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对可再生能源资源进行评价是对可再生能源资源进行综合规划的一个良好前提。因为能源规划的各国环节之间都是相互关联的,所以能源资源评价不能够独立的进行存在。对于可再生能源资源来说,主要的评价内容除了要考虑储量之外,还要注意可再生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进行全面的市场分析。在当前,对于可再生能源资源的评价体系还没有系统的形成,所以本文主要是根据可再生能源资源的特点进行分析,并对其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中国可再生能源GIS的设计与开发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可再生能源资源具有的可再生性和清洁性,使其逐渐成为世界性的能源建设发展方向。根据可再生能源的特殊自然属性,建立了包括:资源监测指标、设备指标、经济评价指标、环境评价指标的一套稳定、可操作的指标体系,并依照此体系开发了中国可再生能源地理信息系统。系统采用GeomediaProfessional平台,基于Client/Server模式,是第一个全国范围的可再生能源资源GIS,它实现了对中国可再生能源资源中的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四种能源资源的空间、属性数据的统一管理和动态监测。同时,利用GIS特有的空间分析功能,结合资源开发评估模型,为中国可再生能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辅助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3.
根据我同能源发展规划,2010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将占到全部一次能源的10%,2020年,可再生能源占有牢将达到15%。 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周大地日前在参加“2008资源节约与循环经济论坛”时作出上述表示。他认为,从中远期看,可再生能源将成为我国主要的新增能源;而从远期看,可再生能源将成为重要的主流能源。  相似文献   

4.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是可以解决当前中国经济建设发展与能源约束之间矛盾的重要方法。其中,可再生能源指的是可以在自然界循环再生的能源。通常包括潮汐能、太阳能、水能、风能、海洋能等。因此说可再生能源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而我国在开发可再生能源时遵循的是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能够从根本上减少环境与资源的压力,改善能源约束局面。  相似文献   

5.
结合黄河中上游能源化工区重点产业发展战略土地资源影响特点,探索了战略环评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和思路. 以土地资源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SWOT)分析和主成分分析(PCA)为研究手段,构建了涵括土地资源生态属性、经济属性及社会属性的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了重点产业战略实施前后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空间变化,深入剖析了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的环境合理性. 结果表明:黄河中上游能源化工区重点产业战略实施后,能源重化工产业重点布局、大规模发展区域综合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数较现状降低10%以上,而非重点发展区域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有所提升,因此,重点产业发展中必须结合土地资源承载力现状,合理调整产业发展布局.   相似文献   

6.
在评价能源动力工程项目时应该采用综合的评价方法,考虑技术、经济和环境等因素。本文在此陈述了一种基于总资源系统的综合评价方法,将生产中消耗的(包括污染掉的)空气、水和燃料等都折算成资源,并从社会平均边际削减成本的角度计算了利用资源对社会造成的外部成本。本文指出,计算资源的价值时必须包括其外部成本,并计人最终的总成本。文中陈述了这一综合评价方法的原理,并以某燃天然气的燃气轮机联合循环热电联产系统为例子,与燃煤分产系统进行了粗略的比较计算。  相似文献   

7.
论城镇建设规划的战略环境影响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介绍城镇建设规划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城镇建设规划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应以人为本 ,优先考虑城镇生态环境质量。从“一控双达标”原则出发 ,当前应对产业结构和规模、建设布局、城镇污染综合防治工程等进行重点评价。与一般工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相比较 ,城镇规划战略环境影响评价采用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 ,除利用一般建设项目环评中成熟的程序和方法外 ,还应通过专业分析和多学科综合分析 ,对城镇环境支持和制约因素、城镇综合环境保护功能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8.
物质流分析的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方法,也是区域循环经济规划编制的重要基础.本文应用物质流分析法对青岛市城阳区物质流动现状和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将城阳区经济社会系统的资源生产率和资源消耗强度进行了国际对比.  相似文献   

9.
为构建一套有效选择可再生能源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考虑多种能源的不同特性对环境与经济承载力的制约,围绕经济、环境、技术、社会政治及能源来源质量5个维度,提出能够全面评价可再生能源的指标体系和基于情景模糊动态MABAC(多属性边界逼近区域比较法)的评价方法.在评价方法构建上,采用情景模糊集(picture fuzzy set,PFS)对MABAC进行改进,实现在多准则决策问题中利用模糊信息进行精准决策.在此基础上,将时间因素与MABAC相拟合,进一步求得可再生能源与边界逼近区域的贴近度,确定与地方环境承载力相适宜的可再生能源.结果表明:在考虑时间因素的条件下,风能、太阳能、水能与边界逼近区域的贴近度分别为0.102 66、-0.133 90、0.040 16,说明风能为经济效益最佳的可再生能源,太阳能为可利用能源;在未考虑时间因素条件下,所得到的贴近度则与之存在差异,风能、太阳能、水能与边界逼近区域的贴近度分别为0.011 29、-0.058 00、0.023 40.研究显示,基于情景模糊动态MABAC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更相符,且通过模型的验证过程来看,该模型不仅可以提高结果的精确性,也同样易于实施和便于推广.   相似文献   

