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民防苑》2003,(6)
2003年9月19日上午9点10分,随着两发红色响彻在石化四中上空,该校师生和该区公安、消防、卫生等有关部门近400人,在阵阵警报声的警示下,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迅速投入到疏散和保障之中。这是金山区建国以来首次举行的防空人口疏散演练和防空警报试鸣。9点14分,预先警报拉响,敌空袭兵器即将进入  相似文献   

2.
冯德益  林命周 《灾害学》1991,6(2):17-21
本文把模糊线性规划方法引入灾害对策的研究当中。着重讨论了疏散人口和疏散地点间的关系,简单介绍了模糊疏散距离及其初步确定方法。  相似文献   

3.
当地震来临时,快速及时地将人员疏散到安全地带,能大大减少人员伤亡。因此,在地震频发、城市人口不断集中的今天,各城市应事先建设好避震疏散场所。通过对影响避震疏散场所选择的中山市城区地质构造背景与场地条件、以区为单位需安置人口数量、医疗救护点、易燃易爆危险源、避震疏散通道分布等要素的分析,并在野外勘查的基础上,参照关于建设避震疏散场所的规范和标准,对中山市城区避震疏散场所进行了规划。所规划的避震疏散场所安全可靠、布局合理,能够满足中山市城区的应急疏散需要。  相似文献   

4.
唐炉亮  杨雪  刘章  王雪浩  靳晨  董坤 《灾害学》2015,(2):179-185
人们每天都要面对各种造成严重财产和人身安全损失的重大灾害,如何建立灾害条件下中国人口高密度大范围的应急疏散模型,具有重大的意义。该文基于我国灾害条件下高密度人口的集体疏散模式,按照灾害区域的具体情况和人口分布,以道路实时速度和路面损毁程度所决定的道路阻抗性作为评判道路疏散能力的依据,构建从危险区域的多集结点到安全区域的多安置点的多层次应急疏散模型,确定集体疏散人员的疏散路径、人数和车辆,实现在最短的时间内的受灾群众整体最优疏散,并以山东省德州发生地震作为实验区,采用Google Map API和C#搭建多层次应急疏散平台,验证了多层次应急疏散模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高层建筑火灾情况下利用电梯疏散的案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日益增多,高层建筑数量剧增,其所面临的安全疏散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在高层建筑火灾中,楼梯疏散是人们常推荐使用的逃生工具,但是它存在疏散时间长的弊端。高层建筑拥有一定数量的电梯,充分发挥垂直交通的优势,已经成为“9.11”之后国际火灾科学研究的热点。事实上,在过去发生的火灾案例中,已经有许多人员利用电梯来进行安全疏散。选取某高层住宅火灾为研究案例,采用电梯疏散ELVAC模型和楼梯疏散SIMULEX模型,分析了电梯数量、人员分布等对电梯疏散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楼梯和电梯相结合的混合疏散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疏散效率。  相似文献   

6.
火灾下建筑结构抗火性能和人员疏散问题是建筑火灾科学的两个重要研究内容,尽管二者最为关注的目标都与时间有关,即结构耐火时间和疏散时间,但实际对这两个问题的研究基本上是独立进行的。首先对结构抗火性能和人员疏散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总结,从疏散范围和疏散时间两方面讨论了结构抗火性能和人员疏散之间需要满足的关系。基于此,提出了一种适合于性能化结构抗火设计新的极限状态——安全疏散极限状态,将结构抗火性能研究和人员安全疏散结合起来,进而利用时间变量建立极限状态方程,为性能化结构抗火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最后,对未来需要解决的若干关键问题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7.
火灾中人群疏散延迟时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玉敏 《灾害学》2007,22(4):95-99
火灾中人员的疏散时间主要包括疏散前的延迟时间和在通道上的疏散时间。对疏散延迟时间的分布及其对疏散时间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利用Building Exodus软件对实际工程进行了模拟,并得出了一些重要的结论。这些结论对于修正传统疏散时间的工程计算方法、制定合理的人群管理对策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城市避震疏散场所公园绿地面积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前人研究城市绿化和避震疏散场所的都很多,但都是把两者分开来研究。本文把两者结合起来,在研究避震疏散场所的基础上,以尹之潜、李荷提出的震害预测方法和谢礼立归纳的房屋遭遇地震时的破坏情况为基础,以人的需求为本,结合定性和定量2种方法,分别对城市建成区、发展建设区和规划新城区避震疏散公园绿地指标进行研究。按本文提出的避震疏散公园绿地指标规划城市避震疏散场所,既能满足城市避震疏散的目的,又能提高城市绿化率。  相似文献   

