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2005年第9号台风“麦莎”的横行,增强了人们的防灾意识。但家庭中应常备哪些防灾器材呢?首先听到预警后,一要准备3天左右的方便食品及应急物品,手电筒、半导体收音机、手机和适量现金;二要准备全家3天的饮用水,最好是未曾启封、未过期的瓶装水,简单的时令衣物,御寒用品和生活必需品;三要准备慢性病人常用药,再备一些预防感冒、痢疾的药品和维生素类常用药物;四要准备绳索,以备在困难的路途行动时,相互牵着绳索行走。  相似文献   

2.
以主要自然灾害风险分析为基础,结合承灾环境、建设现状和发展规划,提出唐山市未来防灾减灾总体策略和未来城市发展空间布局结构选取方向和限制性条件,为支撑新的城市空间结构,对唐山市未来应急救援通道和重大防灾工程设施作出规划,为唐山市未来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参考,也为其它城市在编制总体规划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旅游景区灾害的防治关系着景区收入和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如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有效评估景区的防灾备灾、应急处置和救援救助等灾害综合管理能力,是目前我国灾害管理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秦岭华阳古镇景区为研究对象,以暴雨灾害为切入点,以防灾减灾能力科学评价为研究内容,构建了景区暴雨灾害防灾减灾评价三级指标体系;采用相似权法,确定了各级指标权重;通过建立未确知测度模型,定量化评价了景区暴雨灾害防灾减灾能力。得到如下结论:华阳古镇景区2011,2013,2014年的防灾减灾能力分别为较低、中等、较高,其暴雨防灾减灾能力逐年增强,计算结果与实际基本吻合,说明该评价指标体系能较客观地反映景区暴雨灾害防灾减灾能力,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监测预警能力对景区防灾减灾能力的影响程度最大,景区在未来的防灾减灾管理中,应以监测预警作为重点工作。  相似文献   

4.
通过调查受灾民众及未受灾民众对台风等重大灾害性事件的风险认知及预警情况,比较两者的差异,为政府对重大灾害性事件建立预警管理模式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①受灾民众和未受灾民众对重大灾害性事件的风险认知水平低,受灾民众对台风的风险认知明显高于未受灾民众(P<0.01);②两者对提升防灾意识的意愿强烈但对防灾资讯关心程度不够,且受灾民众明显更关心防灾资讯(P<0.01);③两者在通过某项预防措施可以避免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和撤离危险地区的问题上意见基本一致,但未受灾民众对政府辅助撤离更具有依赖性(P<0.01,P<0.05);④受灾民众比未受灾民众更相信科学家对灾害的预警能力(P<0.01),但均对目前的灾害预警系统满意度一般。  相似文献   

5.
对2017年8月8日九寨沟7.0级地震对九寨沟景区的影响进行了梳理,分析了景区防灾减灾存在的三个问题:(1)对景区所面临的高位崩塌地质灾害风险重视不够,治理不彻底;(2)交通布局未充分考虑地质灾害影响,交通安全性不够;(3)景区设计对防灾减灾重视不够,缺乏必要的安全冗余设计。根据这些问题,对景区如何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提出了三条建议:(1)对影响景区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进行全面排查和治理;(2)结合景区本底条件,对景区车行道和栈道进行安全化改造;(3)完善景区地震应急管理体系。这些意见可供九寨沟景区恢复重建工作参考,也可供其它景区的防灾减灾工作借鉴。  相似文献   

6.
高效整合应急能力,开展综合防灾规划是我国地震应急准备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以潜在的灾害情景作为应急准备的目标来开展防灾任务规划,是当前国外在进行综合应急能力建设过程中的最佳策略。基于情景构建的思路给出了一种适合我国应急体制的地震巨灾准备计划框架,该框架将潜在风险具体化为定量的地震灾害情景模型,在分析灾害情景的基础上梳理应急任务、评估应急能力,最终给出应急防御规划和工作建议,这对我国地震应急准备体系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城镇防灾避难场所规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防灾避难场所是城镇灾后应急避难、救援、恢复重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镇平时功能的主要构成部分。首先按照应对灾害的主要类型,将避难场所分为气象型避难场所和地质型避难场所,相对应的为建筑型避难场所与场地型避难场所。继而与城市规划中的用地性质相关联,从防灾避难的角度将城镇用地划分为"靶区""防灾避难据点"与"防灾避难通道"。总结城镇防灾避难空间结构的组成要素、组构原则与组成方式,并以三种模式进行模型化构建。进而概括了城镇防灾避难场所的规划要点、规划内容与技术路线,并以深圳防灾避难场所规划加以佐证。得出了结论:防灾避难场所是城镇整体空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城镇防灾避难空间规划应从城镇整体空间结构出发,合理规划防灾避难场所与防灾避难通道,优化用地功能与规模,提升城镇整体的防灾避难能力。  相似文献   

8.
<正>第三届全国防灾减灾工程学术会议于2015年10月13-15日在深圳隆重召开。大会由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江苏省地震局、《防灾减灾工程学报》编辑部、深圳大学和广州大学联合主办,深圳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广东省滨海土木工程耐久性重点实验室和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相似文献   

