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赵丽媛  李北罡  王维 《化工环保》2012,32(2):113-118
以粉煤灰为原料、Na2CO3为助熔剂,采用盐熔融—水浴结晶法制备粉煤灰基吸附剂。探讨了吸附剂的最佳制备条件及其对模拟废水中Cd2+的最佳吸附条件、吸附动力学和吸附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制备吸附剂的最佳工艺条件为m(粉煤灰)∶m(Na2CO3)为1∶2,焙烧温度为450℃;采用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下制备的吸附剂(记作2-450℃-FA吸附剂),在初始Cd2+质量浓度为300 mg/L、初始溶液pH为7.7、振荡时间为120 min的条件下,对模拟废水中Cd2+的去除率为98.0%。2-450℃-FA吸附剂对Cd2+的吸附主要受颗粒内扩散控制,吸附过程可用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方程很好地描述。Ea为77.22 kJ/mol,吸附过程主要为化学吸附。  相似文献   

2.
铁-镁-铝无机复合脱色絮凝剂的制备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铁、镁、铝盐为原料制备出一种高效新型复合絮凝剂(PFMA)。研究了该絮凝剂对染料溶液的脱色效果。试验结果表明,PFMA是一种性能优良的无机高分子絮凝剂,对多种染料溶液均具有很强的脱色效果,其脱色性能优于传统的絮凝剂——聚合氯化铝、聚合硫酸铁和硫酸铝。絮凝机理研究结果表明,PFMA的絮凝既有羟基架桥作用,也有压缩双电层和吸附电中和作用。  相似文献   

3.
以农林废弃物花生壳为原料、氢氧化钾为活化剂、微波为热源,制备了花生壳活性炭。以花生壳活性炭为吸附剂吸附溶液中的U(VI),考察了初始U(VI)质量浓度、活性炭加入量、溶液pH、吸附时间对U(VI)去除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溶液中初始U(VI)质量浓度为30mg/L、活性炭加入量为0.5g/L、溶液pH为5.5、吸附时间为150min的较佳条件下,活性炭对U(VI)的吸附量为56.37mg/g,U(VI)去除率为93.94%。  相似文献   

4.
氯化锌活化法制备甘蔗渣活性炭吸附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氯化锌活化法制备了甘蔗渣活性炭吸附剂,并考察了活化剂氯化锌溶液浓度、活化温度和活化时间对吸附剂吸附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氯化锌活化法制备甘蔗渣活性炭吸附剂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活化温度800℃、氯化锌溶液质量浓度190g/L、活化时间60min。所得甘蔗渣活性炭吸附剂的得率为30.3%,碘吸附值为1070mg/g,亚甲基蓝吸附值(以0.1g吸附剂吸附的亚甲基蓝体积计)为15.0mL,达到了GB/T13803.2—1999《木质净水用活性炭》一级品标准(碘吸附值1000mg/g,亚甲基蓝吸附值9mL)。  相似文献   

5.
Cu~(2+)改性活性炭的制备及其去除废水中CN~-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活性炭为载体负载溶液中的 Cu~(2+),Cu~(2+)改性活性炭对溶液中 CN~-的去除效果较好。Cu~(2+)改性活性炭的最佳制备条件:活性炭加入量为1 g,质量浓度为5 g/L 的 CuSO_4溶液加入量为50 mL,溶液 pH 为4,负载时间为5.0 h。在此最佳条件下活性炭的最大 Cu~(2+)负载量为25.90 mg(以每克活性炭计)。Cu~(2+)改性后活性炭的 CN~-去除率明显提高,由22.10%提高至94.07%。Cu~(2+)改性活性炭吸附CN~-的最佳实验条件:溶液 pH 为12~13,吸附时间为9 h。Cu~(2+)改性活性炭对 CN~-的饱和吸附量为22 mg/g。Mg~(2+),K~+,Ca~(2+),Cl~-,SO_4~(2-),CO_3~(2-),AsO_3~-对 Cu~(2+)改性活性炭的 CN~-去除率基本没有影响。Cu~(2+)改性活性炭的动态吸附实验表明,开始一段时间流出液中 CN~-含量几乎为零,远低于国家排放标准(0.5 mg/L)。  相似文献   

