪  王萍  王亚娥  李杰 《中国环境科学》2018,38(7):2535-2541
采用硝基苯(NB)模拟废水对生物海绵铁体系进行驯化,考察了NB初始浓度、海绵铁投加量、初始pH值、温度等因素对生物海绵铁体系降解NB的影响,初步探讨了生物海绵铁体系高效降解NB的机理.结果表明:生物海绵铁体系较普通活性污泥系统对NB适应性及氧化作用更强,驯化至第28d对300mg/L NB废水去除率稳定在98%以上,驯化周期比普通活性污泥体系缩短28d;海绵铁的加入大大促进了微生物对NB的降解,NB初始浓度及pH值对生物海绵铁体系降解速率影响较大,该体系适宜的温度范围较广,10~40℃均能高效降解NB,生物海绵铁体系对NB的降解符合零级反应动力学规律;生物海绵铁体系中活性氧化物(ROS)含量明显高于海绵铁体系及污泥体系,尤其是介入铁泥的生物海绵铁体系ROS含量更高,为体系发生较强类Fenton效应提供了条件.在实验确定的最佳工况下,经NB驯化的铁泥与海绵铁形成的生物海绵铁体系,NB降解速率为31.49min-1,6hNB降解率及TOC去除率分别高达92.0%和63.1%,较单独海绵铁体系与单独铁泥体系降解率的叠加值分别高出22.3%和11.4%.本研究为经济有效地处理NB废水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利用铁泥或硫铁矿烧渣制取氧化铁颜料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详细阐述了铁泥和硫铁矿烧渣的来源及其成分,制备生成优质氧化铁所需的高纯硫酸亚铁溶液的最佳工艺条件.制备氧化铁红工艺流程及最佳控制参数.简述了酸性废水的循环使用.  相似文献   

5.
以芬顿污泥为原料,采用两步煅烧法通过氧化还原作用制备四氧化三铁将铁泥回收。结果表明:污泥中铁元素的转变顺序为羟基氧化铁→氧化铁→四氧化三铁→氧化亚铁→铁单质。芬顿污泥中铁元素主要以羟基氧化铁的形式存在,在第一步400℃煅烧3 h以后,污泥主要成分为氧化铁。在第二步煅烧中,铁的存在形式与加入碳粉后的反应温度关系密切,700℃污泥中的铁主要是以四氧化三铁的形式存在,此时用磁选技术即可将具有磁性的四氧化三铁分离出来,此技术在工艺流程中没有产生废水、危废等物质,过程中的主要材料污泥与碳粉原料简单且完全可回收,减少了二次污染,此技术在工业水处理领域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含乐果废水的循环电-Fenton氧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克服传统Fenton(Conventional Fenton,简称CF)法中存在着Fe2 在反应初始时即被氧化且反应过程中产生大量铁泥(Fe的复杂络合物)的不足,研究了循环电-Fenton(Circulating Electro Fenton,简称CEF-FeRe)法氧化降解自配乐果废水的过程及其各影响因子的作用机制.CEF-FeRe反应所需的H2O2通过蠕动泵缓慢加入到电解池中,而被氧化了的Fe2 又在阴极被还原,使得Fenton反应能持续进行.在乐果浓度为200mg·L-1时,通过多个单因素试验确定最佳CEF-FeRe反应条件为:常温、pH值为3.0、H2O2/Fe2 的摩尔比为10、H2O2的加入量为理论剂量、恒流0.5A.结果表明,在此条件下反应120min后COD去除率为81.67%,乐果在25min内去除率为99.4%.通过测定CEF-FeRe以及CF反应过程中Fe2 和H2O2的变化情况验证了CEF-FeRe反应的机理.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乐果废水的CEF-FeRe反应符合一级动力学反应规律.CEF-FeRe法处理实际乐果废水也可以得到91.16%的乐果去除及68.53%的COD去除,这表明CEF-FeRe法处理乐果废水效率高且运行费用较低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采用Fenton法对医药废水进行预处理。当原水COD约为11000mg/L时,COD去除率可达90%以上,并得到最佳操作条件为:H2O2投加量为60g/L,Fe^2+投加量为1.0g/L,反应时间为30min,pH=4.0—6.0。对比反应前后的紫外光谱说明,经Fenton反应后原水中的芳香化合物已得到了彻底的氧化分解。  相似文献   

