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臭氧由于具有强氧化性,在众多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通过试验研究了介质阻挡放电产生臭氧的特性。结果表明:外加电压增大时,臭氧浓度和产速都不断增大,臭氧产率则是先增长,达到最大值后又开始略微下降;气体流速增大时,臭氧浓度不断减小,而臭氧产速和产率都是先增长,达到最大值后又开始下降;电源频率在5.0~9.9kHz范围内改变时,臭氧浓度、产速和产率变化不明显;当电介质厚度不变时,在0.3~0.5mm范围内改变间隙厚度,小间隙厚度优势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一次污染物对臭氧生成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OZIPR模式模拟研究一次污染物对φ(O3)的影响,研究设计3组比较方案:VOC和NOx初始浓度比,VOC和NOx排放比以及VOC排放中各组分所占比例的变化对臭氧生成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VOC与NOx初始浓度比和排放比的增大,φ(O3)增长速率提高,其最大值出现时间提前,并且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规律.结合O3等浓度线分析认为,深圳市O3污染属于VOC敏感型,控制VOC是控制φ(O3)的有效途径.改变VOC组分的研究表明,控制VOC排放时应重点控制含乙烯、二甲苯、三甲苯较多的污染源.   相似文献   

3.
我国典型钢铁工业城市夏季臭氧污染来源解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邯郸与其周边城市相比,臭氧(O3)污染最为严重.基于观测数据分析夏季邯郸O3浓度的时空特征,结果显示:观测期间邯郸O3超标天数比率为86.7%,各区县O3浓度分布存在差异,高温、低湿和偏南贴地气团传输是此次O3连续污染的主要成因.继而,以CAMx-OSAT模型模拟方法进行O3来源解析,溯源分析显示:邯郸O3污染具有明显...  相似文献   

4.
2015年中国近地面臭氧浓度特征分析   总被引:15,自引:9,他引:6  
根据2015年全国189个城市的近地面臭氧浓度数据,使用ArcGIS等软件处理,从不同时空、地形特征、温度等方面分析得出中国近地面臭氧浓度的变化特征.2015年中国近地面的臭氧浓度变化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各季节中浓度大小关系呈夏季 > 秋季 > 春季 > 冬季的变化规律,且在7月达到全年最高值.中国各行政区中,华东、华南、华北地区的臭氧污染较为严重.在经纬度变化的影响方面,经度变化对近地面臭氧浓度的影响不大,而纬度变化使臭氧浓度变化明显;在同一纬度的3种不同地形对比中发现,不同的地形给近地面臭氧浓度带来的影响微乎其微.温度和近地面臭氧浓度的变化呈现良好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臭氧接触池臭氧投加方式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臭氧接触池内臭氧(O3)投加方式是影响臭氧接触池反应效率的关键因素. 以密云水库水为处理对象,对臭氧接触池内臭氧投加方式进行优化,通过考察气液接触方式和投加点个数对ρ(O3)、传质效率及有机物去除率的影响,确定最优臭氧投加方式. 结果表明,适当增加布气点个数可有效增强气液传质,提高有机物去除率,但当布气点个数高于3个时,臭氧传质效率无明显提升,而且造成出水ρ(O3)过高,不利于后续工艺的进行. 采用三段式臭氧投加方式,臭氧投加比为3∶3∶1时,密云水库水中臭氧传质效率达78.1%,有机物去除率为47.5%; 向密云水库水中添加3mg/L腐殖酸后,该投加比下臭氧传质效率为76.8%,有机物去除率为40.3%,出水ρ(O3)为0.26mg/L,不会对后续工艺产生影响;并且该条件下臭氧利用率最高,BrO3-生成量最低,为最佳臭氧投加比.   相似文献   

