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农村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当前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为逐步解决好三农问题,近年来,中央先后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政府关于“三农”问题在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上的重大调整。新农村建设从本质上说,是对农民权利义务关系、城乡利益关系和工农分配关系的重大调整。  相似文献   

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作出的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决策。实现这个战略决策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中的着力点,切实解决农民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使农民权益得到保障,使农村的弱势地位真正得到改善。那么,目前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什么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韩俊进行了概括:“种地不缴税,  相似文献   

3.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意义。农村是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薄弱环节,更是我国实现全面小康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难点所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又是其中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通过收集、整理农户调查年鉴、农户调查问卷,分析新时期云南红河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特征。并进一步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结果表明,新时期云南红河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助于提高农民素质,提高农民收入,增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主体,缓解农村人地关系紧张的矛盾,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有重要作用。研究认为,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激发群众奋发向上的精神、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管理体制和制度创新有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背景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4.
循环农业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产业支持近年来,各地推动发展循环农业,本着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积极探索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洁净化、产业链条生态化的农业发展之路,循环农业发展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亮点。当前,资源与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瓶颈问题。有资料显示:我国灌溉水的利用率仅为45%左右;我国每年产生的6亿t作物秸秆、45亿t畜禽粪便80%以上未经资源化利用;农村生活垃圾露天堆放量超过1.2亿t;大量农村生活污水基本没有处理直接排放。如何从根本上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在推进社会主义新…  相似文献   

5.
针对当前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种看法,认为,这个建设过程不仅是一系列的方法创制,它的真实含义是一种生产关系和社会形态的创制,其直接针对是打破责任制以及各种权宜性或过渡性措施的局限,在城乡统筹的意义上谋求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新农村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理念在农村现代化建设方面的延续,更是社会主义自身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这种既延续又改革的原创特性主要体现为,它的建设内容和可能途径始终是互为因果和互为表里的;新农村建设的创制必须依据社会主义原则,而新农村的建设成效将确证和充实着社会主义自身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6.
水利水电工程移民作为失地农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实施逐年补偿和入股分红的长期补偿机制,成建制地集中安置,同时,将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符合要求的移民新村优先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范围,这种模式能够有效地避免传统以土安置方式的弊端,使移民能够同时享受到兴修水利水电工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双重利好和发展机遇,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目标以及移民生活达到或者超过原有水平的开发性移民目标,实现地方政府部门、项目业主、移民和安置区居民等多方利益主体的共赢。首先,本文详细分析了水利水电工程移民长期补偿机制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在淹没耕地补偿、移民安置区选择、移民新村建设资金、移民生活水平恢复等方面的优势,突出两者相结合的必要性;其次,将水利水电工程移民长期补偿机制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分为调查统计、规划衔接、新村建设和搬迁后扶四个阶段,分阶段阐述了移民长期补偿机制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现实路径,突出两者相结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然后,从政策制度、经营管理、失业贫困和社会稳定四个方面,深入分析了水利水电工程移民长期补偿机制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存在的风险和弊端,突出两者相结合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最后,基于各类风险的具体表现点,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化解相应风险的策略,以期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长期补偿机制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模式能够得到落实和推广。  相似文献   

7.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刚起步,新农村建设的宏伟蓝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也必须走可持续发展战略道路。本文基于系统工程的角度,立足于新农村建设实际,将我国新农村建设系统分为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四子系统,重点探讨系统发展水平、系统发展趋势以及系统发展协调度等可持续发展方面问题。  相似文献   

8.
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念与实践的统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简要总结了50年来中国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经验.认为50年前,中国农村已与传统农村不同,已初具社会主义性质和采用了新的发展模式;但近50年来我国的城乡差距长期呈扩大态势,严重制约了整体经济社会的发展.受中国传统重农观念重点在稳定皇权统治和攫取农业财富、我国现代化历程的特殊历史条件、社会管理方面的现代性不强和理性化缺乏等一系列因素影晌,我国农村建设理念与实践的脱节现象长期存在.今夭在已具备较好经济社会基础条件下,借鉴历史经验,认真克服理念与实践脱节的痼疾,真正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念付诸实践,是未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河东店镇花果村是省级新农村示范点,为了探究新农村建设过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考查、数理分析等方法展开研究。发现:新农村建设使农民致富,农民收入有大幅度提升,但其素质以及环保意识仍然比较低。农村建设以本村村民的需要为根本,规划上有局限性,忽略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造成环境污染与破坏,加之资金有限,更难治理。  相似文献   

10.
低碳经济的核心内容就是要研究低碳技术,开发低碳产品,利用低碳能源。新民居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发展低碳经济,利用清洁能源,才能有别于传统民居,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新民居。低碳经济形势下新民居建设应选择如下路径,即强化政府对新民居建设的规划和示范推广;发展低碳技术,革新建筑材料;推行清洁能源和加强农村环境教育,增强农民的低碳意识。  相似文献   

11.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论述了农业资源综合开发的含义与特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农业资源综合开发提出的新要求及对策,并以江苏省南通市为例具体探讨了如何开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业资源综合开发。  相似文献   

