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2020年1—12月太湖主要入湖河流殷村港水质自动监测站的监测数据及2020年太湖水位资料为依据,构建了一维水量水质耦合数学模型,建立了入河污染负荷通量与入湖控制断面水质响应关系,以入太湖控制断面殷村港站达Ⅲ类水质水为目标,模拟计算了殷村港站主要污染物入湖水质变化过程。结果表明,殷村港站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等水质指标浓度最大值均明显的降低,其中氨氮浓度降低幅度相对较大,主要集中于3—6月;高锰酸盐指数和总磷日均入河污染负荷通量变化相对较小,氨氮日均入河污染负荷通量降低幅度相对较大;殷村港站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等水质指标年入河污染负荷削减量分别为24.17,41.43,3.87 t。提出,基于核算出的削减量需进一步结合污染负荷通量过程和污染源溯源分析,确定不同水质指标下入河污染负荷控制方向,为科学合理规划殷村港主要污染物的入河污染负荷总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王灵  郑江  杨永红  张江丽 《干旱环境监测》2012,26(3):145-148,192
通过对乌鲁木齐河近十年(2001—2010年)水质监测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十一五"期间乌鲁木齐河上游水质较好,为Ⅰ类或Ⅱ类水质,中下游均受到较为严重的有机污染,为劣Ⅴ类水质,主要污染物为粪大肠菌群、化学需氧量、氨氮、石油类;各监测断面水质总体保持稳定,水质污染形势依然严峻。水污染治理措施取得一定成效。与"十五"相比,"十一五"期间乌鲁木齐河水质明显改善,综合污染指数进一步下降,跃进桥断面水质类别由Ⅱ类水质变为Ⅰ类,英雄桥断面水质类别由Ⅲ类水质变为Ⅱ类。根据分析评价结果,提出了改善水环境质量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针对我国入海河口生态环境问题突出、江河入海污染物总量不明的问题,梳理了我国江河入海水通量监测的历史,分析了我国江河入海水通量评估工作的现状以及"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和海洋环境保护等规划的要求,提出污染物排海总量不明的主要原因是江河入海水通量监测未取得突破,具体表现在江河污染物入海通量未得到有效掌握、江河入海水通量监管体系未得以构建运行、江河入海水通量监测技术未得到建立和规范。结合在辽河口海洋环境在线监测试验基地开展的江河入海流量在线监测系统设计研究、江河入海水通量监测技术研发、江河入海水通量监测技术标准化研究、辽河入海水通量监测试验等工作,建议总结分析我国已开展的江河入海水通量监测试验工作,深入开展江河入海水通量监测顶层设计,加强江河入海水通量监测关键技术方法研究。  相似文献   

4.
为深入研究闽江口富营养化机制,于1985—2021年在闽江入海断面开展了水质监测。采用结合局部加权回归散点平滑法(LOWESS)的季节性肯达尔检验(SK检验)对断面溶解无机氮(DIN)及其各组分浓度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同时结合水文资料对入海通量进行估算。结果表明:DIN浓度范围为0.728~3.140 mg/L,在37年间整体呈上升趋势,但不显著。各组分中NO2-N和NH3-N浓度分别呈显著和极显著下降趋势,而NO3-N浓度呈极显著上升趋势。DIN组分中NO2-N和NH3-N比重不断减小,而NO3-N比重不断增大,目前已成为DIN的主要组成部分。DIN入海通量范围为3.59×104~14.85×104 t,在37年间缓慢增加,其各组分入海通量长期变化趋势同浓度变化类似。从长期来看,DIN及其各组分浓度的变化趋势主要受流域环境变化及下游福州市含氮废水排放影响,而在短期则受台风、降水等一些突发环境事件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5.
太湖主要入湖河流排污控制量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2006—2008年的监测数据对太湖主要入湖河流的水环境状况进行了分析,通过对研究区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和城镇生活污水排污的分布以及入河情况的调查,对各种污染源的入河量进行了计算,根据确定的水质目标,分别计算出主要入湖河流以及区域水系的水环境容量和排污控制量。结果表明:15条主要入湖河流超标现象显著,近3a来污染程度有所波动,N、P污染最为严重。研究区内污染物入河量较大,未接管的生活源污染物入河量所占比重最大,各类污染物均在50%~60%之间;张家港市的污染物入河量最大,各类污染物所占比重达总入河量的18%~20%。研究区内河网密布,水环境容量分布不均匀,望虞河、直湖港、武进港等7条河流水环境容量较大,张家港市区域水环境容量较大。为保证水质达标,研究区内近期共须削减CODCr66554.38t/a、NH4-N8105.71t/a、TP1324.42t/a;远期共须削减CODCr96719.08t/a、NH4-N11541.45t/a、TP1788.71t/a。  相似文献   

