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草地适应性管理是有效解决我国“三牧”(牧业、牧区和牧民)问题的重要路径。论文以准噶尔北部的富蕴县为例,采用系统(分层)抽样、参与性农户评估方法开展农牧户调查,建立生计资本量化指标体系及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农牧户生计资本及其耦合协调度。基于评估结果,提出干旱区草地适应性管理策略。研究表明:1)农牧民过度依赖天然草地放牧,普遍缺乏发展型生计,其生计资本水平低、生计转换能力弱、生计脆弱性高;2)农牧户间同质性较大,5项生计资本间属性分异明显,缺乏牧业合作经济组织,是研究区农牧户生计资本耦合协调度较低的主要原因;3)推进牧民生计多样化,转变牧业生产方式,发展牧区草产业,优化草地生产功能与生态功能的时空配置,有助于增强草地畜牧业人文-自然耦合系统的恢复力/弹性力。因此,加快培育新型职业牧民,加快发展现代草牧业,加快建设良好的农牧民组织,加强草地科学放牧管理,成为干旱区草地适应性管理的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2.
选择两大典型的生态建设工程,使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方法,从农牧民认知的角度,旨在查明可能诱发的外部不经济性,结果表明:①山江湖区农户参与行为的直接外部不经济性易于调整,而三江源区的则很难受控调节;②山江湖区农户参与行为的潜在外部性主要受外出转产参与或就地寻找新生计来源渠道所驱动,而三江源区虽然牧民畜群结构、成年母畜比例等也受草地退化的胁迫,但它们与草地退化间的关系内生性较强;③山江湖区农户对管理行为介入所诱发的大概率外部不经济性有更为清醒的认识且能科学定性评价,而三江源区牧民转产所导致的大概率外部不经济性则很可能促使移民选择返牧;④山江湖区农户参与行为调整带来的小概率外部不经济性体现为气候变化的驱动,具有不可抗拒性,而三江源区牧民行为调整所诱发的小概率外部不经济性则受外部经济或产业引进的影响,有一定的可调控性。研究有助于弄清两大生态建设工程中农牧民参与行为所诱发外部不经济性的可比性及适应性行为调整的可借鉴性。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的放牧系统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生计意义,但目前正受到气候变化和人为干扰的双重威胁。为寻找改善现状的着力点,有必要探究青藏高原放牧系统的现状与演变趋势。以青藏高原东北部的共和县为例,基于历史统计数据、地方志与文献资料,在社会—生态系统的视角下,运用描述系统演变的扰沌模型,分析共和县放牧社会—生态系统的历史变迁、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其中与经济相关的家庭生计—市场子系统目前处于平稳积累资源阶段,与生态相关的草—畜子系统处于释放阶段的早期,社会子系统处于偏离正常轨迹的重组阶段。草—畜子系统的情况恶化并将为更大时空尺度的社会子系统带来负面影响。未来要注意防止家庭畜牧生产与畜牧业市场的过度连接,维护畜牧产业链上的获益公平,提升牧民收入来源多样化程度;注重草地治理,提升基层监理队伍的数量和质量,鼓励合作社优化畜群结构从而与草地匹配,制定合理的政策帮助牧民社会适应外来变化。  相似文献   

