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察右中旗是以半农半牧为主,农牧林结合发展的地区。一直以来,草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是发展畜牧业的物质基础。但是随着人类生产生活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对草地采取掠夺经营,过度放牧等人类不合理经营活动,造成草地退化,生态环境恶化。本文阐述了草地退化的概念、特征及近年来草地退化现状,分析了草地退化发生的原因,提出了治理草地退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对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地是我国陆地最大的生态系统,由于人为活动的干扰和超载过牧以及不合理的垦荒,造成了草原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并且这种恶化的趋势正在加速向前发展,如果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扼制住这种趋势的进一步发展,则人类的生存必将受到威胁,因此,应当大力加强草原建设,保护和改善草原生态环境,对其进行法制管理,并在具体的工作中协调好科研,生产,经营三者的关系,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持续发展的道路。保护森林,保护耕地,保护草原  相似文献   

3.
藏北草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兴元  王玮 《自然资源学报》2013,28(7):1209-1220
藏北草地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和生态安全屏障。然而,草地退化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经济、环境和社会问题,不仅直接威胁到我国的生态屏障安全和当地的畜牧业生产,而且严重影响着藏北草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以藏北那曲地区为例,利用复合生态系统场方法,构建了以生态功能、生产功能和生活功能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并通过对1985-2008年那曲地区草地生态系统的发展变化分析,定量评价了草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结果表明,藏北那曲草地生态系统的发展位已超过了系统的最大承载能力,发展势缺乏潜能,协调性较差,可持续发展度很低,草地生态系统处于不可持续的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4.
留民营生态农业系统的结构与能量流和生态效率的计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留民营生态农业系统是一个包括农、林、牧、副、渔各业生产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在该系统中,既要发展生产,全面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并为城市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又要保护生态环境,避免生产发展带来的污染与生态环境的破坏,达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因此,对系统  相似文献   

5.
湖北神农架林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规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湖北神农架林区兼具林区、山区和自然保护区三重特征.生态环境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管理是该林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在总结回顾林区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基础上,分析了林区战略生态环境资源基础,提出了林区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进而依据生态环境压力指数并结合相关规划,制定了神农架林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规划方案.  相似文献   

6.
草原是我国陆地最大的生态系统。由于人为i舌动的干扰和超载过牧以及不合理的垦荒,造成了草原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并且这种恶化的趋势正在加速向前发展,如果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扼制住这种趋势的进一步发展,则人类的生存必将受到威胁。因此,应当大力加强草原建设、保护和改善草原生态环境,对其进行法制管理,并在具体的工作中协调好科研、生产、经营三者的关系,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待续发展的道路。保护森林、保护耕地、保护草原,合理地利用和开发自然资源应当成为当前乃至下一个世纪社会发展的主题。参6X37 9800772敖汉旗友黑山的重要保护价…  相似文献   

