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5 毫秒
1.
陈源  蔡震  李金惠 《环境科学》2023,44(9):5316-5324
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更新迭代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正常使用造成的磨损,导致众多电器电子产品被淘汰,产生了大量的电子废物,因此电子废物拆解量逐年增加.针对当前我国电子废物拆解污染现状和监测评价的需求,提出利用层次分析法和系统聚类方法相结合的筛选模型.在对电子废物拆解评价因子进行赋值和评分的基础上进行层次分析,得出污染物综合评分并进行聚类分析,将聚类结果中潜在危险优先等级最高的一类,即二(口恶)英类和多环芳烃(PAHs)作为优先控制污染物,为中国电子废物治理提供了有参考意义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2.
通过研究瑞士推行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原则下的各相关方的责任和组织形式,电子废物收集和再生利用的ARF资金系统和监督管理方式,总结出瑞士电子废物管理取得的成功经验,并提出我国电子废物回收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我国非常重视电子废物资源化利用,但在产业化过程中仍面临一些障碍,主要表现在回收系统不完善、环保处置技术成本较高、资源化产品附加值不高等。此外,电子废物资源化仍是一个高度依赖政府补贴的产业,在政策上面临环境监管成本较高、补贴资金延后使企业的资金成本较高等问题。未来需逐步建立电子废物资源化利用的低成本回收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和资金保障机制,以市场机制推动电子废物资源化利用的产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电子废物的污染现状,介绍了电子废物的处理方法,提出了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回收再生标准、建立电子废物回收利用体系等电子废物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5.
从国际电子废物立法、国际电子废物产业、国际电子废物处理基金模式三方面对日本、韩国、欧盟、美国以及我国的电子废物管理状况进行了分析与比较,得出对我国电子废物管理的建议与启示:应加速完善生产者延伸责任制度;从源头上关注电子废物的产生,推崇产品的生态设计理念;弥补电子废物管理基金制度和基金管理缺陷,建立健全基金征收与使用标准。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当前国内外电子废物管理的法律法规,通过对国内外电子废物管理法规在完备程度、主管机构、准备时间、处罚力度以及责任制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了当前我国电子废物管理法规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制定电子废物专项法律、完善配套法规标准、适当延长法律法规从颁布到实施的时间间隔,明确电子电器产品及电子废物主管部门,加强相关部门间的协调、加强对电子废物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明确责任机制.建立国家电子废物基金等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电子废物对环境的污染及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电子废物的现状及对环境的污染,研究了国外对电子垃圾的管理经验,并对我国今后在电子废物处理处置方面提出意见.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发展,我国电子废物产生量已开始步入高峰期。电子废物含有重金属、有毒有机物等有害物质,如不妥善回收处理,将会严重危害环境和人体健康。国内外对于回收电子废物的处理技术方法研究比较广泛,形成比较成熟的工艺方法,可以达到资源化和无害化。而电子废弃物如何有效地回收至电子废物处理厂,避免不正规处理带来的环境污染,成为电子废物污染防治工作的瓶颈。在借鉴国外电子废物回收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提出适合我国的电子废物回收模式。  相似文献   

9.
正全球每年产生大量的电子废物。根据联合国大学(UNU)数据,2014年全球共产生4180万吨的电子废物。电子废物成分复杂,具有环境污染性和资源性的双重属性。一方面,电子废物的不规范处置具有环境健康风险;另一方面,电子废物也被视为城市矿产,具有一定的资源经济价值。为此,各国先后建立了各自的电子废物管理体系,积极推进电子废物的绿色回收,从而促进电子废物的再生利用和安全处置。一、国内外电子废物回收模式研究(一)德国德国2005年颁布了本国的《关于电子电气产品销  相似文献   

10.
郑秀亮 《环境》2015,(1):42-44
<正>去年9月份以来,揭阳普宁市掀起电子废物整治风暴,通过强制清理、跟踪监管、宣传劝导等多种途径,推动当地非法电子废物污染问题的解决。13天,清理电子废物经营户942户,清理电子废物1898吨,刑拘电子废物非法加工业主7名……为解决非法电子废物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2014年9月以来,揭阳普宁市掀起电子废物整治风暴,雷霆出击、重拳整治,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效。以打开路,整治立竿见影受贵屿废旧电器回收拆解业影响,与贵屿镇毗邻的普宁市麒麒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人们淘汰的电子废弃物日益增多,电子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越来越严重,电子废弃物虽然含有大量危险有害化学物质,但其中的稀贵金属却具有很好的回收利用价值,文章通过电子废弃物资源循环体系研究,提出了建立电子废弃物法律法规体系、政府职能体系、资源回收体系、绿色行为体系的新思路,解决了电子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过程中存在的法律漏洞问题、政府监督和管理缺位问题、电子废弃物回收路径不畅通问题和人们绿色消费意识不强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电子废弃物现状与回收处理探讨   总被引:27,自引:4,他引:27  
伴随着电子工业和信息高科技产业的高速发展 ,电子废弃物问题不可避免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伴随着电子废弃物的越境转移和我国成为世界“电子产品制造基地” ,我国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废弃物处理场”。介绍了我国及世界上电子废弃物的现状与处理状况 ,分析了电子废弃物具有的潜在环境污染性与可作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资源性的双重特性 ,探讨了我国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的循环经济之路 ,及其相关的政策、方法和措施等  相似文献   