10.
2021年9月,由于大西洋北海地区风速突然下降,英国的海上风力发电量骤减,导致欧洲能源市场陷入混乱。风速的年际变化和长期逐渐减弱的趋势可能是造成这次事件的主要原因。此外,北海上一种持续3—4 d的阻塞高压也促成了低风速事件的发生。一个移动缓慢的暖脊显著地阻挡了西风气流,并割裂了北极极涡,导致北极和东欧地区的冷空气积聚。这种天气形势有可能引发寒潮,进一步增加电网的负担。然而,扩大风力发电机安装规模并不能有效应对此类事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可再生能源发展也面临着与英国相似的挑战。因此,激进的可再生能源政策并不可取。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些来自气候的挑战,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需要从提高装备技术、发展混合能源系统以及开展更加精细的资源评估三个方面入手。以上结论对中国能源系统的转型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生物质能源是未来能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农作物秸秆作为生物质能资源的主要来源之一,其能源化利用技术值得探索。为科学评价秸秆能源化利用技术的资源利用、技术适用性、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以现有文献为基础,对常用于秸秆能源化利用技术的评价方法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分析各种技术评价方法的优缺点,总结比较了不同方法的评价范围,提出适合秸秆能源化利用技术的评价方法,即全生命周期评价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并根据现有文献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为后续秸秆能源化技术利用模式的科学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生物质能源具有可再生、低污染的优点,对于发展循环经济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江市生物质资源种类多、储量大,为发展生物质循环经济产业带来了便利条件。探讨了秸秆的燃烧、发酵生产乙醇和综合利用,以及玉米芯生产糠醛、米糠生产米糠油、禽畜粪便生产沼气等生物质利用方式。为同江市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减轻资源和环境压力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生物质能资源具有可再生和环境友好的双重属性,现已成为新疆能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新疆生物质能资源进行总量估算,分析其地区分布特点,运用替代价值法分别计算秸秆、牲畜粪便及能源植物三大类生物质能资源的经济效益,并从结果中分析得出,新疆生物质能资源在区域分布上具有资源分布不均、"西高东低"以及效益高低与自然条件关联性大等特征。因此,新疆在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时应当因地制宜,才能最大限度将区域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相似文献   

14.
生物技术与植物纤维性废弃资源的综合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禾谷类作物的秸秆、棉籽壳、椰子壳、甘蔗渣、菠萝和香蕉叶等农业废弃物含有丰富的生物纤维,是一种可再生和再利用的植物纤维性资源。生物纤维是食品、医药、纺织、造纸、复合材料和精细化工等工业的重要原料。全球每年所产农业废弃物中生物纤维总量约2×1011t,我国每年可产农作物秸秆约6×108t,蔗渣和蔗梢约2000×104t,油料秸秆约3000×104t。生物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废弃物中生物纤维资源的开发和综合利用,催生了多种新型环境友好的“绿色”工业。论文分析了农业废弃物中生物纤维的理化特性以及工业化应用价值及途径,重点论述生物技术在以植物纤维性资源为原料生产单细胞蛋白、酶制剂、乳酸、木糖醇、生物可降解复合材料、燃料酒精和生物电能等方面的研发进展,并讨论植物纤维性资源综合利用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以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Nigeria is endowed with abundant energy resources, both conventional and renewable, whichprovide her with immense capacity to develop an effective national energy plan. However, introduction of renewable energyresources into the nation's energy mix have implications on itsenergy budget. The national energy supply system has been projected intothe future using MARKAL, a large scale linear optimization model.However, this model may not be absolutely representative of the highlynon-linear future of renewable energy. Results of the model reveal that under onlya least cost constraint, only large hydro power technology is the prominentcommercial renewable energy technology in the electricity supply mix of thecountry. Despite the immense solar energy potentials available, solar electricity generation is attractive only under severeCO2 emissions mitigation of the nation's energy supply system. Similarly, the penetration of small-scale hydro power technology in theelectricity supply mix is favoured only under CO2 emissionsconstraints. Due to economy of scale, large hydropower technology takes the lion share of all the commercial renewableenergy resources share for electricity generation under any CO2emissions constraint. These analyses reveal that some barriers exist to thedevelopment and penetra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resources electricity production in Nigeria's energy supplysystem. Barriers and possible strategies to overcome them arediscussed. Intensive efforts and realistic approachtowards energy supply system in the country will have to be adopted inorder to adequately exploit renewable energy resources and technologiesfor economic growth and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6.
"十三五"时期,围绕安徽省资源环境领域科技创新紧迫需求.安徽省应重点在矿产资源绿色高效开发利用、水资源高效利用、地理信息产业、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生态环境治理、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环保装备等领域实施科技攻关.通过完善普惠性创新支持政策、增加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加大公共产品供给、加强适应新常态的社会发展科技治理体系建设等途径,切实增强社会发展领域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7.
分别阐述了我国目前原生资源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现状,通过原生资源与再生资源在性能、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节能方面的比较,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再生资源,大力发展再生资源产业。  相似文献   

18.
秸秆生物质作为1种可替代化石燃料的清洁能源,对环境保护和能源结构转型意义重大。我国农作物产量丰富,在秸秆的综合利用方面有较大潜力。就整个秸秆能源化产业而言,我国正处于有序推进阶段,但国内核心技术和设备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存在差距,产业效益仍不理想,企业对财政补贴有较强的依赖性。在充分认识我国秸秆利用现状的基础上,针对秸秆乙醇技术、秸秆沼气技术、秸秆热解技术和秸秆固化成型技术,探讨了国内外秸秆能源化技术和应用进展,追踪了解除发酵抑制、优化厌氧消化性能、开发热解炭降解潜力以及激活成型燃料黏结性能等技术热点问题。基于经济性分析提出了全组分利用、气肥联产模式、大宗产物梯级利用等针对能源化技术的效益提升手段,并对比了政策补贴和技术提升对企业效益的影响。最后从政策角度和新技术角度对秸秆产业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