7.
吉林省西部草地的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吉林省西部草地退化严重,研究该区草地时空演变对其畜牧业及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1980、1995、2000年三期遥感影像,在RS与GIS支持下,解译提取该区草地信息,分析其时空变化。结果表明:①20年来,草地面积减少40.70%,尤其高覆盖度草地,净减少率达51.96%;②1980至1995年,从动态度可以看出高覆盖度草地对草地整体变化影响较大;1995至2000年,总动态度和高、中覆盖度草地动态度接近,这两种草地类型对草地整体变化影响较大;③草地主要转化为耕地和盐碱地,转移面积分别达475799.43hm2和303182.06hm2;④20年来,各类型草地重心向东北方向偏移,不同阶段各类型草地重心偏移表现出无规律性、多向性。自然因素对该区草地退化起到一定的驱动作用,人类活动干扰则是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8.
中国草地资源利用:生产功能与生态功能的冲突与协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草地生态系统具有多功能性,既提供多种畜牧产品,同时也具有多样化的生态服务,诸如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维持生物多样性等。因此,健康的生态系统是生产功能与生态服务和谐并存的统一体。我国有各类天然草地 4×108hm2,其中80%的草地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的北方地区,即主要分布在兴安岭-燕山-吕梁山-秦岭-西藏高原东缘一线以西的广大地区, 这一地区自然条件差,生态系统脆弱。因此,草地生态系统具有保障北方地区畜牧业发展和维护我国生态安全的双重角色。1949年以来,我国草地资源利用中由于长期追求生产功能最大化,忽视了对生态功能和服务的养护,造成生态系统退化,从而影响生态服务的发挥,导致了生产功能与生态服务的冲突。一是在突出生产功能的政策导向下,片面追求草地生产功能最大化,导致大量优质草地被大面积开垦,天然草地资源缩减,出现结构性和功能性的生态退化,生态服务功能受到显著损害。二是由于生产要素投入不足,使得草地系统输出和输入不平衡,难以维持正常的物质和能量循环过程,从而导致生产功能与生态功能的冲突。这主要是由于草地资源是我国的公共财产资源,即使实行草地承包制度后,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加上缺少政策制度的约束,因此形成了牧民对草地资源的掠夺式利用。三是我国畜产品生产需求增长与生态功能保护需求的矛盾愈加突出。在草地资源开发利用中“重用轻养”的失误既阻碍了我国草地畜牧业的现代化进程,更加剧了我国草地生产功能与生态服务的冲突。所以,在我国人口趋多,耕地趋少,粮食趋紧、畜产品消费趋增的态势下,充分利用占国土面积41%的草地资源,建立生态保护约束下的草地资源利用模式,协调草地生态系统的生产功能和生态服务关系,是解决我国耕地资源不足、维护我国生态安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十五”计划纲要提出 ,“十五”期间要把改善生态 ,保护环境作为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 ,加强生态建设 ,遏制生态恶化。“十五”将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00万公顷 ,治理“三化”草地面积1650万公顷。要组织实施重点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综合治理工程 ,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和东北内蒙古等地区的天然林保护工程 ,以及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要加强京津风沙源和水源为重点的治理与保护 ,建设环京津生态圈。在过牧地区实行退牧 ,封地育草 ,实施“三化”草地治理工程。加快小流域治理 ,减少水土流失。推进黔桂滇岩溶地区石漠化…  相似文献   

10.
西藏阿里地区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论文对西藏阿里地区生态环境的现状和演变过程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探讨了该地区“气温升高、降雨减少、草场退化、植被消失和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等区域性生态环境问题,规划了①狮泉河盆地及周边地区的治沙工程建设;②自然保护区建设;③利用生物工程,科学灭鼠,保护与延长食物链工程建设;④建立草地生态环境的动态监测及预警系统;⑤小城镇生态环境建设;⑥以薪炭林、用材林为主的多功能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⑦农田生态建设;⑧矿业开采和畜产品加工污染的治理工程等建设项目。提出了如下对策与措施:①建立和健全生态环境建设的管理和监督机构,做好规划的实施工作;②开展自然保护区的本底调查工作;③加大执法力度,依法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④增大科技投入,发展绿色产业,保证环境安全;⑤节约薪柴,推行林、草业承包制,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1.
草地适应性管理是有效解决我国“三牧”(牧业、牧区和牧民)问题的重要路径。论文以准噶尔北部的富蕴县为例,采用系统(分层)抽样、参与性农户评估方法开展农牧户调查,建立生计资本量化指标体系及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农牧户生计资本及其耦合协调度。基于评估结果,提出干旱区草地适应性管理策略。研究表明:1)农牧民过度依赖天然草地放牧,普遍缺乏发展型生计,其生计资本水平低、生计转换能力弱、生计脆弱性高;2)农牧户间同质性较大,5项生计资本间属性分异明显,缺乏牧业合作经济组织,是研究区农牧户生计资本耦合协调度较低的主要原因;3)推进牧民生计多样化,转变牧业生产方式,发展牧区草产业,优化草地生产功能与生态功能的时空配置,有助于增强草地畜牧业人文-自然耦合系统的恢复力/弹性力。因此,加快培育新型职业牧民,加快发展现代草牧业,加快建设良好的农牧民组织,加强草地科学放牧管理,成为干旱区草地适应性管理的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12.
三江源地区是我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同时也是我国最主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之一,在保证草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前提下,探究合理的人口容量对该区的生态保护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模型模拟草地理论载畜量以估算畜牧业产值,设定三种居民生活水平情景,模拟不同情景不同时期下的适度人口容量,分析人口承载力的空间差异性。结果表明:“十五”期间,三种情景下全区人口承载力呈富余状态;“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在当前居民和小康水平情景的人口容量尚有结余;到“十三五”期间,三种情景下人口承载力总体均超载,但空间分布不同,在当前居民、小康和富裕生活水平情景下,分别有11个、8个和2个县的人口容量尚有结余,人口承载力超载地区主要分布于三江源地区东部。应根据现有资源分布和符合主体功能要求的方向进行调整和优化人口结构,将对该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刘洪  郭文利  郑秀琴 《自然资源学报》2011,26(12):2088-2099
根据内蒙古107个气象站资料,利用梯度距离平方反比法,推算出内蒙古自治区气候数据的千米网格数据图形。根据内蒙古实际草原类型和畜种结构的分布规律,确定了内蒙古5类草原类型、6个产草量等级和5类主要放牧家畜地理分布的气候区划指标。利用气候区划指标,对栅格点气候数据进行分级,绘制了内蒙古自治区天然草原草地类型、产草量和主要放牧家畜地理分布的区划图,并分区进行评述。研究结果可为内蒙古畜牧业生产区域合理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南方草地资源开发利用对策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据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组织的“南方草地资源开发利用”考察资料,并参考有关考察地区提供的观测或调查资料,针对我国南方草山草坡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和草山草坡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提出建设我国“常绿草地带”高效畜牧业发展的战略,并就草山草坡的开发提出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5.
青藏高原农牧业生态风险时空变化特征与分区防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藏高原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战略资源储备基地,农牧业是青藏高原涵盖范围最广的产业,明晰其生态风险对实现青藏高原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构建了青藏高原农牧业生态风险评价体系,并以216个县域为评价单元,分析1990—2015年农牧业开发综合生态风险的时空分布及其重心转移规律,并结合区域农牧业开发强度实现农牧业生态风险权衡分区。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综合生态风险总体有上升趋势,呈“东部多核聚集、西部零星散列”的分布格局。(2)风险重心向西北方向移动,风险主趋势方向转为西北—东南走向。(3)青藏高原限制开发区面积占比最大为50.84%,其次为发展预警区与自然恢复区,青藏高原整体农牧业开发强度较高,应在保障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功能的情况下减缓农牧业开发。针对区域特征提出农牧业发展方案,以期为青藏高原地区农牧业开发生态风险防范及发展规划提供科学指引。  相似文献   