6.
以碳纳米管(CNTs)和海藻酸钠(SA)为主要原料,制备了环境友好型的复合吸附材料——CNTs-SA。采用TEM和FTIR技术对吸附材料进行了表征,并采用静态法考察了溶液pH、吸附时间、原料固液比(m(CNTs)∶V(SA))等因素对CNTs-SA吸附Cr(Ⅲ)的影响。表征结果显示,CNTs-SA表面引入了更多的—COOH和—C O基团,导致其吸附Cr(Ⅲ)的效果较CNTs有了显著的提高。实验结果表明:在室温、初始Cr(Ⅲ)质量浓度4 000 mg/L、CNTs-SA加入量21 mg/mL、溶液pH 5、吸附时间3 h、m(CNTs)∶V(SA)=1.0 mg/mL的条件下,CNTs-SA对Cr(Ⅲ)的吸附量为120 mg/g,Cr(Ⅲ)去除率为61.5%;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适合描述CNTs-SA对Cr(Ⅲ)的吸附行为。  相似文献   

7.
正该专利涉及一种稀土复合硫酸锌铁的制备方法。该稀土复合硫酸锌铁中的钇稀土为氧化钇、氯化钇和硫酸钇中的一种。具体制备方法如下:1)将1~1.5 t质量分数为30%~50%的硫酸亚铁溶液和20~100 kg质量分数为98%的硫酸置于反应釜中,升温至60℃,搅拌反应1 h,降温至40~50℃;2)将  相似文献   

8.
含羧甲基淀粉复合絮凝剂的絮凝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酸性铝盐和碱式铝盐为基本原料,引入羧甲基淀粉,制备新型无机-有机复合高分子絮凝剂(PASC).分别对硅藻土悬浮液和染料溶液进行絮凝实验,并与传统絮凝剂聚合氯化铝(PAC)进行对比实验.对于不同初始浊度的硅藻土悬浮液,当剩余浊度达1 NTU时,PASC加入量较PAC分别减少57.56%~75.31%.PASC加入量为12 mg/L时,分散橙染料溶液色度去除率达98.14%;PASC加入量为18 mg/L时,活性红染料溶液色度去除率达81.18%.  相似文献   

9.
聚硅酸铝铁絮凝剂的制备及其在印染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粉煤灰为主要原料制备了聚硅酸铝铁絮凝剂。通过L16(45)正交实验得出粉煤灰中Al3+和Fe3+的最佳浸取实验条件为焙烧温度900℃,m(Na2CO3)∶m(粉煤灰)=0.10,浸取温度为70℃,盐酸质量分数20%,浸取时间为2.0h。通过L9(34)正交实验得出聚硅酸铝铁的最佳制备条件为n(聚硅酸)∶n(Al3+)=1∶0.5,n(聚硅酸)∶n(Fe3+)=1∶0.5,浸出液pH为5.0,熟化温度为60℃。利用制得的聚硅酸铝铁絮凝剂对200mL模拟印染废水进行处理,在絮凝剂加入量为4mL时絮凝效果最好,透光率超过70%。  相似文献   

