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为了适应钝感弹药发展的需求,利用冲击波汇聚技术和起爆理论,研究了环形、锥环形两种新型传爆药装药结构。试验表明,环形传爆药较圆柱形传爆药可减少药量约15% ,锥环形传爆药较圆柱形传爆药可减少药量约26% 。研究结果对于减少武器爆炸序列中敏感元件——传爆药的使用数量,进而提高武器系统使用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PBXN-5传爆药安全可靠性试验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满足引信传爆序列对高可靠性、高安全性火工药剂的需求,通过小隔板试验及升降法试验对PBXN-5传爆药的输出能力和冲击波感度作了分析和研究,小样本试验发现:当施主药柱装药相同,随施主与受主间隔板厚度增加,可靠起爆概率明显降低;但随受主药柱的装药尺寸的减小,传爆概率却增大。总之,受主药柱直径越小,隔板越薄,使用可靠性越高,结合安全使用性,计算得到合适的可靠度数据,为微型火工品装药提供参数依据。  相似文献   

3.
以HNIW为高能填料,以HTPB为粘结剂,采用真空浇注法制备了HNIW/HTPB传爆药。为研究HNIW基浇注型传爆药的爆炸特性,通过实验制备了HNIW/HTPB传爆药,并对其撞击感度、临界直径和爆速等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HNIW/HTPB传爆药对撞击作用较钝感,当HTPB的含量为12%时,其特性落高h50为51.68cm,临界直径小于0.6mm,它的实测爆速为8248m/s,接近其理论爆速8320m/s,且HNIW/HTPB传爆药各组分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因此该传爆药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能和传爆性能,适合于微尺寸装药,从而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采用锰铜测压实验测定了强约束及弱约束条件下 ,不同装药直径的传爆药HMX/F2 64 1的爆压 ,实验混合炸药密度为 90 %的理论密度 ,研究的装药直径范围为 1.5~ 5 .0mm ,初步揭示出传爆序列小型化装药尺寸对传爆药传爆可靠性的影响。研究结果对传爆序列小型化装药尺寸的确定及其传爆可靠性的评价 ,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旨在研究一种新型高能传爆药装药结构,根据冲击波汇聚技术、拐角效应理论和有效装药理论等,设计了一种异形结构传爆药。利用主装药轴向钢凹法对多点同步起爆网络起爆的该异形结构传爆药柱起爆威力进行了实验研究。对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达到相同起爆效果的情况下,利用多点同步起爆网络起爆的该异形结构传爆药柱相对于普通圆柱形传爆药柱的用药量有较大幅度的降低。研究成果对解决钝感弹药的起爆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群孔爆扩中的安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索提高深孔药壶爆破中群孔爆扩安全的技术途径,根据深孔药壳爆破中存在的主要安全隐患,结合技术分析和现场实践进行分析。从设计和施工两方面提出了群孔爆破扩最小爆扩安全间距的校核方法和施工技术措施。对减少壶腔坍塌,贯通及其他事故隐患,提高群孔药壳爆扩施工中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根据冲击波汇聚技术原理及有效装药理论,设计出环锥形传爆药装药结构.用ANSYS/LY-DYNA软件分析起爆点个数对环锥形传爆药柱输出波形的影响,并用多点同步起爆网络起爆环锥形传爆药柱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利用多点同步起爆网络起爆环锥形传爆药柱能有效提高传爆药柱的输出威力,起爆点个数对爆轰波形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对三种工业炸药(乳化炸药、膨化硝铵炸药、改性铵油炸药)的径向殉爆距离的测试,提出了一种防止装药与包装工序皮带输送药卷发生传爆和殉爆的安全装置,并对影响殉爆距离的一些因素进行了讨论,对提高工业炸药装药与包装工序皮带输送药卷的本质安全条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壳体厚度对传爆药慢速烤燃响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传爆药在制造、存贮、运输及实战环境中可能会遭受意外的热刺激,本文通过壳体厚度对传爆药慢速烤燃响应特性的影响的实验研究,来检测弹药对意外刺激的敏感程度和发生反应时的剧烈程度,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实验以钝化RDX为主装药,以45#钢为壳体,利用自行设计的慢速烤燃试验系统对其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装药条件下,随着壳体厚度的增加,单位时间内传热量减少,体系升温速率减慢,炸药的烤燃时间随之增加,热爆炸延滞期增长;同时,随着壳体厚度的增加传爆药发生慢速烤燃反应的温度升高,热敏感程度降低,热安定性也随之提高。另外,在相同装药条件下,壳体厚度对慢速烤燃响应的剧烈性也有很大得影响。烤燃反应的剧烈程度随着壳体厚度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10.
对国内和国外关于传爆药装药结构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分析了国内研究的一些不足,并提出了一些意见和该领域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以引信传爆序列中传爆管——主装药界面间的爆轰传递为例,研究了非均值炸药的冲击起爆理论,推导了飞片起爆和透射冲击起爆过程中爆轰界面的关键参数p 和τ的计算关系式,对临界起爆能量的计算以及传爆序列的安全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为获得性能更佳的钝感传爆药,以奥克托今(HMX)原料为基础,采用溶剂-非溶剂重结晶技术,并辅以超声喷雾工艺制备细化HMX,同时,通过试验方法制备以丙烯酸酯橡胶(ACM)、F2602和Viton A等3种材料为黏结剂的包覆HMX,并分别测试分析其安全性.结果表明:经过细化后,HMX的热稳定性和热敏感性降低,而撞击安定性则...  相似文献   

