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美国科学院在新近公布的一份报告中宣称转基因动物食品固然很好,但环境和这些动物本身却要承担来自生物技术的风险.报告编写委员会主席John G.Vandenbergh,一位来自北卡罗来那州立大学的动物学家说,这篇长达179页的报告---<动物生物技术:判定源自科学的忧虑>是应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兽医中心的要求撰写的.但Vandenbergh也强调,由于动物生物技术发展如此之快,这篇报告可能已经过时.  相似文献   

2.
美科学院揭示转基因动物的真正风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科学院在新近公布的一份报告中宣称转基因动物食品固然很好,但环境和这些动物本身却要承担来自生物技术的风险。报告编写委员会主席John G.Vandenbergh,一位来自北卡罗来那州立大学的动物学家说,这篇长达179页的报告——《动物生物技术:判定源自科学的忧虑》是应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兽医中心的要求撰写的。但Vandenbergh也强调,由于动物生物技术发展如此之快,这篇报告可能已经过时。  相似文献   

3.
一个总部设在英国伦敦的环保组织最近宣称 ,全球每年贩卖稀有动物的价值估计有 5 0亿美元 ,仅次于世界贩毒的总额。该组织是在英国劳德代尔城堡举行的国际濒临绝种动物讨论会提出这一警告的。该组织在一项报告中说 ,经调查发现 ,很多种类的动物的数目在急剧下降。报告说 ,发达国家的消费增长 ,刺激了稀有动物的非法贸易 ,对濒临绝种动物造成一场灾难。报告指责一些国家 ,如北美、亚洲、欧洲联盟的几个成员国没有强制执行野生动物保护法 ,呼吁国际濒临绝种动物贸易会议及各国应立即采取行动 ,对抗非法的濒临绝种动物贸易濒危动物 全球走私@…  相似文献   

4.
一篇发表在 5月出版的《自然》(Nature)杂志上的报告说 ,大约 4 0 0 0万至 50 0 0万年前 ,现代海豚和鲸类的祖先──曾经从大海走上陆地的动物又放弃了陆地生活 ,回到了海中。究竟是什么原因令它们作出这种选择 ?,研究人员指出 ,那是因为它们内耳中的平衡感觉器官发生了变化 ,这一变化早于更为明显的体形变圆。研究人员认为 ,发生改变的耳部使这些动物在陆地上失去了平衡 ,从而注定成为海洋动物。鲸类 (Cetaceans)———即包括海豚和鲸在内的类群是从一种类似河马的祖先进化而来的。这些远古动物和现代鲸类几乎没有相似的地…  相似文献   

5.
梨形四膜虫(Tetrahymera Pyrifermis)为单细胞真核动物.国内有利用直接计数法获得重金属对其细胞分裂影响的报告.国外有用测定其脱氢酶活性,评价重金属对四膜虫影响的研究.我们用比浊法,评价了六种环境毒物对四膜虫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据上海第一医学院、上海市卫生防疫站提出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 目前我国城市飘尘日平均浓度偏宽,报告是根据用动物气管染毒分析,肺灌洗液的方法对上海城市飘尘毒性进行测试,飘尘染毒引起动物急性肺部炎症和肺细胞损伤阈剂量15毫克/公斤,阈下剂量0.3毫克/公斤,这  相似文献   

7.
长江口中华鲟保护区及临近水域大型底栖动物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04年5月、8月、11月和2005年2月(Ⅰ年度)及2005年8月、11月和2006年2月、5月(Ⅱ年度)共2个水文年对T长江口中华鲟保护区水域(30°15′~31°45′N、121°30′~122°15′E)15个取样站8个航次的采泥样品和阿氏网样品,对底内动物和底上动物的种类组成、生物量、栖息密度、重要种的优势度、群落多样性和结构及时间空间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底内动物共出现15种,种类组成贫乏,优势种变化明显,底内动物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平均值分别为1.44 g/m2和11.33个/m2,生物量和栖息密度总体呈现下降趋势,物种多样性指数低并有下降趋势,群落结构极不稳定;底上动物底栖动物59种,组成有明显季节和年度变化,底内动物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平均值分别为15.58 ×10-2g/m2和6.81×10-2个/m2;底上动物生物量和栖息密度略呈现下降趋势,优势种的种类及优势度年际有较大变化,种类数和生物量北支高于南支.底内动物2个年度生物量平均值季节变化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底上动物2个年度生物量平均值季节变化为春季>冬季>秋季>夏季,底内动物与底上动物的季节变化具有一定的不平衡性.  相似文献   

