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丹麦大气环境质量监测山丹麦国家环保局领导下的丹麦大气污染实验室承担.该实验室建于七十年代.多年来在大气污染研究中,积累了广泛的经验,集中了一批致力于大气污染理论研究及监测应用技术研究的专业技术人员.大气环境质量监测为该实验室的主要任务之一,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大气环境中的污染物,由于受污染源的源强分布及气象、地形条件的变化,使其浓度也相对于时间作不停的周期性变化。目前全国环保系统尤其是县及中、小城市现行的“大气环境污染例行监测”中,每季监测五天,每天进行四次监测。但对每天这四次的监测时间未能明确。同时也未给“确定监测时间”的方法。因此,本文对城市大气污染在时间分布特性进  相似文献   

3.
气象因素对杭州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杭州城市环境空气中污染物浓度与气象观测数据的相关性,分析气象因素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情况,提出在杭州市区大气污染防治中必须首先予以考虑并着力解决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为深入探究湖南省大气污染过程变化特征及气象条件对不同首要污染物的影响,利用2015—2021年湖南省14个市州的大气环境监测数据及气象观测数据,分析研究了68次污染过程的持续时长、分布特征等,并根据污染来源分析结果、传输路径分析结果,结合地形特征,进行了污染影响区域划分,对不同首要污染物的气象因子反馈机制进行了细致剖析。结果表明:湖南省大气污染过程以颗粒物污染为主,年变化特征呈现为单峰形,单次污染过程持续时长一般不超过3 d;3条主要的污染物传播路径均是由湘北地区进入长株潭城市群;污染来源以本地积累为主,外来输送与本地污染叠加次之;颗粒物污染主要受边界层稳定程度、逆温情况和近地面空气湿度的影响,臭氧污染则主要受紫外辐射、前体物浓度和扩散条件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大气微生物与气象条件及大气污染物的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大气微生物浓度、气象因子和大气污染理化因子的监测结果,应用灰色关联分析原理,分析研究大气微生物浓度与气象条件和大气污染物的关联程度,说明气象因子对各类微生物浓度的影响大于大气污染因子,特别是对耐高渗透压霉菌。  相似文献   

6.
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相继建立了大气污染自动监测系统(APMS)。实现了在一个地区进行多点、同步、连续监测。大气污染自动监测系统可以提供大气污染时间——浓度变化曲线,各类平均值与频数分布统计资料及污染事故发生时的大气污染状况与气象数据;为掌握区域性大气污染特征及变化趋势:研究污染物分布变化规律、评价人体及动植物污染暴露的影响状况;验证大气污染物扩散模式;进行污染的预测预报及控制、环境规划、立法及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大气环境高灵敏光谱探测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气环境高灵敏光谱探测技术是以光与环境相互作用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学科交叉方向,使用光学的方法和手段来探知研究环境问题。大气环境高灵敏光谱探测技术能够实现从现场瞬态灵敏探测到污染时空分布等不同尺度的遥测,从而获得大气污染"点-线-面"的时空变化规律,由于光谱探测技术具有多组分、非接触、无采样、高灵敏度、大范围快速以及遥测等特点,已经成为国际上大气环境监测技术的主要方向之一。大气环境高灵敏光谱技术在污染源、工业园区、空气质量以及区域污染等监测方面都有很广泛的应用。针对化工园区复杂的环境污染问题,光谱探测技术可以高灵敏、非接触地获取多种污染物浓度特征,掌握化工园区污染时空分布状况,为化工园区的大气污染治理提供有效支撑;针对京津冀、长三角等地区大气重污染过程的核心问题,大气环境高灵敏光谱探测技术通过地基组网观测,车载/机载平台移动观测等三维立体监测手段获取重点区域污染物的生成、转化过程以及重污染过程的形成机制,为区域大气污染成因追溯、污染控制措施评估提供科学的数据和技术支撑。高灵敏光谱探测技术在大气环境领域的成功应用,为污染源、化工园区和重点区域的环境综合诊断和治理奠定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8.
宝鸡市大气环境污染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宝鸡市“九五”期间的大气环境监测数据为基础,详细论述了大气污染特征及其产生的原因,并针对大气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市区大气污染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9.
固体废弃物填埋场大气污染监测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了造成固体废弃物填埋场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和对环境产生的重要影响后,归纳设计出了一套适合于填埋场的大气污染监测方案,包括布点原则、采样频率和时间、采样方法和分析技术,该监测方案可用于不同地理环境下的固体废弃物填埋场大气污染监测.  相似文献   

