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仝星 《中国安防》2015,(Z1):63-66
一、研发背景随着国际安全形势的日益严重,视频监控正在快速普及,众多的视频监控应用迫切需要一种远距离、用户非配合状态下的快速身份识别技术,以求快速确认人员身份、实现智能预警。人脸识别技术无疑是最佳选择,采用快速人脸检测技术可以从监控视频图像中实时查找人脸,并与人脸数据库进行实时比对,从而实现快速身份识别。面向视频监控的远距离人脸识别技术在强劲的需求带动下应运而生。人脸识别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生物特征技术,在公共安全、人机交互  相似文献   

2.
正在我国早些时候,AI人脸识别技术的初衷主要用于公安侦查办案中对犯罪嫌疑人的人脸照片比对及人脸照片管理,如今人们时时刻刻都依赖着这项功能,早上起床用人脸解锁手机、网上购物刷脸认证支付、在新零售店里"刷脸"支付、上班刷脸打卡、搭乘高铁和飞机实行无纸质的"刷脸"安检等等,人脸识别技术已经融入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改变。  相似文献   

3.
在"2008北京奥运会"上,事先对入场券持有者提交的人脸身份照片进行扫描,提取人脸特征,并录入人脸识别系统信息数据库.当观众进入现场时,摄像头对入场券持有者进行人脸图像采集,并与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对比,从而实现人脸身份识别.  相似文献   

4.
正人脸识别(Face Recognition),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用摄像机采集含有人脸的图像或视频流,并自动在图像中检测和跟踪人脸,进而对检测到的人脸进行脸部的一系列相关技术,通常也叫做人像识别、面部识别。早在1964年就开始有这项技术,但属于初级阶段,算法模型不够成熟,1991年以后人脸识别发展迅速。1998年,汉王最早把人脸识别带入门禁和考勤应用,但是人脸识别在这个阶段没有完全  相似文献   

5.
浅谈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阐述了人脸识别技术的现状、应用情况、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并重点从人脸的检测、查询、身份认证、比对方面进行了介绍和图表说明。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机器学习技术的深度应用和大数据技术的飞速发展,人脸识别技术进入了快速发展期。人脸识别技术广泛应用于安防、金融、交通、教育、医疗、电子商务等场景。人脸识别技术凭借无感非接触式采集等独特优势,使得其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方面的应用前景越发广阔。一、人脸识别技术发展现状人脸识别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与其他生物特征识别方式(指纹识别、静脉识别、虹膜识别等)相比,人脸识别具有自然性、不被察  相似文献   

7.
一、前言 基于生物特征的识别技术,是根据人体本身所固有的生理特征(面像、指纹、掌纹、视网膜、虹膜、签名、语音等)或行为特征,来利用图像处理技术(或其他数位信号处理技术)和模式识别的方法,从而达到身份鉴别或验证目的的一门科学.在其他领域,许多生物识别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地应用.而在安防行业,指纹识别技术目前应用则最为广泛,但随着社会需求的发展和生物技术的更新,除了正在兴起的虹膜识别、语音识别、步态识别等生物技术,人脸识别的技术发展速度和行业应用规模则显得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8.
正引言目前在安防领域,用户关注的智能功能包括运动目标检测、目标分类、目标颜色识别、行人检测、人脸检测、人脸识别、车辆检测、车型识别、车系识别、车牌识别、流量统计、密度检测等。这些智能模块均源于图像识别技术,但由于复杂度、成熟度差异较大,在平安城市等实战应用中的现状也干差万别。  相似文献   

9.
领先的超低数据量人脸识别技术 深圳市威富集团是创建于2001年的中国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投资9000万元,旗下公司拥有员工2000多人,是中国最具规模的,集智能安防、移动通讯射频部件、介质材料产业、精密机械加工、表面处理、多媒体技术(移动电视和手机电脑)为一体的大型集团公司之一.威富在智能安防领域主要从事生物识别技术和相关智能产品研发及应用,专注于智能主动安防(如人脸识别、车牌识别、视频分析预警)、智慧平安城市的整体解决、行业安防的整体解决(如机场、边防、监狱等).2009年,威富集团研发出可应用于ATM机和银行卡的人脸识别技术,并顺势步入安防领域.201 2年6月,威富正式进军安防行业,举起了主动安防的大旗.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人脸识别也迎来了爆发期。人脸识别技术是计算机视觉研究领域一个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的重要课题,早期主要应用于公共安全领域,随着近年来人脸考勤、人脸通过等应用的普及,人脸识别在智能交通、智慧医疗、楼宇对讲、金融教育、平安城市建设等领域被广泛应用;还可以靠人脸解锁手机、登录支付账户等。可见人脸识别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深入。  相似文献   

