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环境监测站实验室认可的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国家实验室认可机构的确立、资质以及国家实验室认可准则的依据等情况,阐述了环境监测站开展实验室认可是适应加入WTO后与国际接轨的需要,是适应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提高环境监测技术水平和质量水平的需要,提出了实验室认可的理念及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规定,凡向社会提供公证数据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必须经省级以上计量行政主管部门考核合格。环境监测机构出具的各类监测数据主要用于环境质量评价和环境监督管理,应具有准确性、公正性、权威性和科学性。因此,环境监测机构应按规定进行计量认证。2000年10月24日,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认证与实验室评审管理司发布了《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评审准则》(质技监函[2000]046号)(简称新《评审准则》),对原计量认证和审查认可(验收)考核制度作出相应的改革和调整。目前很多环境监测机构正在开展计量认…  相似文献   

3.
环境监测实验室认可中应关注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简称《准则》)实施中关于有效性评价实施不到位、关注实验室法律文本的法律性、把握不符合项的实施准确性、实验室CNAS能力验证、测量不确定度政策落实不到位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应从环境监测实验室管理实际出发,深刻理解《准则》的管理要求和作用,以《准则》规范实验室行为,不断改进和完善实验室管理体系建设,确保管理体系持续有效运行。  相似文献   

4.
环境监测在使用了ISO/IEC17025:1999《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认可准则》之后,环境监测的管理水平和技术能力得到了提高,而环境监测的合同评审是做好环境监测工作的首要和重要环节,标准化管理对环境监测的合同评审提出了很高要求,其特点是把环境监测工作从被动上升为主动,深圳市宝安区环境监测站(简称宝安区站)于2003年9月获得了国家认可实验室,环境监测合同评审工作经历了几年的摸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相似文献   

5.
环境监测报告的编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环境监测机构出具的各类监测报告均存在内容信息不完整,格式和栏目不统一,检测方法依据非有效标准和评价及建议的表述不够清晰、准确、客观等情况,致使环境监测不能很好服务社会、服务环境管理,客户也不能及时、准确地从监测报告中了解检测信息。现按照CNAL/AC 01:2002《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认可准则》,以环境监测中烟气的监测报告为例提出改进。  相似文献   

6.
环境监测实验室认可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阐述了环境监测站开展实验室认可的意义及实验室认可的理念。指出开展实验室认可是适应加入WTO后与国际接轨的需要,是适应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提高环境监测技术和质量水平的需要。提出实验室认可的理念是:服务客户,赢得市场;领导作用,制胜关键;全员参与,共同提高;按章行事,减忧增效;建立机制,培育人才;持续改进,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7.
为实现《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关于"2015年全面建立地下水环境监管体系"的目标,首先要建立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在充分分析中国地下水环境监测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中国地下水环境监测的不足,并从法律法规的完善、监测网的建设和运行、先进技术的引进和人才培养以及信息共享系统的构建等4个方面,提出中国地下水环境监测网建设及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环境监测机构近20a来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全国现有各类环境监测机构4000余家,从业人员达7万余人。环境监测机构在各级行政部门的领导下,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家、行业的相关标准,行使环境保护技术性监测和执法性监督职能。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加入WTO,建立、健全统一、规范的环境监测机构认可制度,不仅是与国际接轨的需要,也是环境监测机构提高自身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颁布,其中第22条规定:“为社会提供公证数据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必须经…  相似文献   

9.
本文依据CNAS-CL01《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ISO/IEC 17025:2005),结合日常质量管理工作中的经验,对如何做好环境监测实验室的质量管理工作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关于中国社会化环境监测机构监管的调研与建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调查了中国约50%的省级环保部门针对社会化监测机构的监管实践,研究了英、美等7个国际认可组织在实验室认可过程中针对环境监测的管理措施与经验。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现有监管体制存在的问题,探索引入实验室认可等监督途径,有针对性地补充和完善现有环境监测机构管理体系,将有助于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环境监测,规范社会环境监测机构行为,促进环境监测服务社会化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基层环境监测站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革设想:监测行业企业化;开展实验室认可;资源优化组合;重视人才培养;建立环境监测资质评估机制;加强环境监测科研工作;创建环境监测网络信息系统。  相似文献   

