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遵循综合性、可比性、科学性、典型性、系统性和客观性原则基础上,构建了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使用2013年统计数据,对中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和聚类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西部省份的生态文明建设情况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即低度均衡型、相对薄弱型、相对均衡型;相比而言,在空间分布上,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相对较好的省份大多位于中部地区;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相对较弱的省份大多位于西北部和南部地区.  相似文献   

2.
采用无记名、随机问卷调查的方法对不同文化程度公众对生态文明的认知进行了研究,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了不同文化程度公众对生态文明的认知和态度,研究结果表明公众对生态文明的认知在不同文化程度方面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生态文明的整体认知度与公众的受教育程度成正比.最后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3.
通过构建生态文明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十二五"时期京津冀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进展、特点和不足。研究表明:京津冀三地的生态文明水平都在不断提高,呈现北京最高、天津次之、河北相对较低的总体格局。对于北京市而言,生态文明总体水平上升明显,但在资源利用和环境治理方面相对不足。对于天津市来说,与北京基本保持同趋势上升,生态保护水平提升较快,但资源利用水平下降明显。就河北省而言,其生态文明水平与京津两市之间的差距较大,经济增长质量和环境质量是河北生态文明水平的相对短板,但近年来生态文明的进步速度较快。  相似文献   

4.
将灰色关联分析引入到云南省的能源消费和环境污染关系研究中,利用云南省多年能源消耗统计数据和环境污染统计数据进行定量分析,探索现有能源消费结构和其环境影响的内在灰色关联,确定各行业能源消费对环境质量的影响程度。研究表明,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与环境质量关联程度最大,是影响环境质量最重要的因素。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是对环境质量影响相对较小的行业。  相似文献   

5.
能源消费与环境污染的灰色关联度分析——以云南省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灰色关联分析引入到云南省的能源消费和环境污染关系研究中,利用云南省多年能源消耗统计数据和环境污染统计数据进行定量分析,探索现有能源消费结构和其环境影响的内在灰色关联,确定各行业能源消费对环境质量的影响程度。研究表明,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与环境质量关联程度最大,是影响环境质量最重要的因素。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是对环境质量影响相对较小的行业。  相似文献   

6.
大气环境污染加剧使得室外运动不能有效进行,为此,以健美操有氧运动为例,研究大气环境污染对室外运动推广的影响.依据大气污染指数,分析室外健美操有氧运动心肺生理指标参数变化情况.以氧通气当量、氧脉搏、激活剂浓度及最大摄氧量为参数指标,定量分析大气污染与室外运动推广危害程度和消极影响,测试不同污染程度对健美操有氧运动产生影响的量化指标.测试结果得知,大气污染对室外运动具有消极影响,在空气质量指数(AQI)为151~200的中度污染条件下应该减少室外运动.  相似文献   

7.
为了推进环保事业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提高生态文明意识,通过发展徒步运动,可培育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培养人们热爱绿色地球、保护地球和绿色出行等生态文明观。徒步运动包括步行、跑步、登山等运动,发展徒步运动促使人们更多地采用绿色出行方式进行健康出行,徒步运动在锻炼了人们的身体的同时,能使人们更亲密与大自然接触,培养生态文明意识。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代社会中,通过徒步运动能培育人们的生态文明观,提升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热情和自觉性,促进人们树立生态文明观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8.
污染物排放基数大、内生与跨区排污累积是长江经济带污染防治面临的严峻现实,高强度环境污染胁迫过程已成为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障碍.本文以长江经济带127个地市级及以上单元为实证案例,选取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4项污染物指标,在基于熵值法的环境污染胁迫指数(EPSI)测度基础上,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定量分解环境污染胁迫的驱动因素及空间效应,为制定面向污染源管控的环境规制提供科学参考.研究发现:①2011—2015年长江经济带环境污染胁迫程度降低4.8%,胁迫程度由上游向下游递增,其中,上游干流、太湖流域及下游干流的胁迫程度较为突出.②长江经济带环境污染胁迫程度整体趋稳、局部改善,高污染胁迫区在长三角地区集中分布,滇川贵渝、湘鄂赣、江浙沪皖等交界地区,以及昆明至重庆一带已形成的高胁迫区亦是未来管制重点.③环境污染胁迫过程具有显著空间溢出效应,本地胁迫程度增加的同时引起邻地胁迫加剧.随着环境管控趋紧,长江经济带环境污染胁迫的外部性有所缓解.④人口规模和城镇化水平是驱动本地胁迫程度提升的重要因素,二者还通过空间溢出效应作用于周边地区,而工业化、农业经济份额、内外资等因素仅能作用于本地的环境污染胁迫过程.长江经济带环境污染胁迫驱动因素的多元化趋势表明,应实施系统化、源头化综合治理以缓解环境污染胁迫态势,需引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提升建设开发行为的环境效益、规避外资驱动的跨区污染转移、发挥国有资本在环境处置与保护过程中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9.
优化乡村聚落"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是新的发展阶段,加快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和推进乡村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重要途径。论文采取参与性农村评估PRA、GIS空间分析技术和高清遥感影像相结合的方法,以典型旅游村落苟各庄村为案例,研究了28 a来聚落"三生"空间的重构过程。研究发现,因旅游业导入村落正经历着加速的空间重构过程。在此过程中,传统乡村生产生活空间逐步减少,生活-生产和生态-生产复合新型功能空间逐步增加,具体表现为生产空间由村外向村内转型发展,生活空间由分散到集聚的立体扩展,生态空间由斑块分割向整体利用的全面扩展。与传统乡村聚落"空心化"空间重构过程产业发展集聚、农民居住集中、资源利用集约不同,旅游乡村聚落则以乡村聚落空间融合、立体扩张和适度集约为基本特征。这种空间重构过程和演进模式的基本出发点与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导向一致,代表着未来乡村城镇化进程的一种理想模式。当然,作为旅游城镇化空间演化路径,其发展必须遵循旅游城镇"外向型"发展导向,在生活空间中要重视公共空间扩展和重建,生产空间中要关注服务功能模块化提升,生态空间要重视景观生态整治和历史文脉挖掘,并以配套综合制度体系建构作为保障。研究结论将为推进中国新阶段旅游城镇化提供重要理论基础和规划建设佐证。  相似文献   

