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1 毫秒
1.
文章阐述了地下水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引发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及根源,提出了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的保护战略。  相似文献   

2.
针对辽宁省地下水水质和环境地质问题,提出了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和加强地下水资源保护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安徽淮北平原地下水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文对安徽淮北地区69个地下水位站的1980-2006年平均地下水埋深资料进行分析,得出淮北地区多年平均地下水埋深2.33m,1980-1990年各地下水年均埋深较浅、变幅较小,1990年以后地下水埋深变幅加大,且埋深有明显的加深趋势。研究认为淮北平原地下水动态虽然受降水量、蒸发量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影响,但近些年来地下水的动态变化主要是人类活动影响的结果。这些人类活动包括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土地利用、水利工程、农业节水灌溉措施等。其中过度开发利用地下水是导致安徽淮北平原地下水埋深下降,地下水资源减少的主要原因。适度开发利用地下水有利于淮北地区地下水的循环更新,但过度的开发利用,已造成平原北部开始出现严重的环境地质问题,应限制开采。  相似文献   

4.
罗维  杨秀丽  罗伟 《环保科技》2014,20(4):30-33
在充分收集贵安新区已有地质、水文地质等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工作区已经开展的地下水相关项目,总结了贵安新区的地下水环境现状,分析了新区的开发建设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贵安新区地下水开发利用和保护分区建议:分区筛选出地下水质量较好的10个富水块段作为未来新区主要的地下水开发利用区,建议尽快在这些地区开展供水水文地质详细勘查;根据新区规划和现有污染源划分了地下水重点保护区,建议尽快建立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根据水质现状划分了地下水修复治理区,建议尽快设立专项对污染区进行修复。其成果将为贵安新区的地下水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大丰市地下水环境问题及污染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大丰市地下水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开发利用情况、地下水水质污染现状及环境地质问题的研究,提出地下水资源保护的对策意见。  相似文献   

6.
人类的社会生活离不开水资源。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的组成的部分。我国地下水资源丰富,不仅分布广而且水质好,不仅供水保证程度高而且调蓄能力强。经过长时间的大规模开采,我国地下水资源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地下水资源被超量开采,给社会和环境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影响,在一些地区还诱发了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地下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是环境的基本要素。为了对水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利用,必须对地下水资源进行科学管理。外国发达国家在地下水资源管理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我们可以借鉴它们的相关经验,加强和完善我国的地下水资源管理。本文介绍了地下水资源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和我国地下水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国外地下水管理经验,提出了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7.
随着贵阳市城市化建设的推进,贵阳市岩溶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和地下水污染问题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文章主要从贵阳市地下水发育特征、资源分布和开发利用现状出发,结合该市城市功能划分对其岩溶地下水的开发利用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地下水开发利用状况、超采区划分,地下水开发利用中的主要做法及应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王晓东  蒋海云 《地球与环境》2005,33(Z1):255-259
通过对乐至县红层地下水形成的地质环境、水文地质特征及地下水富集规律的分析,初步总结了乐至县红层区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模式,并提出了一些开采地下水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0.
河北平原是我国目前水资源最为缺乏的地区之一,地下水资源作为其主要的供水水源成为了维持河北平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子。本文分析了河北平原地下水环境的多年演化情况,认为自然和人为双重作用导致了河北平原地下水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水位和地下水水质的改变,引发了一系列的地面沉降和地下水质量下降等生态环境地质问题。  相似文献   

11.
武汉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与环境地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武汉城市建设进程加快,地下空间的开发所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成为武汉城市工程环境地质效应的关键问题。文章利用武汉市现有勘察资料,初步分析研究城市地下空间的物质载体及其空间组合关系,从空间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和赋水条件入手,对城市地下空间建设诱发的工程环境地质灾害的特点、生态环境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进行地下空间利用区划,指出各区在地下工程建设中需要重点防范的工程地质问题。  相似文献   

