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复合生物反应器工艺对化纤废水的处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普通活性污泥系统的曝气池中投加一定量的填料构成复合生物反应器,可以增加曝气池中的生物体量至6g/L左右,在HRT为8h,泥龄为5d时,CODCR、氨氮的去除率分别提高了20%和9.6%,容积负荷对复合生物反应器的脱氮能力影响较小。该工艺对污泥膨胀有较好的控制。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复合式膜生物反应器(HMBR)中生化反应及膜自身对船舶生活污水中浓度较高的有机物的去除作用。当进水COD浓度为1 000 mg/L左右,反应器容积负荷为2.4 kg COD/(m3·d)时,HMBR曝气池内生化反应对COD的去除率平均可达91.63%,膜本身去除率平均为5.09%。可见,曝气池内生化反应对有机物的去除起到了主要作用,而膜则维持了系统出水水质的稳定。对曝气池内有机物降解动力学模型进行了研究,曝气池内有机物降解遵循一级反应,其相应动力学参数为vmax=2.79 d-1,Ks=395 mg/L,所得动力学方程可用于指导船用膜生物反应器的设计及运行维护。  相似文献   

3.
在分析、研究内循环三相生物流化床反应器(ITBFB)效能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轻质滤料过滤与ITBFB相耦合技术原理,设计出好氧高效分离生物流化床复合反应器.应用新型反应器进行生活污水中试试验的结果表明,在复合反应器HRT较短为1.1 h时,SCOD和SS去除率分别达60%和96%;在滤层厚度为30 cm,过滤速度为4.24 m/h时,复合反应器的出水悬浮物可保证16 h达标排放.  相似文献   

4.
微生物固定在电极表面,电解水产氢与氧所营造的微环境在一定条件下对生物硝化/反硝化及吸/放磷产生了促进作用,使电极-生物复合反应器在脱除有机污染物的同时强化了生物的脱氮及除磷效果。本试验采用了2套结构与尺寸完全相同的单槽内循环反应器,1套通电,1套不通电,在不同电流强度下比较了2套反应器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反应器中以石墨为阳极,活性炭纤维为阴极,电极-生物复合反应器的总氮去除率可比未通电流的反应器高出30%左右,总磷去除率增加11.5%,而氨氮、COD的去除率都维持在100%和95%左右。试验表明,电流的引入在一定条件下能明显强化生物反应器脱氮除磷效果。  相似文献   

5.
复合生物膜-活性污泥反应器同步脱氮除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实验研究比较了复合生物膜-活性污泥反应器(HY)和传统活性污泥反应器(AS)的脱氮除磷效果。结果表明,在水力停留时间(HRT)16 h、污泥龄12~15 d、水温19~21℃、pH 6.3~7.8的条件下,复合生物反应器比活性污泥反应器运行更稳定,未发生污泥膨胀。在相同运行条件下,复合生物反应器对COD、TN和TP的去除率分别为95%、91%和98%,而活性污泥反应器对COD、TN和TP的去除率分别为85%、84%和90%。稳定工况下复合生物反应器的比硝化、比反硝化速率,比吸磷、比释磷速率均高于活性污泥反应器,且微生物相更加丰富。通过建立16S rDNA克隆文库发现生物膜和活性污泥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均具有高度多样性,但生物膜微生物的微生物相比活性污泥更复杂。  相似文献   

6.
复合生物反应器处理焦化废水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在悬浮相污泥中投入纤维球填料形成单一复合生物反应器来处理焦化废水,研究了各个运行参数对复合生物反应器处理效果的影响,确定出最佳的运行参数,并研究了在最佳运行条件下复合生物反应器对焦化废水中的COD和NH3-N的去除情况。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单一复合生物反应器是一种很好的焦化废水处理方法,它能有效地降解焦化废水中的COD和NH3-N等难降解物质,当进水COD和NH3-N分别小于670、260mg/L时,COD和NH3-N的去除率分别可高达94.8%和91.4%。  相似文献   

7.
电极-生物复合反应器处理城市污水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生物固定在电极表面,电解水产氢与氧所营造的微环境在一定条件下对生物硝化/反硝化及吸/放磷产生了促进作用,使电极-生物复合反应器在脱除有机污染物的同时强化了生物的脱氮及除磷效果。本试验采用了2套结构与尺寸完全相同的单槽内循环反应器,1套通电,1套不通电,在不同电流强度下比较了2套反应器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反应器中以石墨为阳极,活性炭纤维为阴极,电极-生物复合反应器的总氮去除率可比未通电流的反应器高出30%左右,总磷去除率增加11.5%,而氨氮、COD的去除率都维持在100%和95%左右。试验表明,电流的引入在一定条件下能明显强化生物反应器脱氮除磷效果。  相似文献   