10.
十八大以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之一。基于GIS的生态敏感性评价可以将评价对象的生态系统特征与空间开发格局有机联系起来,从土地利用的角度对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发展建议。在总结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深圳市坪山新区为例,结合生态文明建设规划要求和地区实际,采用GIS技术对生态敏感性进行评价,选取4个评价因子,利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敏感性因子权重,采用最大值法对生态敏感性及空间分布进行了定量化分析,按照生态敏感性的高低将研究区域划分为高敏感区、中敏感区、低敏感区和非敏感区4个等级。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为坪山新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提出分区保护与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结合旅游风景区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对环境的危害性,从减少污染排放源、从源头治理污染、加大管理层的监管力度等三方面进行环境污染监控管理。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环保治理效果进行量化评估,分析旅游风景区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期间的空气污染指数、废弃物排放数量以及水质污染情况,结合分组样本检验方法进行环保措施的有效性评价,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最优的环保措施,实现对旅游风景区的全方面环境治理,确保举办体育赛事对旅游景区的生态环境污染影响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12.
大型体育赛事举办需要城市生态环境作为支撑,同样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的生态环境具有反作用影响,进行城市生态环境影响评估,实现体育与生态和谐共存发展。提出基于定量递归分析的大型体育赛事与城市生态环境影响的定量评估模型,以城市的空气污染指数、绿色植被覆盖率以及城市小气候等因素为评估的约束参量指标,结合大型体育赛事举办下城市生态的小气候环境进行生态评估指标的回归分析和动态平衡调整,采用样本统计和环境污染指数测量相结合的方法,实现大型体育赛事举办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的定量评估。  相似文献   

13.
重污染行业作为地方经济的助推器,一直都是区域行业调整的众夭之的。只有从严区域环境管理才能兼得“工业倍增”与生态文明建设之利。武汉市作为典型的工业城市,化工、制药等重污染行业因其类别多、规模化程度低、排污量较大、空间发展无序已成为环境管理的难点。贯彻新环保法体系及十八大精神,从严环境准入前置门槛、科学统筹空间布局规划、规范环境监管与执法、实施诚信档案市场倒逼,是促进工业城市的生态文明发展的可靠途径。  相似文献   

14.
滁州市表层土壤重金属含量特征、源解析及污染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全面系统了解滁州市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水平和生态风险,采集滁州市4 360个表层土壤样品,并分析Cr、 Zn、 Pb、 Cu、 Ni、 Cd、 As和Hg这8种重金属元素含量特征,利用相关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解析重金属来源,采用富集因子法、单因子污染指数法、污染负荷指数、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该地区表层土壤重金属进行环境风险评价.结果表明:(1)滁州市表层土壤8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平均值均大于安徽省江淮流域土壤背景值,其中Cd、 Ni、 As和Hg空间变异较大,受外界干扰显著;(2)综合相关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表明8种重金属污染来源可划分为4类,其中Cr、 Zn、 Cu和Ni来源于自然背景源,As和Hg主要来源于工农业污染源,Pb主要来自交通运输和工农业污染,Cd主要来源于交通源、自然源和工农业污染源;(3)富集因子法、单因子污染指数法、污染负荷指数法、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都表明该区域表层土壤Cd污染较为严重,Cd污染点位空间分布较多;(4)污染负荷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综合指数法表明,研究区内重金属污染程度较小、生态风险水平较低,但Cd和Hg的生态风险总...  相似文献   