12.
对中国城市环境地质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本文回顾了国内外城市地质工作的发展历程,阐述了中国城市地质工人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工作领域。指出城市地质工作必须服务于城市(城市群,经济开发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为城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减灾防灾提供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超前性的基础地质资料和成果。由于中国城市的规模,性质,自然资源承载力,地质环境特征不同,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的对象,内容也将有所差异。归纳起来,城市地质的重点工作领域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开发战略与对策,城市地质环境容量及脆弱性分析。城市地质灾害:城市地质灾害风险,影响面,易损性及对灾害的反应,城市环境变化的地质指标体系,城市环境地质综合研究: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城市环境地质图纱的编制。数字城市环境地质:GIS平台上的地质空间数据库,城市地质环境动态分析,评价,决策系统和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  相似文献   

13.
焦作煤矿区矿坑排水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焦作矿区随着煤矿资源的开发,矿坑排水造成的环境地质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及矿区水环境污染问题,已严重制约着焦作煤炭工业的发展。本文就煤矿开采引发的环境地质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4.
以贵州省普定县马官地下水库为例,从区域岩溶地质概况、成库条件、库容分析和降雨量及补给量计算、工程效益等方面,对马官地下水库进行了研究,阐述了马官地下水库是岩溶山区雨水资源有效开发利用的典型,具有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5.
沈阳市地下水监测点优选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沈阳市地下水监测点优选方法进行研究.采用聚类分析划分污染类型,应用模糊数学划分污染程度,运用环境地质学原理和地质制图技术及数学方法绘制出相应图件,两图叠加形成块段,从中优选出监测点.  相似文献   

16.
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地质环境承载力初步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环境承载力概念的基础上定义了地质环境承载力,讨论了地质环境承载力的内在涵义及特点,以城市地质环境为例,探讨了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工作程序。  相似文献   

17.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工程活动日益强烈,地质环境问题已经成为阻碍绿色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了解区域地质环境承载现状,有助于提出有效的地质环境调控手段,科学指导区域发展规划。以湖北省黄石市为研究区,基于地质环境、生态环境、社会环境三个方面共16个评价指标,构建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采用模糊综合评价(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FCE)确定各因子的隶属度、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确定各因子权重,最后通过GIS空间分析对黄石地质环境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研究表明:黄石市东北区域承载力较差,主要受地灾因子制约,建议对地质灾害问题进行修复治理;中西部陈贵镇附近因矿山开采导致其承载力较差,建议开展矿山环境恢复工程;南部阳新县承载力整体较好,可进行适度开发利用。不同区域地质环境承载力的短板要素不同,需要找到制约因子并对其进行改善来提高地质环境承载力。  相似文献   

18.
抽水截流防治地下水中六价铬污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就城市工业区地下水环境受六价铬严重污境的情况,根据该地区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在污染中心地带采用抽水截流方法,使地下水中六价铬污染大幅度下降,经过6年防治,其污染范围由0.321km~2下降到0.032km~2,居民生活饮用水供应恢复正常,仅4号水源井已创税利30万元。  相似文献   

19.
GIS在环境地质调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对GIS系统及其在环境地质评价工作领域的应用作了分析介绍,对环境地质信息系统建立的要求进行了概要的论述。在此基础上,对利用GIS进行上海地区环境地质调查成果管理过程中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必要的探讨,并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20.
区域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框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付朝阳  金勤献  孙鹏程 《环境科学》2008,29(7):2077-2080
建设环境监测预警体系是提升环境监测和管理能力的要求.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功能的实现需要依赖基础风险信息、监测体系和预警体系、信息发布系统以及相应的应对措施等功能模块,而建设区域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则需要将功能模块落实到支撑层、监测层、咨询层和服务层等的建设中,完成包括体制机制建设、法规法制建设、装备能力建设、人才队伍建设、信息系统建设、咨询功能建设、公众决策服务等一系列建设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