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废塑料在垃圾资源化中的合理性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废塑料在我国现行的三种垃圾处理主流技术(卫生填埋技术、焚烧发电技术、综合处理技术)中的资源化应用进行了介绍,发现废塑料在垃圾焚烧发电和综合处理中得到了资源化利用,而且在对废塑料的资源化利用上具有一定排斥性,通过对垃圾焚烧发电、垃圾综合处理的运营状态的对比,提出对废塑料在垃圾资源化处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土地处理技术在污水资源化处理中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曾扬  阮晓红  孙敏 《陕西环境》2002,9(6):19-22
该文简述了污水资源化的现状与常规技术。结合土地处理技术的特点,分析了土地处理技术在污水资源化中的应用条件、应用方向,认为土地处理技术是我国污水资源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靳秋颖  王伯铎 《环境工程》2012,(Z2):327-330,531
餐厨垃圾是指餐饮食物加工产生的下脚料和食用的残余物,主要含有谷物类、蔬菜类、肉类、动植物油等。从食品安全和餐厨垃圾资源化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堆肥技术、沼气化技术、生物柴油技术等资源化处理技术,介绍了餐厨垃圾资源化技术的研究进展,提出了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针对北京市建筑废弃物产量大、资源化利用率低的问题,分析了北京市建筑废弃物的来源、产量、组分及处理现状,阐述了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途径和资源化利用工艺,介绍了朝阳区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示范项目建设情况,给出了北京市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5.
清淤河泥是城市水体治理的重要内容,河泥急需合理资源化处理;而以厨余垃圾、工农业加工业有机废料和园林修剪物为主的城市废"炭"的处理也是城市管理的难题,将两者作为无机成分和有机成分结合的资源化处理用于城市生态建设,将有助于两大废物的就地解决和消减。文章综述了城市河泥和废炭资源化处理现状,就二者结合资源化利用的方式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目前国内城市垃圾处理大多采用卫生填埋,真正实现城市垃圾资源化的寥寥无几,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个别城市垃圾资源化处理厂建成后,由于垃圾分选技术关键设备没能解决,导致不能正常运行,造成投资浪费.工程采用分选、厌氧发酵、复合肥制造、沼气发电综合处理系统处理城市垃圾,并较好地解决了垃圾分选技术与设备,实现了垃圾资源化,为城市垃圾实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以借鉴.  相似文献   

7.
我国抗生素菌渣资源化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公丕成  蔡辰  张博  刘惠玲 《环境工程》2017,35(5):107-111
抗生素菌渣是一种宝贵资源,在我国也属于危险废物。由于缺乏成熟高效的处理与资源化技术,以及科学完善的安全性评估方法,抗生素菌渣的处理问题严重地制约了制药企业的健康发展。结合最新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从抗生素菌渣处理与资源化技术、安全性评估两方面综述了目前抗生素菌渣资源化取得的最新进展,总结了抗生素处理与资源化技术的最新发展,并对不同资源化技术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以抗生素及其代谢产物残留评估和抗性基因评估为基础的安全性评估方法,并总结了评估指标实现的技术困难。  相似文献   

8.
该文系统阐述了电镀污泥的性质、处理现状及其回收价值,以及电镀污泥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技术的应用情况,展望了生物浸出、以废治废以及多法联合在电镀污泥的资源化处理技术的巨大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
简要介绍了目前处理废PCB应用比较广泛的物理和化学类资源化处理技术,介绍了各种处理技术的工艺流程,并指出了各种资源化处理技术的优势和存在的缺点。  相似文献   

10.
清淤底泥、芦苇秸秆以及藻类物质是水源地水库生态建设和运行过程中产生的三类废弃物,对其进行高效资源化处理处置是水库实现生态循环的重要保证,对提升水库水质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综述了清淤底泥在农田、林地、园林绿化等方面进行土地利用和制作建筑材料、填方材料等方面进行建材利用的资源化技术现状,总结了芦苇秸秆在农业、养殖业、能源、工业原料等方向进行资源化利用以及打捞蓝藻在厌氧消化、有用物质提取、饲料应用、好氧堆肥等资源化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而分析了上述资源化技术在水源地水库废弃物资源化过程中应用的适用性,指出土地利用是清淤底泥资源化利用的最佳方式,好氧堆肥是芦苇秸秆和蓝藻废弃物资源化处理处置的主流技术;最后针对水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出了展望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对城市生活垃圾进行资源化处理,不仅有利于解决城市生活垃圾所带来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而且能够获取部分城市发展所需的资源,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环节之一。从武汉市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的现状入手,对武汉市城市生活垃圾在回收再利用、焚烧发电、堆肥等方面的资源化处理措施予以分析,指出武汉市应优先开展回收再利用,适度发展焚烧发电和堆肥的规模,并在此基础上借鉴日本、美国和德国等国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的先进经验,提出要提高城市生活垃圾回收的比率和效率,推进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的产业化发展,以促进武汉市城市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处理进程。  相似文献   

