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利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对1998—2013年中国31个省区工业烟粉尘排放总量与人均排放量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工业烟粉尘排放逐年下降并存在"下降—平稳—下降—平稳"4个明显的阶段;高排放区和高人均排放量区逐渐减少;LISA集聚地图显示,西南地区烟粉尘排放控制情况良好,新疆是未来排放控制的重点。(2)工业烟粉尘人均排放量的重心总体向西北方向转移,其变化在时间上与区域间产业转移和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3)建议在规划下一步的工业烟粉尘的减排路径和减排任务时,将内蒙古、黑龙江纳入减排的重点区域,同时考虑将青海、云南作为潜在的重点区域纳入规划当中。  相似文献   

2.
以2010年中国24个涉工业源氨氮排放的行业为基础,运用投入产出模型,分析了工业源氨氮排放的行业转移情况。研究发现,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工业,纺织业,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等节能减排重点监管行业替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高端制造业承担了较多的排放责任。氨氮排放表现出从下游行业群向上游行业群转移的趋势。建议"十三五"期间,要统筹考虑全国总量控制目标和各行业减排目标以及区域产业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3.
基于环境和经济统计数据,分析了山东省重点工业行业废水中石油类污染物的排放特征,并通过情景分析对2020年该省重点行业的石油类污染物减排潜力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2006—2012年山东省石油类污染物排放的行业结构特征明显,包括石化行业在内的7个重点行业的排放量占该省排放总量的85%以上;从年际变化来看,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和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的排放量所占比例出现明显的下降,由2006年的约48%下降至2012年的20%左右;而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的排放量所占比例明显上升,由2006年的0.18%迅速增加到2012年的23.69%,成为山东省工业废水石油类污染物排放的主要行业;在设计的高标准方案下,2020年石油类污染物的排放量预计为485.31t,比2012年降低了8%,其中石化行业的石油类污染物减排潜力最大,与基准情景相比,2020年在高标准方案下石油类污染物的削减量约达1 006t,约占减排总量的55%。  相似文献   

4.
通过实地调查和统计获得区县尺度排放源活动水平数据,采用物料衡算法和排放因子法,估算三明市2015年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选取经纬度坐标、路网、土地类型和人口等数据作为权重因子,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建立1km×1km高精度网格,分析各类排放源污染排放的数值和空间特征。结果显示,2015年三明市SO_2、NO_x、挥发性有机物(VOCs)、PM_(10)、PM_(2.5)和NH_3的排放总量分别为5.22×10~4、5.80×10~4、1.88×10~5、7.92×10~4、3.23×10~4、2.26×10~4 t。污染贡献方面:工业源是SO_2的排放主要来源;NO_x的主要排放源为工业源和移动源;天然源对VOCs排放有显著贡献;工业源和扬尘源是PM_(10)和PM_(2.5)的主要贡献源;NH_3排放主要来自农业源。空间分布方面:SO_2、NO_x、PM_(2.5)和PM_(10)的排放主要集中在城镇化程度高的永安市和梅列区,VOCs与NH_3排放则与植被分布和农业生产水平密切相关。与2007年和2009年三明市的排放清单对比,发现工业排放控制政策及秸秆禁烧令的实施对PM_(2.5)、PM_(10)和VOCs的减排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5.
中国重点污染源总磷、总氮排放状况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氮、磷污染较为突出,然而氮、磷排放负荷底数不清,尤其是对具有监管优势的工业源和城镇生活源研究不足。利用《中国环境统计公报》数据和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数据,对中国重点污染源的总磷、总氮排放状况分析得出:农业源是总磷、总氮的主要排放源;污水处理厂、工业企业的总磷、总氮排放浓度基本持平,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总磷排放浓度较高;工业源中化工、农副食品加工等大类行业总磷、总氮排放量较大,淀粉制造等小类行业总磷、总氮排放量也较大;中国总磷、总氮排放主要集中在中东部地区。  相似文献   