4.
放牧,草原生态系统存在的基本方式——兼论放牧的转型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任继周 《自然资源学报》2012,27(8):1259-1275
放牧是国内外普遍运用的土地管理的基本手段,至今全球陆地大约半数以上处于放牧管理之下。但受传统农耕文化的影响,我国当前对放牧管理系统存在很多误解,尤其是把草原的生态恶化、牧区贫困、文化落后都归罪于草原放牧,导致禁牧盛行。从放牧的基本内涵看,当前我国草原所面临的问题,不在放牧本身,而是对放牧认识的不足和放牧管理的缺陷,割裂了人居-草地-畜群之间的联系。从历史角度看,放牧做出了巨大贡献。而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进步,放牧历经原始游牧期、放牧转型期与放牧现代化时期三阶段。西方发达国家在20世纪30年代就实现了放牧的现代化转型。畜牧业现代化的核心是以人居-草地-畜群放牧系统单元为内核的划区轮牧。划区轮牧是一种开放的农业技术体系,具有多种方式,适应于不同的农业系统,可兼顾生态与生产的需求,是草地放牧管理的重大进步。为了实现草原生态系统的生态和经济双重效应,我国畜牧业应该尽快实现草原管理和放牧的现代化转型。这是我国草地畜牧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也是现代农业的必要内涵。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放牧和受损管理两个角度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提出了适度放牧能够提高草地植被丰富度,提高草地生产力,维护草地生态平衡;同时从受损管理角度提出了健全草地管理法规、草地开发与利用相结合、草畜平衡管理等措施,从而使草地生态系统保持较高的物种多样性,促进草地景观物质和养分的良性循环。适度放牧结合受损管理可以作为一种管理草场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
农业区和牧业区的粮食安全在概念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在关注农业区粮食安全的同时,牧业区粮食安全的研究也值得重视。论文从青海省达日县牧区牧民食物能量折算入手,构建了最小人均草地面积和草地压力指数两个计算方法,并以乡为基本单元,对各乡粮食安全进行定量计算。计算结果表明:达日县1987-2007年最小人均草地面积和草地压力指数呈增加趋势,1997年粮食安全区、警戒区、短缺区、危机区4个等级均有分布,至2007年该区域已全部演变为粮食短缺区和危机区,主要原因是草地退化严重,人口数量增加,人均草地面积减少以及技术和物质投入不足,牧业生产条件恶化。  相似文献   

7.
中国西部地区水-能源-粮食系统耦合协调度的时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宁  杨肖  陈彤 《中国环境科学》2022,42(9):4444-4456
在2005~2018年中国西部地区水-能源-粮食系统综合发展评价的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水-能源-粮食系统耦合协调度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西部水-能源-粮食系统及其各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其中,水资源和能源子系统在2011年后长期滞后于粮食子系统,成为西部地区水-能源-粮食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短板.(2)2005~2018年,中国西部水-能源-粮食系统耦合协调度从勉强耦合协调进入初级耦合协调阶段,且耦合协调度呈现“南高北低”的时空特征.(3)居民消费水平和人口规模对甘肃、内蒙古等西北地区的系统耦合协调度具有正向影响,对重庆、云南等西南地区具有负向影响,影响程度在地理空间上均呈现出“北正南负”的空间特征;地方财政环保投入的影响程度从北到南逐渐增大,广西、贵州、四川、陕西的系统耦合协调度受该因素的影响最大;R&D投入强度对系统耦合协调的推动作用相对较小,影响程度呈现“北高南低”的空间特征.基于上述分析结果,提出了多资源系统联合发展视角下的区域资源管理方式,减少对有限资源间的依赖性,改善人口规模及环保科技投入等因素,构建具有西部区域特色、体现资源优势、富有竞争力的水-能源-粮食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8.
草地被称为世界性的公共资源。以往对于草地退化的关注多侧重在技术研究和推广上。为揭示微观行为对公共资源利用的影响,以寻求有效途径保护具有重要生态战略意义的草地资源,论文利用2005年西部6省区17县231个农户数据以及2006和2007年环青海湖地区的实地调查经验,采用农户模型和计量分析方法,研究现有产权制度下牧民的草地管理行为对草地资源退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牧民参与非农就业、扩大牧户的草场规模以及进行围栏和舍棚建设有利于减轻草场的退化。据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目前政府提供围栏和舍棚建设方面的相关政策扶持,同时,制定有利于牧民参与非农就业机会的政策,降低牧区的人口压力,可有效促进草地公共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9.
生态补偿给实施区带来许多影响,其有效性和持续性受到各种因素的挑战,全面评估生态补偿带来的影响是提高决策科学性的必要前提。基于多准则模糊分析模型,采用参与性农户评估方法对甘南牧民家庭进行调查,并根据分布区域将其分成纯牧区牧户、半牧区牧户和农区牧户,就实施生态补偿后对补给区内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变化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生态补偿的实施对区域发展的总体影响指数为3.39,影响程度较高,其中生态补偿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的影响指数分别为3.11、3.58和3.71;②受生态补偿的影响,研究区经济发展缓慢,其中对农户收入结构的变化影响最高,纯牧区和半牧区农户的人均收入和农畜产品商品率出现一定的下降;③受生态补偿的影响,牧民在环保意识和自身技能提高方面在三组间没有很大差异,纯牧区牧民具有更好的就业方式和维权意识,半牧区和农区牧民则对监督意识、参与意识、生活质量的提升具有更深感受;④生态补偿对环境改善的影响程度最高,影响指数为3.71,纯牧区牧民感受最为强烈,其次是半牧区和农区。  相似文献   

