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1 毫秒
1.
从人才和人才特征的分析入手,概括了衡量、判断人才的三条基本标准,重点提出了合理使用人才的三条基本原则,指出胸怀和胆识是合理使用人才的先决条件和根本前提。最后,分析了地震系统人才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中国地震灾害损失评估系统(简称CEDLAS)是一款可以对单体建筑、城市区域、国家范围进行震前灾害风险评估、震中实时评估、震后境况模拟的灾害损失评估软件。通过对我国地震背景、国内外灾评软件研究现状和防震减灾工作需求等方面的综合分析,提出基于GIS平台构建CEDLAS系统的思路,并介绍该系统的理论基础、逻辑结构以及功能结构,最后将系统应用于西安市灞桥区,得到示范区经济损失、人员伤亡预测数据。该系统的建立综合考虑了地震危险性、多龄期建筑地震易损性以及社会经济损失三方面,为我国地震灾害风险评估和防震减灾规划提供了技术支撑。研究成果可为灞桥区政府震前防震减灾规划及震后应急管理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近50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灾害经济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各国政府在灾害管理实践方面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借鉴这些研究成果和管理经验,结合"汶川地震"灾害经济管理的实际,就完善我国以人为本的自然灾害管理机制和确保地震重灾区的可持续重建,提出了7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提出对地震监测预报要因地而异,分类型分地区进行地震的理论研究,对华南以及强震较少地区,工作重心放在以监测预报为基础的综合防御,为适应工作重心的调整工作,应改革体制,加强中青年人才的培养,稳定队伍。  相似文献   

5.
陈颙 《防灾博览》2011,(4):20-23
丁国瑜先生从事新构造、地震构造和地震预测研究近60年,他不仅是我国这些科学领域的奠基人、开拓者,也是我国地震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组织和领导者之一。无论在治学还是在科研管理上,丁国瑜先生都是中国地震科学领域的一座丰碑。  相似文献   

6.
地震预报问题一直困扰着人类。1949年,前苏联政府开始资助地震预报,于1953年在塔吉克加尔姆地区建立实验场,为国际地震预报研究奠定基础。1956年,中国在12年科技长期规划中提出地震预测研究计划。1966年3月河北邢台地震的发生揭开了我国地震预报研究工作新篇章。接着是积累了海城地震预报经验的同时却未能对唐山地震做出短临预报,使人们认识到预报经验总是有局限性的,实现地震预报有其艰苦性。从20世纪80—90年代以来,地震事业更是长足进展,建立了现代化的观测台网和数据传输系统;  相似文献   

7.
正2018年1月30日,《中国地震局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地震英才国际培养项目"合作协议(2018-2020年)》签署仪式在京举行。中国地震局局长郑国光、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秘书长生建学出席仪式并代表双方签署协议。郑国光表示,中国地震局和国家留学基金委签署新一期"地震英才国际培养项目"合作协议,是双方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个地震多发但应对能力不强的国家,汶川地震再次暴露了中国专业地震应急救援力量不足的弊端。我们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构建应急志愿者队伍,以提高我国的地震应急能力。根据仿真原理结合人力资源规模的确定方法,设计了地震应急救援系统仿真模型,并利用该模型计算了高校志愿者队伍的人数。该研究不但有助于丰富志愿者管理理论,同时能有效利用社会资源,提升我国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因此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李玲 《防灾博览》2004,(6):14-15
自1982年以来,《中国地震年鉴》已连续出版22卷,全面记载了我国防震减灾事业从建国到21世纪初的发展进程,真实反映了地球物理、地震地质、地震预报等研究领域的成果和经验,它以地震系统年度重要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和权威性,为管理部门、管理人员提供了可靠的参考和决策依据,为科研人员、专家学者提供信息和数据,为续修地震志书积累资料。同时,也成为社会各界和国内外有关研究机构了解中国地震工作的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10.
<正> 一、问题的提出提出这个问题是基于以下事实: 1.地震构造与现代构造研究的重大进展灾害对科学的挑战,往往导致科学的进步。例如1966—1976年期间,我国发生了一系列大地震事件,给我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人们向地震科学提出了严重的挑战。一般讲,地震是活动断裂的产物。然而,经历了上述大地震事件之后,我国著名地震构造专家丁国瑜教授作出了新的回答,地震断层有两类,一类是与已有的老断裂一致的,即各种活动断层,它  相似文献   

11.
从成果管理的政策导向必须是领导行为、成果管理的政策导向作用必须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成果管理的政策导向作用是成果管理的原动力等方面探讨了成果管理的导向问题,从而提出了成果管理导向的参考做法。  相似文献   

12.
李健  徐艺  刘亦文 《灾害学》2022,(1):147-150+157
应急预案是应对突发事件工作的重要抓手,加强应急预案管理已成为新时期我国各级政府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为提高京津冀应急预案质量,通过构建PMC指数模型来评价该地区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为预案优化提供建议。选取京津冀5项代表性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为研究样本,首先,基于对预案文本的挖掘与分析以及借鉴已有研究关于应急预案评价指标的设定,建立了包含9个一级变量和57个二级变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其次,通过测算得出各个预案的PMC指数分值,据此对每项预案进行分析与优化。结果表明,5项预案的PMC指数均值为7.89,根据评级划分标准,5项预案总体表现良好,其中2项等级为优秀,3项等级为良好。除了在事件分类分级标准、恢复与重建这两个一级变量上没有失分外,在其他一级变量上都有失分,具体可以依据二级变量在这几个方面实施优化。  相似文献   