6.
长江三角洲地区臭氧生成过程分析   总被引:26,自引:5,他引:21  
建立了二维空气质量模式模拟长江三角洲地区臭氧体积分数,模拟结果和实测值吻合较好.并以常熟地区为例分析了臭氧生成过程.结果表明:干沉降对大气臭氧有明显的去除作用,平均为2.1 μL/(m3·h);水平输送过程对臭氧的影响和化学臭氧生成速率P(O3)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总体来说,水平输送对臭氧有净的去除,平均为1.9 μL/(m3·h);化学生成过程则增加臭氧体积分数,净生成速率为5.3 μL/(m3·h),表明该地区大气有较强的氧化性;计算了该地区的臭氧生成效率,结果表明1分子NOx从排放到去除期间可以生成7.5分子O3.   相似文献   

7.
This paper provides a method for measuring the long-term trend in the frequency with which ground-level ozone present in the ambient air exceeds the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s National Ambient Air Quality Standard (NAAQS) for ozone. A major weakness of previous studies that estimate the long-term trend in the very high values of ozone, and therefore the long-term trend in the probability of satisfying the NAAQS for ozone, is their failure to account for the confounding effects of meterological conditions on ozone levels. Meteorological variables such as temperature, wind speed, and frontal passage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ground-level ozone. A non-homogenous Poisson process is used to account f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ery high values of ozone and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This model provides an estimate of the trend in the ozone values after allowing for the effects of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Therefore, this model provides a means to measure the effectiveness of pollution control programs after accounting for the effects of changing weather conditions. When our approach is applied to data collected at two sites in Houston, TX, we find evidence of a gradual long-term downward trend in the frequency of high values of ozone. The empirical results indicate how possibly misleading results can be obtained if the analysis does not account for changing weather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8.
利用轨迹模式模拟近地层臭氧日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提出在多条轨迹上应用轨迹模式,以实现对固 区臭氧浓度日变化的模拟,应用该方法对北京燕山石化炼油厂地区的O3浓度日变化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模拟值和实测值十分吻和。进一步模拟了当地的臭氧生物特征,并讨论了当地的气象条件和源排放对O3生成浓度的影响。结果说明削减NOx的排放量是控制该地区光化学烟雾形成的关键,而降低燃烃和芳香烃在排放物中所占的比例也是控制该地区光学烟雾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The decrease in atmospheric ozone over Antarctica during September–October 1987 implies enhanced u.v. radiation received at the ground in the region of the ozone hole. At the ozone hole in Antarctica the decrease in total ozone is enormous and sometimes the ozone level reaches as low as 120–130 DU, whereas the normal value of total ozone is around 300 DU. The decrease in ozone will not only increase u.v.B radiation several-fold but will also shift the cut-off wavelength to lower wavelengths. A model calculation for u.v.B radiation reaching ground level for different total ozone content (100–340 DU) has been carried out for several solar zenith angles appropriate to Indian as well as Antarctic stations. The u.v.B radiation received at Antarctica during the ozone-hole period are comparable to our equatorial stations over the summer period.  相似文献   

10.
系统掌握污水深度处理臭氧氧化系统的工程造价构成及其影响因素对降低其工程造价具有重要意义。详细分析了臭氧发生、臭氧投加、臭氧接触反应及臭氧尾气处理等污水深度处理臭氧氧化系统4个子系统的工程造价构成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臭氧发生单元的造价所占比重最大,高达60%~70%,其次是臭氧尾气破坏设备(16%~18%)和臭氧投加单元(12%~15%),臭氧接触反应设备的造价所占比重最小,约为3%~5%。影响臭氧氧化系统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除处理规模外,还有臭氧投加量、臭氧气体浓度及水力停留时间等工艺参数,其中臭氧投加量和臭氧气体浓度的影响较大。在达到处理要求的情况下,提高臭氧利用率、降低臭氧投加量以及升高臭氧气体浓度,是有效降低臭氧氧化系统工程造价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北京地区边界层大气臭氧浓度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17  
利用2001-03~2006-10的大气臭氧探空资料,分析了近6 a北京边界层(2 km以下)大气臭氧浓度的平均月变化和季节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边界层大气臭氧浓度的月变化很明显,1月臭氧浓度最小,地面臭氧浓度不到10×10-9(体积分数,下同),上层(即2 km)臭氧浓度也不到50×10-9.而6月臭氧浓度最大,地面达到85×10-9,上层大于90×10-9.臭氧浓度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从臭氧浓度值来看,冬季最小,夏季最大.从地面到上层的臭氧浓度的变化幅度来看,冬季变化最大,夏季变化最小.根据廓线变化方式,臭氧浓度廓线可分为3种类型,冬季型、夏季型、春秋季型.不同高度臭氧月平均浓度也明显不同.分析地面及上层臭氧浓度与气象因子如温度和湿度的相关关系,发现地面臭氧浓度与温度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在0 .85以上.  相似文献   

