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近年来,工矿企业遗留场地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问题突出,城市建设再开发利用环境安全隐患凸显。本文分析了城市再开发场地污染风险管控面临的主要难题:场地环境条件复杂,场地污染精准识别难度大;技术方法不健全,场地污染风险评估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治理修复难度高,污染场地安全利用技术支撑不足;风险管理基础薄弱,场地环境监控预警体系建设滞后。分析了场地环境精准调查、污染风险本土化评估、治理修复策略综合决策、场地污染风险控制、安全高效修复以及棕地风险分级管控等城市再开发场地污染风险管控的重点环节及具体做法,并介绍了上海桃浦工业区转型再开发过程中的场地污染风险管控与治理修复的实例,以期为城市再开发场地污染风险管控提供思路与技术路径。  相似文献   

2.
李笑诺  易诗懿  陈卫平 《环境科学》2022,43(5):2699-2708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风险管理理念为基本原则的污染场地可持续风险管控已成为当前国际社会场地管理的重要决策问题和研究前沿热点,为明确影响污染场地风险管控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基于国内外污染场地可持续风险管控相关文献的系统调研,构建契合我国场地管理背景的区域污染场地风险管控可持续评价体系,通过指标综合权重计算判定影响风险管控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因子.结果表明,区域尺度上可能影响我国污染场地风险管控可持续性的指标多达44个,涵盖环境、社会、经济和技术这4个维度,单指标影响程度为0.26%~5.01%(平均值2.27%).潜在风险和温室气体排放(环境指标)、健康与安全和公众参与(社会指标)、管控成本和环保投资(经济指标)、修复周期和修复效果(技术指标)是影响我国污染场地风险管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子,影响程度为1.89%~5.01%(平均值3.58%).具有较强政策敏感性的指标,包括考核指标、投融资创新、名录管理、能力建设、安全利用和制度建设等,对风险管控可持续性已经产生1.18%~3.48%的正向影响,随着政策制度的深入落实与全面地域推广,其对风险管控可持续发展的助力效应将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3.
“十四五”时期我国土壤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面对污染场地数量多、资金压力大、技术力量薄弱和城市发展用地需求不断扩大等诸多挑战,迫切需要揭示污染场地风险管控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交互作用机制,建立污染场地风险管控区划技术体系与分类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文章在充分调研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基于健康风险评价的特定污染场地分区管控、基于风险分级的区域污染场地分类管理和基于污染场地再利用的风险管控区划规划决策等3个方面分别阐述了污染场地可持续风险管控区划研究的基本思路,为统筹构建国家层面的区划技术体系提出了完善区划指标体系、兼顾利益相关方诉求和整合有效信息等可优化方向。通过研究进展整理与未来研究展望,以期为我国污染场地风险管控和再利用的分级、分类、分区管理提供精准决策支持,最终推动城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4.
粤港澳大湾区污染场地土壤风险管控制度体系建设与思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防范污染场地环境风险和保障人居环境安全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面临的重要挑战和工作内容之一.由于粤港澳在政治制度和土地管理等方面的差异,以及珠三角9市内部城市化水平、产业结构以及环境管理能力的差别,大湾区各地污染场地风险管控模式有明显的差异,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典型城市污染场地风险管控特点,对加强污染场地风险管控技术交流与合作,优化大湾区污染场地风险管控制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简述我国污染场地风险管控制度体系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广州、深圳、东莞、香港和澳门的污染场地风险管控制度体系、监管对象、污染评估与整治程序等的特点,对其风险管控制度体系进行了分析与对比,并针对土地规划、政策反馈、信息公开及联盟机制探索等提出了思考与建议.总体来看,香港及珠三角部分地市构建了行之有效的污染场地风险管控制度体系,且体现了一定的地方特点,但随着污染场地的进一步开发再利用,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的建设目标将对污染场地风险管控策略的安全性、精细化和时效性等提出更高的要求,互相借鉴和充分学习,加强大湾区2区9市污染场地风险管控上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是实现大湾区污染场地安全再利用与高效开发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5.
及时掌握污染场地修复过程中所关注污染物和修复后再利用土地类型信息对深化建设用地环境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基于文献调研和信息公示平台资料查询等途径获取了我国537个污染场地案例信息数据,分析了我国近10年来污染场地修复与再利用的变化情况. 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我国537个污染场地中约有66%集中在北京市、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和重庆市等先行地区;从2016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颁布实施开始,场地修复管控数量增势凸显,2018年污染场地修复管控数量达到峰值;原用地类型归属化学工业、金属制品、冶炼等行业的比例较大,且重金属、苯系物为主的再利用挥发性有机物、多环芳烃类为主的半挥发性有机物和总石油烃是典型污染物;在GB 36600—2018《土壤环境质量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实施前后,包含苯系物、多环芳烃类和总石油烃等污染物的出现频次增加趋势最为明显,而有机农药类和多氯联苯(总量)的出现频次有所减少;污染场地用途大部分是敏感用地类型中的居住用地,且这类场地的原行业类型为化学工业、金属制品等特征污染物危害较大的行业. 研究显示,利好政策和标准的颁布与实施促进了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污染场地的修复管控工作,以多环芳烃类为主的半挥发性有机物是我国未来场地土壤环境治理工作的重点,需要进一步提升对再利用类型为敏感用地类型场地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土地污染已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许多原本位于城区的污染企业从城市中心迁出,产生了大量污染场地(又称为“棕色地块”).这些污染场地的存在带来了环境和健康的风险,阻碍了城市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要解决污染场地问题,最直接方法的是场地修复.然而,中国关于污染场地环境修复的政策、法规和技术框架还不够完善,污染场地的修复依然面临诸多挑战.  相似文献   