12.
实验室认可与环境监测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哈尔滨市环境监测站实验室认可工作体会,分析了环境监测实验室开展实验室认可的意义,着重探讨了实验室认可对提高监测站监测管理水平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3.
尚广萍  于爱敏  曹勇 《干旱环境监测》2005,19(2):118-120,F004
根据计量认证和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工作中对授权签字人能力的考核以及通过认证/认可的实验室对授权签字人赋予的职责和权利,针对目前环境管理、环境执法以及社会公众对环境监测数据不断增长的需要,结合监测数据报告审核的体会,探讨了授权签字人在环境监测数据报告审核中应采取的审核程序与方法及重点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日本政府自1969年开始发表《公害白皮书》,1972年开始发表年度《环境白皮书》。《环境白皮书》总结了日本的环境状况,以及在环境保护方面采取的措施和今后将要采取的对策等,其中一些重要的环境数据由环境监测机构提供。在日本,都道府县以及政令指定城市等地方自治体,都开展环境1 日本环境监测的主要职责1.1 评价环境状况,检验环境质量达标情况日本地方自治体根据环境监测结果,对工厂、事业单位(发生源设施)采取相应的措施。1.2 为环境管理提供技术依据以发生光化学烟雾(氧化剂)为例,都道府县(或者其代理人)根据大气中的氧化剂浓度,发…  相似文献   

15.
关于环境监测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规范环境监测和环境管理行为,促进环境监测事业的发展,在新的一轮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中,要准确定位环境监测机构,理顺环境监测管理体制。环境监测行为是一项政府行为,环境监测人员应该参照公务员管理;有必要实行省级环境监测体系的垂直整合或实行全国环境监测体系的垂直整合并在新出台的《环境监测管理条例》预以明确。  相似文献   

16.
3 发展阶段50年代~ 60年代 ,美国环境监测发展较快 ,其主要特点是 :( 1 )空气、水质监测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 ,特别是空气监测进展很快。 ( 2 )有毒有害化合物测定项目 (金属、有机物 )增加较多 ,同初级阶段测定的那些常规项目一起 ,成为这一时期监测的重点。 ( 3)分光光度法广泛应用 ,成为一种主要分析手段 ,此外AA ,GC等大型仪器也逐步引进环境实验室承担了一些项目的测定。 ( 4 )自动监测站研制成功 ,并正式投入运转 ,全国范围监测网已初具规模。 ( 5)环境实验室的数量和装备有很大发展。( 6)质量保证 /质量控制体系逐步建立 ,测…  相似文献   

17.
环境监测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是基于ISO/IEC 1702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标准)标准,针对实验室整体环境进行设计。通过镇江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的实践经验,主要对各模块的设计需要考虑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各模块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并提出系统从设计到成功运行,需要机构管理水平的提高及人员的积极配合。  相似文献   

18.
环境监测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与实施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阐述了环境监测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的构建目标,介绍了系统的业务流程、总体设计及实施条件.提出建立环境监测LIMS系统,可提高分析数据的准确性和质量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实验室信息运转效率和管理水平,更好地为环境管理服务.  相似文献   

19.
环境监测实验室废液管理的设想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加强实验室类污染环境监管的通知》(环办[2004]15号)中明确规定,为了防止实验室类污染危害环境,损害人体健康,从2005年起国家将对各类实验室污染进行监管,要求实验室废液必须经无害化处理后方可排放。环境监测实验室实际上也是一个典型的小型污染源,随着监测分析项目的不断扩展,实验室的废液种类  相似文献   

20.
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核查是实验室满足认证/认可准则的检查活动,是实验室体系满足要求的证明性过程。文章主要从人员、仪器设备、现场采样到样品保存和运输、实验室内部质量核查等方面简述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核查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