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日,见同事修自行车,便上前问道:“哪儿坏了?”“哪儿都没坏。”“没坏.你在那儿鼓捣什么呀?”“我给它上上油,检查检查,免得半道上抛锚。”细一打听,这位老兄的自行车已骑了十一年,但看上去至少还有六七成新。看来,对自行车而言,保养不保养,效果大不一样。由此,我想到了安全意识。对企业员工而言,安全的重要性自不必多言。关键是如何通过自控、互控、他控,真正做到遵章守纪。这就要求每一位职工必须牢固树立安全意识,在实际工作中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相似文献   

2.
自行车商店里,一辆雅致的自行车上的车轮正在洋洋自得:“瞧瞧!我是多么的强壮和漂亮啊!”忽然,它觉得身边摇着个黑乎乎的东西,翻眼一看,原来是车闸。于是,车轮怒斥道:“你算什么东西?!黑不溜秋的,竟敢离我这么近!”  “我是用来保护您以及我们主人的呀!”车闸谦虚而又小心翼翼地解释着。“保护?!笑话!我们车轮堂堂的钢筋铁骨,难道还需要你这破橡胶──一个软骨头的保护吗?!快滚!给我滚远点!你这个丑东西,不要影响了我的容貌!!”  车轮不屑一顾地翻了车闸一眼,对车闸的解释毫不在乎。车闸满腹委曲,但又无可奈何地从自行车上…  相似文献   

3.
在肯尼亚第三大城市基苏木,大街小巷上到处可见自行车,可称为“自行车王国”了。这些自行车要么停靠在人群熙攘的路口;要么飞快地行驶在路边,后车座上载着身穿正装、刚下班的职员,或是怀抱小孩、采购归来的妇女。这就是基苏木的自行车出租车——“包达—包达”。  相似文献   

4.
下班了,我骑着自行车回家,到一个交叉路口时红灯亮了,我在白线后面停了下来。这时,一个怯生生的童音在我耳边响起:“妈妈- 妈妈-”,我侧头循声望去, 只见一个坐在女式摩托车后座上的小女孩,背着一个小书包在喊着。她妈妈闻声回过头来“嗯”了一声。“……压线了!”小女孩指了指已经越过白线的摩托车前轮,提醒妈妈。“真是交通法规的好孩  相似文献   

5.
自行车本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备的交通工具,但是,随着汽车的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自行车被锁在家中。理由是,骑自行车显得“太没身份”了。骑车之所以显得“没身份”,分析起来有它种种的社会原因。一方面,自行车已经不时尚了,社会普遍存在某种心态,认为自行车代表过去与落伍。而时尚这东西是一种心理趋动,个人再真实的看法也“扭”不过社会的大流。同时,  相似文献   

6.
《安全与健康》2007,(2):52-52
在肯尼亚第三大城市基苏木,大街小巷上到处可见自行车,可称为“自行车王国”了。这些自行车要么停靠在人群熙攘的路口;要么飞快地行驶在路边,后车座上载着身穿正装、刚下班的职员,或是怀抱小孩、采购归来的妇女。这就是基苏木的自行车出租车——“包达-包达”。[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从1999年国家颁布《电动自行车通用技术条件》的第一天起,电动自行车“禁、限、放”之争便从来没有停止过。近期,电摩新国标首次明确划分“电动摩托车标准”与“电动自行车标准”,并表示将从2010年1月1日起实施。  相似文献   

8.
说实话,打从九岁开始,我就一直向往骑自行车了。只是慑于严父的“高压政策”,从不敢擅自行动,老父怕我这宝贝女儿摔伤呢。所以我这美好的夙愿,也只能深深地埋在心底,成了可望不可及的事。  相似文献   

9.
说实话,打从九岁开始,我就一直向往骑自行车了。只是慑于严父的“高压政策”,从不敢擅自行动,老父怕我这宝贝女儿摔伤呢。所以我这美好的夙愿,也只能深深地埋在心底,成了可望不可及的事。  相似文献   