8.
采用中空纤维膜生物反应器(HFMBR)去除气态复合苯系物。挂膜后期,生物反应器的去除效率可以稳定达到80%左右(去除能力(EC)≥225 g/(m3.h))。研究了中空纤维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对于单一二甲苯以及混合二甲苯的性能,并且发现HFMBR对于去除单一二甲苯和混合二甲苯都有明显的效果,去除效率均达到90%以上;表明二甲苯之间竞争效应带来的相互抑制作用小。在低浓度的情况下,单一二甲苯和混合二甲苯的去除能力呈线性增加,在高浓度阶段,去除能力增加变缓。比较了混合二甲苯与甲苯联合降解,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相互抑制作用,但相比传统生物反应器有明显的改善。与传统生物过滤系统比较而言,膜生物反应器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厌氧复合床处理抗生素废水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厌氧复合床处理抗生素废水技术进行了小试研究 (反应器体积 6 2L)和中试研究 (反应器体积 2 2m3 )以及生产性应用 (反应器体积 6 0 0m3 ) ,试验研究与生产性应用表明 ,厌氧复合床具有反应液传质和分离效果好、生物量大和生物种类多、处理效率高和运行稳定性强的特征 ,是实用高效的厌氧生物反应器。  相似文献   

10.
采用SPE-GC-MSD-SIM方法,分析了壬基酚在污水再生处理全过程中的迁移转化行为与归宿.研究表明,在污水二级生物处理流程中,壬基酚主要来源为原污水和泥区回流液;壬基酚的去除途径有一沉池生污泥的吸附迁移作用和曝气池单元的生物降解转化作用,其中一沉池生污泥的吸附去除29.8%,曝气池生物降解54.4%,NP总去除率为84.2%.絮凝、过滤和消毒的污水再生深度处理工艺对壬基酚的迁移转化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采用Fenton试剂催化氧化和氨吹脱法对苯唑醇生产废水的处理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 ,此方法对废水的CODCr和氨氮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 ,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 73 .5 %和 95 %以上。处理后废水的BOD5 CODCr>0 .45 ,其可生化性良好。该技术具有能耗低、操作简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低溶解氧污泥微膨胀污染物去除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低溶解氧微膨胀状态下污染物的去除效果,采用SBR反应器,平均DO浓度为0.5~0.9 mg/L,通过好氧/缺氧(O/A)的运行方式,对污染物处理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低溶解氧丝状菌污泥微膨胀状态下,SVI可稳定控制在200 mL/g左右,出水SS含量很低,COD去除率在80%以上,氨氮去除率90%以上,除磷效率在90%之上,出水水质良好,同时可以节约曝气量约46.7%。低溶解氧微膨胀状态下,可保证出水处理效果,污泥沉降性能影响小,同时可以节约动力费用。  相似文献   

13.
曝气量和曝气时长对好氧颗粒污泥活性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啤酒废水,在SBR中对在4℃的冰箱中储存8周的好氧颗粒污泥进行活性恢复。设置曝气时长分别为150 min和270 min,曝气量分别为0.1 m3/h和0.2 m3/h,考察了曝气时长和曝气量对好氧颗粒污泥活性恢复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好氧颗粒污泥在4℃冰箱中储存8周后,其颜色、粒径无明显变化;设置较长曝气时间(270 min)、较大曝气量(0.2 m3/h)时,颗粒污泥平均沉降速率、MLSS和SVI恢复最快,且对COD处理效果也恢复较快。而短曝气时间(150 min)、小曝气量(0.1 m3/h)有利于好氧颗粒污泥对氨氮去除效果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废铁屑处理难生物降解染料废水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研究了用废铁屑处理难生物降解的染料废水,考察了进pH值、曝气时间、固液比、铁屑粒度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并确定了适宜实验条件。实验证明,该法可以有效去除染料废水的色度和CODcr,在实验考察范围内,脱色率和CODcr去除率分别可达90%、61.7%。同时废水可生化性也得到了改善,BOD5/CODcr从19.6%上升到29.5%,提高了50%,有利于后续生化处理。该法以废治废,是一种很有实用价值的废水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5.
间歇曝气潜流人工湿地的污水脱氮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间歇曝气运行方式,提升潜流人工湿地生活污水处理系统中的溶解氧浓度,强化脱氮效果。结果表明,间歇曝气运行方式有效提高了湿地内部溶解氧水平,曝气时溶解氧浓度可达6~9 mg/L,停止曝气后,溶解氧浓度迅速下降至0.5 mg/L以下,在湿地内部营造了一种交替的好氧和缺氧环境,分别促进好氧硝化和缺氧反硝化作用。在水力停留时间为3 d的情况下,间歇曝气潜流人工湿地系统对氨氮、总氮和COD的去除率分别可达到98.0%、87.6%和96.3%,较常规潜流人工湿地系统分别提高了74.1%、56.4%和18.1%,实现了氨氮、总氮和COD的同步高效去除。  相似文献   