7.
侯德义 《环境科学研究》2022,35(9):2015-2025
我国工业场地地下水污染严重,污染地块省级名录中含地下水信息的地块有31%存在地下水污染. 近年来,地下水风险管控和修复工作日益得到政府和行业的高度关注,相关环境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2021年国务院发布的《地下水管理条例》将会进一步推动工业场地的污染地下水风险管控与修复治理工作. 但是,我国当前地下水领域的相关研究仍然比较薄弱,不能完全满足国家的重大需求. 本文根据地下水修复领域国际研究前沿和国内的发展与管理现状,提出未来污染场地地下水修复的十大科学与技术挑战:地下水修复与风险管控的绿色可持续性,污染物及水文地质条件的精准刻画与风险评估,水土协同治理,低渗透地层及透镜体的反向扩散,原位氧化和生物修复过程中的有毒副产物生成,物理分离技术的拖尾,地下水修复中的污染物反弹,大型复杂污染场地的治理与管控,岩溶裂隙水污染迁移与风险管控方法,以及地下水中新污染物. 克服这些科技挑战的过程也必将给我国地下水污染防治事业的发展带来重大的机遇.   相似文献   

8.
正城市污染地块风险管控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从法治视角看,城市污染地块环境风险的有效化解需要不断健全和完善相关制度,使污染地块风险管控和治理修复活动有章可循,实现对城市污染地块环境风险的有效规制。可行的做法是借鉴国外污染场地法治经验,通过理念更新、制度改进、实施完善等不断提升城市污染地块环境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9.
根据在某老工业区第1批28块场地环境调查的实践,对污染场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改进建议:①获取准确的场地资料难度很大,建议研究制定场地全过程档案管理制度;②工业企业关闭搬迁会产生新的环境污染风险,工业企业关闭搬迁应该成为污染场地管理的重要环节,环保部门应该在工业企业搬迁前介入,严格监管整个过程中的环境污染;③大量区域由于其中污染严重、风险高的场地缺乏修复资金而难以再开发利用,建议结合规划优先启动资金投入低的污染较轻区域修复,并同时对风险较高的污染场地进行风险管控,当区域开发取得一定规模、成就和收益后,可以整合资金力量和资源开展污染较重区域的修复。  相似文献   

