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五氯酚对稀有鮈鲫胚胎毒性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五氯酚(PCP)对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rus)胚胎的致畸和毒性效应.以7.5,30,60,120,250μg/L5个浓度的PCP对0hpf(hpf,受精卵孵出时间)的稀有鮈鲫胚胎进行暴露染毒,同时设置空白对照组、二甲基亚砜溶剂对照组和雌二醇(EE2,2.5ng/L)阳性对照组.在立体显微镜下观察整个胚胎的发育过程,统计胚胎的孵化率、96hpf相对存活率和各时期的畸形率,并利用半定量RT-PCR检测胚胎中CYP1A基因和p53基因mRNA的表达.结果表明,PCP暴露能延迟稀有鮈鲫胚胎发育,并造成胚胎卵凝结、心包囊肿、脊柱弯曲等多种畸形甚至死亡.随着PCP暴露浓度的升高,稀有鮈鲫胚胎的孵化率和96hpf相对存活率降低,各时期的畸形率增加,并呈现一定的浓度效应.稀有鮈鲫胚胎CYP1A基因和p53基因mRNA表达被显著诱导,并随PCP浓度的升高而增加.PCP对稀有鮈鲫胚胎发育表现为显著的毒性效应.稀有鮈鲫胚胎孵化率、96hpf相对存活率、各时期畸形率及CYP1A基因和p53基因的诱导表达可以作为评价PCP毒性作用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以模式生物斑马鱼(Danio rerio)为对象,观察在不同浓度Cd Se/Zn S量子点(Cd Se/Zn S QDs)暴露下,斑马鱼胚胎形态发育、氧化应激以及金属硫蛋白MT基因和应激蛋白Hsp70基因表达变化情况.结果表明,Cd Se/Zn S QDs对斑马鱼胚胎72 hpf(hours post fertilization)的半致畸效应浓度(EC50)为316.994 nmol·L-1.QDs暴露影响了斑马鱼胚胎的死亡率、畸形率、孵化率、自主运动频率和体长,以及引起胚胎卵凝集,心包囊肿,脊椎弯曲等多种毒性效应;同时导致斑马鱼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变化以及丙二醛(MDA)含量增加.QDs还诱导斑马鱼MT基因和Hsp70基因表达上调,斑马鱼机体产生一系列自我保护反应来减轻QDs所造成的伤害.这表明:Cd Se/Zn S QDs对斑马鱼胚胎产生了毒性效应,其毒性可能与其核心Cd2+的释放、粒径大小以及氧化应激有关.  相似文献   

3.
水溶性CdTe量子点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试验以巯基乙酸 (TGA)作为稳定剂合成水溶性CdTe量子点,采用斑马鱼胚胎发育技术,观测0、1、25、50、100、200、300、400 nmol/L各浓度的水溶性CdTe量子点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影响.记录胚胎发育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毒理学终点(自主运动频率、内心率、体长).结果表明:在胚胎受精后120小时(hours post fertilization)CdTe量子点半数致死浓度(LC50)为185.9 nmol/L.CdTe量子点对斑马鱼胚胎24hpf时1min自主运动频率、48hpf时10s内心率、体长都存在剂量-效应关系.TGA-CdTe能引起斑马鱼胚胎发生各种中毒症状,如心包囊肿、卵黄囊肿、脊柱弯曲、体节减少、心率减慢、黑色素沉积少等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4.
采用半静态水体暴露方式研究了水中溴氰菊酯对稀有鮈鲫早期生命阶段的发育毒性与内分泌干扰效应.结果表明,影响稀有鮈鲫胚胎孵化的LOEC (最低可观察效应浓度)>3.0μg/L;影响稀有鮈鲫仔鱼发育畸形和死亡指标的LOEC和NOEC (无可观察效应浓度)分别为1.0和0.33μg/L.低至0.04μg/L的溴氰菊酯暴露便可显著下调稀有鮈鲫幼鱼体内雄激素受体基因(AR)表达量并上调甲状腺激素受体基因(TRβ)表达量;0.11μg/L的溴氰菊酯暴露可以下调稀有鮈鲫幼鱼体内雄激素受体基因(AR)、雌激素受体基因(ER1、ER2b)和芳香烃受体基因(AhR1a)的表达量,并上调甲状腺激素受体基因(TRβ)表达量;0.33μg/L的溴氰菊酯可以下调稀有鮈鲫幼鱼体内雄激素受体基因(AR)、雌激素受体基因(ER1、ER2b)、芳香烃受体基因(AhR1a、AhR1b、AhR2)的表达量,并诱导甲状腺激素受体基因(TRβ)表达量的上调.上述作用浓度水平已经处于多个天然水体中溴氰菊酯的检出浓度范围,因此,关于水体残留溴氰菊酯对鱼类的内分泌干扰效应必须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5.