10.
澳大利亚是举世闻名的畜牧业发达国家,尤其是天然草地、放牧畜牧业与数多质优的澳洲细毛养羊业等是其特色。但牧业的地理分异状况及其经营经验,长期缺少系统的介绍与了解。这对于世界上的地理大国是有用的。因此,我们于1986年底赴澳大利亚进行了实地考察,并重点调查了新南威尔士州的宏观畜牧业管理。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主要关注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的黄河流域兰州段城市绿地系统的优化布局问题。采用GIS技术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兰州市的城市绿地系统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评估。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优化布局,可以有效提高兰州市的环境质量和居民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使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方法对江西山江湖4县(市)的508户农民和青海三江源玛多县151户牧民进行住户访谈,使用生态时限法和EXCEL统计方法理解他们对初始参与生态建设工程的响应差异。结果表明:①山江湖农民参与生态建设的直接行为体现为投工投劳参与完成政府主导的山场造林,而三江源牧民的初始直接参与则体现为以少畜或无畜牧户为主的生态移民。对农牧民被动参与生态建设的调整上,山江湖仅需要进行产权明确,让农户自行参与和收益,而三江源的牧民行为调整并不仅仅是提高安置补偿费用和年限的问题,而更多地要考虑牧民宗教习俗的变迁;②山江湖农户的间接参与是在外来力量胁迫或冲击下自身利益最大化和产生有助于山场恢复的响应,主要受制于劳动力务农机会成本提升、养殖风险增大等的驱动,而不是农户的自觉行为,而三江源牧民的间接参与主要是在政府引导下传统牧业行为发生变迁的结果,"禁牧-围栏-减畜"是适宜于草场压力减轻和不完全改变传统牧业行为的牧民间接参与的首选响应;③山江湖农民转产具有较大的主动性,是农民综合权衡农业和非农收入差距的基础上作出的理性选择,转产后的生态效应展现出山场压力的长效减轻,反弹风险降低,而三江源牧民转产则显示出很大的被动性,是政府和牧民在对"清贫富饶"博弈后,由政府主导为牧民提供培训、就业、教育等机会和优惠政策下牧民被动参与的结果。转产后草场生态好转的反弹风险较大。该研究结果有助于为集中型生态重建和减压型生态恢复的生态建设工程中农牧民参与提供更为有效的数据和思路支撑。  相似文献   

13.
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的测度对于研究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煤炭工业资源—环境—经济系统耦合机制,构建了该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和TOPSIS法计算煤炭工业资源—环境—经济系统以及各子系统的评价值,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耦合协调度,评估煤炭工业的资源—环境—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水平.结果表明:2008-20...  相似文献   

14.
黄河源地区藏族游牧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黄河源地区达日县为案例,在牧户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气象资料、 遥感和地面调查,分析了气候变暖背景下的草地退化过程和藏族游牧民的响应与适应行为。结果显示,研究地区1956-2009年期间年平均温度每10 a增加0.29℃,比青藏高原和全国增温作用更加明显;在气候变暖和放牧活动的共同影响下,1970年代-2000年期间,29.39%的草地出现退化;为应对草地退化后果,牧民通过提前转场放牧、 建造围栏、 调整畜群数量与结构等生产措施加以缓解,同时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也发生了相应变化。这表明,藏族游牧本质上具有适应气候变化的内在机制和属性,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主动或被动地调整生产生活方式,经过适应性改造的藏族游牧业能够成为黄河源地区重要的气候变化适应模式。  相似文献   

15.
为促进城市灾害韧性建设,提高城市综合应灾能力,首先,选取基础设施韧性、经济韧性、社会韧性、组织韧性、生态韧性5个层面来分析城市灾害韧性,构建韧性城市综合应灾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其次,综合应用耦合协调理论与熵值法构建韧性城市应灾能力耦合协调度模型;最后,应用模型定量评估某城市的综合应灾能力,针对评估结果提出城市精准规划、经济结构多元化、建构共意、生态环境建设4个方面灾害韧性建设重心与优化策略。研究表明:某城市于2008—2019年间综合应灾子系统间的耦合度一直处于极高的稳定水平,而耦合协调程度较低,仅为失调发展等级。  相似文献   

