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实现村镇分散度高、随机性强的水环境污染的高效管控,采用以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技术为核心的微型污染溯源站,于2022年4月1—14日对某县域村镇的河流水环境开展了在线监测溯源研究。结果表明,监测期间共发生2组污染事件,微型污染溯源站快速响应,氨氮、电导率等常规指标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各指标中,氨氮受冲击波动最为显著,最适合用于污染事件报警。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可识别污染事件之间的差异,第1组污染事件光谱特征为205 nm波长吸光度下降,疑似为硝态氮浓度下降;第2组污染事件光谱特征为230 nm波长出现显著吸收峰,疑似为水中烯-酮共轭双键类有机污染物含量大幅增加。多元线性回归拟合结果表明,2组污染事件可能分别由污水处理厂工艺波动导致的超标排放和上游化工类企业的偷排造成。研究结果为微型污染溯源站实现对不同污染情景的报警和溯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7—碘—8—羟基喹啉—5—磺酸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7-碘-8-羟基喹啉5-磺酸(H2QSI)-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MAB)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铝,确定了反应适宜的条件,于pH 5.0-5.5的乙酸-乙酸钠缓冲液中,在CTMAB存在下,铝与H2QSI形成1:2的配合物。配合物激发波长为389 nm,发射波长为499 nm,在0.01-0.3 mg/L范围,荧光强度与铝浓度呈良好线性关系(γ=0.9993)。检测限0.009 mg/L,平均回收率95.5%。  相似文献   

3.
高压液相色谱法测定水中多环芳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已烷萃取地表水中多环芳烃(简称PAH)的提取液通过Florisil柱后,PAH保留在柱上,用丙酮/二氯甲烷混合溶剂解脱PAH,解脱液浓缩后进行HPLC分析。HPLC分析时用甲醇/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用紫外及荧光检定器串联为检测系统;选uv—254nm及荧光的激发波长286nm/发射波长430nm测定)用外标法定量。以样品与标样之间的保留时间对比及荧光激发和发射谱图对比定性。  相似文献   

4.
利用SP-2558多功能光谱测量系统,对太湖水、普通自来水和纯水在紫外光激励下产生的荧光光谱及其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太湖水在波长290nm左右的紫外光激励下能产生较强的荧光。荧光峰是360nm至510nm范围的宽谱峰,荧光峰值波长在453nm左右;在同一紫外光激励下,三种取样水所产生的荧光光谱有明显的差异。太湖水强而宽的荧光光谱来自于污染物,荧光光谱的差异对应水质污染的情况。研究方法可作为鉴别水质污染的一种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5.
对某畜禽养殖废水连续采样,利用荧光光谱法研究畜禽养殖废水的三维荧光特性.结果表明:该废水的三维荧光光谱有两个荧光峰,分别为270 nm/297 nm和315 nm/410 nm,两峰的强度之比为3.45~4.94;该畜禽养殖废水由蛋白质、腐酸、尿液及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组成;各峰的峰位置及峰强度比值都可作为判断废水是否为该...  相似文献   

6.
2020年11月,在我国北方X河流上某跨界断面发生的水质异常事件中,采用水质荧光指纹污染溯源技术开展水体污染溯源工作。使用在线式水污染预警溯源仪监测到水质异常,得到初步溯源结果。依据溯源信息及跨界断面上游产业分布情况,初步锁定重点排查对象。将人工排查和在线溯源相结合,发现水质异常的主要原因和排放源。该污染溯源过程用时仅21 h,且人工排查与在线溯源的结果吻合。结果表明,“在线溯源—人工排查”是一种快速、精准的新型污染监管模式,在解决跨界断面水体污染溯源难、责任划分不清的问题中可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药品和个人护理品(PPCPs)作为一类新污染物,种类繁多,且广泛存在于自然水体中。长江流域下游地区由于人口稠密,产业发达,PPCPs对于水体的污染问题尤为突出。简述了2010—2021年长江流域下游水体中PPCPs的赋存状况、时空分布及溯源分析情况,并对PPCPs的生态环境风险评估研究进展进行总结,揭示了近10年来长江流域下游水体中PPCPs的污染状况及变化态势,提出了未来PPCPs监测、溯源和风险评估的发展趋势,以期为水环境中PPCPs污染物的预警和管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通过试验建立了煤化工厂烟气中苯并(a)芘的液相色谱监测分析方法.通过条件优化,用配有荧光检测器的高效液相色谱仪分析烟气样品中苯并(a)芘的含量,该方法以乙腈、水梯度比例混合作为流动相;流速为1.0 ml/min;激发波长为255nm、发射波长为420nm;保留时间为27.38 min,测定检出限为2×10-3μg/m3...  相似文献   

9.
结合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与三维荧光光谱法,利用平行因子分析方法研究哈尔滨市磨盘山水库水体中的溶解性有机质(DOM)。结果表明,水体DOM吸收系数α355平均值为(4.71±0.66)m-1,表明水库中有色溶解性有机质(CDOM)较高;水库水体DOM存在3个荧光组分,分别为类腐殖质C1(345 nm、440 nm)、类腐殖质C2(285 nm、405 nm)和类富里酸组分C3(275 nm、475 nm);C1、C3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自生源指数与C1呈显著的负相关性;类腐殖质的荧光强度在深层水体中逐渐增加,且深层水体的腐殖化程度较高,较为稳定;水库中心水体中DOM的自生源特征较其他区域明显,浮游植物和细菌的有机体降解产物增加。  相似文献   

