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德国的促进就业立法概况 德国是综合和单项立法模式相结合的国家。德国除在《联邦社会法典》中列入内容较为综合的《联邦就业促进法》作为其相对独立的第三部分法律外,还制定了《联邦增加就业岗位法》、《联邦残疾人康复法》和《促进老年工人临时工作法》等相互配套的促进就业法规。  相似文献   

2.
《中国劳动科学》2006,(11):61-62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局)、民政厅(局)、财政厅(局)、残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残工委,黑龙江农垦总局残工委:为做好“十一五”期间残疾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根据《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制定了《残疾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十一五”实施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相似文献   

3.
在德国劳动力市场中,还存在着大量的失业高危人群,主要包括无技术人员、年龄较大人员、残疾人、移民、原东德年轻人、美国德裔人等等。这部分群体由于劳动力市场一般性就业岗位匮乏、自身技能低、就业歧视等原因而无法就业,沦为社会上的弱势群体。近年来,由于经济低迷导致德国失业加剧,其中弱势群体的就业状况更差。  相似文献   

4.
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冲击之大,前所未有,导致企业现有就业岗位大约减少8%,城镇失业率上升,这是最近6年来未出现过的情况。在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冲击中,农民工首当其冲,城镇失业率上升,困难群体就业更加困难。城镇就业需求减少导致大学生就业矛盾更加突出。为此,中央政府确定了2009年中国经济“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基调,进行了4万亿投资,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在上述政策的作用下,就业形势已经开始好转,实现新增就业1100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2010年,中国就业总体状况将有可能好于2009年,但结构调整的力度将增加结构性失业的风险,国际经济的不确定性也将增加就业工作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在人口众多和劳动力资源过剩的客观背景下,我国的就业问题比任何一个国家都复杂。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城镇每年新增的适龄劳动人口不低于1000万,而与此同时,现有的1000多万下岗失业人员需要就业,数以亿计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逐渐向非农产业转移。在今后的两三年内,城镇每年需要就业的劳动力不少于2400万,  相似文献   

6.
当前,金融危机再次将就业问题推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前台。据有关部门调查,2009年将有2000万农民工和超过600万的大学生需要新的就业岗位。在当前金融危机影响难以预测,企业生产恢复预期尚未完全明朗的情况下,如何充分发挥被看作劳动力“蓄水池”的基层社区在解决我国就业问题中的作用,成为当前就业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7.
为切实帮助就业困难群体解决实际困难,促进就业困难群体再就业.湖南省劳动保障厅在年初组织开展了以“实现就业.稳定就业.我们真情相助”为主题的再就业援助活动。活动期间,全省共开展就业再就业政策咨询30万人次,发放政策宣传资料25万多份,家访援助对象47万人并为其制定服务计划书:帮扶3.7万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其中帮助4200多户零就业家庭中的7856人找到了工作;免费技能培训15万人次:为18万从事公益性岗位和灵活就业人员落实社保补贴2320万元,为1.2万从事公益性岗位人员落实岗位补贴1200万元,为625名下岗失业人员发放小额担保贷款”90万元。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来,我国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这是《就业促进法》出台的重大背景因素.然而,对就业形势严峻的认识,大多停留在劳动力供求矛盾的量化描述上.例如,到2010年,全国劳动力总量将达到8.3亿人,城镇新增劳动力供给5000万人,而劳动力就业需求岗位只能新增4000万个,劳动力供求缺口在1000万个左右.又如,年均1360万人的新增就业年龄人口,总量1100万以上的下岗失业人员,此外还有1.5亿需要转移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三支“求职大军”的汇集,  相似文献   

9.
残疾人就业政策制定的挑战在于既要保障残疾人员的基本生活,也要提供充足的措施以支持他们融入社会和工作。因此,大多数OECD国家经过长期探索,对残疾人就业政策进行了从保障到融合的转型,主要包括需求和供给两方面的政策。需求政策包括定额就业、反歧视立法、雇主津贴、庇护工作岗位;供给政策包括职业康复、培训项目、就业援助。  相似文献   