12.
张智  马翠平  赵娜 《环境科学学报》2019,39(12):4162-4173
利用欧洲中心ERA-Interim数据以及河北省环境监测站、气象站观测资料,对2018年7月22—24日台风"安比"影响河北前后的一次O_3污染过程的生成、维持、清除进行动力分析,结果如下:台风外围的副热带高压天气型结构有利于河北南部地区污染物的积聚,其演变对预报大气光化学污染具有重要的意义;台风降水对O_3污染有非常好的清除作用,降水量越大,清除效果越好;高压带内部的高温有利于光化学反应,有利于O_3污染的形成;近地层的弱风辐合场与下沉气流的双重作用对O_3污染形成有很好的贡献;旋转形变效应(ds)负值区与河北中南部O_3污染区域对应;动力条件促使湍流运动加强,对O_3污染的清除有很好的作用.通过相关系数检验发现石家庄、邢台5 cm土壤温度和臭氧小时浓度相关性较高(相关系数0.75~0.85),由于土壤温度增加速度低于地表温度增加速度,臭氧浓度增加速度也低于地表温度增加速度,因此5 cm土壤温度比地表温度更及时反映了臭氧光化学反应强度.  相似文献   

13.
为掌握咸宁市臭氧(O3)污染状况,基于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咸宁市2018年O3地面观测数据,发现该年3~10月均有O3浓度超标日发生,其中6、8、9、10月有浓度较高且持续时间较长的严重污染,高浓度时段集中于4~7月的每日12:00~20:00,浓度峰值出现时间约为16:00前后.使用OBM模型模拟,借助EKMA曲线、RIR分析等识别O3敏感性,发现咸宁属于VOCs控制区,O3生成对人为源VOCs中的二甲苯类芳香烃和烯烃类较敏感,这两类物种浓度均削减10%后分别得到RIR值为0.271和0.238.开展离线VOCs监测,经PMF方法解析得到5类源,其中工业排放为O3污染主要贡献源,二甲苯类芳香烃绝大部分来自溶剂使用,烯烃类主要来自燃烧源.当O3超标时,相比于非超标日,植物源、溶剂使用和燃烧源的贡献率均有增加,其中植物源的贡献增量较大,而机动车尾气和工业排放的贡献率却有一定程度的降低.  相似文献   

14.
臭氧/催化臭氧化技术在给水处理、污水深度处理以及难降解废水的处理中引起了广泛关注。传统的臭氧使用方法是将由氧气生成的气相臭氧溶入水中而得以应用。为了使臭氧更好的应用于水处理领域,采用电化学方法直接从水溶液中合成臭氧的技术近年来受到关注并得到重要发展,该技术设备简单,且能避免传统的气相合成臭氧技术的氮氧化物污染和臭氧的气/液转移损失,电极材料的发展和反应器系统的优化是推动此技术应用的关键。文章介绍了电化学合成臭氧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研究动态,重点评述了用于该技术的不同电极材料及其研究应用现状,同时也分析了电化学合成臭氧反应器的发展情况,指出了目前电化学合成臭氧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研究重点,并对该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臭氧降解甲基对硫磷机理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臭氧降解甲基对硫磷的效果、机理.鉴定了反应中间产物。实验表明臭氧能有效降解甲基对硫磷。通过分别添加自由基抑制剂碳酸氢钠和叔丁醇,初步探讨了反应机理,在自由基抑制剂存在时,甲基对硫磷的降解率明显降低,表明甲基对硫磷的降解遵循自由基机理。对处理过的水样采用GC,HPLC,UV检测.结果表明有未知中间产物生成,同时发现降解产物的极性增强。通过GC-MS检测鉴定了此未知物质的结构,证实臭氧处理不足时会有毒性中间产物生成。  相似文献   