10.
由于地下水文地质条件的非均质性、污染物环境行为的多样性、修复技术应用的局限性等原因,地下水修复过程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导致出现修复时间和资源的消耗与修复预期不匹配等问题,对地下水修复效果评估和场地再开发利用带来压力. 美国提出了地下水修复技术不可达性的概念,推行了技术不可达豁免政策,将技术不可达评估纳入地下水修复管理程序中,并提出适应性管理、低风险结案、长期监测等一系列管理要求,以保障场地修复后的健康风险和环境风险. 我国尚未建立技术不可达情景的应对措施和技术体系,在复杂污染场地地下水修复中仍存在修复目标、修复周期、修复效果评估周期等各方面的挑战. 本文围绕地下水修复的技术不可达性,借鉴美国污染场地管理经验,提出了修复技术不可达情景下的应对策略,包括建立修复过程跟踪管理技术体系、适时开展残留污染物风险评估、严格落实污染场地后期管理等建议,以期为保障修复后场地再开发安全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综述当前我国污染场地环境管理现状基础上,探讨了加强污染场地环境管理相关政策建议,以期为我国进一步完善污染场地环境管理提供决策参考。具体建议:强化污染场地信息管理;把握和贯彻基于风险的管理理念;搞好标准建设工作;重视复合绿色修复技术的研发;逐步开创适宜的融资机制和模式;建立合理有效的公众参与和信息公开制度。  相似文献   

12.
英国的污染土地风险管理与修复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污染场地所存在的生态与环境问题受到广泛关注,污染场地风险管理与修复技术成为土地功能恢复和污染控制的重要研究内容。本文基于对英国的资料调研与实地考察,分析英国“棕色土地”的监测、利用与监管,污染场地健康风险评价方法,以及健康基准值与土壤污染指导值及污染土地风险评价模型等污染土地风险管理与修复技术体系。分析结果对于我国污染土地的风险管理,土地有效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企业搬迁产生了大量的污染场地,其潜在的环境风险和再利用问题,已成为城镇管理者和公众关注的焦点。污染场地修复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实践,包括场地调查、风险评估、场地修复等多个环节。针对污染场地修复过程中场地信息管理和修复技术决策问题,基于最新颁布的污染场地修复技术导则,采用GIS组件式开发技术与可视化编程语言C#结合SQL Server 2008数据库,设计并开发了污染场地信息管理与修复决策支持系统。系统具有污染场地信息综合管理、场地特征分析和修复技术筛选3项主要功能,并支持在线专家咨询,辅助完成污染场地修复相关报告。系统为污染场地修复工作者提供方便的管理工具和决策参考,在编制污染场地修复技术方案过程中发挥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4.
谢剑  李发生 《环境保护》2012,(Z1):15-24
污染场地的存在带来了环境和健康的风险,阻碍了城市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加强和完善有关污染场地修复与再开发的法律法规体系非常必要。此外,国家的污染场地修复标准和技术导则对于建立全国统一的污染场地管理体系也十分关键。  相似文献   