12.
在美国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国以工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强力冲击,改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摆脱金融危机阴影的迫切需求.因此,改变工业发展模式、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在所有工业类技术中,环境类技术在中国经济转型中发挥着直接的作用,而环境类技术本身的效能发挥又直接取决于技术本身的质量水平.本文将以技术的最直接成果——发明专利作为研究对象,从专利数据入手对比环境类及其相邻领域的非环境类技术间的质量及其技术含量差异.许多学者认为,专利的授权及其存续时长能够反映出专利的质量水平——即授权率高,存续时间长的专利的质量明显高于授权率低,存续时间短的专利质量.本文首先对比了中国环境类专利和非环境类专利的授权和存续时长.其次,本文从专利的分类号入手对比了中国环境类和非环境类专利的技术复杂度.通过对比发现,中国环境类专利的质量水平和技术水平皆低于其相邻领域非环境类专利技术.究其原因,本文认为主要是由于以政府为主体的社会各界长期以来对环境类专利研发重视不够所致.最后,提出了促进中国环境类专利发展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给计划生育工作带来了一系列的新情况、新问题。因此,把计划生育工作纳入法制的轨道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分析了我国计划生育工作靠行政约束的局限性;总结了市场经济体制下,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的新特点;阐述了加强计划生育法制建设的紧迫性和可行性;并提出了计划生育立法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4.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政府财政支持能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9年9月国务院决定在全国10%的县试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政府财政对制度采取补贴支持以体现其责任,但政府财政负担能力如何衡量一直被学界和政府所关注.本文运用数理模型和SPSS等分析工具,基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现收现付制模式、农民养老金目标替代率为50%等假设前提下,对未来30年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政府财政支持能力进行分析,得出以下几个结论:一是不同地区农民缴费负担能力有差别,不同地区的政府财政对农民参保的支持能力有差别;二是不同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在不同的增长率条件下政府财政完全有能力维系该制度的财务收支平衡,保证农民养老金能满足基本生存需要.提出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政支持力度,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央政府财政支持的力度,加大“入口”补贴标准提高农民参保的意愿,取消农村养老保险固定缴费制,实行比例缴费制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收入再分配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政策分析发现,新农保制度的收入再分配效应主要体现在政府补贴方面,在本质上是财政的再分配,其中个人账户部分体现为代内再分配,基础养老金部分体现为代际再分配。新农保制度几乎对所有制度内人群都具有正的收入再分配效应。以净转移额来度量新农保收入再分配效应的程度,通过建立模型进行测算发现:在现行财政补贴政策下,新农保的收入再分配偏向于选择较高档次缴费的人群、缴费困难群体、寿命长的人群、女性农民、长期缴费的人群以及农村计划生育家庭;政府缴费补贴越多,个人账户投资收益率越高,基础养老金调整系数越大,参保人养老金的净转入额就越多;"捆绑式缴费"政策产生了逆向的收入再分配效应。  相似文献   

16.
海洋经济已跨入以高新技术引领的新时代,以海洋高新技术为首要特征的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成为各国争相抢占的科技制高点.本文在界定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内涵的基础上,分析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找出其在公众认识、政策体系、自主创新能力、资金投入以及人才储备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通过提高公众对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营造促进其发展的良好氛围;建立和完善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和协调机制,形成支持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提高海洋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开发区;加大对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资金投入,建立多渠道的有效的投融资体制以及着力培养和引进具备较强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使其成为发展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生力军等措施促进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借以推动我国海洋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7.
气候变化公约资金机制是串联全球开展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纽带,也是通过国际合作实现"2℃"乃至"1.5℃"温控目标的关键支撑。多年来,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是否依据历史责任划分履约义务上存在根本分歧,公约资金机制面临多渠道并行、运行规则多样化、资金使用分散、运行效率偏低、绩效评估欠缺等问题。本文对气候变化公约缔结20余年来各资金机制的产生和运行进行了系统梳理;对其存在的不足以及在全球气候融资体系中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剖析;并基于《巴黎协定》资金案文描述和履约要求,围绕气候资金从筹集到最终绩效产出全过程,就如何构建未来气候变化公约资金机制进行了统筹规划和设计。在机制建设层面,通过出资分摊机制以及公约下集中式管理平台的构建,确保气候资金的充足性、可预见性以及对公约的责任性;在运行操作层面,通过各渠道重点业务领域及国别资金分配体系的优化,推动气候资金的公平性和有效性;在资金使用层面,通过受援国气候资金统一管理实体和监督评估体系的建立,提高气候资金的国家主导性和环境效益。未来,公约资金机制仍将是全球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主要渠道,在《巴黎协定》达成、绿色气候基金正式运行、国际气候制度重新构建的背景下,利用资金机制推动发达国家履行公约义务,切实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对确保公约各要素的全面性和平衡性,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开展,强化发展中国家集团统一立场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This paper gives a systematic view of the new trends of global carbon finance innovation under the challenge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in the process of transition to achieve economic growth from “high carbon” to ‘low carbon”, covering the following aspects: the structure, status quo and developing trend of global carbon market.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innovation in financial organization and service systems and governments’ overall guidance and policy support, and draws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world is undergoing massive changes with governments actively responding to carbon finance to embrace the tremendous opportunities for clean energy and climate change in financial industry. To seize the opportunity, a complete and overall carbon finance system of China should be put in the top of the agenda. Given the current tasks of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pollution reduction and the growing demand for capital input, China needs to construct an clear of policy guidance, a diversified financia service system, and a multi-approach carbon finance system to intensify and widen the participation of financial industry, to expand financing channels for sustainable economy and spread risks, and finally, work out an inexpensive solution to the realization of China’s low carbon targe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