13.
广东省的电子废物产生量大,亟须建立规范的回收处理处置体系,实现资源的有序回收利用,避免电子废物的不当拆解处理造成环境污染。针对广东省电子废物回收处理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建设规模化的集中处理体系,产业化的回收利用体系和规范化的统一监管体系的相关对策,以促进电子废物的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处理处置。  相似文献   

14.
中国对废电器的管理起步相对较晚,在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问题和不足,国内外的形势迫切要求中国要不断完善废电器回收处理管理体系,提升废电器回收率,构建多元化、网络化的回收处理管理模式.通过对比和分析国内外废电器的管理措施,结合中国废电器回收处理基金制度取得的主要成效和问题,从法律法规、生产商管理、信息化结合、环保宣传四个方面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针对塑料类、纸类和金属类等典型包装废物,采用3种包装废物分类收集模式,并在3个居民小区进行示范. 3种分类收集模式为:①自然状态;②在小区进行分类收集的宣传教育;③在宣传教育的同时由专业人员对小区生活垃圾进行分类. 采用物质流分析的跟踪观察法,通过问卷调查、现场采样和入户采访,对不同模式下各类包装废物的产生量、回收量与回收率等废物流数据进行统计,得到包装废物从产生、回收到再利用和最终处置的物流分析图. 结果表明:自然状态下包装废物也有一定的回收率,即我国现有的回收体系对包装废物的分类收集有一定的效果;不同类型包装废物的主要回收环节不同,纸类和金属类包装废物在家庭的回收率较高,而塑料类包装废物的回收主要依赖社会人员分拣;辅以宣传教育等方式,回收价值低、分类收集难度大的包装废物也能得到有效回收.   相似文献   

16.
电子废弃物不仅种类繁多,而且成分复杂,含有多种有毒、有害物质,已成为固体废物中最大的重金属污染源。长期以来,由于对电子废弃物问题缺乏足够认识和有效管理,电子废弃物对人体健床及生活环境可能构成的危害常常被忽视。实现电子废弃物的再循环利用,关键是明确企业、政府和公众在电子产品设计、生产、消费、回收、处置和再利用整个过程中的相关责任。因此,解决电子废弃物的问题,首先要对相关行为主体的角色进行准确定位。  相似文献   

17.
我国电子废弃物现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罗志华  周恭明 《环境科技》2006,19(Z2):104-107
依据我国家电生产消费数据,对我国电子垃圾产生量进行了预测,认为中国目前正处于电子垃圾高速增长期。通过对电子废弃物处理技术现状的介绍和对我国电子废弃物处理现状的分析,认为我国电子废弃物处理仍处于很低的水平,目前我国符合环保和市场要求的电子废弃物处理企业不能满足我国目前电子废弃物快速增长的需要,迫切需要开发符合我国国情、有市场竞争力的电子废弃物处理工艺。贵稀金属作为国民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资源,随着资源的开采,矿床的贫乏,开采成本的提高,从电子废弃物中回收贵稀金属将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8.
随着信息工业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对电子废弃物认识的深入和环保意识的加强,电子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已逐渐成为一项新兴产业。通过分析国外发达国家对电子废弃物的环境管理、工艺技术以及回收体系状况,总结了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建立和完善电子废弃物管理体系,发展研究电子废弃物资源化技术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浅析中国的电子垃圾治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分析了电子垃圾的成分、特征、危害以及中国电子垃圾现状,并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中国电子垃圾污染现状的原因和如何规范并合理地处理和回收电子垃圾,通过从法律、市场、企业和政府等多方面分析,提出了防治电子垃圾污染的建议和措施,同时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电子垃圾对我们生存环境的影响,提高资源化废弃物和循环经济理念,提高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鼓励公众参与,这对促进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