9.
面对日益频发的自然灾害挑战,传统防灾减灾方案难以应对,城市亟须采用新的方案,提升防灾减灾的效率及效益。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 NbS)是一种由自然启发和支持,主动进行可持续管理、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方案,已在防灾减灾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潜力。该文梳理了NbS的概念发展、应用原则、实践措施、常见应用领域及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流程等,并对NbS在防灾减灾应用特征进行了概括,同时根据灾前准备、灾中应对、灾后恢复三个阶段对NbS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进展进行了归纳。总结可知:NbS在减灾防灾中的应用是对传统方案的升级,可长期有效地管理自然灾害风险。NbS在灾前工作中的风险管理、风险评估、群体接受度提高、政策制定等措施均可有效提升前期防灾效率;灾中NbS则可进行应灾方案制定、提升基础设施综合效益、提供监测数据为城市防灾规划创建有效思路;灾后NbS通过生态修复、社会恢复、生态系统服务调节、复原力提升等恢复与重建工作,来提升区域适应未来威胁的能力。因此未来需重点关注:(1)如何将NbS纳入政策主流;(2)实时监测、量化效率、效益评估等NbS相关技术提升;(3)N...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研究防灾工程动态投资决策理论和方法的意义进行了阐述;对灾害的定义、灾害的共性、灾害的分类和开展一般性防灾投资决策理论和方法研究的可行性进行了讨论;阐明了防灾工程动态投资决策的概念和特点;提出了防灾工程的抗力、灾损度、灾害的灾害势等概念;提出了防灾工程动态投资决策准则。  相似文献   

11.
《民防苑》2005,(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安全环境,对于集防空防灾任务于一体的民防部门来说,是自身肩负的历史责任所在。从这一职能出发,我们注意抓紧人防应急准备,抓好民防应急抢险,着力构建六大民防体系。一是以人防战备为核心,建立平时用得上、战时抗得住的组织指挥体系人防指挥机构是战时组织指挥防空袭、平时组织防灾救灾的组织保证。首先,为加强对防空防灾工作的领导,闵行  相似文献   

12.
正2016年5月12日是我国第八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国务委员、国家减灾委主任王勇在北京出席"防灾减灾日"活动时强调,要以"减少灾害风险、建设安全城市"为主题,深入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提升全民防灾减灾素养,提高城市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12日下午,王勇在北京参观了地震与建筑科学教育馆,察看了灾害防控与救援准备、应急保障与指挥凋度展示,观摩了灾后人员搜救、安置救助以及京津冀救援力量协同演练。  相似文献   

13.
<正>2015年10月14~15日,第三届全国防灾减灾工程学术会议将在深圳召开。会议由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工程与材料科学部、《防灾减灾工程学报》编辑部、深圳大学和广州大学共同主办,深圳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广东省滨海土木工程耐久性重点实验室和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承办,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广东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中山大学工程学院、中国地震  相似文献   

14.
<正>由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工程与材料科学部、《防灾减灾工程学报》编辑部、深圳大学和广州大学共同主办,深圳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广东省滨海土木工程耐久性重点实验室和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共同承办的"第三届全国防灾减灾工程学术会"将于2015年10月17日-18日在深圳召开。本次会议主题为"未来土木工程结构灾变下的恢复与适应"。具体内容包括:  相似文献   

15.
<正>《防灾减灾工程学报》是由江苏省地震局和中国灾害防御协会联合主办的防灾减灾工程类综合性学术双月刊。主要刊载以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为主的各类灾害的学术研究论文和应用性科研成果,为从事防灾减灾研究的科学工作者、政府、和企事业部门的防灾减灾专业技术人员、大专院校有关专业的  相似文献   

16.
美国是国际上开展以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政策作为防灾减灾手段研究较早的国家之一,美国减灾实践证明土地利用政策的防灾减灾效果十分明显。通过文献梳理、归纳和总结,美国防灾减灾"规划软措施"的经验主要为:①从制度上把防灾减灾作为各级政府的一项日常任务确定下来,并对减灾责任进行明确的划分;②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软措施"在法律法规中得到了确立和强化,重视灾前减灾和防灾规划;③重视地质调查局、规划协会等职能部门的联合防灾机制的建设,确保地质灾害信息有效服务于土地利用防灾政策;④注重GIS、监测、通讯等先进技术的应用,构建地质灾害信息数据库,实现信息共享。文中最后提出了对我国地质灾害防治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7.
<正>《防灾减灾工程学报》是由江苏省地震局和中国灾害防御协会联合主办的防灾减灾工程类综合性学术双月刊。主要刊载以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为主的各类灾害的学术研究论文和应用性科研成果,为从事防灾减灾研究的科学工作者、政府和企事业部门的防灾减灾专业技术人员、大专院校有关专业的师生提供学术交流的园地。  相似文献   

18.
<正>《防灾减灾工程学报》是由江苏省地震局和中国灾害防御协会联合主办的防灾减灾工程类综合性学术双月刊。主要刊载以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为主的各类灾害的学术研究论文和应用性科研成果,为从事防灾减灾研究的科学工作者、政府和企事业部门的防灾减灾专业技术人员、大专院校有关专业的师生提供学术交流的园地。  相似文献   

19.
<正>《防灾减灾工程学报》是由江苏省地震局和中国灾害防御协会联合主办的防灾减灾工程类综合性学术双月刊。主要刊载以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为主的各类灾害的学术研究论文和应用性科研成果,为从事防灾减灾研究的科学工作者、政府和企事业部门的防灾减灾专业技术人员、大专院校有关专业的师生提供学术交流的园地。  相似文献   

20.
<正>《防灾减灾工程学报》是由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和江苏省地震局联合主办的防灾减灾工程类综合性学术季刊。主要刊载以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为主的各类灾害的学术研究论文和应用性科研成果,为从事防灾减灾研究的科学工作者、政府和企事业部门的防灾减灾专业技术人员、大专院校有关专业的师生提供学术交流的园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