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构建江苏省“天地车人”一体化监控系统,利用道路遥感监测、定期排放检验、路检路查和停放地监督抽测、重型柴油车远程排放监控等手段发现高排放车辆,通过系统检测与维护(I/M)制度,对机动车进行全天候、全方位实时监控及闭环管理,同时开展非道路移动机械的登记和管理,并对5000 t以上的加油站进行油气回收在线监控。通过大数据分析开展机动车排放数据的深入挖掘,以期为重污染天气的应急管理及政府决策提供有效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正人民日报消息欧洲理事会和欧洲议会近日就针对重型车辆的二氧化碳排放以及燃油消耗数据实施监控的法规草案初步达成一致。提出该草案的欧盟委员会表示,这将是欧盟首次对监测重型车辆二氧化碳排放进行立法。根据草案内容,"重型车辆"包括卡车、公共汽车以及客车等。欧盟所有成员国都必须对重型车辆的注册情况进行监测  相似文献   

3.
易敏 《中国环境监测》2020,36(2):225-234
研究上海市机动车污染的动态排放测算和网格化动态排放清单构建,在实时的交通数据和交通环境监测数据的基础上,结合交通模型、机动车排放清单模型等业务模型和算法,依托大数据存储、可视化和GIS等技术,开发了上海市机动车污染物实时排放预警系统,实现了上海市全市道路的机动车动态排放测算、交通环境政策实施情景模拟和网格化排放清单,更新频率为每30 min一次,包含PM、NOx、CO、SO2、VOCs等污染物和9种车型。系统建成后直接服务于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为大气污染排放实时总量跟踪评估、污染源管控措施分析及监测成因分析等提供了有力的实时数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应用数据挖掘法对3720台次汽油车的BASM排放检测数据进行关联性分析,对汽车BASM排放检测方法中检测工况及排放污染物检测项目CO、HC、NOx间关联性进行研究,得出在BASM 5024工况下没有通过检测的车辆在BASM 2540工况检测的通过率只有5.7%,CO检测合格对HC的检测合格有76.5%的支持度,HC检测合格对NOx检测合格的支持度为58.9%,说明BASM 5024与BASM 2540检测工况具有较高的关联性,HC与CO存在较高的关联度,而HC与NOx的关联度不高。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长三角典型城市公交车细颗粒物排放特征,采用便携式排放测试系统(PEMS),对上海、杭州和苏州三大城市的8辆典型城市公交车开展实际道路细颗粒物排放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典型城市车辆的实际道路平均车速为22.7 km/h,怠速比例为20.4%,加减速比例为54.5%;在稳态行驶工况下,随车速增大,公交车颗粒物质量及数量排放呈逐渐增大趋势;在20 km/h车速范围内,上海国III、国IV和苏州国III公交车颗粒数浓度呈双峰粒径分布,其他公交车均为单峰分布;随比功率的增大,公交车颗粒质量呈逐渐增大的趋势,国IV公交车颗粒数量呈先下降再增大趋势,国III公交车颗粒数量呈上升趋势;公交车颗粒质量综合排放因子为0.8~189 mg/km,颗粒数量综合排放因子为6.2×1012~9.6×1014#/km。  相似文献   

6.
采用上海市车辆数据和机动车年检站实地调查方式获取车辆技术及分布,用GPS设备采集机动车行驶工况,通过交通流量录像的现场计数的方法获得道路车流分布。调查结果显示,在用汽车排放水平85%以上都达到或超过国Ⅱ标准;在低速、怠速工况区间内,社会车辆的比功率比例最低;道路轻型客车(含出租车)日平均车流量占总车流量的80%以上。机动车活动水平的详细调查将有助于上海实际道路机动车排放清单的精确计算,并获取主要的排放源及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长三角典型城市公交车在实际道路的氮氧化物(NO_x)排放特性,采用便携式车载排放测试系统(PEMS),对上海、杭州和苏州3大城市的国Ⅲ、国Ⅳ柴油公交车及LNG公交车共8辆进行实际道路NO_x排放试验。结果表明:在稳态行驶工况下,柴油公交车NO_x稳态每秒排放呈上升趋势,LNG公交车呈波动变化;国Ⅲ柴油公交车NO_x稳态燃料排放呈波动变化,国Ⅳ柴油及LNG公交车呈下降趋势;随比功率增加,柴油公交车NO_x瞬态排放大体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而LNG公交车呈先减少后增大的趋势,公交车NO_x综合单位里程排放因子在5.0 g/km~19.1 g/km之间,排放因子约为5.1 g/(kW·h)~15.8 g/(kW·h)。  相似文献   

