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能源部门是CO2排放的主要来源,1990-2005年,电力和热力是能源部门CO2排放的主要排放源,其次是交通运输业.从2005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非OECD国家主要地区的能源部门各排放源对人均CO2排放的贡献率的情况看,北美OECD地区是电力和热力人均CO2排放量最高的地区,其他各排放源不同程度地高出世界平均水平;整体上,非OECD国家主要地区的能源部门各排放源对人均CO2排放的贡献率差异较大,各地区的经济结构、能源结构和生活水平影响能源部门各排放源对人均CO2排放的贡献率.从2005年主要国家的能源部门各排放源对人均CO2排放的贡献率的情况看,除印度外,电力和热力是大多数国家能源部门的CO2主要排放源.中国的电力和热力对能源部门人均CO2排放的贡献率最大.各国对能源部门人均CO2排放的贡献率的次排放源情况相差较大,美国和欧盟(27)主要是交通运输业等服务型产业,中国主要是制造业和建筑业等第二产业,其他国家的次排放源分布相对均衡.  相似文献   

2.
根据中提供的碳排放计量方法,计算了四川省1999-2008年能源消费的CO2排放量、CO2排放强度以及能源消费各部门的CO2排放量,并根据结果分析了影响CO2排放量变化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1999-2008年,四川省能源消费CO2排放量总体呈上升趋势;CO2排放量受能源消费...  相似文献   

3.
采用部门分析法预测基准能源情景(BES)、政策能源情景(PES)和强化政策能源情景(SPES)下中国大陆地区2015、2020年的能源消费需求,结合分部门、分燃料的SO2、NOX排放因子,以及污染控制措施加强导致的排放因子变化,建立2015、2020年SO2、NOX排放清单。结果表明,2015、2020年BES、PES、SPES下SO2、NOX排放量依次减小;在加强污染控制措施的背景下,2020年相比于2015年各情景的SO2、NOX排放量均下降;SO2、NOX排放量在经济部门的分布极不平衡,其中供电、工业部门对SO2、NOX排放量的贡献最大,两部门对SO2排放量的贡献率在80%以上,对NOX排放量的贡献率接近60%,是污染控制的关键部门。  相似文献   

4.
中国工业二氧化硫排放趋势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2001-2009年中国工业的经济与环境数据,分析工业二氧化硫的排放趋势,采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LMDI)法将影响工业二氧化硫排放的因素进行分解,分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技术效应和治理效应4个子效应,并对比了各子效应间的影响程度和变化情况.根据二氧化硫的产生与排放量,选择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以及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作为二氧化硫排放重点行业并进行深入分析,并指出目前工业二氧化硫减排的主要方向与障碍.  相似文献   

5.
中国居民生活能源消费CO2排放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居民生活对能源的需求或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研究逐渐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热点.但已有的研究对中国居民生活能源消费CO2排放的长期动态变化特征缺少较为深入的分析,并且在探讨CO2排放变化的影响因素时过于宽泛,没有深入探讨每个具体影响因素长期的动态变化规律.根据《IPCC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2006》,研究了1991-2009年中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生活能源消费CO2排放的变化趋势,并且利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定量研究了居民生活能源消费CO2排放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深入剖析了每个影响因素长期的动态变化规律.最后,提出了居民生活能源消费CO2减排措施.  相似文献   