6.
2012年,中国颁布了《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 4287—2012),新增了可吸附有机卤化物(AOX)的排放限值。在浙江省内选取了化纤布料、印染加工、棉麻纺织品、针织布料和丝绢纺织品生产及加工5类主流的纺织染整企业,对废水中的AOX浓度、来源和去向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5类企业外排废水AOX的质量浓度为0.606~5.402mg/L,均低于GB 4287—2012的AOX限值(12mg/L),其主要来源为生产过程中的染色工序。虽然废水中AOX已达标排放,然而大量有机卤化物却富集于剩余污泥中。好氧池剩余污泥中已吸附有机卤化物(AOX-S18)质量浓度为462.2~2 146.6mg/kg,印染加工、棉麻纺织品和针织布料生产及加工企业剩余污泥中AOX-S18均超过欧洲委员会(CEC)规定(500mg/kg),其中印染加工企业的最高浓度是CEC标准的4倍多。剩余污泥中的有机卤化物污染是今后浙江纺织染整行业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7.
六氯苯和多氯联苯是被列入<斯德哥尔摩公约>附件C中要求采取减排控制措施的非故意产生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目前尚没有关于它们在中国的排放清单方面的研究报道.参考日本环境省基于实测数据编制的排放因子,计算了以2008为基准年的中国主要排放源的非故意产生六氯苯和多氯联苯大气排放清单.结果表明,由主要行业产生的六氯苯年排放量为528 704 g,多氯联苯的年排放量为7 762 615 g.对于六氯苯,主要排放源依次为水泥行业(42.356%)、电炉炼钢(27.549%)、钢铁烧结过程(14.731%)和初级铜冶炼(7.774%);对于多氯联苯,水泥行业占了排放量的90%以上.上述排放源应当在制订其减排战略和行动计划时予以关注和优先考虑.  相似文献   

8.
<正>山东省在全国率先出台燃煤机组(锅炉)超低排放财政补助政策,将改造后燃煤机组(锅炉)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等污染物减排量作为资金测算因素,对已完成燃煤机组(锅炉)超低排放改造,且通过环保部门减排效益审核的电力企业予以奖补。目前,首批奖补资金1.4亿元已  相似文献   

9.
根据1996—2013年中国大陆31个省份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和经济增长的面板数据,在考虑工业废气排放和经济发展相互作用的基础上,运用联立方程探究贸易开放程度、产业结构、工业废气污染治理力度、技术进步程度等污染控制变量对工业废气排放总量的影响,以及物质资本存量、劳动力投入量等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各区域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和经济增长所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不同阶段的原因。结果表明:(1)全国以及东、中、西部不同区域的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和经济增长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都呈"倒N"型;且东部已进入经济增长抑制工业废气排放时期,而中部、西部和全国尚处于工业废气排放总量随经济增长而增加的阶段。(2)联立方程表明,产业结构、贸易开放程度、技术进步程度等方面的差异是促使各区域所处阶段差异的主要原因。(3)联立方程中部分要素对各区域的影响机制类似,且污染方程中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对工业废气减排的效果甚微。产出方程估计结果表明,各区域污染排放与人均GDP均呈弱正相关关系,说明大部分区域经济发展以环境为代价;且物质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存量对各区域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0.
根据中国中小型钢铁企业污染物排放情况,确立了污染物排放削减潜力评估方法。采用污染物排放削减潜力的数学模型,计算当前生产水平下实施清洁生产和末端治理后对SO2产生量和烟粉尘排放量的削减率,并预测中长期实施清洁生产和末端治理后,污染物产生量和排放量的削减潜力。结果表明,通过采取清洁生产措施和末端治理技术,中小型钢铁企业2020年在4种不同模式下,SO2产生量削减率分别为61.8%、66.4%、73.3%、84.7%;烟粉尘排放量削减率分别为37.9%、44.1%、53.4%、68.9%。通过污染物排放削减潜力的初步研究,不仅从宏观层次上说明了实施清洁生产和末端治理技术的积极意义,而且计算出不同经济发展模式下污染物产生量和排放量的削减量,为行业或区域污染物总量的指标分配和总量控制方案的制订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针对养猪场环境污染严重的现状 ,对废水等环保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 ,并提出了有效可行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2.
科学制定和实施有效的水污染防治规划,是改善中国流域水环境质量的主要措施之一.对中国"九五"和"十五"期间的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实施状况进行了评估,分析了规划制订与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提出了改进中国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制定和实施的相关对策.分析结果表明,中国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实施状况较差,突出表现为控制目标没有达到、投资额不能到位和项目实施率较低等现象.通过对制约规划实施效果的主要因素的深入分析,发现规划目标可达性较差、数据可靠性较低、规划技术方法以及监管体制、环境标准和法律法规等不完善问题是制约规划成功实施的关键性要素.针对上述问题,分别提出了规划体系、管理体制、投资方式、监督管理、标准体系建设以及法律法规完善等方面的改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3.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稳定曝气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威  李镭  刘畅 《环境工程学报》2014,8(6):2473-2477
活性污泥法是生活污水处理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之一。实验研究制作了一套自动控制曝气系统,可实现对溶解氧(DO)这一重要参数及时、精确、稳定的控制,DO控制精度为±0.2 mg/L。采用该系统有利于提高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的自动化程度,从而应对劳动定员不足、操作人员专业水准还有待提高等客观现实情况,同时提高处理效果的稳定性。此外,该系统能有效降低曝气冗余,节能效果明显,有助于降低农村水处理环保设施的运行成本,缓解地方运营成本压力。  相似文献   