8.
南京市机动车污染物减排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南京市机动车排污监控系统的实时检测数据为基础,简述了南京市机动车减排效果,在“十二五”期间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增长71.8%的背景下,实现了污染物排放量削减18.8%,单车平均排放CO、HC、NOx较3年前分别下降了33%,31%和36%;排放标准和使用年限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其对NOx、CO和HC排放值的影响由大到小排序均为:油品质量〉排放标准〉使用年限。提出,进一步提升油品质量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汽车排放检测新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介绍了机动车排放检测新技术简易工况法的检测原理、检测方法、检测设备及其技术特点,通过进行怠速法、双怠速法、简易工况法的实车对比测试,证明了简易工况法比现行国家标准怠速法的技术更先进和有效,它能模拟实际路况反映汽车尾气排放的污染程度,能区分在用车中的高排放车、超标率和达标车,根据检测数据辅助不合格车辆进行有效的治理。以减低机动车污染物的排放,增强机动车的性能,配合I/M制度的实施。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2016年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G20峰会)期间长三角区域臭氧(O3)变化特征,评估管控措施对O3浓度的影响,利用2016年8月10日至9月20日杭州及周边地区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气象数据以及排放清单数据,分析了O3和NO2浓度及气象条件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了不同管控区域不同保障时期O3浓度的时空变化和O3敏感控制区的改变。结果表明:峰会保障期间对于一次排放污染物和细颗粒物的管控措施效果明显,但核心区的O3质量浓度高于严控区和管控区,分别高出11. 2、9. 2μg/m^3。日间的NOx管控导致O3日变化幅度增高接近50μg/m^3。在峰会保障期间,卫星数据和站点观测结果显示核心区O3由VOCs控制区转为NOx-VOCs协同控制区,整个长三角区域的O3生成对于NOx排放量更为敏感。管控措施越强,核心区的O3生成对于NOx排放越敏感,且O3浓度与NOx浓度的相关性越强。对NOx和VOCs的协同控制降低排放,是关系O3浓度管控的一项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1.
环境监测为环保行政执法提供的案源主要来自对企业监督性监测、在线监测、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监测、放射性及固废监测等过程.需从违法主体是否存在、违法事实是否清楚、法律依据是否充分、监测数据是否科学准确等方面,来保障案源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美国、欧盟和日本的固体废物定义和范围,以及已完成的固体废物鉴别实例的研究,指出固体废物鉴别的关键点在于产生来源分析。提出依据产生来源,固体废物可以分为丧失原有使用价值的物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类物质、环境治理和污染控制过程中产生的物质、其他类物质4大类。如果待鉴别物质的产生来源属于该4大产生来源中的任何一类,则其属于固体废物。  相似文献   

13.
基于ETM 遥感影像的城市热岛效应监测技术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针对传统城市热岛效应监测技术方法的不足,探讨了利用热红外遥感影像进行城市热岛效应监测的方法。研究过程中采用密度分割法对广州市热岛分布状况进行模拟实验。最后结合其他统计资料,借助GIS等辅助工具,对热岛成因进行分析,提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有效措施。实验结果表明,该种方法具有简便、准确、实用等特点,适合在我国城市开展进行热岛的常规监测。  相似文献   

14.
15.
阐述了环境与健康监测的现状,根据江苏省典型区域环境与健康调查取得的成果和经验,对开展环境与健康监测的基本原则和技术思路作分析。提出环境与健康监测内容包括污染物排放监测、环境质量监测、外暴露监测、内暴露监测和健康效应监测,探讨了属于环保部门职责范畴的前3项监测技术内容及相关要求。  相似文献   

16.
基于L-M神经网络的道路交通噪声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神经网络具有很强的预测功能.根据石家庄公路交通噪声的实测数据,利用L-M优化算法的多层神经网络预测模型进行道路交通噪声的预测,经检验,计算值与实测值接近,预测精度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7.
Recent articles have investigated with integrated assessment models the possibility that climate damage bears on productivity (TFP) growth and not on production. Here, we compare the impact of these alternative representations of damage on the social cost of carbon (SCC). We ask whether damage on TFP growth leads to higher SCC than damage on production ceteris paribus. To make possible a controlled comparison, we introduce a measure of aggregate damage, or damage strength, based on welfare variations. With a simple climate-economy model, we compare three damage structures: quadratic damage on production, linear damage on growth and quadratic damage on growth. We show that when damage strength is the same, the ranking of SCC between a model with damage on production and a model with damage on TFP growth is not unequivocal. It depends on welfare parameters such as the utility discount rate or the elasticity of marginal social utility of consumption.  相似文献   

18.
19.
20.
《干旱环境监测》2004,18(1):12-15
通过实测、比对和理论分析,对分辩率较差的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