家用消毒剂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广泛,随生活污水进入水环境后会对水生态系统产生潜在危害。选取2种典型家用消毒剂(有效成分分别为对氯间二甲苯酚和次氯酸钠,前者命名为消毒剂A、后者为消毒剂B)为研究对象,在实验室模拟条件下,开展了其对中国本土实验生物稀有鮈鲫的急性毒性、流水式慢性毒性和酶活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消毒剂A和B对稀有鮈鲫急性毒性的半数效应浓度96 h-LC_(50)分别为80.12和25.26 mg/L;对稀有鮈鲫幼体生长抑制效应浓度28 d-EC_(10)分别为13.60和15.72 mg/L;消毒剂A和B暴露浓度分别为40和5.6~18 mg/L时,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被显著抑制;消毒剂A和B暴露浓度分别为16~40和18 mg/L时,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升高;与对照组相比,2种消毒剂各浓度组对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无显著抑制或诱导,表明SOD活性和MDA含量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典型家用消毒剂带来的氧化胁迫影响。研究结果为典型家用消毒剂的水生态风险评价及中国水质基准制定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6.
五氯酚对稀有鮈鲫卵黄蛋白原及p53的诱导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中国特有鱼种稀有鮈鲫为实验动物,研究五氯酚(PCP)对其肝脏卵黄蛋白原(VTG)、VTG基因及抑癌基因p53的诱导效应,评价PCP的内分泌干扰作用,并从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上筛选PCP检测的敏感生物标志物.1.5、15、40、80、120、150、160μg.L-1PCP暴露稀有鮈鲫,同时设置空白、溶剂对照和17α-雌二醇(EE2)阳性对照,运用SDS-PAGE,ELISA法检测经PCP暴露后稀有鮈鲫肝脏VTG蛋白的表达差异;克隆稀有鮈鲫新的VTG和p53基因序列片段,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PCP暴露对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40、80、120、160μg.L-1PCP均能诱导雌雄稀有鮈鲫肝脏VTG蛋白的表达,具有显著的浓度-效应关系;1.5、15、150μg.L-1PCP暴露后,雄性稀有鮈鲫肝脏VTG和p53基因表达均明显升高,具有显著的浓度-效应和时间-效应关系.证明PCP具有雌激素效应,稀有鮈鲫肝脏的VTG蛋白、VTG及p53基因可作为PCP检测的敏感分子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7.
为了验证我国本土鱼种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rus)在鱼类胚胎急性毒性试验的适用性,评价其在鱼类替代试验中的应用潜力,选取3,4-二氯苯胺和五水硫酸铜,按照《OECD化学品测试准则No.236鱼类胚胎急性毒性试验》,分别开展6次稀有鮈鲫胚胎急性毒性试验,通过评价试验结果的重复性,验证稀有鮈鲫是否适用于鱼类胚胎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3,4-二氯苯胺和五水硫酸铜对稀有鮈鲫胚胎的96 h LC50(96 h半数致死浓度)平均值(x)分别为12.8和1.76 mg/L,标准差(s)分别为1.70和0.197 mg/L;变异系数(CV)分别为13.3%和11.2%,均小于30%;两种化学品6次试验的96 h LC50均在各自x±2s范围内.研究显示,稀有鮈鲫胚胎的形态特征、发育过程及孵化时间等生物学特征均与斑马鱼类似,3,4-二氯苯胺和五水硫酸铜这两种化学品的胚胎急性毒性试验结果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其敏感性也与成鱼类似.因此,稀有鮈鲫作为一种我国本土的标准试验鱼种,具有鱼类胚胎急性毒性试验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8.
