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安全工作是一项由意识转化为行为、行为转化为习惯、由习惯转化为结果的过程;安全意识的培养需要由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提升为理论.安全工作需要基本的五种意识,即责任意识、超前意识、风险意识、精益求精意识和持续改进意识.  相似文献   

2.
安全工作是一项由意识转化为行为、行为转化为习惯、由习惯转化为结果的过程;安全意识的培养需要由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提升为理论,安全工作需要基本的五种意识,即责任意识、超前意识、风险意识、精益求精意识和持续改进意识。责任意识是指对安全工作应具有第一重要、绝对优先的思  相似文献   

3.
正安全生产是科学性、综合性工作,需要综合施治、多方发力、全员上阵、持之以恒,才能赢得主动。因此,必须牢记七个理念。一要牢记意识决定行为的理念。意识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良好的安全习惯,是恪守安全生产制度、遵守安全生产规程、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基础。实践中发现,但凡安全意识不强、自我要求不严、行为粗枝大叶的员工,最容  相似文献   

4.
安全层次说     
有一句格言:播种意识,收获行为;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生命。这就是说生命从意识中来,没有了意识,生命又从何谈起?安全又何尝不是如此,如果连起码的安全意识都没有,生命安全又靠什么来保证?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各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加强安全生产工作,虽然安全生产形势呈现逐年好转的态势,但各类生产死亡事故仍时有发生。从统计分析资料来看,80%以上的生产事故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这些不安全行为往往是由于行为人安全知识不够,安全防范意识淡薄,安全技能不足所致。而提高安全技能,丰富安全知识,增强安全意识,改善安全习惯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强化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笔者就做好新形势下的基层安全生产宣教工作进行了如下思考。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施工过程中人的不安全行为致因及产生路径,基于理论与案例分析构建以个体、设备、管理、环境为核心的评估指标体系;结合DEMATEL和ISM并借助专家知识构建层次网络模型,将其映射到BN中,依据节点的先验概率和条件概率实现因素之间耦合关系强度的量化;利用正向因果推理方法预测不同情况下不安全行为发生概率,反向诊断推理识别不安全行为产生的最大致因链。结果表明:施工过程不安全行为发生概率为26.5%,最大致因路径为政府监管力度不足→现场监管工作存在漏洞→不良行为习惯→安全认知失误→不安全行为,可为现场施工人员安全行为管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事故的发生不仅有作业者安全态度、行为动机、操作技能等方面的原因,而且也有作业者的不良嗜好和习惯方面的原因。从人的生理角度看,不良嗜好和习惯是一种不良的行为倾向,尽管某些嗜好也有一点好处,但也是受百害才得一利,所以认识嗜好和习惯对安全作业的影响在实际工作中很有现实意义。 一、习惯和嗜好 习惯是人后天学习而巩固起来成为需要的特殊行为倾向。一般情况下,习惯是由特定的情景刺激和相应动作在大脑皮层形成的巩固的、暂时的由神经系统激发的,使人在某种特定的情景刺激下,自动地产生某种特定的行为。按巴甫洛夫的说法,习惯是一种在长时期的反复刺激和训练下形成的条件反射。  相似文献   

8.
<正>安全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领导重视、全员参与;需要系统管理、过程控制;需要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需要不断消除管理缺陷及作业环境缺陷。法律红线意识:生产经营单位及每名从业人员必须具有安全法律红线意识,以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为准则,以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为依托,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各项法律、  相似文献   

9.
为推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实现不同群体行为安全整体协同发展,应用协同理论、自适应性管理及行为安全等方法,架构了企业安全文化管理技术体系。该技术体系强调安全文化整体提升需要外部推动力(企业例行的安全管理制度)及内部自驱力(员工安全文化自律提升)协同发展,最终实现由外部推动力向内部自驱力的转化。将构建的技术体系引入试点矿进行有效性验证,并运行2个周期。运行评估结果表明,试点矿不同群体对安全文化意识均呈整体提升,增长幅度比较大的是高层管理者(55.13%),其次是中层管理者(4.74%),一线员工层(4.48%)、培训层(3.69%)。  相似文献   

10.
<正>文化影响思想,思想指导行为,行为决定习惯。安全文化建设是提升全民安全意识、提高全社会安全生产水平的有效手段。从本期开始,推出"安全文化"栏目,旨在探讨安全文化建设的理论、方法、手段,交流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取得的优秀实践成果,为企业开展安全文化建设工作提供展示窗口和交流学习平台。安全文化建设迫在眉睫近年来,我国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但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一些企业员工整体安全意识薄弱、"三违"现象比较普遍、安全执行力不足,  相似文献   