6.
山西省是中国重要的重工业能源基地,温室气体排放量位居中国前列,减排压力巨大。采用《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的修正性方法,测算并分析了近年来山西省能源消费的CO2排放情况,并以山西省CO2排放大户——火电行业为例,构建长期能源替代规划系统(LEAP)模型,研究了火电行业实施CO2减排的技术措施。结果表明:(1)2001—2011年,山西省CO2排放呈现出持续快速增长态势,在中国占比较大;(2)能源消费构成不合理与产业结构不均衡是山西省CO2低排放缺陷正在快速加剧的主要原因;(3)火电行业短期内较有效的减排措施主要为提高管理水平以及传统火电机组改造扩容,从中长期看,则更多需要依靠技术进步。同时,针对山西省CO2排放特点提出了相关的应对措施与建议,以期为有关部门制定山西省低碳经济发展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基于上海市能源与电力统计数据,参考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及国内发电企业污染物排放相关研究报告,设定不同发电方式的装机比例,分析核算不同装机比例下SO2、NOX以及CO2的排放量与减排量。结果表明,装机比例提升10.0%,相比煤电装机,天然气装机的SO2、NOX及CO2的排放量分别降低90.2%、91.3%与99.9%,减排效果显著。新能源装机比例由5.0%提升至10.0%,SO2、NOX及CO2分别削减3.0×103、3.8×103、3.6×107 t。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中国钢铁产品出口隐含的环境影响,核算了钢铁产品出口隐含的工业SO2、CO2、废水排放量和能源消耗量,并分析了产生环境影响的主要贡献因素.分析表明,钢铁产品出口隐含的环境影响巨大,且呈增长趋势,其中出口规模是环境影响大的主要原因,技术清洁程度对降低环境影响有积极作用但尚未充分发挥,出口产品结构调整对降低环境影响不显著,出口产品结构调整对出口单位价值量隐含的环境影响显著.在此基础上,对既有的相关政策进行评述,并建议提高钢铁行业排放和能源消耗标准以促进钢铁行业的绿色贸易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广东省火电行业的SO2排放量占重点工业企业SO2排放量的70%.随对电力能源的需求越大,广东省的SO2排放控制面临的压力就越大.介绍了广东省火电行业SO2排放和能源消耗情况的现状,重点分析了广东省火电行业SO2排放控制的政策、措施,针对目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通过现场调研结合物料衡算法、排放因子法,建立了2015年乌鲁木齐市固定燃烧点源大气污染物CO、NO_x、SO_2和PM_(2.5)排放清单。结果表明,2015年乌鲁木齐市CO、NO_x、SO_2、PM_(2.5)的排放量分别为4.41×10~4、6.20×10~4、4.61×10~4、1.57×10~4t;从排放污染物的行业来看,采矿与制造业对4种污染物排放的贡献最大,其对CO、NO_x、SO_2、PM_(2.5)排放的贡献率分别为49.02%、42.17%、48.40%、78.55%。从地区分布来看,米东区污染物排放量最大,其对CO、NO_x、SO_2、PM_(2.5)排放的贡献率分别为46.99%、45.90%、51.69%、29.68%。从排放时间来看,供暖季污染物的排放量明显高于非供暖季,白天的污染物排放量高于夜晚。采用蒙特卡罗统计法分析预测的污染物排放量与排放清单计算结果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11.
城市污水污泥处置方式的温室气体排放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我国现在主流的城市污水污泥处置方法:填埋,焚烧,堆肥。用IPCC中推荐的方法和缺省值,对处置过程中产生的温室气体的直接排放、间接排放和替代排放做了计算和分析。填埋过程计算排放的温室气体有CH4,焚烧过程计算排放的有温室气体CO2和N2O,堆肥过程计算的排放的有温室气体CO2和N2O,最终比较的结果都折算成CO2的排放。结果表明,污泥填埋、焚烧、堆肥所产生的CO2的净排放量分别为695.847 kg CO2/t、443.643 kg CO2/t、511.817 kgCO2/t。由于考虑了堆肥以后的有机肥利用,从减排以及污泥资源化的角度分析,得出堆肥是相对好的污泥处置方式。  相似文献   

12.
以2005—2015年为研究期,借助投入产出模型和结构路径分析方法,分析中国产业部门间碳排放的传导机制,厘清产业部门碳排放的分布特征,解析关键传递路径及其动态变化。分析表明:(1)多数产业部门的引致碳排放强度远高于其直接碳排放强度,产业部门间碳转移是产业部门碳排放的主要组成部分。(2)电力、热力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等能源型产业碳排放的主导层级在第0层;建筑业、服务业等中间投入产品较多的产业碳排放主导层级在第1、2层。(3)固定资本形成→建筑业→(相关产业部门)是最主要的关键路径传递类型,2010、2015年城镇居民消费→(相关产业部门)逐渐上升为第二大关键路径传递类型。(4)未来应加大能源供应端的节能减排控制力度;应利用产业部门碳排放分布的差异化特征制定不同的针对性措施;以关键产业链条为抓手,针对上下游各产业部门进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3.
天津市拥有中国重要老工业基地和低碳城市试点的“双重身份”,当前面临城市化工业化阶段的能源刚性需求巨大和减排压力日渐增大的双重压力,因此制定适宜天津市现阶段发展特征的碳排放政策追在眉睫.采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推荐的碳排放核算方法对天津市2001-2010年的CO2排放进行了估算,结合低碳城市试点指标剖析了天津市面临的减排困境;为找出解决办法,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天津市碳排放的驱动因素进行了识别.结果表明,能源消耗总量、人口指标、经济增长速度和产业结构指标等是CO2排放的关键因素,并由此得出结论,天津市碳减排的工作重心应集中于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利用结构、提高能效、倡导低碳消费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识别能源结构调整对CO2排放的定量影响可以为评估国家相关温室气体控制政策提供数理工具。首先基于中国的实际能源结构,对不同能源的标准煤CO2排放系数进行了测算和适用范围界定,在此基础上,定量分析了中国"十一五"期间能源结构调整对CO2排放的影响,指出了中国节能措施和能源结构调整措施对CO2排放影响的贡献率。通过对能源结构调整与CO2排放的敏感性定量测算,可知非化石能源替代煤炭具有最佳的CO2排放降低效益。在定量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能源结构的降低CO2排放的针对性措施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煤田自燃中的CO2排放是碳排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煤火区CO2排放的观测研究有助于准确估算煤炭烧失量和温室气体排放量。以空气动力学理论为基础,开发了针对CO2排放监测的环境数据实时采集系统,用于采集CO2浓度以及不同高度的气温和风速等环境参数,最终估算CO2排放通量。所研制的系统在内蒙古典型煤火裂隙区现场进行了实验观测。结果表明,在煤火裂隙区CO2排放通量观测研究中,根据通量估算模型开发的低成本移动式在线观测装置具有同时采集多种环境参数的特性,工作稳定,结果合理,弥补了目前观测方法和设备中的不足,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沈阳市固定燃烧源挥发性有机化合物2007年排放清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与.OH的反应是对流层臭氧形成的重要化学过程,是导致城市光化学烟雾的根本原因。为建立沈阳市固定燃烧源VOCs排放清单,选取了电力热力行业、钢铁行业和秸秆燃烧3个主要排放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007年,沈阳市固定燃烧源VOCs排放总量为8 544.539 t,其中排放量最大的是秸秆燃烧,为6 317.115 t;其次是电力热力行业,为2 225.780 t;最小的是钢铁行业,为1.644 t。(2)沈阳市各区县固定燃烧源VOCs排放量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新民市、法库县、东陵区、康平县、辽中县、于洪区、苏家屯区、大东区、沈北新区、铁西区、沈河区、皇姑区、和平区;VOCs排放强度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大东区、沈河区、铁西区、东陵区、皇姑区、和平区、于洪区、苏家屯区、法库县、康平县、辽中县、沈北新区、新民市。  相似文献   

