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资源赋存特点决定了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现已形成了以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石油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供应格局,基本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能源供应体系。我国能源资源的分布和发电、用电负荷的分布极不均衡,能源资源与能源需求呈逆向分布,决定了能源和电力跨区域大规模流动的必然性。以燃煤为主要燃料的电力生产结构,使得电力发展也存在结构和供需上的矛盾。煤炭在终端能源消费中所占比例过大引发的能源效率低下和一系列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2.
中国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动规律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首次建立中国能源消费结构变化动力模型,对中国能源消费结构进行模拟和预测。研究表明,该模型能较好地模拟和预测出在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消费比例将逐步下降,石油、天然气、水电的消费比例将上升,尤其是石油消费的地位会提高。近10年来中国各部门能源消费比例变化表现为生活和第一产业的能源消费比例下降,第三产业能源消费比例上升。由于工业生产能源消费一直占中国能源消费的主体。今后应调整工业结构,降低能耗高的工业部门比重,采取措施降低第三产业过快发展带来的能源消费增长加快的问题,提高石油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当前天然气产量、分配和消费量的分析,对比了国内外工业和民用天然气消费结构的差异度,数据和实证分析表明,工业领域更适合以煤炭为能源,民用领域更适合以天然气为能源,得出不同重点领域优化当前能源结构的建议。最终提出:一是根据资源禀赋完全用天然气替代煤炭是不可能的,煤炭和天然气将长期存在是基本事实;二是城镇燃气和交通运输领域天然气和石油合理优化;三是工业发电和工业燃料领域以煤炭为主导能源,提倡煤炭的清洁化改造。  相似文献   

4.
李鱼  李超慈 《环境保护》2013,41(8):23-25
现阶段,控制电力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依然是改善我国大气环境质量的重点。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和消费国,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十分突出,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70%左右。由于我国电力工业的迅速发展,年发电用煤占全国用煤总量的比重逐年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山东省2004-2010年的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数据及能源消费结构中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的消费量数据,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山东省能源消费的GM(1,1)预测模型,并对山东省"十二五"、"十三五"期间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和煤炭、石油、天然气消费量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表明,未来10年山东省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仍呈稳步上升的趋势,年均增长率为7.21%,与"十一五"期间的9.24%相比,上升的速度明显变缓。能源消费结构仍然以煤炭为主,但煤炭所占比重逐年下降,石油、天然气所占比重不断上升,能源消费结构得到了明显地改善。经检验模型的预测精度较优,其预测结果可信,可为山东省以后制定能源战略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最后,结合预测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根据上海市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相关的能源消费数据,采用统计分析方法,从最终需求角度评估了2001年-2010年居民生活能源消费及其碳排放。研究发现2001年-2010年上海市居民生活用能碳排放量从173.47万t增长到391.87万t,居民生活用能碳排放量呈较快上升趋势,但总体处于较低水平。居民生活用能消费结构从以原煤和电力为主转变为以油品电力消费为主,原煤天然气综合利用的消费模式。未来一段时期内上海市需要合理拓展居民生活用能排放空间。  相似文献   