15.
孟婷婷  刘金宝  董浩  王博  张国剑 《环境工程》2022,40(12):217-223
土壤重金属污染是威胁城市生态环境的关键问题,为探究城市绿地不同管理措施下土壤修复效果,以城市不同管理措施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复垦土地不同管理措施土壤中的Cr、Ni、Cu、Zn、As、Cd、Pb含量,并通过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地质累积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法定量分析了不同管理方式下土壤重金属污染及生态风险程度。结果表明:1)不同管理方式下土壤中Cr、Ni、Cu、Zn、As、Cd、Pb含量均高于陕西省背景值,不同管理方式下土壤重金属含量顺序为自然生长>灌溉>施肥;2)各重金属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的变化趋势为逐渐减小或先减小后增加,且在20~40 cm深度取得最小值;3)Cd是造成该地区生态风险的主要元素,为轻污染,且是污染程度最高的元素。灌溉和施肥措施对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效果优于自然生长,合理布设城市绿地措施有利于城市绿地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相似文献   

16.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基础工作。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面临巨大压力。为进一步解析哈尔滨市农村污染现状、发展态势和目前存在的问题,阐明了哈尔滨市农村污染防治的意义与必要性,文章在调研当前哈尔滨市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基础上,对农村面源污染产生的生态环境破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充分利用当前国家加大农村环境建设投入的有利机遇基础上,提出了哈尔滨市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相应的防治对策,为哈尔滨市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农村环境保护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生态文明建设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生态文明是对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超越,代表了更为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建设是体现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战略决策.本文从环境质量改善及污染控制的有效性方面,深入剖析了技术创新、产业升级与污染控制之间的互作效应关系,并探讨了有效的实现方式.研究结果旨在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实施和顺利展开提供借鉴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科学评价区域水生态文明建设绩效并明确其障碍因子,是提升区域水生态文明建设绩效的理论依据.本文应用"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管理"这一思维逻辑解析了人类与区域水生态间的耦合关系,建立了基于DPSIRM模型的区域水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未确知测度模型与障碍诊断模型,实证评估了石嘴山市近10年的水生态文明建设绩效并对影响当地建设绩效的障碍因子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①石嘴山市水生态文明建设绩效逐年升高并呈现差且缓慢提升(2010~2014年)、中级但快速提升(2015~2017年)和良好且较快提升(2018~2019年)这3个发展阶段;②各子系统绩效指数演变趋势各异,但基本都呈现波动上升态势;③各子系统障碍度呈阶段性变化特征,2010~2014年,状态子系统、响应子系统和压力子系统其障碍度均值和达到58.81%,成为制约当地水生态文明建设绩效的主要障碍因子;2015~2017年,压力障碍度均值达到21.73%,是制约当地水生态文明建设绩效的最大障碍因子;2018~2019年,压力障碍度均值达到24.49%,仍是制约当地水生态文明建设绩效的最大障碍因子;④指标层障碍度列在前5位的障碍因子主要分布于压力子系统和状态子系统.综合出现频率和障碍度排序来看,以灌溉水利用系数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代表的压力子系统是未来建设中的重点提升方向.本文的研究思路及方法可为类似区域水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价及其障碍因子诊断分析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环境保护战略政策70年历史变迁与改革方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系统地回顾了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环境保护战略政策的历史变迁,分析其演进脉络、阶段性变化特征和取得的成效,对于制定新时代国家生态环境保护战略政策、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以环境保护战略政策历史演进为主线,将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的环境保护战略政策历史变迁与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①非理性战略探索阶段(1949-1971年);②建立环境保护三大政策和八项管理制度的环境保护基本国策(1972-1991年);③强化重点流域、区域污染治理的可持续发展战略(1992-2000年);④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推进生态环境示范创建的环境友好型战略(2001-2012年);⑤推进环境质量改善和"美丽中国"建设的生态文明战略(2013年至今).分析表明,我国基本形成了符合国情且较为完善的环境战略政策体系,在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法制与体制改革、生态环境目标责任制、生态环境市场经济政策体系以及多元有效的生态环境治理格局下取得了重大成就,对环境保护事业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为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伟大目标实现提供了重要保障.结合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的目标需求,提出了未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战略政策的基本走向、改革目标,指出了管理体制、生态法治、空间管控、市场机制、公众参与、责任考核等六大改革方向.   相似文献   

20.
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现代文明,但同时也带来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为解决环境危机必须协调环境管理与环境伦理的关系。本文在探讨了环境管理与环境伦理概念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两者内在关系与协调发展的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