17.
为科学指导广东省进一步开展大气污染综合防治,运用统计分析和空气质量模拟方法,分析广东省实现各城市PM_(2.5)浓度全面达标的污染物减排需求,尤其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结合各行业的污染物排放强度,识别广东省加强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工作需要关注的重点行业领域,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结果表明,仅依靠既定的末端治理和能源、交通结构调整措施无法实现2020年广东省各城市PM_(2.5)浓度全面达标的目标,产业结构调整在SO_2、NO_x、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减排中至少需发挥11%~19%的减排贡献作用,重点应针对区域内的非金属矿物制品、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造纸、纺织印染、化学纤维制造等行业进行调控,主动淘汰落后产能。  相似文献   

18.
中国火电行业CO2排放特征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收集了2007年中国火电行业的燃料消耗数据,利用<2006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中提供的CO2缺省排放因子,估算了中国火电行业的CO2排放量,分析了火电行业的CO2排放特征.结果表明,煤电机组发电的CO2排放量最高,占火电行业CO2排放总量的93.2%,燃气、燃油机组发电的CO2排放量仅占6.8%.煤电机组构成中,亚临界机组发电的CO2排放量最高,其次为超临界机组,两者的CO2排放量占火电机组发电CO2排放总量的28.4%;超高压、高温高压和中温中压机组发电的CO2排放量共计占21.6%.从区域分布来看,山东省、江苏省、内蒙古自治区、河南省、山西省、河北省、浙江省、广东省、辽宁省、安徽省的火电行业CO2排放量占中国火电行业CO2排放总量的66.00%,这与火电机组的区域分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罗红成  廖琪  容誉 《环境污染与防治》2022,44(2):266-271,277
以2015年为基准年,基于拓展的STIRPAT模型预测2025年湖北省能源消费CO2和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通过设置基准(记为BAU)情景、低碳(记为LC)情景和强化低碳(记为ELC)情景3种控制情景,测算CO2和主要大气污染物的减排量,并运用污染物减排量交叉弹性法评价了CO2减排对主要大气污染物的协同效应.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20.
对青岛市重点工业行业橡胶制造业、塑料制造业、化学品制造业、涂料制造业、石油加工业、金属制品业、制鞋业、包装印刷业、铁路船舶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浓度开展了调研,探讨了其对二次污染物O3和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的贡献,并评价了非致癌风险。结果表明,青岛市各重点工业行业排放VOCs浓度总体较低,石油加工业和化学品制造业VOCs排放浓度占比较大,而金属制品业、铁路船舶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等行业排放的废气VOCs对二次污染物生成的贡献较高。化学品制造业、包装印刷业和汽车制造业排放的废气VOCs的非致癌风险总和略超过了风险阈值1,主要是由芳香烃类引起的,普通人群不会直接接触工业行业排放的废气,基本处于安全水平,一线工人可能存在一定潜在危害,应加强防护。对工业企业进行VOCs治理,除控制排放总量外,更应该针对行业类型、VOCs来源及组分进行有的放矢的管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