8.
采用Fenton法对医药废水进行预处理。当原水COD约为11000mg/L时,COD去除率可达90%以上,并得到最佳操作条件为:H2O2投加量为60g/L,Fe^2+投加量为1.0g/L,反应时间为30min,pH=4.0—6.0。对比反应前后的紫外光谱说明,经Fenton反应后原水中的芳香化合物已得到了彻底的氧化分解。  相似文献   

9.
人工湿地系统处理鸡粪污水的技术经济可行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人工湿地系统的组合方式和工艺流程,污染物去除率的测定,生化反应动力学参数,投资和运行费用的分析等内容。经该系统处理后,污染物总的去除率,COD_(cr)为93.0%—98.2%,BOD_5为93.5%—99.6%,NH_3—N约为94%。其中,厌氧沟的设置,是系统的独创之处,经运行结果证明,它在整个系统中对有机污染物的去除起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10.
自来水厂除锰滤池的成熟与微生物群落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探讨自来水厂除锰滤澉成熟的生物机理,从生产滤池和实验滤柱成熟过程的不同阶段取1000多个水质和细菌样品进行了分析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滤池的成熟过程是不同细菌有规律的增殖并固定在滤料和包埋于铁泥的过程;当每g滤砂的细菌个数超过10^4时,滤滤池才能成熟和高速除锰,随反冲洗强度及提高水质量。  相似文献   

11.
复合氧化物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抗SO2中毒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复合氧化物催化剂(ASC)具有较高的活性和良好的抗SO_2中毒性能.用IR、XPS、TPD等技术研究了该催化剂抗SO_2中毒机理,结果表明,与易失活催化剂相比,ASC经500h反应(反应气含SO_2约20ppm),其活性组分价态无显著变化,仅表面发生SO_2的化学吸附,经与约500ppm的SO_2作用20h后,发现仅有少量SO_4~(2-)形成.这是由于在ASC催化剂中添加了特殊助剂,而使催化剂活性组分得到保护的缘故.  相似文献   

12.
T-202润滑油添加剂生产中,由于硫磷化反应不完全,约有2—4%的P_2S_5残留在硫磷酸中,经沉降成为废渣。如按年产3500吨产品计,约有30—40吨废渣。过去都是人工将废渣由沉降罐倒入桶,废渣一直无法处理,长期放置,铁桶腐蚀,废渣渗入地下,废渣发  相似文献   

13.
芬顿技术常用于去除水中的有机污染物,通过向溶液中加入Fe2+和H2O2便可以产生自由基并进一步氧化有机物,但传统的芬顿技术总是伴随着诸如铁泥、较窄的pH适用范围等缺点. 近年来,以MoS2为代表的一类无机助催化剂可以有效地促进(类)芬顿反应中Fe2+/Fe3+的循环以及反应中自由基的生成,MoS2因其表面存在的还原态金属活性中心可以有效地还原Fe3+或Co3+等金属离子并减少元素的流失. 为了进一步明确无机助催化剂的性能和微观机制,本文综述了以MoS2为代表的助催化剂在均相和非均相芬顿反应中对于H2O2及PMS的活化效果. 结果表明:无论是在均相还是非均相(类)芬顿反应中,MoS2、CoS2等表面存在的还原态金属活性中心均能显著促进(类)芬顿反应中金属离子的循环,并提高反应中强氧化性活性氧物种的浓度,而一些助催化剂在助催化芬顿反应的同时,甚至可以自产活性氧物种或是自主活化PMS. 但目前的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如无机助催化剂极有可能会给反应体系带来重金属离子的二次污染,一般的非均相催化剂及助催化剂的使用时限较短,并不能满足实际工业化的应用. 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提高催化剂和助催化剂的反应稳定性和进一步提高反应活性应作为研究的重点. 其中,将纳米技术与催化剂和助催化剂的制备相结合,或进一步改善助催化剂的效能均可能有效推进无机催化剂及助催化剂在工业应用上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极板材料对三维电极反应器处理苯酚模拟废水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铁板、石墨、钛涂钌铱3种阳极材料和多孔石墨、活性炭纤维、不锈钢3种阴极材料对三维电极反应器处理苯酚模拟废水进行研究,并分析了不同极板材料对H2O2产量及对苯酚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阴阳极材料体系中,H2O2产量和苯酚的去除率有较大差异,钛涂钌铱电极更适合作为反应体系的阳极,铁板作为阳极存在着在电解过程中产生大量铁泥污染以及损耗严重等缺点.多孔石墨、活性炭纤维、不锈钢3种阴极材料中,活性炭纤维显示出了良好的矿化能力.当采用钛涂钌铱极板作为阳极,活性炭纤维作阴极,此时苯酚的最大去除率可达到92.1%.  相似文献   