6.
“确保饮用水安全,确保太湖水质有所改善,实现主要人湖河流劣V类水体数量下降,污染物人湖总量下降和湖体富营养化指数下降。到2009年底,53个国家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国家考核要求;入湖河流水质全年月均值劣V类的数量下降到20%以下;主要污染物COD、氨氮、总氮、总磷入湖总量比上年下降5%。”近日召开的江苏省环保局长会议为2009年太湖治理描绘了新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以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监测结果为基础,总结归纳了"十三五"时期中国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特征和主要环境问题。结果表明:"十三五"期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全面好转,2020年环境空气优良天数比例比"十二五"末期上升5.8个百分点;地表水总体水质由轻度污染转为良好,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上升17.4个百分点,劣V类断面比例下降9.0个百分点;酸雨污染程度减轻,海洋等环境要素质量稳中向好。但与此同时,后续改善难度加大,全国仍有40%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超标,4.8%的国土面积发生酸雨,辽河和海河流域仍是轻度污染,部分河流污染较重,地下水以IV类水质为主,农村饮用水源地和地表水水质均受到不同程度污染,近三分之一国土面积县域生态质量为较差和差。总体来看,当前生态环境质量与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和美丽中国目标的实现还有较大差距。逐年上升的能源消费总量和不断增长的汽车保有量,增加了生态环境质量继续改善的压力。  相似文献   

8.
太湖入湖河流水环境综合治理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简述了太湖入湖河流水污染控制的基本思路、关键环节和主要方法。分析了太湖流域15条主要入湖河流规划综合治理区污染源现状,提出污染控制对策建议和重点整治工程,并预测削减入湖河流的污染物总量。通过整治工程的实施,截至2009年5月,15条主要入湖河流中劣Ⅴ类水质的河流已从2007年的9条下降为3条,湖体也由中度富营养转为轻度富营养,综合治理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9.
乌鲁木齐河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玲  王国朝  张晨 《干旱环境监测》2010,24(4):226-230,244
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和综合污染指数相结合的方法,在2007年乌鲁木齐河4个监测断面水质监测点位上,对乌鲁木齐河进行水质分析,并分析了水污染防治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乌鲁木齐河跃进桥断面和英雄桥断面水质符合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水域功能要求,供电公司桥断面和高家户桥断面水质能达到农业用水标准需求,且能实现Ⅳ类水域功能。有机污染物和营养盐类是跃进桥断面、英雄桥断面的主要污染物,供电公司桥断面和高家户桥断面水质主要受石油类等有机污染物影响。  相似文献   

10.
利用2016—2020年宁波市生态环境质量各要素监测结果,分析了“十三五”期间宁波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变化趋势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结果表明,“十三五”期间,宁波市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向好。2020年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比2016年提升了4.6个百分点;除臭氧外,各项污染物浓度均呈下降趋势;酸雨污染程度持续减轻。地表水总体水质由轻度污染转为良好,其中:2020年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86.3%,比2016年提升了37.5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比例下降了3.8个百分点。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声环境、辐射环境等环境要素质量总体保持稳定。但环境空气质量、地表水环境质量后续改善难度较大,饮用水水源地存在较高的水华风险,生态安全屏障需要进一步巩固。  相似文献   

11.
根据2021年5月—2022年4月合溪新港河流水量、水质(TN和TP)的同步监测数据,利用通量模型核算了合溪新港污染物(TN和TP)通量。通过测算合溪新港TN、TP通量与断面降雨强度、水质的响应关系,分析了该区域的污染类型及特点,为后期水质污染调查及通量研究提供了新思路。结果表明:合溪新港流量与降雨量存在明显相关关系,在强降雨期(7—8月)水体流量最高,占监测周期总流量的57.77%;少雨期则流量最低,且会出现湖水倒灌现象(11—12月)。通过分析合溪新港TN、TP通量与流量、水质的相关关系,确定了该流域污染类型为点源污染及农业面源污染共存的混合型污染,且在高强度降雨时污染物负荷量较大。综上,可针对农业面源污染对该流域治理提出相关对策,建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体系,以有效降低TN和TP污染物的入湖通量,减少太湖TN和TP污染物负荷量。  相似文献   

12.
调查了2009年枯水期和丰水期胶州湾河流入海口和污水处理厂排污口壬基酚污染状况,并初步估算了胶州湾陆源壬基酚的入海通量。结果显示,入胶州湾各河流水体中壬基酚浓度差异较大,枯水期和丰水期分别为0.11~3.17 μg/L和0.09~10.8 μg/L,其中墨水河污染最为严重,其次为娄山河、海泊河、跃进河、李村河、大沽河、镰湾河和白沙河,而洋河污染则相对较轻;各污水处理厂出水口壬基酚浓度相对稳定,枯水期和丰水期为0.11~0.17 μg/L和0.15~0.29 μg/L。枯水期和丰水期胶州湾壬基酚入海通量分别为6.5 kg/d和11.8 kg/d。  相似文献   

13.
基于“十三五”期间成都市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分析了成都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期为“十四五”成都市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十三五”期间,成都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整体呈上升趋势,部分污染物年平均浓度均呈逐年下降趋势;酸雨pH变化幅度较小,但酸雨量减少,酸雨污染减轻;地表水水质明显好转,Ⅰ~Ⅲ类水质比例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劣Ⅴ类水质比例呈下降趋势,成都市级、县级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保持稳定;昼间区域声环境质量、昼间交通道路声环境质量均比较稳定;生态质量为良,农村环境质量、辐射环境质量状况总体良好。但也存在空气中细颗粒物和臭氧污染仍较重,部分地表水断面水质不能稳定达标,乡镇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未全部达标,交通噪声与生活噪声影响城市声环境质量等问题,给“十四五”期间成都市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带来挑战。  相似文献   