11.
安全文化贯穿企业决策、管理、执行层,是维系安全理念、价值取向、行为准则的价值纽带,也是企业特有的安全思想成果和精神力量,可将各层级对安全工作的"想到、看到、做到、监管到"转化为行为自觉,并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本文基于项目管理实践,对企业如何更好建设安全文化做出相关思考,供读者借鉴。以"文"教化,遏制习惯性违章海因里希等安全管理专家根据事故统计得出,80%以上的事故都由人的不安全行为引起。  相似文献   

12.
正相对于其他事故致因链来说,现代事故致因链把管理因素作为事故的根本原因,且将管理因素具体化,便于实践操作。依据组织行为学的原理,傅贵教授提出了行为安全的"2—4"模型,该模型为新型现代事故致因链。在该模型中,事故的原因首先被分解为组织行为、组织成员个人行为两个层面,其中,将组织行为细化分解为指导行为、运行行为两种,将个人行为细化分解为习惯性行为、一次性行为,共四个行为阶段,分别对应事故的根源原因、根本原因、间接原因和直接原因。具体内容分别是安全文化,安全管理体系,安全知识、意识和习惯,不安全动作和不安全  相似文献   

13.
我国劳动保护工作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为今后安全生产模式转型打下了一定基础。劳动保护管理体制、安全生产方针、安全卫生法规标准、劳动保护科学研究、劳动保护教育培训宣传等工作,都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的客观要求。这个转化的过程是长期的,至少需要20-30年的时间。安全理论、安全技术以及安全监督管理方法也要力求多方面创新,以改变我国工业企业安全卫生工作落后的面貌。  相似文献   

14.
企业安全生产行为路径管理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企业生产事故的发生大部分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而人的不安全行为基本上是由于人的不良习惯所引起,因此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是降低企业生产事故率的决定因素。为了从理论上阐明人的习惯养成规律,笔者首次提出了应用于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习惯养成理论——行为路径管理体系:即首先设定一个清晰的行为路径,通过学习或培训并进行反复实践以及过程纠偏的一系列管理活动,最终达到习惯养成的目的。在企业应用行为路径管理体系的过程中,设定作业路径必须达到四个要求:精细化、程序化、标准化以及在实施过程中的不断优化;在培训阶段,必须使被培训者充分掌握设定的作业路径;在过程纠偏阶段,必须把握好代价原则;在实践阶段,必须有一定的时间保障和激励措施。  相似文献   

15.
江苏申牛牧业有限公司的“心向安全、悦在申牛”安全文化建设,采用了对环境氛围的烘托、科技媒体平台宣传等方式,不断从工作生活点滴中渗透文化习惯,以提升员工安全意识和行为,使得员工实现了从被动约束到主动安全的意识转变。  相似文献   

16.
事故的共性原因及其行为科学预防策略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任何事故都是有原因的,事故的原因可分为人和物两个方面,事故的严重度与事故频率间存在三角形分布规律.运用这三条安全科学基本原理和案例分析方法,分析多起不同类型事故.结果表明,事故的共性直接原因是安全知识、安全意识和安全习惯所引起的组织成员个体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用行为科学方法和系统化安全管理理论,制订了一个由规范组织成员个体安全行为的安全管理方案、个人行为纠正方法和安全培训组成的通用事故预防路线图,并阐述了路线图实施时所需要的组织行为分析、个人行为纠正和安全培训方法研究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7.
安全层次说     
有一句格言:播种意识,收获行为;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生命.这就是说生命从意识中来,没有了意识,生命又从何谈起?安全又何尝不是如此,如果连起码的安全意识都没有,生命安全又靠什么来保证?  相似文献   

18.
习惯性违章作业,就是指那些违反安全操作规程或有章不循,坚持、固守不良作业方式和工作习惯的行为。违章作业实质上是一种违反安全生产客观规律的盲目行为,因而对安全生产危害极大。  相似文献   

19.
现代科技理论认为:一起伤亡事故的发生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或人失误)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所致。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需要在总结心理学、行为科学等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等形式和手段来提高人的意识和能力;物的不安全状态则需要采纳实用安全技术来改善。但物的  相似文献   

20.
《江苏劳动保护》2011,(3):40-40
一、什么是习惯 习惯是由重复或多次练习而巩固下来并变成需要的行为方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自己的习惯在工作、生活、与人交往或是思考问题。俗语说:“习惯成自然”,习惯的形成都是一个“渐渐”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