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底栖生物分布及与低氧区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5年夏季对长江口及毗邻海域(长江口、杭州湾和舟山海域)的40个站位进行了底栖生物的分类、组成、丰度、生物量以及多样性的研究.底栖生物共监测到86种,其中以长江口底栖生物种类最多(62种);全海域底栖生物生物量平均9.55 g/m2,其中以舟山海区最高(12.45 g/m2),最低为杭州湾(0.53 g/m2);栖息密度平均为86个/m2,其中以长江口最高(138个/m2),舟山海区次之(33个/m2),杭州湾最少(4个/m2);各海区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以舟山海区最高(1.28),长江口和杭州湾多样性指数均小于1,尤其是杭州湾仅为0.33;底栖生物的沙漠化程度较重,长江口、杭州湾及舟山海区生物量为零的站位分别占了31.2%、33.3%、13.3%.将以上结果与近十年来的积累调查资料比较显示,底栖生物生存环境仍较恶劣,长江口和杭州湾海域仍有三分之一的区域无底栖生物,但这种趋势近年来已有所缓解.在长江口季节性低氧区内的站位,底栖生物生物量和栖息密度都远远高于调查海域的平均值,特别是多毛类和棘皮动物,这说明长江口季节性低氧区的存在并不会完全破坏低氧区底栖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2.
大亚湾核电站邻近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005年3月和7月对大亚湾核电站邻近海域的大型底栖生物进行了调查.春夏季两次调查共获底栖生物75种,环节动物种类数最多;平均生物量为42.13 g/m2,平均栖息密度为128.50 ind/m2.采用Bray-Curtis相似性系数聚类分析和多维排序尺度分析大型底栖生物群落,春夏季均划分出三个大型底栖生物群落,丰度生物量比较法分析认为个别生物群落可能处于中度扰动状态.不同季节相比较,大型底栖生物数量差别明显,春季生物种类数、生物量和丰度均高于夏季.春夏季生物群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春季生物多样性好于夏季.  相似文献   

3.
长江口及毗邻海域底栖生物丰度和生物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5年夏季对长江口及毗邻海域(长江口、杭州湾和舟山海域)的40个站位进行了底栖生物的分类、组成、丰度、生物量以及多样性的研究.底栖生物共监测到86种,其中以长江口底栖生物种类最多(62种),其次为舟山海区(44种),杭州湾最少(5种);全海域底栖生物生物量平均9.55g/m2,其中以舟山海区最高(12.45 g/m2),长江口次之(8.52 g/m2),最低为杭州湾(0.53 g/m2);栖息密度平均为86个/m2,其中以长江口最高(138个/m2),舟山海区次之(33个/m2),杭州湾最少(4个/m2);各海区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以舟山海区最高(1.28),长江口和杭州湾多样性指数均小于1,尤其是杭州湾仅为0.33;底栖生物的沙漠化程度较重,长江口、杭州湾及舟山海区生物量为零的站位分别占了31.2%、33.3%、13.3%.将以上结果与近十年来的积累调查资料比较显示,底栖生物生存环境仍较恶劣,长江口和杭州湾海域仍有三分之一的区域呈现沙漠化,但这种恶化趋势已得到初步遏制.  相似文献   

4.
三峡库区蓄水期长江口底栖生物数量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三峡库区蓄水期于2004年在长江口区进行季节性(2、5、8、11月)综合调查.结果表明,该水域出现底栖生物种类依序为2月127种,5月为114种,8月和11月分别为83种和97种.在种类组成中,以多毛类占首位(42~70种)、其次软体类17~32种.甲壳类和棘皮类较少.底栖生物优势种有15种,其优势度(D2)值以多毛类丝异须虫(0.27~0.36)和小头虫(0.18~0.26)明显高于其他种类.底栖生物的平均总生物量以2月和5月较高,分别为19.7g/m2和23.4 g/m2.在生物量组成中,以软体类最高为5.6~12.2 g/m2.底栖生物的平均总密度以5月和11月最高,分别为623.0个/ m2和781.7个/m2.在生物密度组成中,多毛类的密度居首位(194.8~625.6个/ m2).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H')值最高为2月(2.94)和5月(2.76).生物种类丰度指数(D)值以2月较高为1.34.各月的生物种类均匀度指数(J)值均不足1.通过调查分析,长江口外水域及口北少数站的底栖生物量和密度,仍保持高于河口附近测站的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5.
舟山港海域底栖生物生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舟山港近岸海域底栖生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群落组成情况。结果表明,其种类分布有三种类型:近岸广盐种、河口种和海水种。平均总生物量为2.20g·m~(-2),平均栖息密度为33.6个·m~(-2)。生物量普遍较底,且分布不均匀,其分布与环境因子有关。舟山港近岸海域底栖生物可划分为三个群落:白虾群落、长臂虾群落和织纹螺群落。  相似文献   