12.
污水经深度处理后进行资源化利用已逐渐成为我国今后缓解城市水资源紧缺的现实选择,污水资源化利用的关键是按需求确定回用对象及其水质目标,重点是选择合适的污水深度处理技术。本文在概述目前污水深度处理技术的基础上,介绍了国内外大量污水资源化利用的工程实例,并分析了其采用的深度处理技术,对进一步推动我国污水资源化利用工程实践的应用以及探讨污水新型深度处理组合工艺技术具有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国内外近期生活垃圾资源化技术的处理模式和存在的缺点,指出了我国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的有效途径是加强对垃圾的预处理,提出了基于垃圾预处理的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综合处理系统,介绍了废塑料制作建筑板材的工艺和技术指标。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我国城乡垃圾污染问题,以辽宁省盘山县为城乡代表,对城乡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进行了探讨。根据县城、场、乡、镇、农村排放垃圾的不同,因地制宜地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模式,并对城乡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进行了效益分析。  相似文献   

15.
我国城市垃圾资源化处理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几种城市垃圾资源化处理技术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同时就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谨慎、深入的分析和探讨,结合国外城市垃圾资源化处理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提出了两种新型的垃圾资源化处理技术,并对其在我国今后的市场应用前景做了分析和预测。  相似文献   

16.
本文概述了生态城市的理念以及生态城市对于城市垃圾处理的基本要求,综述了目前遵循生态城市理念所采取的城市垃圾资源化处理的技术路径。以北京怀柔文化生态城为例,进行了城市垃圾资源化技术集成研究,提出区域垃圾资源化的基本项技术和推荐项技术,总结区域垃圾资源化产生的效益。最后,基于生态城市理念提出了针对城市垃圾资源化处理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城市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的问题和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市餐厨垃圾往往与生活垃圾混合排放,成分混乱、形态复杂,其资源化利用成为全球性的难题之一,各国都在竭尽全力开发适合自己的处理技术。本文根据发达国家在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方面的经验以及目前中国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现状及问题,提出了餐厨垃圾发生现场实时处理的源头预处理、集中堆肥化及循环利用的处理思想,探讨了源头预处理技术,并提出了餐厨垃圾循环利用系统的构筑方案。  相似文献   

18.
文章在分析了废液晶显示器潜在环境危害和资源价值基础上,介绍了国内外废液晶显示器资源化技术的进展,主要包括液晶去除、偏振片剥离、铟回收以及面板玻璃资源化4方面,液晶目前毒性和危害未有定论,少数研究者仍在继续开展液晶无害化去除的研究;偏光片资源化成本较高,技术市场前景不明;面板玻璃资源化仍未引起重视,目前资源化利用率低,产品附加值低;铟因其较高的资源化价值,是资源化技术研发的重点,也是废液晶显示器资源化处理过程中污染防控的关键环节。针对目前中国废液晶显示器资源综合利用率低、技术系统性差、存在潜在二次污染,且设备研发少、产业化应用难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废液晶显示器处理技术研发和实施废液晶显示器资源化处理全过程管理的环境管理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北京市城市垃圾资源化利用潜力与途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京市城市垃圾包括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和园林垃圾等,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是垃圾治理的目标。垃圾资源化处理是行业发展的一个趋势。北京市垃圾分类工作开展数年以来,生活垃圾产量的增长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但餐厨垃圾、园林垃圾产量仍在不断增加,其处理途径仍需进一步规范。通过分析北京市城市垃圾产量及组分、调研城市垃圾资源化利用途径现状,最终对城市垃圾资源化利用潜力与途径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0.
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资源化利用途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目前污水处理厂的污泥传统处理方法如填埋、焚烧及土地直接利用等存在的不足与弊端,指出了污泥资源化利用方式是今后污泥最佳处置方式,并就目前研究较多的污泥堆肥处理、污泥厌氧发酵工业化制气及建材利用等资源化利用技术及前景进行了分析,为今后污泥的资源化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