16.
Ozone soundings from the 21-year record at Payerne (47°N, 7°E) are analysed. At the 300 mb level a simple statistical technique makes it possible to distinguish between the ozone of tropospheric photochemical origin and that in stratospheric intrusions. It is estimated that stratospheric intrusion is the source of 25% of the observed ozone mixing ratio at 300 mb. The maximum stratosphere to troposhere flux of ozone occurs in late winter/spring.A box model is developed for a Northern Hemisphere troposphere with stratosphere-troposphere exchange parameterized in terms of the baroclinic eddy activity but no tropospheric in situ source of ozone. It shows the same seasoanlity in ozone mixing ratio as the Payerne data, suggesting the assumed exchange mechanism to be reasonable.  相似文献   

17.
IntroductionOverpastten years,thestratosphericozonedepletionhasbeencontributedtotheactivechlorideandbromide(Harris,1995) .Althoughtheconcentrationofbromideismuchlessthanthatofchloride,theozonedepletionefficiencyofbromideis 50timesgreater (Harris,1995;McElroy ,1986)…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高、低浓度臭氧旁路处理对中试系统出水水质、污泥减量率的影响,采用两组系统(对照组:厌氧/缺氧/好氧(A/A/O),试验组:A/A/O+臭氧旁路处理)在5个工况下运行183d.结果表明,利用剂量为13mg/g MLSS(25mg/g MLVSS)臭氧处理占生物反应池容积20%的回流污泥时,系统运行性能良好;在此操作...  相似文献   

19.
利用涡度相关系统对南京地区冬小麦田和裸土期O3干沉降过程进行观测的基础上,引入Surfatm-O3干沉降模型,对其叶片气孔阻力(Rsleaf)、土壤阻力(Rsoil)和表面阻力(Rcut)的公式进行参数化修订和验证,开展了冬小麦主要生育期的总O3通量(FO3)、干沉降速率(Vd)及其不同沉降通道分配的模拟,并间接分析了土壤排放的NO与O3的化学反应对O3干沉降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田FO3和Vd的实测值与模拟值趋势相似,平均实测和模拟Vd值分别为0.39和0.37cm/s,模拟值比实测值低估5.3%,其中每一个独立阻力公式的模拟效果均较好.平均非气孔沉降(表面沉降和土壤沉降)是O3干沉降主要的沉降通道,占总O3通量的68.8%,表面沉降占非气孔沉降的46.7%;平均绿叶和黄叶气孔沉降分别占总O3通量的28.6%和2.6%.白天非气孔沉降比例减小至占总O3通量的58.8%,绿叶和黄叶的气孔沉降比例比值增大,分别占总O3通量的37.7%和3.5%.夜晚表面沉降和土壤沉降分别占总O3通量的64.3%和35.7%.土壤排放的NO会与O3产生化学反应,对O3干沉降过程产生影响,需要在今后的O3干沉降模型中考虑.  相似文献   

20.
城市臭氧浓度分布特征   总被引:49,自引:9,他引:40  
近地面层臭氧(O3)研究是当今环境科学领域的前沿课题之一,随着汽车尾气排放NOx和碳氢化合物的增加,在日光照射等条件下导致低层大气中O3浓度明显增高,面临光化学烟雾污染的威胁,开展环境空气中O3监测与分析对防治大气污染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利用2003年6个月的臭氧(O3)自动连续监测数据,对山东大学校园内O3浓度的频率分布、日变化、月变化等特征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O3小时平均浓度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的频率为96.88%;O3浓度呈明显的日变化,一般在下午浓度较高,上午和夜晚较低;O3浓度的最高值出现在6月份,这与辐射强烈,温度高有关;天气条件也影响O3浓度,一般晴天时O3浓度高,多云、阴雨天气O3浓度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