6.
于2007年7月下旬在辽东湾进行了29个站位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共发现大型底栖生物79种;其中包括多毛类18科24种,甲壳动物15科19种,软体动物13科24种,棘皮动物4科6种,其他类群5种.整个调查区内大型底栖动物的优势现象不明显,优势度指数大于1%的物种仅有5种,分别为光滑河篮蛤、日本倍棘蛇尾、日本浪漂水虱、纽虫和西格织纹螺.调查区内底栖动物种类数、栖息密度以及生物量的高值区与低值区呈斑块状互相嵌套.大型底柄动物的平均栖息密度为68.28 m-2,平均生物量为22.75 g/m2;其中软体动物的平均栖息密度为30.52 m-2,生物量为6.92 g/m2;多毛类的平均栖息密度为14.48m-2,生物量为4.15g/m2;甲壳类的平均栖息密度为12.76 m-2,生物量为1.86g/m2;棘皮动物平均栖息密度为6.38 m-2,生物量为8.64 g/m2.1959年渤海各分区大型底栖动物的平均牛物量为10.29~12.83 g/m2.与其相比,除莱州湾外,目前各分区的平均生物量(16.45~22.75 g/m2)均显著升高,变化幅度有所增大.  相似文献   

7.
渤海湾近岸海域春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08年4月下旬在渤海湾近岸海域进行了21个站位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99种,其中包括多毛类24科45种,软体动物15科19种,棘皮动物3科3种,甲壳动物18科25种,其他类群7种. 调查区内大型底栖动物的优势现象不明显,优势度指数大于1%的物种仅有7种,分别为黄海埃刺梳鳞虫、深钩毛虫、不倒翁虫、豆形胡桃蛤、长尾虫、绒毛细足蟹和纽虫. 调查区内大型底栖动物的总栖息密度平均值为228.81 m-2,总生物量平均值为36.03  g/m2,其中多毛类的平均栖息密度为71.43 m-2,生物量为2.95  g/m2;软体动物的平均栖息密度为76.19 m-2,生物量为8.28  g/m2;棘皮动物的平均栖息密度为6.90 m-2,生物量为16.69  g/m2;甲壳动物的平均栖息密度为53.10 m-2,生物量为4.53  g/m2. 调查区内大型底栖动物的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为0~4.18,平均值为2.99;丰富度指数为0~2.97,平均值为1.71;均匀度指数为0.51~1.00,平均值为0.84. 与1959年全国海洋综合调查的渤海底栖生物调查结果比较表明,近半个世纪以来渤海湾近岸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平均生物量显著升高,群落结构有所改变.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2017年8月和2018年8月渤海山东近岸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调查数据,对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密度、生物量、生物多样性指数及群落结构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个航次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104种,其中,主要种类组成为多毛类46种,甲壳类30种,软体动物15种,棘皮动物5种。调查海域底栖动物优势种类以个体偏小的种类彩虹明樱蛤(Moerella iribescens)、不倒翁虫(Sternaspis sculata)和寡鳃齿吻沙蚕(Nephtys oligobranchia)为主。2017年调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平均密度为91个/m2,平均生物量为7.61 g/m2,生物多样性指数(H′)平均值为2.52;2018年大型底栖动物平均密度为263个/m2,平均生物量为19.98 g/m2,H′平均值为2.67。渤海山东近岸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分布可分为两个区域:一部分位于滨州近岸、黄河口以北东营近岸、龙口港南部海域,此处底栖生物受人类活动影响,种类较少,生物分布具有局部随机性;另一部分为相对远岸的区域,生物种类丰富,多样性指数较高,形成以不倒翁虫?彩虹明樱蛤?寡鳃齿吻沙蚕为主的生物群落。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ABC)分析显示,调查海域多数站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稳定,未受干扰,少数受到严重扰动的站位位于近岸区域。  相似文献   

9.
杭州湾生态监控区浮游动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04年5、8月2个航次杭州湾生态监控区浮游动物的监测资料,对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和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个航次杭州湾生态监控区共监测到浮游动物49种,隶属于11大类,以桡足类为主,有21种;水母类5种;糠虾类4种;毛颚类3种;幼虫7种;磷虾类、樱虾类、端足类、十足类和多毛类各1种,其他类4种。生物量在8.3-400.0 mg/m3,栖息密度在22.5-285.0个/m3,平均栖息密度为116.25个/m3;5月大于8月。多样性指数在1.64-3.41,5、8月杭州湾浮游动物的多样性阈值平均为1.7、2.1,多样性水平Ⅲ级,显示杭州湾生态监控区浮游动物多样性较好。  相似文献   

