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由地震引发的日本福岛核事故给环境和公众造成长久而深远的影响,引发人们对核能安全性及核损害赔偿问题的广泛关注.然而,中国现行的核损害赔偿制度存在缺陷,核损害赔偿的立法与相关制度规定较国际核电大国和国际组织有一定的差距,亟需建立完善的核损害赔偿法律、制度和运作体系.阐述了核损害赔偿制度的重要性,介绍了国内外核事故损害赔偿制度的现状和特点,针对中国核事故损害赔偿制度、体系建设等方面存在的缺陷提出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2.
论述了日本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探讨了大气污染防治立法及水污染防治立法的发展过程.系统分析了日本大气和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并介绍了最新日本国家统一排放标准.日本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制订及其实施制度值得中国借鉴.污染物排放标准制订应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中国氮氧化物污染严重,应纳入总量控制.为了保证污染物排放标准的顺利实施,中国应完善法律制度;运用已有的行政体制落实各级环保部门的职责,完善监督制度;提高国民的环保意识,逐步实现全民参与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3.
环境侵权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而出现的新型侵权行为之一。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环境污染侵权现象及其救济已成为中国的一大社会问题。中国目前尚缺乏对环境侵权救济法律制度的全面深入研究,有关立法也不完善,而西方发达国家有关环境侵权救济法的理论和实践已经较为成熟。拟借鉴西方国家的环境侵权救济法律制度,并立足中国国情,提出了完善中国环境侵权救济法律制度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4.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修订后的《环境保护法》,是中国环境法治建设的重要成就。新《环境保护法》与原《环境保护法》相比具有诸多亮点,如体现和贯彻了"保护优先"的理念,规定了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和风险评估制度,明确了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规定了按日处罚制度。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新《环境保护法》仍属管理法而非权利法、没有触及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制、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缺乏合理协调、立法技术不够完善等。今后《环境保护法》的发展应注重从管理法向权利法转变、强化地方监管和建立区域性监管、协调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5.
中国环境污染损害事件呈现高发、频发的态势,公众健康权益受到较大威胁。中国政府历来重视环境与健康工作,已采取诸多措施并取得显著成效,但环境与健康法律制度面临较多困境。因此,需进一步完善环境与健康法律制度,其关键点在于树立并践行健康权理念,具体包括:将健康权写入《宪法》,加强环境与健康立法,建立环境与健康标准体系,构建公众环境与健康素养教育制度,完善环境健康损害赔偿制度,形成有效的环境健康监管协作机制等措施,从而切实保障公众的健康权益。  相似文献   

6.
中国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流域生态现状,指出了流域生态危机的严重性和完善流域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迫切性,叙述了流域生态补偿制度建立的理论基础(即生态资本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和外部效应理论),在对中国现有流域生态补偿政策和法律规定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中国现有流域生态补偿法律制度存在的缺陷,从流域生态补偿金、补偿对象、补偿标准和补偿方式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论生态文明目标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发展方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历经30年之完善发展,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之法律制度."生态文明"的提出,为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确立了更高的发展目标.在总结分析环境影响评价对控制污染和保护生态作用的基础上,指出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立法、执法以及决策方面的不足.并借鉴国外经验.提出生态文明目标下改革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构想.从创新环境影响评价法律体系、改革环境执法体制以及提高政府决策执行能力的角度,阐述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未来应考虑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政策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中日大气污染控制法规比较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面对日益严重的大气污染状况,中国曾多次修订大气污染控制法规以更好地控制各种大气污染物的排放.修订主要是借鉴国外先进有效的大气污染物控制方法,再结合中国实际排放情况来确定更合理有效的控制法规.中国的人文法律、工业发展阶段和日本较相似,且日本的大气污染控制法规在可操作性、执行力度等细微处很完善.而中国的立法由于起步较晚,加之传统立法宜粗不宜细的影响,使其执行效率明显不足.中日两国大气污染控制法规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总量控制制度、监督管理处罚制度、公众参与制度,通过这3个方面的具体比较,找到可供中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9.
面对生态文明,加强环境法制建设是一个十分紧迫和重要的研究课题.根据生态文明的具体内容和实现要求,面向生态文明的环境法制建设基本途径是:(1)以生态文明为终极目标和理想图景确定环境法的法律目的;(2)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内容和实践需要构建环境法律体系;(3)把生态文明的精神理念转化为环境法律原则,以此指导具体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0.
为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巴黎协定》,国际社会纷纷做出碳减排相关承诺,设立碳中和目标.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过设立或修订气候变化法律,将碳中和目标明确为硬约束.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愿景任务艰巨,通过梳理典型国家和地区碳中和相关立法,分析国际碳中和立法的要点,针对国内现状需求,提出适合中国制定应对气候变化法律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大学环境教育与环境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中国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大学传授学生知识、确立学生观念的特殊地位说明了在高校进行环境教育的必要性。环境教育是让学生了解人类生活和文明发展历程中的环境状况和问题,思考环境保护的意义和价值,进而确立环境观念。提出了建设环境友好型大学。建议在高校中建立讲座、选修、必修三位一体的环境教育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对气候变化与环境生态系统现状进行了广泛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学者的研究,对近五年我国环境生态系统的演变趋势作了系统的回顾,并提出了保护我国生态系统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华北山区位于华北平原与陕甘黄土高原以及内蒙古高原之间,是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之一。它又是我国华北平原、京津唐等大城市工农业和生活用水的主要源地,生态环境类型复杂多样,但由于人类活动频繁,自然植被破坏严重,生态系统结构紊乱,功能脆弱,自身恢复能力较弱。积极开展华北山区的环境综合整治与生态建设不仅对解决当地人民的生活和生存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我国华北地区经济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详细分析了华北山区的生态系统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在该区环境综合整治与生态建设的具体措施和途径。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生态文明市的内涵和特征,确立生态文明市建设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建立了生态文明市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并对生态文明市的建设提出了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15.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in China,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s been damaged, especially the air quality,...  相似文献   

16.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TGRA) has complex geological conditions and a fragil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hree Gorges...  相似文献   

17.
朱亚新 《污染防治技术》2005,18(4):46-47,55
结合地区经济、社会的状况和特殊的地理位置,分析了环境保护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系统阐述了建设生态滨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 With sustained economic development, China’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fragile and the problem of haze pollution is...  相似文献   

19.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 More and more emphasis is placed on the common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China’s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one of the...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focuses on appropriation of natural capital through construction of buildings.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the Costanza natural capital concepts are applied. The environmental consequences of human settlement are currently of great concern, and a need is felt to reduce the impact of building on the environment. The embodied energy of building materials and the "land area" required to sustain their production are considered to evaluate the demand on nature of this activity.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s of 2 typical Italian buildings are compared. The paper also focuses on how to reduce the natural capital appropriation of building construction by means of environmentally inexpensive materials, renewable energy resources, and optimization of the use of bioproductive land by construction of multistoried buildings. Finally, to allocate an environmental load of buildings, an economic evaluation of natural capital appropriation through building construction is propo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