8.
去年,日本大阪市天王寺动物园和近畿大学合作,成立了日本首家动物“精子银行”。所谓“精子银行”,就是将濒危动物的精子采集并冷冻起来,使其能够半永久地保存,以便日后人工繁殖。美国从七十年代后半期就开始采集并冷冻保存濒危动物的精子。采集动物精子分两种情况,一种是精子尚有活力而动物本身已死亡,另一种是正在交配自然射精的动物。前一种是将动物送往园内的动物医院,摘除其精巢放入容器;后一种则直接采集其精液。两者一同在零下  相似文献   

9.
大庆龙凤湿地野生动物资源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调查,大庆龙凤湿地有脊椎动物207种,其中兽类13种,鸟类142种,两栖、爬行类共7种,鱼类45种,占黑龙江省动物总数的38.2%左右.区系成分以古北界种占绝对优势,广布种亦混杂其中.湿地有珍稀濒危动物43种,其中国家Ⅰ级和Ⅱ级保护动物有24种,湿地经济动物种类较多,在本区域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10.
黄河三角洲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1996-1998年对黄河三角洲环境质量、生物多样性等进行的全面、系统的调查与监测结果.重点研究了该区域大气、河流、湖泊、水库、浅海滩涂环境质量,海洋生物多样性、淡水生物多样性、陆生和海岛高等植物多样性、陆栖动物多样性与特点,分析了其破坏状况和原因,提出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和可持续利用途径.黄河三角洲生物多样性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近海海域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16种、浮游动物79种、底栖动物222种、潮间带动物192种、鱼类112种,其他重要海洋动物11种;淡水水域共鉴定出浮游植物291种、浮游动物144种、底栖动物69种、鱼类102种;陆域和海岛共鉴定出高等植物608种、无脊椎动物922种、脊椎动物325种,有4种动物为山东新记录种.该区域湿地植被群丛多样,鸟类多样性丰富,重点保护鸟类种类多、种群数量大.   相似文献   

11.
联合国专家报告:由于化肥、污水、动物废弃物和化石燃料的污染,在过去两年里,含氧量不足的海洋“死亡区”的数量增长了1/3。  相似文献   

12.
当下.全世界的人们都在睁大眼睛.关注着金融危机何时化解.关心着股市何日回升。就在此时,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不合时宜"地发布了最新一期《地球生命力报告》。这份由WWF、ZSL(伦敦动物学会)和GFN(全球生态足迹网络)共同完成的报告.传达的信息或许更让人不安——  相似文献   

13.
由于我国在世界动物分布上,兼跨古北界和东洋界两大动物地理区域,复杂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变迁,形成了我国丰富多彩的动物界。以脊椎动物种类而言,约占世界总数的10%。我国已知产有哺乳动物450种,鸟类1160种,爬行动物302种,两栖动物192种,鱼类约2000种。其中不乏我国特产或主要分布在我国的种类,如褐子鸡、丹顶鹤,长尾雉、鸳鸯、大熊猫、小熊猫、麋鹿、羚羊、毛冠鹿、黑麂、鏖、野马、野驼、白暨豚、台湾猴、藏酋猴、金丝猴、扬子鳄、鳄  相似文献   

14.
吴方元 《环境工程》1994,12(5):49-51
一种可降解的淀粉塑料农用地膜吴方元(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技系,武汉430070)1前言今天塑料的发展面临着很大的难题,就是塑料在自然环境中很难自行分解,塑料垃圾正在严重地危害生态环境。生态学家们提供的报告指出,每年都有大量的海鸟、动物等吃了被废弃的塑料...  相似文献   

