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工业城市征收生态环境补偿费途径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征收生态环境补偿费,是一项新的经济政策和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环境管理的一种手段.所以有一个转变观念、统一认识的问题.比如环境与资源的关系;环境资源是无价的,还是有价的;为什么要征收生态环境补偿费,它的理论依据和政策依据是什么等.环境与资源是统一的.环境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而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等自然资源均是环境的要素.可见,生态环境与自然  相似文献   

2.
在研究分析城市经济发展趋势与环境问题现状的基础上,重点从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污染废弃物等方面,探讨了瓦房店市面临的环境压力,为决策者采取对策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生态城市是现代城市发展的新方向。它要求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学理念为指导,有效协调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建立城市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三者协调发展的系统框架和发展体系,以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和人居环境最佳为目标。  相似文献   

4.
生态城市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是自然、城市与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结构。生态城市既要能保证城市持续增长,更要保证城市发展的质量,既要满足城市发展对资源环境的需求,更要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应做到环境清洁优美,生活健康舒适。生态城市应该是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关系协调的城市生态系统。建设生态城市,必须进行观念创新。生态城市建设的研究对象要从以物和事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培育和贯彻“人和自然协调与和谐”的观念。  相似文献   

5.
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的几种主要评价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的研究,对于指导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而迫切的现实意义。目前,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的评价方法有:人口承载力、生态足迹和相对承载力。人口承载力在资源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展开研究,以人口数量作为表征;生态足迹将人类所需占用的资源与排放的废物转换为土地面积,以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表征;相对承载力将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当作一种能力或潜力,将评价结果无量纲化来表示其动态变化趋势。通过总结这三种方法的特点及应用可知,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在系统分析方法、阈值性、动态性以及空间分异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周生贤 《环境保护》2013,41(14):10-13
人类起源于自然,生存于自然,发展于自然。自人类出现以后,生物与环境、人与自然就紧密联系在一起。生物是在与环境的对立统一中存在的,而存在决定意识,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环境问题是不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和经济增长模式的产物,根本上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究其本质是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问题。  相似文献   

7.
生态城市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生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是自然、城市与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结构。  相似文献   

8.
城市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生物多样性是指各种生命形式的资源,它是人类存在的基础。城市发展极大程度地改变了人们生存的环境,也导致生物多样性的急剧变化。而一个自然和谐的生态城市是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利用密不可分的。该文从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保护现状、受威胁原因及保护恢复措施等几方面,探讨了城市中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利用。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是当前城市建设与管理面临的新问题,同时也为城市环境的改善提供了一个崭新契机。  相似文献   

9.
郑华玉  沈镭 《自然资源学报》2008,23(6):1009-1021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土地资源稀缺是人们集约利用土地的直接动力。基于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国情,集约利用土地是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从深圳市城市土地利用的现状分析入手,简要分析总结了深圳市土地利用的基本特征和存在问题,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对深圳市土地集约利用状况进行研究,分别计算了经济效益指标、社会效益指标、生态效益指标、环境效益指标以及深圳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效益指数,并按照综合指数对深圳市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了分析探讨,最后提出若干有益于深圳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对策和建议。与国内一些城市相比较,深圳市集约用地水平较高。但相对于香港、新加坡等城市,其土地集约水平不够高。深圳政府需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深圳市土地利用现状制定一系列的指导方针政策来促进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图4表6参19  相似文献   

10.
诗意地栖居是越来越追求高质量生存空间的现代人梦寐以求的境界。而在现代化和城市化的浪潮下,人口问题和资源危机日益严重,环境生态状况日趋恶化,一个城市究竟该如何规划与设计,才能在这深情的土地上更好地成长,并获得可持续性的发展?我们应该具备怎样的土地环境意识来维护我们国土的生态安全,使得我们在繁荣、便捷的现代城市生活中既能享受到诗情画意的大自然亲切的爱抚,又免于遭受自然灾难或各种严重的污染侵害?就此,我刊访问了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俞孔坚博士。  相似文献   

11.
环境就是资源,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如水、大气、土地、森林、草原、矿藏、生物及自然、人文遗迹等都是资源,都是人类劳动的对象,具有商品属性,既具有使用价值,同时又具有价值。传统的观念认为,环境资源是无偿的自然赐物,它具有使用价值而被人们开发利用,这是不言而喻的,但它是否具有价值,而是否包含人类的劳动,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就显得比较抽象了,如果从我们保护环境,开发资源的角度来看,就可以发现环境资源不但具有使用价值,还具有价值。在十八世纪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间,英国等一些资本主义国家采取掠夺资源、摧毁资…  相似文献   