9.
《灾害学》2019,(2)
传统的基于动态网络流的区域疏散分析模型,从不同环境因素分析人员疏散速度,并未考虑企业管理漏洞的影响,导致分析结果可信度低的弊端,为此提出企业管理漏洞对矿井灾难人员疏散速度的影响模型。通过感知由企业管理漏洞造成的外部环境参数变化,实现对外部环境参数的读取和实时更新;采用花费时间最少的疏散算法栅格处理矿井网络拓扑图,通过设置灾难人员的方向矢量控制疏散方向,标记灾难人员疏散过程的栅格,生成最少时间疏散路线,实现企业管理漏洞下矿井灾难人员疏散速度的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当矿井因疏于管理而出现烟气时,采用所构建模型后矿下人员从发现危情到开始疏散的反应时间在60 s左右,三组人员全部疏散完成的用时在200 s左右,说明该模型能对灾难人员速度和出口流量进行有效分析。  相似文献   

10.
石化企业地震次生火灾危险性评估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研究了石化企业地震次生火灾起火概率与可燃物危险性分类级别和设备地震破坏级别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石化企业地震次生火灾起火概率的计算方法,并对国内某石化厂厂区的地震次生大灾源进行了危险性分析,评估了在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灾害中地震次生火灾的危险性。同时,提出了防止和减轻地震次生火灾的时策。  相似文献   

11.
《灾害学》2021,(3)
防灾避难场所布局存在着场地规模不足、与居民分布不相协调,各区域人均规模差别较大等问题,在避难人口测算时主要根据常住人口,使测算人口与实际需要避难人口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为保证居民均等避难,提出防灾避难场所规模测算的"时间—空间—规模三维空间面板模型"。在规模测算时,根据人口时空变化规律,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城市人口规模测算,同时依据建筑综合抗灾能力和人均避难场所面积,对各区域不同时段避难人数及不同等级避难场所测算,保证各区域避难场地满足居民需求。"三维空间面板模型"构建不仅为天津市中心城区这种在各行政区均衡数量布局避难场所的城市提供布局优化基础,也为其它城市避难场所布局优化提供避难疏散人口及避难场地规模测算新方法,实现各区域居民避难规模均等性,满足所有居民避难疏散需求。  相似文献   

