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对现行的环境费与环境税的性质及各自作用进行简单探讨,提出在现阶段不能简单地用环境税全代替环境费,而应该采取“税费并举,逐步推进”的方法,在环境费涉及不到的范围内设立环境税,且逐步扩大环境税种,同时针对现存的环境费(主要指排污收费制度)的不足之度,提出推行总量收费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2.
基于庇古理论征收环境税是解决环境污染外部性的规制手段,构建环境税费的动态面板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检验环境税费政策是否能产生降低污染又能激励绿色技术创新的双重红利.研究发现:我国环境税费政策的实施存在双重红利,地区高人口密度并未成为环境红利的制约因素,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需进一步优化调整才能促进双重红利效应.环境税费政策对环境污染、绿色技术创新存在非线性时变特征,只有在适宜的环境税费区间才能更好地实现双重红利效应;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环境税费的双重红利作用越明显.因此,以2018年开始征收环境税为契机,基于地区经济发展异质特征制定全方位的环境税体系是打赢环保攻坚战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中国环境税(费)的制定具有一定的地方自主性.受财政分权与地方竞争影响,地方政府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权衡形成了差别的环境税(费).本文利用2004—2019年省际面板数据,运用空间相关性检验和空间计量模型等方法,探讨地方差别环境税(费)的空间特征与治污效果.结果表明:(1)环境税(费)地区差别较大,不同区域呈现“竞争到顶”、“竞争到底”和“错落分布”等空间特征;(2)大气环境税(费)的直接治污效果显著;(3)邻省水环境税(费)的提高通过“竞争到顶”显著抑制本省污染排放;(4)中部地区大气环境税(费)地方差异造成污染转移.据此提出考虑大气和水污染物特征、科学设定地区差别税率以及警惕“竞争到底”和污染转移对区域整体治污的不利影响等建议.  相似文献   

4.
王明远 《环境保护》1994,(10):22-25
本文介绍了经济手段在中国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及其实质,详细探讨环境费与环境税的概念,性质、作用,现状、完善施以及二者关系,并对财政补贴,可交易的许可证等经济手段作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菲律宾环境天然资源部为保护首都马尼拉的环境,决定对向拉古纳湖和马尼拉周围河流排水的企事业单位收取环境利用费。收费多少按排水量和质决定,是一种弥补对环境影响的环境税收费方式。拉古纳湖周围有约800个外资企业向湖内排水。  相似文献   

6.
中国环境税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阐述了国外(尤其是OECD国家)环境税的发展趋势,总结了我国环境税的研究和实践经验,指出中国目前还没有真正的环境税,只有几个与环境和资源有关的税种;政府和公众对环境保护认识的提高、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以及环保投入的加大,将促使中国实施真正的环境税。  相似文献   

7.
环境税——规制公害的新举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讨论了环境税的社会功效,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环境税制的基本构想,对环境税的纳税人,征税对象以及税率设计提出了看法。最后对环境税与排污收费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8.
环境税收制度是未来中国环境政策改革的突破口,相对于其它的环境政策如排污收费与排污权交易等,环境税收其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明显,开征环境税收有重要的意义,但在短期内,我国实施环境税收制度的条件尚不成熟,环境政策体系应该采取税费并存,并逐步过渡到以环境税为主的方式。  相似文献   

9.
关于环境税收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世秋  李彬 《环境保护》1995,(9):21-24,35
本文基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环境资源价值论、社会边际机会成本理论、法律意义以及社会发展的要求等方面,分析了征收环境税的依据;并对环境税的课税对象、纳税人和税率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文章还对环境税和排污收费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分析。文章指出了环境税所具有的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以及我国开征环境税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
中国持续发展的经济法律制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明远  李长城 《环境科学》1995,(2):78-82,55
指出经济手段在中国持续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实质在于实现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落实“污染者负担”原则;持续发展的经济手段主要有征收环境费制度、环境税收制度、财政刺激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环境损害责任保险制度等;详细探讨了环境费与环境税的概念、性质、作用、现状、完善或实施以及二者的关系;分析了财政补贴、排污权交易等在中国待续发展中的运用问题;最后强调应完善有关环境立法,从而实现强化经济手段和环境管理的法治化。  相似文献   