12.
物质流分析视角下北京市物质代谢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作为"重大国家战略"的"京津冀一体化"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推动其进程的加快,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该区域的资源环境问题,而北京作为该经济圈的核心,其资源环境问题的解决更是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改善人们生存环境方面,北京市仍任重而道远.运用物质流分析方法(EW-MFA)可以深入探讨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及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从而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科学依据.因此,本文采用欧盟物质流核算框架(EW-MFA)建立了北京市"吞吐"状态的物质代谢模型.结果表明:1992—2014年北京市的物质输入与输出总体呈上升趋势,矿物和化石燃料是北京市物质输入的主要组成部分;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北京市的物质投入强度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研究期间内物质代谢效率不断提高.针对北京市的资源环境问题,应转变传统发展理念,不能一味地追求物质财富的增加而忽略生态环境的影响,且不断推动技术的革新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应成为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3.
纪晓岚 《环境》1995,(2):18-19
城市化是乡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的过程,是乡村式的自然环境向城市式的人工环境演变的过程。城市化过程的实质实际上是人类完善自我,由“自然人”走向“现代人”的过程,并且是人类为自身创造城市环境、改造城市环境、完善城市环境的过程。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越高,城市环境就越和谐、越优美、越清洁、越完善;反之,城市化水平越低,城市环境则越恶劣,越肮脏和拥挤不堪。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对城市环境的优劣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世界各先进国家城市化过程表明,城市化是为类摆脱自然环境的影响和束缚,创造出适合于人类更方便、更舒适的“第二自然”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该工作组的研究内容是:1)定量地证明人为变化对全球环境影响的记录,特别是关于矿物、燃料、土壤和生物量等自然资源的利用、损耗和开发等记录;2)评价人为变化对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特别是对生物限制元素和有毒元素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以及对环境退化的影响。 集中讨论了以下两个问题:人类活动对地球表面环境的破坏,包括资源消耗速率和土地利用等问题;人类活动对地球化学循环的干扰,包括:工业、城市化和农业的发展;环境和生物的反应;排放、物质来源、搬运速率和沉降对自然循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以人口为基础、以经济发展为目标的传统城市发展规划模式,不能应对中国的城市快速发展和环境可持续的问题。“反规划”提出城市的建设规划必须以生态基础设施(EI)为依据,而不是建立在人口预测和市政基础设施之上。“反规划”与当代的景观都市主义和前科学时代城市建设中的“风水”有相同理念,并源于19世纪的以绿道作为游憩基础设施的思想、20世纪初的城市绿带作为城市形态控制的思想、和20世纪后期关于生态基础设施作为生物保护基础的思想。生态基础设施有关键性的景观结构所构成,它们对景观中的各种自然过程、生物过程、遗产保护及游憩过程具有战略性的意义,维护对人类社会所不可或缺的自然资产和自然服务。在快速的城市发展过程中,EI 是精明保护与精明增长的有效工具,必须先于城市的发展规划进行规划,并框限城市未来的规模、格局与形态。 EI用尽可能少的土地,通过关键性和战略性的规划,来对土地生命系统的生态服务进行捍卫。以浙江台州为例,论文讨论了如何用EI来进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规划。图8参98  相似文献   

16.
1 环境教育的发生是社会发展的需求 地球因“发展”而污染,因污染而又制约了“发展”,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当人类短视地、急功近利地向环境索取,带来了矿产资源的破坏、大气和水体的污染、土地沙化、噪音、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生物物种锐减以及人口密集城市等结果,同时也受到了自然的报复。这些环境问题为传统教育所始料不及的,成为当今教育必须面对的现实。因此,国际教育改革面临着新的课题,这便是环境教育兴起的社会需求。  相似文献   

17.
城市生态支持系统由资源持续供给能力、环境持续容纳能力、自然持续缓冲能力以及人类自组织自调节能力等要素构成。本文采用基于供需平衡原理的瓶颈要素分析方法对包头市城市生态支持系统进行辨识分析,利用社会经济规模量与要素需求量建立供需曲线,找出供需差距,并以此得出制约城市发展主要瓶颈要素,同时提出对瓶颈要素进行生态调控的对策,减少由此而产生的瓶颈作用,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人、资源和环境,对人类来说,当然人最重要。虽然在人还没有出现以前的远古时代,地球上也有资源(森林、矿藏、水产等),也有环境(尽管是和今天大为不同的环境),却与人无涉。经过亿万年生物的进化、演变,在地球上出现了人类。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本身  相似文献   

19.
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60,自引:0,他引:60  
城市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中心,是社会发展的心脏。目前我国城市的环境问题相当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及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的改善。要解决城市环境问题,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低碳经济正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城市作为人类环境问题和危机产生的重要策源地,建立反映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和生态文明建设状态的评价指标体系,依据评价结论,指导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十分必要。文章在城市作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人工生态系统的理论基础上,分析了社会生态亚系统、经济生态亚系统及自然生态亚系统相互作用关系和城市生态系统主要生物成分组成、结构与功能关系,系统的构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城市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以生态经济、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社会为评价要素,下设12个一级指标及42个二级指标,为评价中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