10.
通过2017年8月对玉环国家级海洋公园5条潮间带断面的调查分析,鉴定出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113种,其中软体动物38种,甲壳类和多毛类各25种,大型藻类11种,刺胞动物7种,其他生物7种。优势种为日本笠藤壶、条纹隔贻贝、鳞笠藤壶、俄勒冈外团水虱、火奴鲁玻璃钩虾、克氏旋鳃虫和豆形凯利蛤。平均栖息密度为3772 ind/m2,平均生物量为2853.32 g/m2;各断面Shannon-Wiener(H')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的平均值分别为1.89、1.30和0.48。与邻近其他海岛岩相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比较,玉环国家海洋公园的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种类数和生物量均处于较高水平,栖息密度处于中等水平。  相似文献   

11.
2002年和2003年春季同期对双台子河口近岸海域的典型生物群落进行调查。2002年采集到浮游植物39种,平均细胞数为1.4×1010/m3,优势种为棕囊藻;浮游动物31种,平均生物量为2 098 mg/m3,优势种为中华哲水蚤;底栖动物32种,平均栖息密度为122个/m2,平均生物量为9.64 g/m2,优势种不明显,种类分布较均匀。2003年采集到浮游植物35种,平均细胞数为20×104/m3,优势种近河口区为骨条藻,远河口区为夜光藻;浮游动物18种,平均生物量为1 356 mg/m3,优势种为中华哲水蚤;底栖动物22种,平均栖息密度为12 670个/m2,平均生物量为25.66 g/m2,优势种为托氏昌螺和脆壳理蛤。  相似文献   

12.
2009年4月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31个站位进行了大型底栖生物调查,结合同期进行的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的调查数据,分析了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对大型底栖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获得大型底栖生物129种,多毛类为主要类群。平均生物量、丰度、多样性指数均较低,分别为11.55 g/m2、220.74 ind/m2、1.64。表层沉积物中Cu、Pb、Zn、As、Cd和Hg的含量平均值分别为30.36×10-6、25.75×10-6、100.44×10-6、11.85×10-6、0.18×10-6、0.03×10-6。除Cu的含量有37.03%样品超出国家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限值外,其它Pb、Zn、As、Cd和Hg均未有样品超标。应用Bivariate和BIOENV分析表明,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Cu、Pb、Cd的含量已对大型底栖生物产生显著的影响,但重金属含量对群落结构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杭州湾北岸嘉兴电厂附近潮间带底栖动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为嘉兴电厂附近潮间带底栖生物背景调查报告。调查结果表明,本调查区域大型底栖动物较贫乏,经鉴定有56种,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均偏,平均栖息密度为69.9个/m^2,平均生物量为16.38g/m^2,大部分断面生物种类和数量都有从高潮区向中潮区递增,中潮区向低潮区递潮的趋势,各断面生物垂直分布大局小异。  相似文献   