11.
正人脸识别系统以人脸识别技术为核心,是一项新兴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是当今国际科技领域攻关的高精尖技术。它广泛采用区域特征分析算法,融合了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与生物统计学原理于一体,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从视频中提取人像特征点,利用生物统计学的原理进行分析建立数学模型。人脸识别系统具有广泛的应用,比如人脸识别出入管理系统、人脸识别门禁考勤系统、人脸识别监控管理、人脸识别电脑安全防范、人脸识别照片搜索、  相似文献   

12.
高勇 《中国安防》2012,(11):20-22
在安防行业高速发展的今天,安防智能化、变被动安防为主动安防已经成为我们最常讨论的一个话题,安防从业者也做了很多尝试,但能够应用于实际并且发挥显著效果的还鲜有一见。而近期,深圳市威富集团的人脸仿生识别技术横空出世,一举解决了困扰行业智能化应用的诸多难题,为未来安防行业的发展开启了全新的篇章。那么究竟什么是人脸仿生识别技术?这种技术的应用将会为安防行业带来哪些革命性的变化?带着这些问题本刊采访到深圳市威富集团董事张少林先生,请其为读者一一详细解读。  相似文献   

13.
VR、3D全息投影加上人睑识别,这些无疑都是当下社会的热门话题,而其基础就是计算机视觉,其中人脸检测与人脸识别获得了最多的关注,也取得了更长足的进展。到目前为止,随着国内人脸识别技术水平的不断成熟,该技术越来越多地被推广到安防、金融、社区及电子商务等应用场景,其中神思电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更是该领域的佼效者。  相似文献   

14.
正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广泛采用和大数据技术的飞速发展,人脸识别技术进入了快速发展期。目前,人脸识别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类场所门禁、金融业与旅馆业的人证合一验证和公安机关应用的身份检索等系统,该技术主要有1:1、1:N的检索查询等基础性比对应用,黑白名单布控预警比对应用,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各类技战法应用。人脸识别具有被动式采集、无需采集对象主动配合的独特优势,使得人脸识别技术在社会治安防控预警方面的应用前景越来越广阔,尤其在重大活动安保工作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第三次浪潮的来袭,人脸识别技术迅速发展,"刷脸"已经成为当前生物识别技术应用的主要方式。尤其是在进入2017年之后,人脸识别更是迎来了井喷式的爆发,无论是在通关、金融、电信、公证等领域需要对人和证件进行一致性验证的场景,还是在交通、公安、楼宇、社区等领域的安防布控场景,人脸识别都加速"落地开花"。但智能之光点亮每个角落的时候,魔鬼的飞手就如影随形。随着人脸识别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安全问题随之凸显。今年以来国际上频频爆出对包括人脸识别等新技  相似文献   

16.
陈永 《中国安防》2007,(8):65-67
传统的监控技术已经满足不了现时安防系统设计的需求,随着电子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人脸识别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生物技术已经被应用于小区安防系统中.笔者从人脸识别技术介绍入手,分析了人脸识别系统的构建、设计原则,并以某小区人脸识别系统为例,讨论了人脸识别系统的设计及实施中存在的不足问题.……  相似文献   

17.
生物识别产品具有技术先进、安全性高、身份确认惟一等特点,目前正越来越多的集成应用在安防门禁系统中.将生物识别技术应用于门禁系统,完全不同于将传统RFID技术运用于门禁系统中.……  相似文献   

18.
董琳  赵怀勋 《安防科技》2011,(10):22-26
本文主要介绍了人脸识别技术(FRT)的常用方法,讨论和分析了人脸检测与定位、人脸特征提取、人脸识别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总结了人脸识别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提出了人脸识别技术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正>随着人工智能(AI)在安防行业的渗透和深层次应用,当前安防行业已经呈现"无AI,不安防"的新趋势。各安防厂商产品AI化已经是当前不争的事实,同时也成为各厂商的新战略高地。自从2012年人工智能在安防行业逐渐深入落地以来,AI在安防领域尤其是视频监控领域的产品形态及应用模式也开始趋于稳定。安防行业的AI技术主要集中应用在人脸识别、行人  相似文献   

20.
正一、引言近年来,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出现极大地提升了人脸识别算法的精度,促使人脸识别技术在公共安全行业广泛落地应用,各地公安部门陆续兴建大量人脸抓拍系统,每天产生海量人脸抓拍数据。以国内某一线城市为例,单日人脸抓拍数据规模可达到千万级别。这些人脸抓拍数据目前主要被用于人脸布控、轨迹还原等业务应用,满足案件发生后的人员追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