13.
区域综合公共安全管理模式及中国综合公共安全管理对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中国政府将公共安全事件分为4大类,即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众卫生和社会安全。中国的公共安全管理体制包括在中央一级成立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以及针对上述4类公共安全问题相应组建的以管理自然灾害为主的国家减灾委员会;以管理事故灾难为主的国家安全生产委员会;以管理公共卫生为主的中国爱卫会和以管理社会治安为主的中央综合治理委员会。在地方政府一级,一般与中央有关公共安全管理体制的机构相对应,也相应组建了地方政府的应急管理办公室和上述4类的公共安全管理的委员会。此外,国家出台了各类公共安全管理的应急预案,并针对一些主要的公共安全因素,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法律、规定和决定。由此可以认为,中国公共安全的管理体制是“以中央为主,中央与地方政府相互配合”。中国公共安全管理机制是中央与地方政府的相关部门,在灾前、灾中与灾后分别承担相应的责任,至今还没有一个政府部门就某一种公共安全因素承担全部的备灾、应急与恢复和重建任务。国家的公共安全管理战略一直是以“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2003年SARS事件后,各级政府重视公共安全管理工作中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文章提出了区域综合公共安全管理模式,即灾区政府、企业、社区在灾前备灾、灾中应急、灾后恢复与重建的减灾全过程中,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此模式的指导下,针对中国公共安全管理体制与机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改进中国各级政府综合公共安全管理的对策:一是加大公共安全信息的及时公开力度,建立国家和地方公共安全信息共享体系;二是建立公共安全管理的纵向、横向与综合协调机制,全面提高各级政府的综合公共安全管理能力;三是从源头上降低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频率,建立发展规划的“风险”评价制度;四是鼓励非政府组织在综合公共安全管理中发挥作用,建立社区综合公共安全管理体系;五是大力提高减灾资源的利用效率与效益,建设区域综合风险防范关键技术示范基地。  相似文献   

14.
试论防灾规划与灾害管理体制的建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建立防灾规划与灾害管理体制问题作了初步的探讨,提出通过建立以预防为主的防灾规划体制,以地方政府为防灾救灾主体的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机关企事业团体三位一体的灾害管理体制,和以社区防灾组织、防灾志愿组织为主的全民参与的防灾救灾体制,最终形成一个国家、地方政府、机关团体和国民各自责任明确的综合有效的防灾规划与灾害管理体制,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灾害防御和应急处理能力,努力将灾害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相似文献   

15.
从大震救援分析国家地震应急预案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祯  王建军  陈虹 《灾害学》2011,(4):139-142
应急预案是应对灾害之本,我国现有地震应急管理体系框架下地震应急预案在巨大地震灾害应对中在可操作性方面存在问题。通过大地震现场救援经验总结,分析国家地震应急预案存在的缺陷,提炼我国地震应急预案中需要进一步明确和细化的内容,提出改进应急预案操作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一般都会伴随着大量人员的遇难,及时妥善处置灾后众多遇难者遗体,是许多国家面临的棘手问题。借鉴我国唐山7.8级地震和汶川8.0级地震中遗体应急处置的经验与教训,从遗体的搜集、存放、运输、消毒、防腐、保存、火化、掩埋等方面,探索遗体处理应急预案的程序与内容,从而提高政府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后大量遗体的应急处置能力,全面保障灾区群众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7.
城市公共安全规划与灾害应急管理的集成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随着城市公共安全理论研究与应用的不断深入,对于安全规划与灾害应急管理的孤立研究已渐露弊端.探讨了研究城市公共安全规划与灾害应急管理的融合模式,剖析了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空间范围与应变管理空间需求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以整合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构建城市公共安全规划,以空间观构建城市应急管理机制的设想.在此基础上,根据有效服务范围和资源量,提出了城市各类防救灾设施的规划标准与建构模式,以建立城市救灾单元区域.  相似文献   

18.
从地震事业经费严重不足、地震事业经费的计划体制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脱节、地震系统内部人财物尚有很大潜力没有挖掘等方面阐述了地震事业单位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对结构调整、领导体制、内部管理体制等方面如何深化改革提出了建议。同时简要介绍了江苏省地震局深化改革的基本思路、做法、初步成效、问题和希望。  相似文献   

19.
我国应急预案体系现状及展望——以上海为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曹羽  温家洪  景垠娜 《灾害学》2010,25(1):112-118
应急预案在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发生时可以起到迅速反应的作用,因此成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重要的一环。我国的应急预案体系已经基本建成,但还存在着预案格式雷同、脱离部门实际、分级体系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不强、不同预案间接洽性不够、预案建设数量质量不够、缺乏后续管理等种种问题。分析了国内应急预案体系的现状,并探讨了对应急预案体系的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20.
我国地震应急指挥技术体系初探   总被引:41,自引:4,他引:37  
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是防震减灾建设的核心内容。”十五”期间,将建设中国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和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其体系结构,关键构成、设计和实现还有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根据所从事的项目建设过程,对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的体系结构进行了阐述,介绍了在此基础上开展的首都圈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工作,并就今后的发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