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编制民航飞行员职业安全意识调查问卷,对1310名民航飞行员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民航飞行员职业安全意识总体水平良好,其中87%的人员达到良好以上水平;安全认知、安全情感与安全意志3个维度发展不平衡,安全意志水平显著低于其他两个维度;单位的安全教育、安全状况以及个人素质是影响民航飞行员职业安全意识的重要因素;经常接受安全教育的飞行员,其职业安全意识水平显著高于偶尔接受安全教育的飞行员;单位安全状况好的飞行员,其职业安全意识水平显著高于单位安全状况一般的飞行员;飞行学员的职业安全意识水平显著高于在职飞行员。建议采取创新安全教育、磨练安全意志、强化环境熏陶等措施,强化民航飞行员的职业安全意识,降低因飞行员原因引发的飞行事故率,提高民航的安全业绩。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民航飞行员工作自主性的现状,分析影响民航飞行员工作自主性的因素,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以期达到提高飞行安全与效益的目的。采用自编的民航飞行员工作自主性问卷对中国民航253名飞行员进行测试,并对取得数据进行T检验和多因素方差分析以研究影响工作自主性的因素。结果发现,民航飞行员的工作自主性主要受到3个因素的影响,即婚姻状况、现在职位和工作年限。可采用合理引导、完善考核方式、加强教育培训、构建良好的职业认同感与成就感来提高民航飞行员的工作自主性。  相似文献   

3.
为了减少民航维修人员不安全行为,探讨组织因素对民航维修人员安全行为的影响机理。基于组织行为学理论并结合民航维修人员的访谈分析,确定了影响民航维修人员安全行为的4个组织因素——安全氛围、工作压力、风险感知和安全管理,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组织因素与民航维修人员安全行为关系的假设模型。选取国内航空公司维修基地的一线机务维修人员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假设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安全氛围、工作压力、风险感知和安全管理4个维度与安全参与行为、安全服从行为显著相关,其中,安全氛围对安全参与行为的影响最大。风险感知对安全服从行为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4.
为了有效激发民航飞行员安全公民行为意识,提升飞行安全绩效,以职业使命感为切入点,将民航飞行员个人因素和组织因素分析相结合,构建了民航飞行员职业使命感对安全公民行为的影响机制理论模型,并通过对300多名飞行员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多元层次回归分析法,对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 表明:民航飞行员职业使命感对其安全公民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职业承诺在民航飞行员职业使命感与安全公民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安全氛围不仅正向强化民航飞行员职业使命感与安全公民行为关系,并且显著调节职业承诺在民航飞行员职业使命感与安全公民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揭示了民航飞行员职业使命感对安全公民行为的影响机制,可为飞行员安全公民行为管理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基础.  相似文献   

5.
为了定量评价飞行员的操作水平,进行了飞行员操作特征指标结构的研究.首先根据操作行为的心理学原理,结合飞行员的操作行为特点对飞行员的操作行为进行分析,得到4个描述民航飞行员操作特征的指标向量:完整性、平稳性、准确性、及时性.以E190飞机为例,结合该型飞机的QAR记录数据以及相关的监控标准,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能够反映飞行员操作特征的指标结构,并建立其计算模型.以及时性为例,对某航空公司的3位E190机长操作的及时性做出定量评价.该指标结构的研究实现了对飞行员操作水平的定量评价,为中国民航的飞行训练和飞行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各类型压力对飞行员安全绩效的影响规律,为飞行员日常工作管理提供依据,选取某航空公司200名飞行员进行压力测试,并调取其近6 a的飞机品质(QAR)数据,通过相关性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将飞行员压力数据与其QAR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探究飞行员压力对飞行安全绩效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工作负荷压力、家庭压力、人际关系压力和组织管理压力会显著负向影响飞行员安全绩效;角色压力和专业发展压力会显著正向影响飞行员安全绩效。  相似文献   