15.
一种新型的饮水净化剂——PC 85-3型脱氟剂由河南省环境保护科研所杜子林等研制成功,它主要应用于高氟水地区的饮用水脱氟。 PC 85-3型脱氟剂是一种以铝盐为主要成分的铝系化学脱氟剂,它是采用以化学沉淀与吸附相结合的原理进行除氟的。脱氟剂的主要制备原料是铝矾土矿石,在制备时,首先将矿石破碎至一定粒度,然后在600℃的温度下进行燃烧,燃烧后的矿石经盐酸活化后在反应釜中进行加压反应,反应后经干燥并加入部分添加剂共磨后即制得成品。经核算,成本费用约为220~240元/吨。制得的脱氟剂成品无毒、无味,是一种黄色粉末状固体物质。其工艺流程如下:  相似文献   

16.
Suncor公司资源集团与气体技术产品公司合作 ,在美国斯皮里特里弗气体加工厂投用了 L O- CAT脱硫装置 ,可高效脱除 H2 S,大大节减操作费用。该装置在约 6 .5 5 MPa下处理 5 6 0 0 0 m3 / d天然气。加工流程为 :天然气经 MDEA胺洗单元脱除 CO2 和 H2 S、乙二醇脱水和自循环式 L O- CAT装置脱除胺洗后酸性气中 H2 S,然后排向大气。LO- CAT工艺使用多元螯合的铁催化剂使 H2 S转化为元素硫。整个反应为改进的克劳斯反应 ,但完成该反应的机制与克劳斯工艺大不相同 ,该工艺为液相、室温过程 ,而克劳斯工艺为气相、高温过程。LO- CA…  相似文献   

17.
电晕-吸收法治理甲苯废气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采用脉冲电晕法结合吸收装置处理模拟甲苯废气.电晕反应器为线-筒式,吸收装置接在电晕反应器后.研究结果表明,提高载气中氧气体积分数有利于甲苯的降解,反应后的废气经吸收处理后,甲苯的去除率提高了约15%,对浓度为1334 mg·m-3的甲苯去除率达到了75%以上.通过对吸收后产物分析,发现甲苯降解的主要有机产物为苯甲酸.  相似文献   

18.
在1台自制的光催化反应器中,研究不同相对湿度条件下H2S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当相对湿度约为20%时,TiO2光催化剂净化H2S有较高的效率,在较高相对湿度条件下,由于H2O分子在反应中参与和H2S气体的竞争吸附,降解H2S并不彻底;经SO42-表面修饰的TiO2具有较好的反应活性和抗湿性,这种抗湿性能够更稳定地净化不同湿度下的H2S气体。  相似文献   

19.
温度对厌氧氨氧化与反硝化耦合脱氮除碳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ASBR反应器,研究了温度对厌氧氨氧化与反硝化耦合反应的短期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耦合反应的活化能要小于单纯厌氧氨氧化反应的活化能,厌氧氨氧化与反硝化耦合反应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低温对单纯厌氧氨氧化反应造成的消极影响,温度降低对厌氧氨氧化反应的影响大于对反硝化反应的影响.温度与耦合反应最大比反应速率的关系符合Arrhenius方程,在25~35℃时,耦合反应活化能为49.56kJ/mol,小于厌氧氨氧化反应的活化能66.18kJ/mol,且厌氧氨氧化反应为主导反应,对脱氮的贡献率约为61.29%.9~25℃时耦合反应的活化能为74.91kJ/mol,小于此温度梯度下厌氧氨氧化的活化能106.40kJ/mol,反硝化反应对脱氮的贡献率随温度的降低逐渐升高,9℃时,反硝化反应成为主导反应,对脱氮的贡献率约为75.10%.温度低于25℃时,反应器的容积氮去除速率(NRR)会受温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固体废弃物铁泥(赤泥、水处理含铁残渣和富铁污泥)已被广泛用于水环境中污染物的去除,但从水环境介质中分离粉末状铁泥的困难导致其作为水处理材料无法大规模应用,而将铁泥制备成易于分离回收的磁性材料是解决此瓶颈的有效策略之一.根据国内外现有铁泥基磁性材料的研究,总结了铁泥基磁性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热分解法、水热与溶剂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