16.
基于交互胁迫理论,对辽宁省沿海六市2007~2012年海洋生态、社会、经济三个子系统间的交互胁迫关系进行验证,并运用耦合模型进行时空协调度测算。结果表明:三个子系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交互胁迫关系,这种动态耦合关系在演化周期内呈现出双指数函数的变化规律,且演化轨迹是一条双指数曲线;通过测算耦合协调度,得出大连市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总体耦合协调度高于其他五市,基本处于中级协调发展阶段,其他五市耦合协调度不高,基本呈现波动上升态势,且海洋生态-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处于波动下降态势,生态压力指数较大,可持续发展水平亟待提高。  相似文献   

17.
通过在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查干补力格苏木的实地调查,并对四子王旗气象数据与调研得到的牧户感知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牧民对气温变化的感知较对降水变化的感知准确度高,对风沙的感知与实际差距较大。在灾害造成的影响感知方面,牧户对干旱造成的影响感知最为深刻。牧户为适应气候变化已自主采取了多种应对措施,在实地调研中识别出至少22 种自主适应措施,采用较多的适应措施是多储备草料、减少牲畜存栏、建暖棚、借款和不让后代养羊,其中最重要的适应措施是多储备草料。自主适应行为的评估和筛选结果显示:多储备草料、建暖棚、减少牲畜存栏、引进新品种、借贷款、外出打工是牧民认为较好的自主适应措施。与之相配套的政策需求为:贷款支持、青贮窖补贴、暖棚补贴、更精确的天气预报和病虫害预报、牧业保险、新品种的技术培训、新品种的市场对接、职业技能培训、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等。这些政策可以增强牧民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同时减缓牧民生计脆弱性。  相似文献   

18.
夏自兰  王继军 《自然资源学报》2011,26(10):1647-1657
农业产业-资源系统耦合不仅表现为两子系统之间耦合协调作用的程度,而且表现为这种协调作用下系统的耦合效率。以黄土丘陵区典型流域纸坊沟流域为例,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与DEA方法,揭示农业产业-资源系统耦合效应:一系列水土保持政策和措施显著改善了区域农业资源环境条件、促进了农业产业的发展,并提高了二者的耦合协调度,然而在此协调趋势下,资源环境条件向产业效益转化的效率却只在很小幅度的波动中变化,水土保持在提高系统的耦合效率方面作用甚微。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在林草地资源大量闲置和利用不充分的状况下,农业产业结构与资源结构尚存在较大偏差,系统的这种结构性矛盾影响了其耦合效率,系统演变过程中潜伏了较大危机。为此,需要保证现有林草资源得以充分利用、林果业和畜牧业得以有序发展的经济、政策环境,并在此基础上优化系统的资源与产业结构,转变资源利用和产业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19.
雨洪适应性体现了海绵城市建设的底线约束与生态优先原则,是海绵城市规划中重要的评价标准。采用INVEST模型与GIS技术,进行了研究区的雨洪适应性评价、雨洪适应性的功能分区及安全水平分区。研究表明:(1)从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和水质净化三个方面进行雨洪适应性评价,并融合雨洪汇流路径与适应性等级,划分雨洪适应性功能分区,体现了雨洪适应系统的源间廊道与基本骨架视角。(2)雨洪安全格局是海绵设施空间形态上的表现,重构不同安全水平雨洪适应性空间,实现了“源—汇”平衡,形成城市雨洪安全系统。(3)雨洪适应性通过水文过程与空间格局耦合,体现了雨洪管控中从微观到宏观层面的协调,对提升城市应对不确定性冲击的自组织能力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以鄱阳湖流域代表性城市南昌市为研究对象,构建城市化与大气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分析2002—2016年南昌市城市化与大气环境的综合发展水平和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及其演变趋势。结果表明:社会城市化和大气环境状态分别对城市化系统和大气环境系统的贡献份额最大,城市化综合发展水平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大气环境综合发展水平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城市化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以压力为主,大气环境响应不足;在耦合协调度测算模型中,耦合协调度受城市化系统与大气环境系统不同贡献份额比例(α/β)的影响很小;城市化与大气环境耦合协调度整体呈现上升的趋势,耦合协调类型由"严重不协调-城市化受阻"发展到"高度协调-大气环境滞后"阶段,耦合协调关系整体趋向较好的方向发展,大气环境滞后程度却日趋严重。因此,在制定城市发展战略时要更加注重大气环境的保护,以推动南昌市城市化与大气环境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