10.
在固定床反应器上研究污泥炭吸附剂对气态汞(Hg0(g))的吸附特性,并对其吸附机理进行探讨。实验结果表明:污泥炭吸附剂对Hg0(g)的吸附容量随着吸附温度的升高、气体流量的增大而降低,随着Hg0(g)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在吸附温度为130℃、Hg0(g)质量浓度为65.2μg/m3、气体流量为1 L/min时,污泥炭吸附剂对Hg0(g)的吸附容量达到81.8μg/g,优于选定的商品活性炭。污泥炭吸附剂对Hg0(g)的吸附机理主要包括物理吸附、化学吸附、化学反应以及三者相结合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11.
稀土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综述了国内稀土金属在废水处理中的最新应用进展,总结了稀土复合吸附剂的制备方法及其在含磷、氨氮、砷、氟、铬、镉等废水处理中的效果,讨论了稀土复合混凝剂和稀土催化剂在染料、助剂、化工等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中的应用,为找到高效环保的处理工业废水的方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硝酸改性活性炭的制备及其对Cr(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丁春生  贡飞  陈姗  彭芳 《化工环保》2013,33(4):344-348
利用硝酸对颗粒活性炭进行改性,处理含铬废水,并考察了吸附时间、溶液pH、吸附剂加入量对改性活性炭吸附Cr(Ⅵ)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经过硝酸氧化改性的活性炭比表面积有所增加,官能团总量增加明显;吸附剂对Cr(Ⅵ)的去除率随振荡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对于质量浓度为10mg/L的100mLCr(Ⅵ)溶液,当溶液pH为中性,30%(体积分数)硝酸改性的颗粒活性炭的加入量为0.4g,其对Cr(Ⅵ)的最大去除率为98%。  相似文献   

13.
杨秀菊  蒲云平  倪良 《化工环保》2012,32(2):185-188
通过简单的水溶液聚合法成功合成了聚丙烯酸钠-硅溶胶复合吸附剂,并对其进行了SEM和热重分析,研究了吸附条件对该吸附剂对阳离子金黄染料吸附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硅溶胶质量分数为20%、初始染料质量浓度为60 mg/L、初始溶液pH为7、反应温度为298 K时,聚丙烯酸钠-硅溶胶复合吸附剂对阳离子金黄染料的吸附量为64.64 mg/g。由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获得的活化能(Ea=2.617 kJ/mol)表明,聚丙烯酸钠-硅溶胶复合材料对阳离子金黄的吸附属于物理吸附,低温有利于吸附。  相似文献   

14.
污泥活性炭的制备及其对溶液中Cr6+的吸附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以城市污水厂剩余污泥为原料,采用ZnCl2作活化剂,热解制备污泥活性炭。实验结果表明,制备污泥活性炭的最佳条件热解温度为550℃,ZnCl2溶液浓度为3mol/L,ZnCl2溶液体积与污泥质量比(mL/g)为2.5:1,热解时间为25min。用所制备的污泥活性炭吸附溶液中的Cr6+最佳吸附条件为:吸附时间90min,Cr6+初始质量浓度50mg/L,污泥活性炭加入量0.2g,溶液pH2,在此条件下,Cr6+去除率达99.9%。污泥活性炭对溶液中Cr6+的吸附等温线属于I型,等温吸附方程可用Langmuir模型和Freundlich模型来拟合。  相似文献   

15.
以硅酸钠、硫酸铝、氯化铁、海藻酸钠(SA)为原料制备了聚硅酸铝铁-海藻酸钠(PSAFe-SA)絮凝剂,并采用SEM、FTIR、XRD、TGA技术进行了表征,分析了影响PSAFe-SA絮凝沉降效果的主要因素,并考察了该絮凝剂对松花江水样的处理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在制备聚硅酸的pH为3.0、n(Al+Fe)∶n(Si)为1.0、n(Al)∶n(Fe)为4.0、m(SA)∶m(Si)为0.04的条件下,所制备的PSAFe-SA絮凝剂性能最好;在水样pH为6.0、PSAFe-SA投加量为28 mg/L、沉降时间为20 min的最佳絮凝条件下,松花江水样的浊度去除率为94.50%。  相似文献   