7.
传统飞行员安全绩效考核侧重不安全事件等级和数量、轻视后果较轻的差错和轻微后果超限事件,不能真实反映飞行员的安全水平。基于对飞行员的工作流程、规章要求及相关文献的分析,以严重差错、一般差错、超限事件作为评价指标,从发生事件数、飞行时间、事件权重3个方面构建飞行安全指数。以S航空公司10名飞行员为例进行验证,并将飞行安全指数与传统方法的评价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飞行安全指数与传统飞行员安全绩效的评价结果有明显差异;造成评价结果差异的原因一是引入了变量飞行时间;二是重新确定了指标权重。飞行安全指数与飞行员驾驶行为的安全星级更加吻合,飞行安全指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预测飞行员的真实安全水平与未来的安全态势,可很大程度避免传统评价方法的不公平性和评价结果的偶然性。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民航飞行的安全绩效,探讨民航飞行员自我效能感对安全绩效的影响机理。基于文献分析研究将安全绩效划分为3个维度,即安全参与、安全服从和安全结果,在自我效能感与安全绩效之间引入安全动机作为中介变量,构建民航飞行员自我效能感与安全绩效关系的假设模型。对国内航空公司的飞行员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了理论假设模型。结果表明,自我效能感对安全参与和安全服从有直接的影响作用,而对安全结果的影响是完全通过安全动机实现的。在所有的影响关系中,安全动机对安全服从的影响程度是最大的,自我效能感对安全参与的影响程度最小。  相似文献   

9.
为了分析中国民航的安全趋势,基于中国民航1995-2014年安全生产历史数据和民航安全运行关系密切的26项社会经济指标,利用因子分析、相关系数等数学方法,建立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民航安全状况与社会经济指标的管理关联性。该模型表明对民航安全具有显著影响的社会经济指标包括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和人员素质。通过对比安全生产指标的拟合值和实际值,分析民航安全趋势的变化规律,并利用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预测2015-2018年民航安全生产指标值。计算结果显示该时间段内民航安全生产指标将处于历史高位,且呈现缓慢上升趋势。最后给出了针对行业安全监管、安全运行等方面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0.
安信 《劳动保护》1997,(4):43-43,45
在被国际上认为是“民航灾年”的1996年,我国民航却成功地实现了第二个运输飞行安全年。这一年民航总局党委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部署,落实民航工作的总体要求,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旗帜鲜明地把安全工作摆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坚持不懈地抓好安全生产工作。经过民航15万员工的辛勤工作,连续29个月累计安全飞行235万小时,保证了30个月的空防安全,实现了第二个运输飞行安全年。从1994年“7·20”重大飞行事故至今,中国民航已连续29个月保证了运输飞行安全,这是民航自1982年以来,间隔时间最长的…  相似文献   

11.
中美两国民航事故发展趋势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持续改进民航安全,本文对中美两国民航运输事故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对民航运输事故率的统计采样周期、变化规律的曲线类型进行研究,并基于5年为采样周期、滚动平均的数据建立回归分析模型。利用此模型对中美两国的运输飞行事故率和亿客公里死亡人数进行曲线拟合。最后,对比分析中美两国的事故率和亿客公里死亡人数拟合值。研究表明中美两国民航事故率遵循相似的规律发展,中国民航安全改进速度更快。依据研究结果,预测在2014年中国民航运输飞行重大事故率大约是美国的1/3、亿客公里死亡人数大约是美国的2倍,分析表明美国民航事故水平很大程度受小型运输机制约,指出随着我国大力发展支线航空,可能会带来航空事故的高发期。  相似文献   

12.
为通过管控飞行作风内在影响因素解决飞行员飞行作风不严谨问题,进而提高其职业化水平保障飞行安全,通过理论分析结合飞行员飞行作风内涵提出影响飞行作风的14个内在因素,编制问卷进行调查以获取研究数据并筛选因素,应用探索性因子分析确定出工作特性、生活习惯、人格特质3个维度共12个内在影响因素,构建飞行作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定量分析各因素的作用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工作特性、生活习惯和人格特质的标准系数分别为0.338,0.355,0.445,其对飞行员飞行作风的影响程度依次递增,据此结合“X-Y”理论制定从飞行员选拔和人格塑造、习惯养成到教育培训3个方面的飞行作风对策,以对飞行员进行主动与被动结合的系统作风管理。  相似文献   

13.
我国民航飞行员个性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卡特尔16种个性因素量表(16PF)对我国民航飞行员的个性特征进行测试与分析,为探讨与飞行员操作特征之间的联系,保证飞行安全提供依据。运用基本数据统计分析、单一样本T检验、因素分析、多变量方差分析等方法对我国民航飞行员的个性特征进行分析。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飞行员所具有的基本个性特征有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和敢为性以及敏感性、怀疑性和独立性。年龄、职务和飞行时间对飞行员的个性特征有显著性影响。利用因素分析提取的7种主要因素,包含了飞行员较为全面的个性特征,且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代表性。  相似文献   