14.
汉丹江(陕西段)水质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2008—2012年陕西省境内汉江、丹江干流14个断面的水质监测数据,采用单因子评价法、平均综合污染指数法和秩相关系数法等对该段水体的水质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汉丹江(陕西段)断面水质以Ⅱ类、Ⅲ类为主,水质总体为优;水质综合污染状况呈下降趋势,其中汉江下降趋势显著;水质综合污染状况空间差异和区域分布特征明显,城区段污染大于郊区,各行政区段河流下游污染大于上游。流域水质主要受有机污染和营养盐因子影响,水体污染源主要来自城镇生活源和农业面源,工业源占比不大且排放行业较为集中。  相似文献   

15.
以2016-2020年河南省主要生态环境要素监测结果为研究对象,分析评价了河南省"十三五"期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变化趋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等。结果表明:"十三五"期间,全省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下降,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与2016年相比,2020年全省环境空气优良天数比例上升6.2百分点;地表水环境质量逐渐由轻度污染变为良好状态,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持续上升,比2016年上升22.7百分点,劣V类水质断面比例进一步下降,比2016年下降18.4百分点;降水、辐射环境质量等基本保持稳定;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声环境、生态、农村环境等其他环境要素质量均有不同程度好转。但与此同时,河南省仍为全国大气污染较重的省份之一,空气质量改善幅度明显收窄;仍有部分河流污染较重或不能稳定达标,从全国范围看,Ⅰ~Ⅲ类断面比例属中下水平,水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总体来看,河南省工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运输结构不优等问题还未从根本上改变,区域性污染问题依然突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还远未达到质变的效果,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仍需持续努力。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十二五"期间辽宁省主要海水浴场水质状况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辽宁省海水浴场水质状况总体良好,适宜游泳,但粪大肠菌群是制约辽宁省海水浴场质量等级的关键因素,应当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7.
2017年分3个时期(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采集妫水河及其支流12个断面表层水样,分析了COD、氨氮、TP、DO、pH值等水质指标,采用单因子评价法、水污染指数法、主成分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水质进行评价,根据4种水质评价方法的评价结果,分析4种方法在小流域河流评价中的适用性。结果表明:目前妫水河12个断面中S2、S10和Z2 3个断面水质较差,基本属于地表Ⅴ类水,污染程度为重度污染;其他9个断面水质等级为地表Ⅳ类水,污染程度为中度污染;中段世园会段水质较好,优于上段和下段,主要污染指标为COD;妫水河主要污染源于农业和生活,枯水期水质优于平水期和丰水期。水污染指数法更适合小流域水体水质的定性定量评价,且计算方便简单。  相似文献   

18.
流域污染分异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前中国地表水十大流域水质差异较大,以2013年国家监测网监测数据为例,重度污染水质断面多分布于海河、淮河和黄河中下游地区。究其原因,黄河、海河、淮河单位面积水资源量较少、水资源利用率较高、水体自净能力下降;同时长年居高不下的污染物排放累积效应严重影响水质改善;重污染行业集聚、排放强度大、城市化进程较快、第二产业比重较高等因素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最终影响水质改善。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2001—2012年成都市河流水质类别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该市河流Ⅰ类~Ⅲ类水质类别占比从"十五"期间的35.5%上升后,能多年稳定在61.5%~71.8%之间;岷江内江劣Ⅴ类水质占比从"十一五"的4.5%飙升至2012年的33.3%,水质恶化情势令人担忧;集中式饮用水源地都江堰水文站2011—2012年连续2 a水质由Ⅱ类降为Ⅲ类;岷江出境断面黄龙溪、岳店子水质多年不达标,形势堪忧。为此,提出有效划定全市人口、经济生态红线,建立入境断面水质监测管理与启用应急备用水源联动机制,发掘和推广水质持续改善区域先进管理经验,着力Ⅳ类水域治理,是实现成都市河流水质污染控制目标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19年和2020年鄱阳湖流域降水及水质监测数据,利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和累积距平法对2020年汛期暴雨情景下的湖区及入湖河流开展水质时空分布特征及污染成因分析,量化湖区地表水水质评价指标在不同降水量级情景下的响应。结果表明:①从时间上看,TP为主要超标污染物。2020年汛期,出湖口水质为Ⅲ类的月份占比同比上升8.3%,有机污染强度同比显著加重,暴雨情景下的指标浓度变幅大于非汛期降水情景。②从空间上看,湖区水质自南向北改善明显。入湖支流汛期水质主要受有机污染强度增加的影响而有所下降,TP浓度在南部入湖口和出湖口变幅较小,NH3-N浓度与场次降水量存在强正相关性,污染负荷变化对场次暴雨量的累积响应较同步且迅速。③降水量级会影响污染来源结构。暴雨洪水的稀释作用可能是湖区水质年内波动的主要控制因素,暴雨可能导致湖体出现富营养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