15.
汞污染场地特征识别与风险管控是《关于汞的水俣公约》中重要的履约计划。围绕当前我国场地尺度汞污染特征不清、风险管理模式不健全的问题,深入研究了人为活动汞的物质流向与管控行业场地潜在的污染途径,系统分析了当前场地尺度汞的主要来源、赋存形态、空间迁移与形态转化,并以原生汞矿选冶矿山作为典型汞污染场地,构建了场地概念模型并对风险评价与分类管控对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汞污染场地多存在于原矿开采、汞触媒、氯碱、聚氯乙烯(polyvinyl chloride, PVC)、废物处置等有意汞排放行业,以及燃煤电厂、有色金属、水泥生产等无意汞排放行业。场地中的汞以无机和有机复杂形态赋存,并可发生介质间迁移与形态间的转化,对场地风险的精准评估形成挑战。汞污染场地潜在暴露情景的场地概念模型表明:汞可通过经口、呼吸、饮水、饮食等多途径进入人体并形成不可接受的健康风险。根据国外场地风险评价理论与管理实践,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基于汞生物化学转化过程的精准风险评价与风险优先级相适应的分类修复/风险管控,以期成为一种科学规范、环境友好、可持续的汞污染场地风险管理对策。最后对汞污染场地风险评价方法与管控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16.
梳理了裂隙介质污染的研究方法,分析裂隙介质中VOCs的赋存迁移特征与修复技术原理,结合我国实际情形分析该类场地修复治理的难点并提出相关建议.裂隙介质场地中,对流弥散、吸附解吸、跨界输移的协同作用影响VOCs的环境行为与归趋.在理论层面,基于分离、化学氧化与生物转化过程的修复原理能够实现裂隙中VOCs的去除,但由于氧化还原产物堵塞、吸附态污染物反向扩散等原因,裂隙介质VOCs污染修复过程可能存在拖尾、修复后可能存在反弹的问题.与孔隙介质场地相比,不确定性是造成裂隙介质场地修复困难的主要原因,主要体现在场地调查阶段样品代表性差、修复治理过程中裂隙对污染物的阻滞作用所致传质受限、污染物易发生跨介质迁移风险等方面.后续研究亟需在充分认识裂隙污染物迁移转化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适合我国修复与再利用实际情形的修复和风险管控模式.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大规模的城市扩张,我国企业搬迁遗留遗弃污染场地问题R趋严重,如这些场地未经环境调查、评价和修复直接再利用就会存在潜在健康风险.包括场地土壤筛选值在内的系列场地环境评价导则和标准的颁布将会对污染场地管理工作起极大的推动作用.土壤污染是世界性的环境问题,许多国家和地区研究并制定了土壤环境风险评价筛选值,...  相似文献   

18.
我国污染场地修复过程中常采用固化/稳定化、淋洗或化学氧化/还原等修复技术,通过改变污染物赋存形态、降低污染物浓度或消除污染物的方式控制环境风险.在这些技术应用过程中,修复药剂对土壤和地下水环境的潜在风险已经引起关注.目前我国《土壤污染防治法》明确提出:相关部门应筛选评估并公布土壤中重点控制的有毒有害物质名录、禁止在土壤中使用重金属超标的降阻产品、修复活动不得造成新的危害、加强肥料等产品的登记并组织开展安全性评价、修复方案中应包括地下水污染防治等内容.但目前还没有制定针对修复药剂安全性的相应标准或技术规范.修复药剂可能会造成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活性及数量的改变,破坏土壤生态系统或二次污染土壤,还会迁移进入地下水,造成水质恶化并引发风险;本文阐述了污染场地修复中常用修复药剂的修复机理及存在的问题,梳理了现有修复药剂评价和管控方法,提出了基于土壤性质、微生物和地下水安全的修复药剂安全评价及管控建议,为场地修复中修复药剂安全利用及风险管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汞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环境热点问题。我国是汞的生产、使用和排放大国,涉汞行业众多,汞污染场地问题突出。发达国家在汞污染场地治理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本文通过借鉴美国和英国的相关经验,从完善法规标准、健全管理制度、增强科技支撑和完善投融资政策四个方面为我国未来开展汞污染场地修复工作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场地修复工程的实施是削减场地污染和降低场地风险的最关键环节,也是环境修复产业发展的核心内容。本文在分析当前我国污染场地修复工程实施环节存在的不足和对行业发展阻碍因素的基础上,阐述了推动修复工程实施专业化和规范化的迫切形势及重要意义。从风险交流、统筹谋划、提高修复专业化水平和修复效果弹性、推动施工标准化作业、促进绿色可持续场地修复工程示范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