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走具有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的现代化道路,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服从和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大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赋予环境保护最重要、最根本的时代重任,  相似文献   

2.
走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生贤 《环境科学研究》2008,21(1):I0001-I0004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走具有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的现代化道路,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服从和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大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赋予环境保护最重要、最根本的时代重任,是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的出发点和根本目标.以人为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是指导新时期环境保护工作的灵魂.  相似文献   

3.
自然保护区是生态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集中体现。也是时代发展和进步的熏要标志。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国家保护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仝,推进生态文明,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和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新时期,在大改革、大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在不断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的情况下,努力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尤为重要。特别是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体现的正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这既是环保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环保工作的一个重要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5.
《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2):F0002-F0002
<正>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十八届三中全会从完善体制上作了进一步部署,要求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循环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是以提高资源产出率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存、良性循环、持续发展的文明伦理形态。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把生态文明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理念,建设生态文明成为中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之一,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一起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任务和奋斗目标,需要政府强有力地推功和引导,更需要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在2008年生态文明暨第五届生态省建设论坛上,安徽省林业厅、水利厅、捉业委员会、气象局、共青团安徽省委员会分别结合各部门的实际情况对本省的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本刊摘编了部分重要内容,试图以安徽省为例来说明各部门是如何共同配合生态文明建设的。  相似文献   

7.
人与自然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在剖析和谐社会及人与自然和谐基本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对社会和谐的破坏作用,阐明了人与自然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通过分析加强环境保护、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可以促进民主法治和公平正义,促使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促进经济繁荣和持续发展,阐明了以人与自然和谐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进而全面论述了人与自然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8.
关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文中通过回顾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指出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是一个从和谐到失衡,再到新的和谐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同时指出我国当前仍处于人与自然关系相对紧张,矛盾日趋严峻的状态,而我国基本国情决定我们不能重走发达国家曾经走过并付出巨大代价的先开发后保护、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依靠科技进步,健全法制,加强监管,政策引导,公众参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党和国家在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一步深入认识后提出的现代化国家建设新目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键就是要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这体现了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坚持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求。准确把握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点任务,以连接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与自然要素的生态产品为切入点,提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降低发展的环境负荷,构建“两山”转化机制,实现人与自然的动态平衡,是现代化背景下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现代化的核心理念是现代化的人与自然共生。我们可以从建设现代化的重要目标、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核心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价值追求与基本途径、重要意义出发,深入探究生态文明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人类关注的焦点。人类对于自身在自然界的地位以及二者之间关系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大家都非常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力量越来越强,但人类从未停止对自然界的保护。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对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提出了要求,还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显然,人与自然的和谐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正>"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发展的社会文明形态。贵阳市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始终把"生态文明"看作人类社会最高的文明形态,不断在践行中寻求新的和超越发展的生态文明。构建生态文明示范城市不仅要依靠党和政府,重要的是依靠公众积极、主动、有序的参与。通过公众广泛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达到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繁荣。一、要培育公众参与的意识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的实践告知我们:在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要充分认识到必须创新公众参与形式,积极培育  相似文献   

13.
张泽 《环境》2006,(11):18-21
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分析,在我国社会总体和谐的形势下,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是影响社会和谐的主要矛盾和问题之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推进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并特别指出,要继续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推广清洁生产,节约能源资源,依法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生产能力,从源头控制环境污染。至此,推广清洁生产被进一步提到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  相似文献   

14.
正国家统计局网站26日发布《2016年生态文明建设年度评价结果公报》,首次公布了2016年度各省份绿色发展指数,排名前5位的地区分别为北京、福建、浙江、上海、重庆;而公众满意程度排名前5位的地区分别为西藏、贵州、海南、福建、重庆。绿色代表着环保,绿色发展代表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十九大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列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绿  相似文献   

15.
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需要有力的精神支撑和良好的条件.本文从和谐文化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及正确处理和谐文化建设中的辨证关系两方面论述了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如何使建设和谐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6.
正生态环境关乎民族未来、百姓福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当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原则之一,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走之路。十九大报告中,生态文明建设再有新论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报告提出,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相似文献   

17.
<正>习近平同志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作了系统阐述,鲜明提出"让透支的资源环境逐步休养生息"。这一重要论断体现了新时期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资源环境问题说到底是自然生态系统问题。让生态系统休养生息,就是充分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给自然生态以必要的人文关怀和时间空间,使自然生产力逐步得以恢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  相似文献   

18.
大学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重要而敏感的子系统,其和谐程度如何会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产生直接的影响.当前,高等教育发展应以构建和谐大学为重点,努力实现大学与政府、社会之间的宏观和谐,大学内部组织要素之间的中观和谐以及大学师生个体之间的微观和谐.和谐校园的构建,党是核心、法是保证、师是关键,生是根本.  相似文献   

19.
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与发展原则。和谐社会的内涵包括众多内容,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从宏观上来看,就是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随着生态学的不断发展及其与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交融,逐渐成为认知自然、社会与经济关系,促进其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将起着重要的、不可代替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环境》2005,(10):64-65
绿色象征着生命和希望,也是乐从的生命基色,对于有着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优良传统的乐从人而言,建设绿色乐从是城镇发展的精髓和灵魂,也是乐从发展的优势。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乐从,更详细地了解乐从的环境保护工作,我们专访了乐从镇人民政府何应潮副镇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