14.
闽江口以南近海底栖生物群落生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闽江口以南近海底栖生物的种类组成、生物量及栖息密度的分布和多样性及其与底质环境的关系进行了叙述和讨论。结果表明:本次调查获得大型底栖生物标本经初步鉴定为114种,其中多毛类63种占首位,占总种数的55%。总生物量为14.42 g/m2,总栖息密度为161个/m2。在总生物量组成中,甲壳动物占优势为29.7%,在总密度组成中,多毛类占优势为37.9%。从多样性方面来分析,多样性好的群落,多样性指数高、丰度高、均匀度亦高。在泉州湾口、镇海角和浮头湾有文昌鱼分布,值得重视和保护;而在莆田的兴化湾、东山的诏安湾出现了大量的短吻螠,具有资源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黄河入海口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现状,于2008年和2009年黄河枯水期的5月和丰水期的8月分别对黄河入海口5条潮间带断面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采样调查。结果表明,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65种,其中软体动物26种、甲壳动物22种、多毛类12种、腔肠动物2种、腕足动物、棘皮动物和鱼类各1种。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是构成潮间带底栖动物的主要类群。黄河入海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平均栖息密度为(929.60±356.53)/m2,平均生物量(湿重)为(169.92±7.31)g/m2。在栖息密度组成中,软体动物占绝对优势,其次甲壳动物和多毛类,其他类群较低。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为1.44±0.44,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1.57±0.15,Pielou均匀度指数0.42±0.11。年平均去灰干重(13.96±0.61)g(AFDW)/m2,年次级生产力(11.26±0.62)g(AFDW)/(m2.a),P/B值平均(0.89±0.11)/a,表明黄河入海口潮间带个体较大、生活史较长的大型底栖动物种类所占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16.
大水面放养凤眼莲对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研究在太湖竺山湖进行200 hm2的水面放养凤眼莲后对底栖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了连续3个月的底栖生物调查.结果表明,软体动物(主要是铜锈环棱螺)的平均密度从远离到种养区内分别为276.67、371.11和440.00 ind/m2,生物量从远离到种养区内分别为373.15、486.57和672.54 g/m2;表现为种养区内要高于种养区外围;种养区内寡毛类(主要是霍甫水丝蚓)和摇蚊幼虫类的密度和生物量的变化表现为种养区内远种养区近种养区.在8~9月间3种底栖动物优势种的密度和生物量都表现为快速增加、但在10月为快速下降的趋势.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在9~10月大量蓝藻开始死亡,蓝藻在死亡分解过程中消耗大量溶解氧,并释放出大量的N、P营养盐,提高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导致底栖动物死亡.利用Shannon-Weaver和Simpson指数来评价底栖环境,表明水体处于中-重度污染状态.因此,短期内(6个月左右的放养时间)的大水面、高密度的凤眼莲的种植模式尚未表现出对底栖生境及底栖生物的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坎门排污工程邻近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生态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2002年8月坎门排污工程邻近海域大型底栖生物本底调查资料的分析,该海域发现大型底栖生物24种,生物数量分别为45.98g/m^2和142个/m^2。运用生态学参数和丰度生物量比较法对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及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大型底栖生物生态研究对排污工程控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呼伦贝尔市境内雅鲁河流域设置12个点位采集大型底栖动物进行调查研究并对水质状况进行生物学评价。共采集到底栖动物24种,隶属于8目22科,其中水生昆虫19种,占总数79.2%,各点位种类不丰富。各点位优势种不同,但基本都以对水质敏感类群和中等耐污类群为主。各点位密度和生物量差异较大,底栖动物平均密度为89~493ind/m2,平均生物量为0.42~11.69g/m2。调查区域大型底栖动物以集食者和捕食者种类较多,分别为6种;各功能摄食类群分布受空间资源位的限制。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评价结果为上游点位水质为轻-中污染型,下游点位水质为中-重污染型,BI指数评价结果显示除南大河水质为中度污染外,其余点位水质均为清洁。  相似文献   

19.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法(HPLC-MS/MS)以及气相质谱法(GC/MS),以白洋淀典型区域(鱼塘、开阔水域)的清淤区和未清淤区作为采样点,探究清淤前后沉积物样品中22种抗生素和16种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并评价其风险.结果表明,白洋淀沉积物中22种抗生素的含量范围为0~52.89 ng ·g-1,其中喹诺酮类抗生素含量最高.南刘庄开阔水域的抗生素平均含量为46.25 ng ·g-1,远高于采蒲台开阔水域的19.07 ng ·g-1.南刘庄清淤后抗生素的平均含量为9 ng ·g-1,比清淤前降低了80.54%,清淤效果明显,而采蒲台区域清淤前后沉积物中抗生素的含量没有明显差别.16种多环芳烃(PAHs)的总量范围在23.79~329.40 ng ·g-1,其中萘的含量最高可达242.02 ng ·g-1,荧蒽的含量最低;南刘庄区域开阔水域沉积物中PAHs的平均含量为117.45 ng ·g-1,高于采蒲台区域的57.98 ng ·g-1,南刘庄开阔水域清淤后PAHs的平均含量为50.49 ng ·g-1,减少了57.01%.生态风险评估表明,南刘庄开阔水域S2区域的恩诺沙星和诺氟沙星为高风险,说明白洋淀未清淤区域沉积物中的喹诺酮类抗生素风险不容忽视;而多环芳烃的生态风险较低,仅府河S1区域的萘处于中风险,其它均为低风险.  相似文献   

20.
本文应用底栖生物和鱼类的污水生物体系的划分阶段,以及残毒量测定,以评价上海市第二水源长江二个取水口的环境质量。1989年桔水期(2—3月)和丰水期(7月)在长江口河流段南岸的浏河和浪港二个站位,在二个汛期中进行潮间带底栖生物、4至7月每月二次的鱼类种类、数量等调查和指示种的研究,以及刚毛藻、水绵、河蚬和无齿相手蟹四种底栖生物的总汞、铜、锌、镉、铅、六六六、滴滴涕等含量测定,认为二个取水口的环境复杂,综合评价结果应是β-中污型(βm),属尚清洁带。底栖生物和鱼类以喜食底泥有机质的种类占优势,底栖生物残毒主要是重金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