氨氮对稀有鮈鲫胚胎及卵黄囊期仔鱼的毒性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志坚  鲁增辉  石萍 《环境科学》2012,33(4):1323-1330
为探究氨氮溶液暴露对鱼类早期发育阶段产生的毒性,本研究选取中国特有种稀有鮈鲫为试验材料,观察并记录了胚胎至卵黄囊期仔鱼发育过程中一些具代表性的毒理学终点,同时选取了氨转运体蛋白Rhbg基因作为毒性指标,反映暴露在氨氮溶液中的稀有鮈鲫胚胎的Rhbg基因表达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本研究所选取的氨氮溶液暴露影响了胚胎及仔鱼的孵化率、死亡率、心率减缓和心律不齐、未形成功能性的鳔、体长体重的降低以及心包、卵黄囊水肿的发生等多种毒性效应,对其它毒理学终点有较为微弱的影响.氨氮溶液的暴露影响了氨转运体蛋白Rhbg基因的表达变化,特别是在72 h时显著性影响了Rhbg基因的表达变化,Rhbg基因在稀有鮈鲫胚胎时期氨氮转运方面可能有着重要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双酚A 对斑马鱼胚胎发育阶段的毒性及生物蓄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胚胎在不同发育阶段对外源化合物的毒性敏感差异,以0hpf、8hpf 和8h 终止3 种暴露方式进行染毒,探讨斑马鱼胚胎在不同暴露时段对双酚A(BPA)毒性和生物蓄积特征.结果表明,0hpf 暴露时,斑马鱼胚胎内BPA 含量与暴露浓度(0,5.00,10.00,15.00mg/L)及暴露时间(0,8,24,32,48,72h)呈明显正相关关系;在相同BPA 浓度(15.00mg/L)作用下,斑马鱼胚胎在0hpf 暴露下BPA 富集量比8hpf 的大,表现为致死与亚致死毒性都大,证明斑马鱼胚胎在发育早期(受精后到原肠胚期)对BPA 污染更为敏感;8h 终止试验进一步证明原肠胚期前的斑马鱼胚胎对BPA 的这种敏感特征.  相似文献   

10.
利用胰酶消化和机械分散相结合的方法对稀有鮈鲫和日本青鳉的肝细胞进行分离和培养,测定了不同培养时间下两种原代培养肝细胞的活力,研究了两种原代培养肝细胞受到2,3,7,8-TCDD暴露后EROD活力变化的时间-和浓度-效应关系.结果表明,稀有鮈鲫和日本青鳉的肝细胞产率分别达到2.0×107cells.g-1和1.5×107cells.g-1,稀有鮈鲫原代肝细胞的活力可以稳定地保持5d,日本青鳉原代肝细胞的活力至少可以稳定地保持1周;不同浓度TCDD暴露后,两种鱼的原代肝细胞EROD活力变化均显示良好的时间-浓度-效应关系,TCDD诱导稀有鮈鲫和日本青鳉原代肝细胞EROD活力的最低可观察效应浓度(LOEC)分别为4pg.mL-1和1pg.mL-1;TCDD诱导日本青鳉原代肝细胞EROD活力的EC50值低于稀有鮈鲫.就原代肝细胞培养操作和对毒物胁迫的敏感性而言,日本青鳉优于稀有鮈鲫.  相似文献   

11.
12.
四溴双酚A对斑马鱼胚胎体内外发育的毒性效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四溴双酚A(TetrabromobisphenolA,TBBPA)是广泛使用的溴阻燃剂,在环境中普遍存在.采用斑马鱼胚胎体内外微环境模拟实验,研究了TBBPA对斑马鱼(Danio rerio)胚胎体内外发育的影响.结果发现,斑马鱼胚胎直接暴露在TBBPA溶液中,会造成胚胎心包囊水肿、尾部延伸不全等畸形或使胚胎死亡;当TBBPA浓度高于1.6mg·L-1时,处理斑马鱼胚胎的致死率显著升高,与对照组有极显著差异(p<0.01),且致死效应主要发生在24h内.当TBBPA浓度为6.4mg·L-1时,斑马鱼胚胎在48h内全部死亡.在TBBPA浓度大于0.4mg·L-1的各组中,24h内斑马鱼胚胎在20s内的活动频率明显降低;当胚胎直接接触TBBPA48h,表现出的主要毒性效应为胚胎心包囊水肿,但胚胎的心率没观察到异常变化.当斑马鱼胚胎发育到72h时,TBBPA引起斑马鱼胚胎毒性的主要特征是心包囊水肿和脊柱畸形.另外,TBBPA处理后斑马鱼胚胎的孵化率和生存率均显著降低,这表明斑马鱼胚胎直接暴露在TBBPA污染的环境中,会出现明显的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心脏功能受损和致死效应,这些毒性特征有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当成年亲代斑马鱼暴露在TBBPA溶液(1.5mg·L-1)中3~7d后,子代胚胎的发育表现出明显的毒性效应,其胚胎发育到24h和72h时的致死率均呈现一定的时间-效应关系;72h时的死亡率与对照组有极显著差异,子代胚胎的孵化率降低,但没有统计学差异;但子代胚胎的致畸率却显著升高,并呈现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水体中残留的TBBPA对体内外斑马鱼胚胎的发育均有直接影响,对于鱼类的生殖和发育具有潜在的危害.  相似文献   

13.