14.
民航安全文化在保障民航运行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民航飞行员作为飞机的直接操纵者,对飞行安全起到决定性作用。但是,近年来由于机组原因或其他因素诱发但机组处理不当所导致的飞行事故(征候)时有发生。因此,探讨建立民航飞行安全文化,大力弘扬和践行“当代民航精神”,以“敬畏生命、敬畏规章、敬畏职责”为人文内核,让每一名飞行员都树立起“我要安全”的安全价值观,实现高层次的主动飞行安全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掌握民航不安全事件的发展状况,并据此制定民航企事业单位的安全绩效考核指标,在民航不安全事件灰色预测的基础上引入离散灰色预测和弱化缓冲算子理论,基于中国民航2004—2013年不安全事件数据建立了弱化缓冲算子修正的离散灰色预测(DGM(1,1))模型。通过中国民航2014—2015年不安全事件数据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弱化缓冲算子修正的离散灰色预测(DGM(1,1))模型的预测精度明显高于灰色预测(GM(1,1))模型和离散灰色预测(DGM(1,1))模型,其中2阶平均弱化缓冲算子修正的离散灰色预测(DGM(1,1))模型预测精度最高,采用该模型对2016—2020年我国民航不安全事件数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为14 095、14 910、15 773、16 685、17 650。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民航飞行员风险心理的构成及其对飞行操作水平的影响,从风险容忍、危险态度和风险知觉3个维度,提出风险心理的测量和聚类分级方法;基于飞行品质监控(FOQA)标准和飞行数据,建立融合起飞、初始爬升、进近着陆各阶段特征参数的飞行操作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将27名被试的风险心理聚类分成低中高3类,并随机调取每类被试所执飞航班的飞行快速存取记录器(QAR)数据各50组,输入到飞行操作评价模型进行计算。结果表明:民航飞行员的风险心理与飞行操作水平之间存在相关性;低风险心理的飞行员操作水平较高,高风险心理的飞行员操作水平最差,即心理风险越低,操作水平越好。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飞行安全绩效,基于航线安全审计3要素,并结合我国1988—2003年49起民航飞行事故中机组资源管理缺陷统计分析数据,确定影响机组资源管理的4个要素:机组沟通、工作负荷、机组决策和情景意识。应用结构方程模型(SEM),构建机组资源管理与飞行安全绩效关系假设模型,并选取我国航空公司一线民航飞行人员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机组沟通、工作负荷、机组决策、情景意识与安全情境绩效和安全任务绩效显著相关;安全情境绩效与安全任务绩效显著相关。改善机组沟通、提高情景意识、优化机组决策以及均衡工作负荷,均能有效提高飞行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民航飞行员心理危机的形成机制,开展民航飞行员心理危机仿真研究。通过文献分析和实地调研,明确飞行员心理危机的致因因素及缓解措施。采用专家征询法,确定心理危机警级及阈值。基于系统动力学(SD)理论,构建心理危机仿真模型。结果显示:基准情景飞行员心理危机、生活压力和生理疾病警情较严重,工作压力警情不严重;缓解心理危机、工作压力、生活压力和生理疾病最有效的策略分别是,实行员工帮助计划(EAP)、改善工作环境、加强体育锻炼和医疗救治;用该模型可实现对飞行员心理危机的动态监测和实时预警。  相似文献   

19.
为预测民航安全业绩发展趋势,通过散点图、相关系数、主因子分析等多种统计方法,筛选5大类、共计20项与民航安全运行关系密切的社会经济指标,建立民航综合安全指数MLR模型;依据中国民航在1995—2014年间的安全生产历史数据,分析其发展历史、现状、特征与存在的问题,并利用ARIMA模型进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人员素质因子和技术能力因子对民航安全均有显著影响;民航安全综合指数预测值在2015—2017年间总体稳定;MLR方法和ARIMA模型对民航安全趋势的耦合分析结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为了预防民航不安全事件的发生,应用机组威胁与差错管理(TEM)模型分析2014—2020年民航事故/征候的航空安全报告资料,提取事件里存在于民航运行风险中潜在的情况、威胁、机组差错等因素,通过改进的关联规则方法挖掘其中的关联关系,包括挖掘与事件严重程度有关的因素,找到TEM模型中的关键因素和影响航空器结束状态的致因因素,并进行关联网络图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手动操纵/飞行控制差错、缺少/不足的飞行培训和安全管理、飞行员之间沟通差错与程序执行错误是造成事故/征候的显著因素;关联规则能够有效利用航空安全报告信息,通过定量的方法挖掘事故/征候的特征,找到影响民航不安全事件的强关联因素,为民航安全管理人员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