10.
关于大气环境质量监测频次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前大气环境质量监测频次还没有统一,大部分地区仍采用的手工采样方法监测大气环境质量每季度进行一次,每次监测五天,全年共监测二十天;使用连续采样器则根据《大气环境监测技术规范》要求每月监测14~16天(指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项目);对于大气自动监测系统则要求每月监测12天以上.众所周知,大气环境质量监测的目的是反映大气环境的质量,监测频次太少,将不足以反映大气环境的质量.  相似文献   

11.
环境空气中铅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验证报告覃长华(重庆市环境科研监测所,重庆620020)为贯彻大气污染防治法,加强大气环境监测,国家环保局以(88)环科字第487号文下达编制国家标准的计划要求,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技术归口,重庆市环境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12.
米泉市大气污染与气象因子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米泉市大气污染状况进行分析,揭示大气污染与其所处的地理特征、气象特征的关系,并对大气污染物TSP、降尘污染与气象因子变化特征进行分析,进一步阐述尘污染是影响米泉市大气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3.
浅析气象因子对大气中低分子醛酮类有机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广州市大气中低分子醛酮类有机污染物进行采样监测,并同步观测气象条件,分析气象因子与大气中低分子醛酮类有机物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常规气象因子(温度、湿度、气压、风速等)对大气环境中醛酮类有机污染物的浓度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台州市酸雨污染现状及其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近十年来的酸雨监测资料的收集分析,结合同期台州市大气环境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监测数据,采用秩相关系数法,对酸雨污染趋势和成因进行分析和讨论,并提出针对性措施,以期为台州市以及类似地区的大气污染、酸雨污染等防治工作提供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5.
被列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的风景名胜武陵源位于张家界市,因该市大气污染日趋严重,直接威胁了这一著名风景区。近5年的监测调查结果表明,市区二氧化硫和烟(粉)尘年排放量分别达2687.6 t和778.0 t,加之盆地的地形、气象条件,使得污染物难以扩散、稀释,造成污染积聚,大气环境质量已超过国家二级标准,局部超过三级标准。大气污染纠纷时有发生,游客普遍反映市区空气  相似文献   

16.
文章先概述了离子色谱技术,详细阐述了离子色谱分析技术在水质环境监测、大气环境监测和土壤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具体运用,讨论了离子色谱实际使用过程中遇到的常见问题,最后简要介绍了仪器的维护与保养措施。  相似文献   

17.
赵嘉祥 《干旱环境监测》1992,6(3):183-184,187
大气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工作,在“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大气部分”、“环境空气监测质量保证手册”等书中,有了比较详细的规定,如仪器的校准,流量计的校准,空白值的测定、校准曲线的制作以及采样、布点等.本文就采样和分析中一些不易被人们注意,而又是与质量保证有关的问题,谈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18.
根据近10年1077个降水样品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阐明了宜昌市存在酸雨污染,且日趋严重的趋势。从大气污染、气象、地形等因素方面初步探讨了该市酸雨的成因。  相似文献   

19.
大气环境监测优化布点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大气环境监测优化布点的研究许榕(江苏连云港市环境保护监测站,222001)目前用得较多的方法是将相关性好、测量均值较接近的点归为一类,然后挑出具有地理分布合理、采样方便的点。这种方法用于考查单一污染物是较合适的,而对于多元化的大气污染则欠妥。本文借助...  相似文献   

20.
大气颗粒物采样器的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行开发设计大气颗粒物双通道采样器,通过更换粒径切割器实现对大气总悬浮颗粒物(TSP)、可吸入颗粒物(PM10)或细颗粒物(PM2.5)样品的采集。该仪器通过流量传感器、比例阀和流量控制板精确控制每个通道的采样流量,控制系统还可实时采集大气环境温度、压力、湿度、风速和风向5个气象参数,并根据环境温度、压力的变化对采样的体积流量进行补偿计算,以确保进样口体积流量恒定,保证粒径切割准确。在2011年深圳大学生运动会期间(8月12—23日)和后期(8月24日至9月4日),利用该仪器进行了大气环境野外观测实验,并对该仪器和Thermo2300采样器的结果进行了平行性分析和对比分析,其平行结果和对比结果相关系数均大于0.9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