10.
采用加速溶剂萃取一高效液相色谱法荧光检测器测定环境空气中的苯并(a)芘,以乙腈/水为流动相,检测器激发波长为290nm,发射波长为430nm。方法线性良好,检出限为0.08μg/L,当采样体积为1080m。时,最低检测质量浓度为3×10^-7μg/m^3(标准状态下),实际样品加标回收率为87.2%~109%。与超声波萃取法相比,两种方法回收率相近,而加速溶剂萃取法乙腈用量更少。  相似文献   

11.
以南通市开发区化工集中区为应用实施地,不同化工厂不同时间的污染物为研究对象,在GC-MS分析的基础下,联合GIS系统,建立指纹图谱数据库,探索以指纹图谱-GIS联用技术来锁定污染源的方法。结果表明,通过GC-MS初步分析和指纹特征峰的匹配,可快速缩小污染排查范围,为环境监督或污染事故的排查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2.
化学需氧量(COD)和总有机碳(TOC)是定量表示水体受有机物污染的2个重要代表性指标。传统的COD在线监测方法在监测有机污染物方面存在一定的挑战,系统比较了COD和TOC在线监测方法在特殊水质中的应用。结果显示:TOC对难氧化有机物的氧化效率高达98%,高氯离子和无机还原性离子对TOC测量误差影响分别约为10%和7%。TOC可更直接、更准确地反映出水体受有机物污染的情况,最后对TOC指标在水质在线监测中的推广应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简述了水污染源在线监测设备系统集成的必要性,分析了目前系统集成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应采取的对策。按照国家有关规范要求,对现场端的在线监测设备进行科学的综合布局,并从采水、配水、预处理、控制、分析、数据采集与传输、辅助等构成单元,提出了有关水污染源在线监测设备系统集成的方案。  相似文献   

14.
高效液相色谱-原子荧光联用测定天然水中烷基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在线紫外光照射-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冷原子蒸发/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HPLC-UV-CV/HG-AFS)测定天然水中烷基汞,实验比较两种前处理方法-巯基棉富集和液液萃取,优化分析条件,建立一种简便、选择性好、高灵敏度分析天然水中烷基汞的方法.取1L水样时,甲基汞和乙基汞的检出限(3S/N)分别为0.3和0.6...  相似文献   

15.
城市水污染物排放信息是城市水环境保护决策和管理的依据,但城市水污染控制的外部性使城市水污染物排放信息产生失真风险,需要对城市区域水污染物排放信息核查。通过高质量数据对低质量数据的核查,用基于监测的水污染物入河量数据核查基于环境统计申报与排污系数的水污染物入河量数据,完善了城市区域水污染物排放核查方法。案例分析结果显示,环境统计COD入河排放量明显偏小。建议水污染物排放统计以入河量为核心,建立入河排污口监测体系,编制核查技术规范,实施区域污染物排放核查。  相似文献   

16.
为快速、准确地追溯水中污染物来源,及时阻断污染,为生态环境管理部门提供科学的技术支撑,更好履行"三个说得清"中的"说得清污染来源",以昆明市安宁市8家重点企业为研究对象,采集企业内各工段废水进行三维荧光检测获得三维荧光谱图,采用目视剔除散射区域-线性归一化方法对原始荧光谱图进行预处理,基于ConvNet卷积神经网络构建水污染溯源模型并进行溯源。结果表明,目视剔除散射区域-线性归一化方法可有效剔除荧光谱图中瑞利散射区域,同时增强因水样稀释而衰弱的荧光特征;构建的溯源模型可成功识别实际废水的三维荧光谱图,识别正确率高达75%,是一种有效溯源水中污染物来源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大气细粒子中水溶性有机碳(WSOC)的在线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一种新型的大气颗粒物在线水萃取采样装置(PILS),通过该装置与快速有机碳分析仪的连接,建立了大气细粒子水溶性有机碳(WSOC)的在线监测系统(PILS-WSOC)。实际运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快速稳定地获得大气细粒子中WSOC的实时变化数据。与滤膜法的平行实验结果相比,PILS装置对大气颗粒物中WSOC的采样效率远高于滤膜法。  相似文献   

18.
Water quality information of Beijiang River, a tributary of Pearl River in Guangdong, China, was analyzed to provide an overview of the hydrochemical functioning of a major agricultural/rural area and an industrial/urban area. Eighteen water quality parameters were surveyed at 13 sites from 2005 to 2006 on a monthly basis. A bivariate correlation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to evaluate the regional correlations of the water quality parameters, while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technique was used to extract the most influential variables for regional variations of river water quality. Six principal components were extracted in PCA which explained more than 78% and 84% of the total variance for agricultural/rural and industrial/urban areas, respectively. Physicochemical factor, organic pollution, sewage pollution, geogenic factor,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and accumulated pesticide usage were identified as potential pollution sources for agricultural/rural area, whereas industrial wastewaters pollution, mineral pollution, geogenic factor, urban sewage pollution, chemical industrial pollution, and water traffic pollution were the latent pollution sources for industrial/urban area. A multivariate linear regression of absolute principal component scores (MLR-APCS) technique was used to estimate contributions of all identified pollution sources to each water quality parameter. High coefficients of determination of the regression equations suggested that the MLR-APCS model was applicable for estimation of sources of most water quality parameters in the Beijiang River Bas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