7.
国家能源局近日表示,为推进“十二五”期间能源优化工作,首先要大力发展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到“十二五”末期,天然气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预计从目前的3.9%提高到8.3%左右,提高4.4个百分点。这将极大地优化我国传统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也极大地促进了“十二五”环保规划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的总量控制指标的实现,对于改善我国目前依然严峻的大气污染形势、提高大气环境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燃煤形成的环保压力不断增大,电力结构调整,以及能源与电力供给侧结构改革,建设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已成为行业的发展战略,同时也成为发展必然。发展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有利于调整能源结构,逐步降低煤炭消费比重,有利于采用能源梯级利用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化解对冷、热等能源品种供需矛盾,为经济社会进一步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在分析全国及代表性重点地区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发展现状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在执行及运行过程中存在的政策、经济、技术等问题,进一步提出了未来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的发展要在统筹规划、充分论证基础上合理布局选点、加快推进天然气直供体系及价格市场化、免征政府性基金及系统容量备用费、加大宣传以共同推进天然气分布式发展、加强核心技术研发提升项目核心竞争力等可持续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9.
能源属于基础工业,是社会发生与国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能源节约以及提升能源利用率是加强企业竞争力关键。目前我国电力生产能源消耗主要为煤炭,在发电总成本中燃煤成本所占比例较大,节煤降耗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重点分析运行管理节煤与燃料管理节煤,以此提高节煤降耗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能源资源结构中,主要以煤炭、石油及天然气为主,其中煤炭在国内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有的比例高达70%。煤化工项目在加工生产过程中,容易引发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将环境影响评价机制引入到煤化工项目中,可以有效实现煤化工项目环境保护。在进行煤化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时,应注意环境容量问题、水资源及污水处理问题、污染控制、风险评价等问题,综合降低项目污染排放量,实现煤化工项目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1.
近两年,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在实现经济协调发展的同时,还共同面对着能源环境问题。本文分析了京津冀地区,2005~2014年的能源消费情况,及天然气在不同行业的减排效应。该地区的能源消费量占全国总量的比例超过10%,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导致碳排放量居高。清洁能源天然气的消费量不断增加,但比例偏低;在传统的化石能源消费行业,天然气对煤炭、石油的替代,不仅促进天然气的消费增长,更具显著的减排效应。  相似文献   

12.
主要研究了在发展中国家经济背景下,北京的城市碳排放量、变化趋势,并建立了对应低碳政策。运用了指标分析和相关系数分析法,对碳排放影响指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研究认为,能源消费是北京城市碳排放的主导因素,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将是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提高天然气和新能源消费比例,降低电力和油品的消费总量应是北京城市低碳发展的政策导向。  相似文献   

13.
"十二五"时期,我国能源消费仍将呈现刚性增长态势,节能形势十分严峻。深入推进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国家下达《关于印发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在总结"十一五"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工作基础上,就进一步加强万家企业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工作下发通知,其中包括:基本情况表、能源消费结构表、能源消费结构附表、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情况表进度节能量目标完成情况表、节能改造项目情况表,涉及  相似文献   

14.
宁波作为国家重要的大型火电生产基地,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可有效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对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宁波市20家燃煤热力企业进行现场调查,研究了热力企业用煤情况和各区域热能供求现状,探讨了热力企业用煤及供能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方案,为宁波市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调兵山市拥有丰富的煤层气资源,但未能全部开发利用。在该市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等传统能源仍占有较大比例,燃煤烟气是该市大气环境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本文简要阐述煤层气采输工艺及调兵山市煤层气需求量,从正、负环境影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对比得出利用煤层气资源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所带来的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16.
1、能源概论 能提供能量的物质即称之谓能源。能源的种类包括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水能、煤炭、石油、电力、核能、薪柴、沼气、天然气、人工合成煤气等等。人们通常把煤炭、石油、电力、薪柴等称之谓常规能源;把太阳能、风力发电、地热能的开发利用、水能中的海水潮汐发电以及核能、沼气、天然气、人工合成煤气等的开发利用称之谓非常规能源,亦称新能源。 从地球诞生之日,人类起源之始,能源就开始为万物的生长、生命的繁衍,提供了必须的保证。太阳、月亮、森林、海洋、河流、湖泊、风雨雷电,以它们无穷的能量,创造了一个适宜于人…  相似文献   

17.
为减少对进口能源的依赖,布什政府计划在今后15年内增加40%国内天然气产量,其中10%可能来自煤床甲烷。据预测,今后20年内,美国电力的主要能源将仍然是煤和天然气,以天然气占的比例增长最快。可更新能源发电比例仍然不高,而核电所占比例将持续下降。  相似文献   

18.
国际能源署在《世界能源展望2008》中文版摘要中指出,现代可再生能源发展极为迅速,将于2010年后不久超过天然气,成为仅次于煤炭的第二大电力燃料。  相似文献   

19.
国际能源署在《世界能源展望2008》中文版摘要中指出,现代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极为迅速,将于2010年后不久超过天然气,成为仅次于煤炭的第二大电力燃料。  相似文献   

20.
淮北市是以煤炭、电力为主体的能源工业城市,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使用比例偏低.对淮北市工业节能降耗目标,坚持节能与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相结合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