16.
庄雯  罗建中 《环境工程学报》2013,7(5):1797-1802
为减轻和消除含高浓度KMnO4的牛仔服加工废水对生物处理系统的毒害作用,采用模拟序批式活性污泥法,研究KMnO4对活性污泥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及COD和NH4+-N的降解规律。结果表明,当处理进水COD浓度500 mg/L,NH4+-N浓度23.5 mg/L,污泥浓度为2 000 mg/L时,曝气时间为4 h,KMnO4质量浓度增加对COD和NH4+-N的降解影响很大;同样条件下曝气时间改为8 h,对NH4+-N的降解影响显著减小,但对COD的降解影响减少不多;并且,高浓度KMnO4对NH4+-N去除效果的抑制作用比对COD的大。因此,处理含高浓度KMnO4的废水需要延长一倍曝气时间,可以获得良好的COD和NH4+-N的降解效果。同时,KMnO4对活性污泥的抑制影响较好地吻合非竞争性抑制机理修正莫若特方程的规律。  相似文献   

17.
Co-treatment of acid mine drainage (AMD) with municipal wastewater (MWW) using the activated sludge process is a novel treatment technology offering potential savings over alternative systems in materials, proprietary chemicals and energy inputs. The impacts of AMD on laboratory-scale activated sludge units (plug-flow and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s) treating synthetic MWW were investigated. Synthetic AMD containing Al, Cu, Fe, Mn, Pb, Zn and SO4 at a range of concentrations and pH values was formulated to simulate three possible co-treatment processes, i.e., (1) adding raw AMD to the activated sludge aeration tank, (2) pre-treating AMD prior to adding to the aeration tank by mixing with digested sludge and (3) pre-treating AMD by mixing with screened MWW. Continuous AMD loading to the activated sludge reactors during co-treatment did not cause a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chemical oxygen demand (COD), 5-day 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 or total organic carbon removal; average COD removal rates ranged from 87–93 %. Enhanced phosphate removal was observed in reactors loaded with Fe- and Al-rich AMD, with final effluent TP concentrations <2 mg/L. Removal rates for dissolved Al, Cu, Fe and Pb were 52–84 %, 47–61 %, 74–86 % and 100 %, respectively, in both systems. Manganese and Zn removal were strongly linked to acidity; removal from net-acidic AMD was <10 % for both metals, whereas removal from circum-neutral AMD averaged 93–95 % for Mn and 58–90 % for Zn. Pre-mixing with screened MWW was the best process option in terms of AMD neutralization and metal removal. However, significant MWW alkalinity was consumed, suggesting an alkali supplement may be necessary.  相似文献   

18.
SBR法处理豆制品废水工艺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SBR法处理豆制品废水的试验表明,该系统具有较好的抗负荷冲击能力,进水COD在300—2000mg/L之间变化,对系统不造成任何影响;考察了曝气时间、曝气量和污泥浓度等对去除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曝气时间和曝气量对处理效果影响很大。确定该反应系统最佳曝气时间是8h,适宜的曝气量是800L/h,而污泥浓度控制在4000mg/L左右时,处理效率最高,采用进水顶出水的排水方式是可行的,确定系统的最佳排水比是3/5。厌氧段的插入可以减少剩余污泥的产量。  相似文献   

19.
PACT工艺处理PAM生产废水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粉末活性炭活性污泥工艺(PACT)处理经凹凸棒土预处理后的聚丙烯酰胺(PAM)生产废水。实验考察了粉末活性炭(PAC)的投加对活性污泥处理系统的影响,并探讨了PAC投加量、曝气时间、水力停留时间等参数对降解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PAC的投加能提高水中溶解氧的利用率,改善污泥沉降性能,增强活性污泥系统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在PAC投加量500 mg/L、曝气10 h的条件下,PACT工艺对PAM生产废水的处理效果良好,COD的去除率为80.8%,BOD5去除率为83.8%,丙烯酰胺(AM)去除率为84.2%。  相似文献   

20.
用SBR法处理豆制品废水的试验表明,该系统具有较好的抗负荷冲击能力,进水COD在300~2000 mg/L之间变化,对系统不造成任何影响;考察了曝气时间、曝气量和污泥浓度等对去除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曝气时间和曝气量对处理效果影响很大,确定该反应系统最佳曝气时间是8 h,适宜的曝气量是800 L/h,而污泥浓度控制在4000 mg/L左右时,处理效率最高,采用进水顶出水的排水方式是可行的,确定系统的最佳排水比是3/5.厌氧段的插入可以减少剩余污泥的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