16.
完善草地经营机制 促进草地资源合理利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依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针对我国草地承包责任制在现实中的不足,提出一种新的草地经营机制,即通过草地产权的股份化,实现草地经营的股份合作制,促进草地畜牧业经营合作化,最终提高草地的利用和建设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一个基于土地利用详查的中国土地资源利用区划新方案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文章简要总结了中国土地资源利用分区工作,进而提出了中国土地资源利用区划的原则、依据和指标体系,确立了中国土地资源利用区划体系与分级。在此基础上,基于《全国土地利用详查》的分县汇总数据,以分县为单元,把自上而下的定性分析和自下而上的定量归并两种区划途径相结合,在县域土地利用结构类型聚类分析的基础上,承继前人的相关工作,提出了一个由12个土地利用区和67个土地利用亚区构成的中国土地资源利用区划新方案,编制完成中国土地资源利用分区图。该方案首次划分出了东南沿海区和藏东南-横断山区两个土地利用区,与以往的方案相比有所创新和发展;土地利用亚区的划分则强调国土开发的重点地区和土地严重退化或生态脆弱地区,从而更具实用性。  相似文献   

18.
青藏高原土地开发潜力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青藏高原土地辽阔 ,地势高寒 ,农林牧各类土地资源的质量与数量很不平衡 ,开发潜力不一。提高现有耕地的单产水平 ;加强草场建设 ,提高畜产商品率 ;禁伐和保护天然林,积极发展经济果木与林下资源的生产 ,乃是高原土地合理开发 ,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对策  相似文献   

19.
畜牧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及其防治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畜禽粪尿、畜牧场的污水和臭气以及由排泄物残留而来的矿物元素和其它废充物给生态环境带来直接污染;由农畜产品残留而来的农药、重金属元素、抗生素、激素和霉菌素等给生态环境带来间接污染。这些污染物通过污染土壤、水源和大气而危害农作物生产和人畜健康,甚至诱发严重的畜产品污染事件。为防止畜牧业污染,必须制订一个正确的畜牧业发展战略。采取有效的防治对策,并开发应用防治技术,建立综合式生态农业生产体系,从而达到畜牧业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