11.
试论我国环境税的设立与完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万劲波 《环境科技》2000,13(4):39-42
从西方各国的实践及可供我国借鉴的措施等诸方面对环境税的设立及完善加以探讨,就建立环境税逐步完善费改税、公平税负及建立完善的彼此协调的环境税费体系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沈强 《上海环境科学》2004,23(5):198-200
环境管理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直接管制手段,直接管制手段就是政府行政管理机构以指令控制的方式向污染排放者下达法令或提出具体的标准。直接管制在环境管理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在环境和经济的协调效率上还不够灵活有效,显示出相当的局限性。阐述了排污收费,使用费,产品费,排污权交易、环境税收等常用的经济手段,并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3.
围绕煤炭资源开发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中国相继出台了一些资源生态环境补偿政策,建立起包括资源税费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在内的一些生态环境补偿法律制度,但现有的煤炭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制度存在法律体系和政策设计不完备,缺乏利益相关者的充分参与,部门化利益倾向,政策手段较为单一,生态补偿资金没有来源保障,缺乏统一的补偿标准等问题。为此,要不断健全生态补偿法律法规体系,将矿区开发的生态环境补偿纳入到法制化和市场化轨道,完善煤炭资源税费制度,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实现矿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对在我国开征环境税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环境保护有必要很好地运用经济手段 ,环境税就是一项很有效的经济激励制度。文章探讨了环境税的经济学原理 ,在借鉴国外开展环境税经验的基础上 ,对我国环境税的开征进行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5.
时乐乐  赵军 《自然资源学报》2015,30(12):2005-2017
煤炭资源开采外部成本包括使用者成本和生态环境成本。论文运用使用者成本法测算2003—2012年新疆煤炭资源开采的使用者成本,并与应交资源税费比较分析;运用市场价值法和恢复费用法估算2012年新疆煤炭资源开采的生态环境成本,并与应交生态环境费用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煤炭资源税从量计征方式不能补偿新疆煤炭资源耗减价值,产生明显代际外部性,而采用从价计征方式则能有效补偿;煤炭开采应交生态环境费用对其生态环境成本的补偿率仅为29.6%,不能有效补偿煤炭开采的生态环境价值损失。研究发现,新疆现行煤炭资源税费标准,不能彻底解决煤炭开采的外部性问题,在“清费立税”情形下,煤炭资源税率定为6%略显偏低。最后建议:地方政府应研究煤炭资源税费改革不同阶段的合理税率;我国应尽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适时进行环境税改革;完善我国煤炭资源价格核算体系。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环境立法也应随这相应发展,环境保护法制建设必要性和重要性,一是填补原有的立法空白,包括持续发展立法,环境保护组织立法环境保护行政法程序立法,二是现行环境法是一些不能与新形势相适应的内容必须加以修改完善,以排污收费为例,分析了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实行环境税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文章在总结分析国内外环境保护投资统计指标的基础上,制定了环保投资统计指标构建原则;以青岛市为例,构建环保投资统计指标体系;并使用构建的指标体系统计分析了青岛市2014~2015年环保投资情况。结果表明,2014~2015年青岛市环保投资总额分别为86.30亿元、90.69亿元,其中,污染治理设施投资是环保投资的主要组成部分,占全市环保投资额度的一半以上。环保设施运行维护费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投资次之,环境管理投资占比最低。  相似文献   

18.
开展能源资源税改革效应分析,是评估环境政策改革在环境效益、经济效率和公平效应上是否实现共赢目标的基础工作.通过细分社会核算矩阵中的居民收入组账户,构建面向多收入阶层的CGE模型,有利于量化环境税费领域改革产生的效应.经模拟测算得到,中国能源资源税改革将对GDP、部门总产出和社会总消费等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带来负面影响,但均在可接受范围内.微观层面上,居民收入组内的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则受到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9.
环境(非关税)贸易壁垒判析及其对策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卜欣欣 《上海环境科学》2000,19(2):50-52,55
WTO中有关环境的,国际环境公约、ISO14000、等有关条款,本身并非绿色贸易壁垒,基于此,分析了绿色贸易壁垒的起因特征,对其相模糊的条款与规定,有可能成为绿色贸易壁垒的误区作了判析,提出了绿色贸易壁垒的5种形式:环境税、市场准入、环境技术标准、环境标志和贸易制裁,以及我国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