14.
采用B/A法对印染废水处理工艺条件控制进行系列试验.探索了微生物种群与有机污染物降解率的关系.获得了提高水质达标率的数据:COD<90 mg/L,BOD5<20 mg/L,挥发酚<0.5 mg/L,石油类<0.5 mg/L,NH3-N<15 mg/L;CN-<0.5 mg/L,S2-<1 mg/L,pH在6~9范围内,筛选优化B/A法处理印染废水的工艺设计.  相似文献   

15.
在简要介绍沭阳县水环境概况后,着重分析了该县的水污染现状和主要的水环境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水环境安全管理和污染防治的建议,建立淮河流域水环境安全协调机制和沭阳水环境保护机制,完善水质监测,加强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染的防治,建立清污分流系统,并加强宣传教育等项工作.  相似文献   

16.
针对我国污水处理厂分散生产运行管理,污水处理厂自动化、信息化管理水平偏低,有待采用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通信等新技术改进提高,实现污水处理厂远程集中监测、监控问题,提出污水处理厂远程监测、监控系统开发参考模型。阐述了污水处理厂远程监控系统的结构体系、开发思路、污水处理厂现场控制对象及设计、监控中心设计、监控中心和各污水处理厂通信设计、开发工具及监控软件设计等技术及要求。  相似文献   

17.
鲢鳙放养水平对淀山湖浮游植物群落影响的围隔实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淀山湖进行放养不同密度鲢、鳙的围隔实验(密度水平梯度设置为0、40、80和120 g/m3),探索鲢、鳙的现场控藻效果。结果表明,实验后期(8—9月),鲢、鳙放养密度为80 g/m3和120 g/m3的围隔对叶绿素a的去除效果显著(P〈0.05);且放养密度为80 g/m3的围隔蓝藻比例降幅最明显。鲢、鳙对较大个体藻...  相似文献   

18.
针对我国污水处理厂分散生产运行管理,污水处理厂自动化、信息化管理水平偏低,有待采用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通信等新技术改进提高,实现污水处理厂远程集中监测、监控问题,提出污水处理厂远程监测、监控系统开发参考模型.阐述了污水处理厂远程监控系统的结构体系、开发思路、污水处理厂现场控制对象及设计、监控中心设计、监控中心和各污水处理厂通信设计、开发工具及监控软件设计等技术及要求.  相似文献   

19.
土壤作物系统镉污染及其防治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选择我国北方主要粮食作物冬小麦和夏谷进行盆栽试验,研究了土壤镉污染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及泥炭、羊粪两种不同类型的有机肥缓减土壤镉污染危害的作用;分析了镉在两种作物不同器官中的迁移效率和累积规律;认为施加有机肥是缓减土壤镉污染危害的有效措施,且施羊粪的效果比施泥炭好。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For the production of controlled‐release agricultural formulations microencapsulation technologies are now the most used.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enormous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order to develop the technologies which allow us to produce formulations tailor made to reach the target and fitting our toxicological requirements. This lecture is devoted to the definition of the criteria for selection of an active ingredient for microencapsulation and to a detailed review of the various techniques used today in commerçai microencapsulated formulations.

Resources are increasingly allocated into microencapsulation research & development by many agrochemical companies. Therefore the next 20 years should continue to yield innovative ideas including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of the physico‐chemical and toxicological properties of the actual formulations on the market. Some of this new ideas are applied by our company in order to modify or improve those properties playing the key role in the intent for targeted activity:

√ Recombination during production or upon storage.

New protective colloides

Dermal toxicity (LD 50) ‐ secondary protective colloides.

√ Release rate parameters.

Modification by the change of mobility of the active ingredient from the core (solvent or fluid type) affecting transit time and therefore LD 50 values.

√ Oral toxicity (LD 50).

Graft copolymers irreversibly adsorbed to the capsule surfa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