10.
前些天,路过一个丁字路口,看见红绿灯下有个交通协管员在值守。在红绿灯交换的最后几秒,有几辆自行车抢闯过街,其中一个姑娘被协管员拦下了。 “你闯红灯了。”协管员说。 “不好意思,我赶时间办事,下次一定注意。”姑娘  相似文献   

11.
下班了,我骑着自行车回家,到一个交叉路口时红灯亮了,我在白线后面停了下来。这时,一个怯生生的童音在我耳边响起:“妈妈-妈妈-”,我侧头循声望去,只见一个坐在女式摩托车后座上的小女孩,背着一个小书包在喊着。  相似文献   

12.
谚语集诗     
自行车不仅仅是代步的工具,在更多的人看来,自行车还是一位相当不错的“健康朋友”,是一种非常好的体育运动器具,有的时候甚至称得上是一位能够“疗伤”的贴心“医生”!  相似文献   

13.
尽管不少家庭都有私家车,但在欧洲,自行车市场依然被看好, 原因是自行车被赋予了新的功能。在欧洲人眼里,自行车不仅是交通工具,而且也是一种灵活的健身器械,骑自行车“一日游”成为欧洲时尚的运动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4.
“电驴子”这个词,只有看过抗战作品的人才知道的,它原本是指日本鬼子的摩托车。我借用在这里,指的是现在满街瞎搅乱窜的电动摩托与电动自行车,因为我对它实在没有什么好感。  相似文献   

15.
自行车“温柔革命”,遍及法国城镇。政府大力提倡人们用自行车代替汽车,骑自行车的人正在成为街道的主角。骑自行车上学、上班或购物的法国人已经接近200万。有一半法国人认为自行车将成为未来数年内发展最快的城市交通工具。  相似文献   

16.
某星期天,笔者刚忙完家务事,就想下楼到社居市场打一转。当下楼到柴房时,见到四楼的王工程师正在自家柴房门前修自行车,便上前问道:“你这车啥地方坏了,自己修?”“哪儿都没坏,趁星期天有空,我给它抹抹,顺便上上油,检查检查”。经交谈后得知,这位王工程师的自行车已骑了整整18年,但看上去至少还有五六成新。而我自家的自行车,三年不到,看上去就像骑了10年。看来,勤不勤保养,效果真是大大的不一样。由此,笔者想到了安全意识。生命对每一个人只有一次。人生也只是一回单程的旅行,如果没有通过自控、互控、他控,真正做到防范未然的话,这些生命…  相似文献   

17.
提及自行车迎亲,新郎王璞告诉说,两人既是同学又是自行车运动爱好者。筹备婚礼时,王璞的爸爸向他们建议说:“既然你们都喜欢自行车,何不举行一个单车婚礼?”王璞一摸脑门说:“这个主意太妙了!”于是,  相似文献   

18.
谢一 《安全与健康》2006,(12):37-37
自行车本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备的交通工具,但是,随着汽车的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自行车被锁在家中。理由是,骑自行车届得“太没身份”了。  相似文献   

19.
在北京“城铁一族” 中,不少乘客都拎着折叠 自行车上下城铁。 折叠自行车价位在 700-800元的居多,卖得 最好的是重量为7.5公 斤的和快速折叠的两种。 为什么折叠自行车 大受喜欢呢?一女士说: “轻轨站离家的距离不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关于自行车交通发展的政策是最具争议性的。上世纪80年代西方提倡控制个体交通,鼓励公共交通,那时我们没有像今天这么多小汽车,对个体交通的控制就转变为对自行车的控制,希望通过对自行车使用的控制让人们转移到使用公共交通上来。90年代自行车被认为是落伍的交通工具,是引起交通拥挤的罪魁祸首,因而也是交通环境整治的主要对象。尽管如此,由于自行车交通与我们城市的空间结构、生活韵律高度吻合,自行车交通仍然在中国的大多数城市交通中占有重要的比重。例如在上海,自行车与公共交通的比例,由上世纪80年代初的30:70发展成90年代中的75:256。对城市自行车的限制既偏离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也不利于体现社会的公正性,更不利于建立网络化、多元共存的城市社会结构。值得关注的是,在经过多年对机动车交通“提速”的策略失效后,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制定了专门的“自行车交通规划”,鼓励自行车出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