嘧菌酯作为最畅销的甲氧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是防治水稻病害的常用农药,其对水生生态环境的负面效应值得重视.为研究嘧菌酯对水生生物的危害,进行多阶段(成鱼、仔鱼、胚胎)斑马鱼毒性试验,分析了嘧菌酯对鱼类的急性毒性,同时,通过6 d胚胎发育试验,研究了嘧菌酯对鱼类早期发育阶段的影响.结果表明,斑马鱼3个生命阶段对嘧菌酯的敏感性(以96 h-LC50(致死中浓度)表示)顺序为:仔鱼(0.39 mg·L~(-1))胚胎(0.61 mg·L~(-1))成鱼(1.37 mg·L~(-1)).6 d胚胎发育试验结果发现,嘧菌酯可诱导斑马鱼胚胎出现一系列不良症状,包括孵化率下降、心率异常、生长抑制和心包水肿等.0.25 mg·L~(-1)的嘧菌酯可显著促进斑马鱼胚胎自主运动和心率,并能明显抑制孵化仔鱼的体长.0.6 mg·L~(-1)及更高浓度的嘧菌酯可明显抑制斑马鱼胚胎眼睛、体节、尾部和心脏的发育.研究显示,嘧菌酯对斑马鱼多个生命阶段均具有一定毒性,但对早期生命阶段毒性更强,因此,其对鱼类早期生命阶段的影响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4.
Widespread usage of engineered metallic quantum dots(QDs) within consumer products has evoked a need to assess their fate within environmental systems.QDs are mixed-metal nanocrystals that often include Cd~(2+)which poses a health risk as a nanocrystal or when leached into water.The goal of this work is to study the long-term metal cation leaching behavior and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dissolution processes of mercaptopropionic acid(MPA) capped CdSe/ZnS QDs in aphotic conditions.QD suspensions were prepared in different water conditions,and release of Zn2+and Cd~(2+) cations were monitored over time by size exclusion chromatography-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 a-mass spectrometry.In most conditions with dissolved 02 present,the ZnS shell degraded fairly rapidly over~1 week,while some of the CdSe core remained up to 80 days.Additional MPA,Zn~(2+),and Cd2+temporarily delayed dissolution,indicating a moderate role for capping agent detachment and mineral solubility.The presence of H_2 O_2 and the ligand ethylenediaminetetraacetate accelerated dissolution,while NOM had no kinetic effect.No dissolution of CdSe core was observed when 02 was absent or when QDs formed aggregates at higher concentrations with 02 present.The shrinking particle model with product layer diffusion control best describes Zn2+and Cd~(2+) dissolution kinetics.The longevity of QDs in their nanocrystal form appears to be partly controlled by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with anoxic,aphotic environments preserving the core mineral phase,and oxidants or complexing ligands promoting shell and core mineral dissolution.  相似文献   

15.