13.
本采用粗制TNT代替军工TNT应用于工业炸药中,不仅可减少环境的污染,而且可提高生产安全性。实验证明由粗制TNT制成的炸药,其性能可满足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4.
某市小型民用爆炸物品地面储存库安全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依据国家关于民用爆炸物品地面储存库的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对某市辖区内的47家小型民用爆炸物品地面储存库的安全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通过调查发现当地小型民用爆炸物品地面储存库主要存在内外部安全距离不足,建筑结构不合格,防雷设施不合格,雷管库的保险柜未作防静电接地,民用爆炸物品未按规定安全摆放,安全管理不到位等6个方面的问题。对发现的问题,简要分析了原因,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措施和建议,为某市民用爆炸物品地面储存库安全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现有传爆药安全性综合评价方法和装载加固评价方法进行改进,建立导弹铁路运输安全评价模型,运用改进型安全评价方法计算出导弹运输实际现实危险度。通过重大事故后果模拟法对运输过程中存在的最大量危险源进行分析、模拟,得出发生事故后产生的对人、物的危害范围。运用装载加固安全评价方法对装载加固方案进行评价,从而得知铁路运输导弹的危险综合程度,该评价模型可为铁路运输部门危险货物运输安全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废弃发射药及固体推进剂在工业炸药中的资源化利用技术,概述了含火药的粉状炸药、浆状炸药、乳化炸药、铵油炸药及灌注型炸药的爆轰性能,分析了各类炸药的工艺生产、使用及安全环保等特点。粉碎后的火药颗粒(Φ≤5 mm)可用于制备粉状炸药,也可利用现有的工业炸药生产工艺,将火药作为敏化剂加入浆状炸药、乳化炸药/乳化基质中,或将大颗粒火药直接与铵油炸药混合。这些方法工艺简单,且火药的加入有利于提高炸药的爆轰性能。尤其是含火药颗粒的灌注炸药生产工艺更简单、安全性更高,避免了火药粉碎工艺,废弃火药的再利用率高,而且炸药的爆轰性能优良,爆速大于6000 m/s,用作震源药柱或露天炸药等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国内已成功地将废弃发射药再利用于工业炸药中,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借鉴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结合工业炸药的发展趋势,目前应重点进行废弃复合固体推进剂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7.
火药、炸药、弹药工厂和企业存在着极大的燃烧爆炸危险性,对这类企业的重大事故隐患进行危险性评估是非常必要的。提出了危险源现实危险度(DAH)即事故隐患严重度的判据H的评估方程,而火炸药燃烧爆炸危险源系统的现实危险度H与下列因素有关,即与火炸药的危险指数W、系统的固有危险度B、未受控系数K、以及距该系统安全距离不足的建筑物和设施受危险源爆炸事故影响的破坏程度等因素有关。讨论了对这些因素的评估和计算。  相似文献   

18.
Several attempts have been made to test the suitability of protective measures for the handling of explosives. We investigated the suitability of safety gloves and a combined safety helmet and face shield. In the presented studies, three different experimental setups were used to simulate the effects of an explosion of a primary explosive in a glass flask on the glove or helmet protected body. Depending on the experimental setup, the fragment effects were evaluated and compared. Furthermore, the fragment distribution of an explosion inside a glass flask was investigated. The explosion of 1 g of lead azide in a 10 mL flask yielded approximately 14,000 glass fragments. However, most of the shards were accelerated down- and side-wards and only few upwards. Holding a flask on its neck (instead of its bottom) is therefore a simple but effective way of diminishing the risk of injury, when handling explosives. The safety helmet/face shield performed very well, by shielding the face from all fragments. Furthermore, it could be proven that DIN and EN standard testing procedures for gloves are unsuitable to simulate the effects of a respective explosion.In this article, the progress in the development of realistic testing procedures for the testing of gloves for the protection against fragmentation effects of glassware in situations involving explosions is reported and the results and methods of previous tests are summariz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