12.
根据固体力学化学理论 ,提出用化学动力学方法研究岩土破坏及滑坡形成的机理 ,并以成都龙泉紫色土为例研究了在力与水协同作用下易滑土层的力学化学行为。实验表明 ,土长期抗剪强度降低的幅度与溶液的pH值有关 ,土的溶解速度与易溶盐含量有关 ,且溶解曲线略呈“S”型。这初步证明了龙泉紫色土破坏的力学 化学效应及其可能存在的自催化趋势。通过实验了解了力与水协同作用导致土破坏的力学化学规律 ,并将定量求解滑面长期抗剪强度与反应机理研究结合起来 ,为定量评价地下水和应力对岩土破坏机理这一滑坡学关键问题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3.
大型公共场所人员疏散过程及引导作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已建立的大型公共场所人员疏散模型中的疏散速度和疏散时间进行改进,进一步模拟了同一避难场景中的不同人员按照各自的意志分别采取最短距离行为模式、进出一致行为模式和完全从众行为模式的,更接近现实的混合疏散行为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引入了引导人这一要素,通过设置引导人的数量、位置及其影响范围,对疏散过程中的引导作用进行了详细探讨,以期为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从而提高疏散效率的避难对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地铁列车火灾中的人员疏散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激增,地铁行业也随之蓬勃发展,地铁列车已经从城市交通的辅助角色转变成人们生活中的关键需求,因而做好地铁的消防安全工程势在必行。针对列车火灾的人员疏散问题进行了模拟分析,考虑列车车厢内4种人员密度疏散的场景,通过软件模拟分析,将结果与规范计算所得结果进行比对,较为真实可靠地反映了人员密度对疏散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高层住宅建筑火灾疏散安全性及提升其疏散效率的策略,将某一栋26层装配式住宅为研究对象,采用Revit建立其物理实体模型,结合火灾模拟软件(Pyrosim)和疏散仿真软件(Pathfinder)对高层住宅建筑火灾疏散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不同工况下火灾烟气蔓延特性对安全疏散的影响,并探讨电梯协同楼梯疏散策略的可行性与科学性。结果表明:考虑火灾烟气蔓延影响下,晚上高层住宅内人员将在8 min完成疏散,超过了安全疏散允许时间6 min;电梯协同楼梯疏散时,电梯的最佳停靠层为23层,使用电梯人员比例最佳为80%,疏散总时间约为6 min,相较于仅使用楼梯疏散时,疏散效率提升了约15%,表明电梯协同疏散效果提升显著,可为高层住宅应急疏散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正>伴随人口的不断增长,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加之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我国城市自然灾害频发。在新时代背景下,智慧城市已成为我国面对灾情时的应急管理战略。智慧城市在灾后应急疏散过程中,满足了数字化与智能化的发展需求,有利于应急疏散工作的顺利展开。智慧城市应急管理应用主要包括智能服务平台、实时交流机制、数智支持系统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根据固体力学化学理论,提出用化学动力学方法研究岩土破坏及滑坡形成的机理,并以成都龙泉紫色土为例研究了在力与水协同作用下易滑土层的力学化学行为。实验表明,土长期抗剪强度降低的幅度与溶液的pH值有关,土的溶解速度与易溶盐含量有关,且溶解曲线略呈“S”型。这 初步证明了龙泉紫色土破坏的力学-化学效应及其可能存在的自催化趋势。通过实验了解了力与协作作用导致 土破坏的力学化学规律,并将定量求滑面长期抗剪强度与反应机理研究结合起来,为定量评价地下水和应力对岩土破坏机理这一滑坡学关键问题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8.
灾害发生时如何将居民在最短时间内疏散到安全区域,是城市规划和应急管理面临的重要问题。基于大量国内外文献,梳理了人群疏散的研究内容、理论、方法及数学模型,总结了人群疏散时间和效率的影响因素,比较了疏散研究领域各类方法、模型的优劣点以及应用场景。已有的人群疏散研究方法及实证研究成果较多,但在应用尺度上主要聚焦于建筑尺度,与当前城市防灾规划与应急管理存在一定脱节。此外,对于多灾种、次生灾害下的疏散研究未能涉及,在社区尺度疏散研究中未能考虑疏散人群的特异性和灾害的动态影响。未来需进一步探索次生灾害、多灾种下人群疏散研究方法,将人群疏散研究结果应用于防灾规划及规范制定,同时关注特殊人群的应急疏散研究。  相似文献   

19.
包进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23,(2):后插5-后插6
伴随人口的不断增长,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加之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我国城市自然灾害频发.在新时代背景下,智慧城市已成为我国面对灾情时的应急管理战略.智慧城市在灾后应急疏散过程中,满足了数字化与智能化的发展需求,有利于应急疏散工作的顺利展开.智慧城市应急管理应用主要包括智能服务平台、实时交流机制、数智支持系统等方面.相较于传统管理方式,智慧城市融合了 5G、VR、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多项高新技术,在灾后应急疏散领域中,将政府主导管理方向转变成为应急共治管理方向.  相似文献   

20.
建筑物中的人群疏散受到灾场环境、建筑结构以及人员本身等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明确这些因素的影响机理与程度对人群的疏散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借助仿真软件buildingEXODUS,以某地铁车站为例,定量地研究了人员行走速度等参数对人群平均等待时间和人群平均行走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参数对人群疏散的影响存在着差别.即使是相同的参数,在不同类型的建筑中,其影响程度也可能发生变化.在此基础上,明确了出口涌流能力、疏散人数、行走速度和疏散准备时间四个对整体疏散时间影响显著的参数,通过对上述参数的控制,可以提高人群疏散的安全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