根据鱼鳔发育的不同阶段,从受精后0 h(0 hours post fertilization, 0 hpf)开始对5个发育阶段(0 hpf~孵化前、0~120 hpf、0~168 hpf、孵化后~120 hpf、120~168 hpf)的斑马鱼进行nano-ZnO暴露实验,研究不同浓度的nano-ZnO对斑马鱼鱼鳔的影响.结果表明,nano-ZnO悬浮液中溶解的Zn~(2+)不是导致斑马鱼死亡和鱼鳔缺损的唯一或主要原因.nano-ZnO暴露浓度越高,斑马鱼的死亡率和鱼鳔缺损率越高,存在剂量-效应关系.15 mg·L~(-1) nano-ZnO可造成90%的斑马鱼鱼鳔缺损和死亡,10 mg·L~(-1) nano-ZnO可导致斑马鱼鱼鳔面积缩小70%.斑马鱼鱼鳔早期发育阶段(0~168 hpf)对nano-ZnO敏感度大小为:出芽阶段(0 hpf~孵化前)充气阶段(孵化后~120 hpf)充气完成阶段(120~168 hpf).斑马鱼鱼鳔的发育面积和发育时间也受nano-ZnO暴露染毒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斑马鱼死亡率和鱼鳔缺损率(鱼鳔发育)之间存在相关性(r=0.978,p0.01).这表明斑马鱼鱼鳔的发育缺损是造成斑马鱼胚胎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但nano-ZnO对斑马鱼鱼鳔的影响机理,尤其是对鱼鳔出芽阶段和充气阶段的致毒机理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碳纳米管(CNTs)的产量和使用量不断增大,提高了其释放到环境中的可能性.尽管碳纳米管的水生生态毒性有所报道,但对两栖动物胚胎的发育毒性研究仍比较少.本研究采用分阶段暴露的方式,以热带爪蛙胚胎的死亡率、孵化率、畸形率、畸形类型、心率、体长等作为毒性评价指标,研究不同浓度多壁碳纳米管(25、50 mg·L-1)对爪蛙胚胎发育的胚胎毒性与敏感窗口.结果显示,多壁碳纳米管可导致爪蛙胚胎死亡率升高,孵化率降低,但对其心率、体长没有显著性影响(p>0.05).产生的畸形类型包括心腔水肿、脊索弯曲、泄殖腔畸形、眼睛畸形等,其中,心腔水肿占的比例最大为28.7%.另外,根据死亡率、孵化率、畸形率等指标综合评价爪蛙胚胎对多壁碳纳米管的敏感程度,由强到弱的顺序依次是:原肠胚期、囊胚期、神经胚期、尾芽期.研究表明,浓度为25 mg·L-1和50 mg·L-1的多壁碳纳米管对热带爪蛙胚胎发育具有一定的毒性作用,其作用机理与胚胎卵膜粘附碳纳米管有间接关系,研究结果可为合理评价碳纳米管对水生生物胚胎的影响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浙闽沿岸海域总溶解态无机锑的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为一种具有潜在致癌性的有毒稀有元素,锑已经广泛地存在于水体中并显现出较为严重的环境问题,引起科学界的广泛关注.利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2008年5月浙闽沿岸海域水样中总溶解态无机锑(TDISb)的含量.结果表明,浙闽沿岸海域表、底层TDISb浓度的变化范围分别是0.68~5.64 nmol·L-1和0.71~5.25 nmol·L-1,平均含量分别为2.25、1.79 nmol·L-1,低于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和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饮用水水质标准(约41.08 nmol·L-1).总溶解态无机锑表现出由沿岸向中央海区递减、表层高于底层的分布特征.影响浙闽沿岸海域溶解态无机锑分布的主要因素有水团混合,生物活动及悬浮颗粒物吸附解吸过程等.  相似文献   

18.
环境激素氯氰菊酯对萼花臂尾轮虫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2 d种群增长率为指标研究了环境抗雄激素氯氰菊酯对萼花臂尾轮虫的急性毒性;以3 d种群动态参数(种群增长率、混交率、混交雌体受精率和携卵雌体/非携卵雌体)、7 d休眠卵产量和休眠卵孵化率为指标研究了低剂量氯氰菊酯(0.001~0.316 mg.L-1)对萼花臂尾轮虫繁殖的影响;以2 d种群参数分析了在氯氰菊酯中形成休眠卵孵化后的生长性能;以3 d种群参数为指标分析了母体暴露氯氰菊酯,对其后代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氯氰菊酯浓度对数与种群增长率呈直线负相关.氯氰菊酯半数效应浓度(EC50)、最低可观察效应浓度(LOEC)和无可观察效应浓度(NOEC)分别为14.22、10和3.16mg.L-1;0.0316 mg.L-1氯氰菊酯组7 d休眠卵产量较对照组下降了41.23%,休眠卵孵化率亦较对照组显著下降;氯氰菊酯试验组中形成的休眠卵孵化后的种群增长率和混交率显著下降;萼花臂尾轮虫母体暴露0.316 mg.L-1氯氰菊酯其后代种群增长率比对照下降了15.96%.试验表明,萼花臂尾轮虫2 d种群增长率对氯氰菊酯较不敏感;低剂量氯氰菊酯可降低休眠卵产量、休眠卵孵化率及孵化后种群增长率,从而减少萼花臂尾轮虫后代早期对种群增长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