16.
微波改性锆-铝柱撑膨润土对水中Cr(Ⅵ)的吸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膨润土为原料,通过微波辐射加热法制备锆-铝柱撑膨润土(MZAPB)吸附剂,研究了 MZAPB 加入量、溶液 pH、吸附时间、温度等因素对 Cr(Ⅵ)吸附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溶液初始 Cr(Ⅵ)质量浓度为 25mg/L、MZAPB 加入量为 10 g/L、溶液 pH 为 5.6、吸附温度 25℃、吸附时间为 6...  相似文献   

17.
生物炭对铅离子的吸附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废弃松木屑为原料,采用控制热分解法制备了生物炭。运用BET和FTIR等技术对生物炭进行了表征,考察了生物炭对铅离子的吸附效果,并探讨了吸附机理。表征结果显示,700℃氨气处理的生物炭,其比表面积和总孔体积显著增大。实验结果表明:生物炭对铅离子的吸附效果优于普通活性炭,且以700℃氨气处理的生物炭为最佳;随溶液pH的升高生物炭对铅离子的去除率增大,当pH为4~6时去除效果较好;在溶液pH为6、初始铅离子质量浓度为50 mg/L、吸附剂加入量为1 g/L、吸附时间为6 h的条件下,700℃氨气处理的生物炭对铅离子的去除率达99%以上;700℃氨气处理的生物炭的Langmuir吸附常数和Freundlich吸附常数远大于普通活性炭和其他工艺的生物炭;铅离子在生物炭上的吸附过程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18.
缪海超  羌宁  刘涛  何娇  曹翌奇 《化工环保》2019,39(2):122-128
活性炭类吸附剂可以有效地缓冲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浓度负荷波动。综述了活性炭对非稳态VOCs吸附缓冲的作用原理及类型,从吸附剂、吸附质、进气性质和设备及操作条件等方面讨论了影响吸附缓冲性能的因素,并对今后该领域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指出:应当进一步研究吸附剂和吸附质的交互作用、波动负荷的影响以及VOCs在活性炭中的迁移扩散现象;同时,通过深层次的实验测试和模型模拟为反应器的设计和操作参数的估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9.
采用水热合成的方法制备了高比表面积介孔α-FeOOH吸附剂,并探究其对水中Sb(Ⅴ)的去除效果。采用XRD、SEM、ATR-FTIR等方法对吸附剂进行了表征。考察了吸附剂投加量、溶液pH对Sb(Ⅴ)去除效果的影响,以及Sb(Ⅴ)吸附过程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特性。表征结果显示:介孔α-FeOOH具有棒状结构,长度大约为50~100 nm,最可几孔径为20 nm,比表面积为137.6 m2/g。实验结果表明,当初始Sb(Ⅴ)质量浓度为10 mg/L、pH为7、介孔α-FeOOH投加量为0.25 g/L、吸附时间为2 h、吸附温度为25℃时,Sb(Ⅴ)去除率可达100%;pH为4~7时,Sb(Ⅴ)去除率受pH的影响较弱;Sb(Ⅴ)吸附过程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及Langmuir吸附模型。  相似文献   

20.
以天然可生物降解的壳聚糖和硬脂酸为原料,通过壳聚糖2位氨基与硬脂酸的羧基相互作用,引入疏水烷基链,制备了疏水的壳聚糖-硬脂酸复合吸附剂(简称复合吸附剂),采用傅立叶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对复合吸附剂的结构进行表征,并考察了复合吸附剂对油的回收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壳聚糖和硬脂酸以离子形式结合得到复合吸附剂;当硬脂酸与壳聚糖质量比为0.7时,硬脂酸的结合量最大;复合吸附剂对油的吸附量、保油率、脱附率的顺序分别为花生油(14.93 g/g)>甲基硅油(10.71 g/g)>液体石蜡(9.37 g/g),花生油(94.51%)>液体石蜡(90.74%)>甲基硅油(78.69%),花生油(95.62%)>液体石蜡(93.27%)>甲基硅油(90.7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