15.
黄河三解洲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1996-1998年对黄河三角洲环境质量、生物多样性等进行的全面、系统的调查与监测结果。重点研究了该区域大气、河流、湖泊、水库、浅海滩涂环境质量,海洋生物多样性、淡水生物多样性、陆生和海岛高等植物多样性、陆栖动物多样性与特点,分析了其破坏状况和原因,提出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和可持续利用途径。黄河三角洲生物多样性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近海海域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16种、浮游动物79种、底栖动物222种、潮间带动物192种、鱼类112种,其他重要海洋动物11种;淡水水域共鉴定出浮游植物291种、浮游动物144种、底栖动物69种,鱼类102种;陆域和海岛共鉴定出高等植物608种、无脊椎动物922种、脊椎动物325种,有4种动物为山东新记录种。该区域湿地村被群丛多样,鸟类多样性丰富,重点保护鸟类种类多、种群数量大。  相似文献   

16.
利用微型动物减少污泥产量的工艺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适宜的条件下,活性污泥系统中可以生长出大量的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等微型动物,这些微型动物在活性污泥中起着捕食者的作用,它们可以通过捕食,将污泥转化为能量、H2O和CO2,从而使污泥量减少。蚯蚓生物滤池工艺、两段式生物反应器工艺和淹没式生物膜工艺是目前国内外常见的3种利用微型动物减少污泥产量的工艺,本研究介绍了这3种工艺的污泥减量效果,并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7.
速读     
正一种无氧呼吸动物被发现特拉维夫大学(TAU)生命科学学院动物学院的达罗斯·胡肯(Dorothee Huchon)教授等研究人员近日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文章称,发现了一种不会呼吸氧气的动物。这种不到10个细胞的微小寄生虫"鲑居尾孢虫"寄生在鲑鱼的肌肉中。它是一种与水母和珊  相似文献   

18.
环渤海潮间带秋季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2008年9月在环渤海11个潮间带进行生态调查所获得的30个生物样品,以及对现场测定的温度,pH和ρ(DO)与沉积物样品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环渤海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结构特点,并进一步分析了大型底栖动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调查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76种,其中多毛类动物25种,软体动物24种,甲壳动物19种,其他类动物8种. 大型底栖动物的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367.40±187.30)m-2与(100.90±56.40)g/m2. 数据分析显示,环渤海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优势种不明显,优势度大于1%的仅有4种,分别为托氏昌螺、四角蛤蜊、哈氏美人虾和中华近方蟹. 物种多样性指数则以位于渤海口的莱州湾最高,为1.909. 11个采样区域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相似性总体较低,相似系数约为20%. 相关分析表明,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数量、栖息密度和生物量与底质类型显著相关,而与温度,pH和ρ(DO)无明显的对应关系. 与历史资料相比,过去的30 a,环渤海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数量因周围生存环境的变化以及污染等因素的影响而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9.
《环境》2004,(1):8-9
近年来,印度的鼠疫、日本的疯牛病、美国的结核牛、英国的口蹄疫及需严防越境传播的流行性脑炎、森林脑炎、黄热病等疫情警报接连不断。这些动物源性疾病频频突袭的影响之大令人始料不及,忧心忡忡。面对现实,人们不仅担心自身健康的安全保障,更关注为何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的健康环境还如此脆弱。所谓动物源性传染病是指受感染动物为传染源中的一种,由这类感染动物所传播的病称动物病,即人兽共患病(又称人畜共患病),其中还包括自然疫源性疾病。虽然人和动物感染同一种动物病,但其感染过程和流行过程不尽相同,作为  相似文献   

20.
秋季清水河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水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秋季对云南省清水河流域的15个样点进行了底栖动物调查。共采集到底栖动物33种,隶属于3门6纲。其中水生昆虫17种,寡毛纲4种,软体动物9种,其他动物3种。寡毛类、软体动物和水生昆虫优势类群分别为霍甫水丝蚓、环棱螺和蚋。底栖动物平均密度为31.2ind./m2,生物量平均值为5.91g/m2。香农一威纳多样性指数为0.99-3.20。采用Hilsenhoff生物指数(BI)对清水河的水质进行评价。结果显示绝大多数河段水质清洁,但支流清平河出现轻微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