10.
《中国劳动科学》2006,(7):60-60
近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提出“城乡就业并重”的工作方针,实施“广东省百万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工程”,采取有效措施加快统筹城乡就业,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五”期间,全省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260多万人,比“九五”期间翻了一番;2005年全省农村劳动者从事非农产业的比重首次突破50%,达到51.2%;当年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的务工收入达到1500多亿元。今年第一季度,全省又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8万人,培训8.5万人,其中减免费培训达5.6万人,安置就业5.2万人,均创历史同期新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步伐进一步加快。  相似文献   

11.
随着市场化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我国非正规就业规模越来越大。据估计,我国城镇非正规就业人员约有8000万人。由于现行社会保险制度是针对正规单位就业人员设计的,存在缴费基数高、费率高、待遇高的特征,不适用于就业与收入水平不确定的非正规就业人员,因此大多数非正规就业人员还没有参加社会保险。  相似文献   

12.
<正>残疾人电动三轮车是国家为残疾人出行方便,而专门研发的一种专用车辆,其特点是结构简单、快速灵活、行驶便捷,很受残疾人的欢迎。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2010年以来我国残疾人总数为8502万人。随着残疾人电动三轮车的大量出现,非法营运,违规载客、乱停乱放、无序行驶等现象早已司空见惯,给交通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残疾人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在就业等方面,都有着许多不便和困难。尽管党和国家对残疾人制定多项优惠政策,大有市场  相似文献   

13.
灵活就业,根据劳动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课题组住2002年撰写的《我国灵活就业问题研究报告》中对这个概念的界定是:在劳动时间、收入报酬、工作场地、社会保险、劳动关系等方面不同于建立在工业化和现代工厂制度基础上的,传统的主流就业方式的各种就业形式的总称。其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类:非全日制就业、临时就业、兼职就业、远程就业,独立就业,承包就业、自营就业和家庭就业。  相似文献   

14.
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明确要求。这是在总结我国近10年来就业工作的具体实践,认识和把握扩大就业的客观规律,科学分析当前就业形势的基础上提出的,是新时期我国就业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和扩大就业的主要增长点。  相似文献   

15.
《中国劳动科学》2005,(3):63-63
我国城镇灵活就业人员的总量及构成 国家统计局根据人口抽样调查推算。2003年底,全国城镇从业人员为25639万人。而据国家统计局常规统计,2003年底,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为10970万人;据国家工商局统计,城镇私营个体从业人员为4922万人。这后两项数字相加不等于城镇从业人员总数,约9700万人既未统计在单位从业人员中,也未列入私营个体从业人员中,  相似文献   

16.
在当前巨大的就业压力面前,正规就业的增加将十分有限,发展灵活就业是增加就业的有效途径。尽管灵活就业的发展在我国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其对解决就业的巨大功能远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其发展潜力十分巨大。  相似文献   

17.
就业工作就业形势总体平稳。1至6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694万人,完成全年900万人目标的77%。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94万人,完成全年500万人目标的59%。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95万人,完成全年120万人目标的79%。二季度末,全国实有城镇登记失业人数91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与一季度末持平。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促进就业融入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在转方式、调结构过程中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扎实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相似文献   

18.
2009年是我国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压力巨大、任务繁重、挑战严峻的一年。受金融危机冲击和原有经济社会结构矛盾叠加影响,我国就业形势更加错综复杂。当前金融危机在世界范围的影响仍在继续,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冲击余波未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形势仍将面,临许多新的矛盾和挑战。面对长期存在的高强度就业压力,要重新审视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增长方式选择,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向,从单纯“增长优先”逐步向“就业优先”的均衡发展转变。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们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实施积极的促进就业政策,不断加大就业投入,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较好地解决了下岗失业人员特别是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问题。到2003年末,有27万人实现了再就业,占有求职要求的就业困难人员的90%。我们的经验是: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山东省泰安市围绕就业再就业工作,坚持目标责任制管理,狠抓就业政策的完善和落实,取得明显成效。今年1月至9月,全市新增就业再就业59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1万人,分别完成年计划的90.4%、89%;全市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9万人,完成年计划的91%,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25%,确保了就业形势的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