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树脂——活性炭——隔膜电解法是一种对电镀车间综合性铬废水的处理工艺.它利用阳树脂的离子交换性能将废水中的重金属阳离子除去;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能将废水中的六价铬除去,使综合性铬废水中的金属离子和六价铬离子含量处理到低于国家排放标准.净化后的水可回到车间循环使用.树脂饱和后用  相似文献   

2.
一、利用铁来治理废水目前,利用铁来处理废水,有如下几种方法;1)利用铁屑回收铜,2)利用铁氧体回收重金属,3)用铁粉法回收重金属,4)利用高梯度磁分离法处理废水,5)利用铁盐及其共沉剂除去重金属.本文将结合实例分别给  相似文献   

3.
应用离子交换法处理电镀合氰废水,既可以消除氰化物及重金属离子的污染,使废水得到净化;又能将废水中的氰化物及重金属回收利用。但是,在国内始终因游离氰对阴树脂桌和力弱、树脂对CN~-工作交换容量低以及络合氰吸附在阴树脂上不易洗脱等原因而一直未能采用。五机部六院与北京市北郊木材厂联合进行该方法的试验研究,解决了上述技术问题,成功地将离子交换法处理含氰废水应用到生产上。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最近三年来,国外在腐植酸类制品和含有腐植酸的年青煤(泥炭、草炭、年青褐煤、褐煤),用于废水处理方面的研制和应用概况,以及含重金属废水的处理作重点介绍。 日本近年来,将硝基腐植酸类物质用作重金属捕集剂,以除去废水中的Hg、Cu、Cd、Pb、Zn、Mn、Cr~(3+)等,目前至少生产了以“萨伊发”()、“莫尔开来脱”()等命名的商品,1975年起开始用于废水处理,特别是电镀废水的处理,苏联也较早使用年青煤  相似文献   

5.
吸附法处理重金属废水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吸附法处理重金属废水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包括吸附机理、影响吸附的相关因素和常用吸附剂及其应用,同时展望了吸附法处理重金属废水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采用电沉积法处理电解锌漂洗工艺废水,以回收废水中的重金属资源。在不同实验条件下对电沉积反应过程中电沉积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电沉积回收重金属锌符合准一级动力学规律,当V=6 V时,速率常数k=0.0214。最佳实验条件为:槽电压V=6 V、电解时间为45~60 min、pH为2.5~3.5,反应过程中应充分搅拌。利用电沉积法处理电解锌漂洗废水,将重金属Zn2+还原为单质锌,处理废水的同时实现重金属资源的回收,在工业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处理重金属废水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如何消除工业废水中重金属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并且能够有效地回收废水中的贵重金属离子是环境保护工作者需解决的热点问题之一.详细地介绍了近十几年来国内外,处理重金属废水的技术方法,包括传统方法中的化学沉淀法、电化学法、吸附法和膜分离法,新出现的技术方法如分子印迹法和光催化法,并对以上各种技术方法的机理、研究进展、优点和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综合评述,同时阐述了处理重金属废水的技术和方法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随着越来越多的污染物进入环境,水体抗生素和重金属复合污染问题已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在归纳和总结抗生素和重金属相互作用机理的基础上,综述了抗生素和重金属复合污染废水主要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并总结了其作用机理及优缺点.结果表明:抗生素和重金属的相互作用主要受到抗生素官能团的种类、重金属离子的类型和溶液pH的影响;吸附法是当前应用最多的方法,而光催化法和人工湿地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将絮凝剂或零价铁基改性能够增强抗生素和重金属复合污染废水的处理效果,各种方法相结合对处理水体抗生素和重金属复合污染有较大潜力.建议今后研究应着重关注以下几个方面:①各种处理技术在实际环境水体中的应用;②复合污染的环境影响及相关法规标准的制订与完善;③新污染物抗性基因的生成机理及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天然藻类吸附重金属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重金属废水处理技术存在耗能高、运行成本高及存在二次污染的问题等诸多劣势;而天然海藻由于其来源广、产量大,在处理重金属废水方面存在较多的优点。介绍了藻类处理重金属离子的研究背景、现状,阐述了藻类处理重金属的优点、机理,重点介绍了海藻处理废水过程中的各种影响因素,并对海藻处理废水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如何消除工业废水中重金属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并且能够有效地回收废水中的贵重金属离子是环境保护工作者需解决的热点问题之一。详细她介绍了近十几年来国内外,处理重金属废水的技术方法,包括传统方法中的化学沉淀法、电化学法、吸附法和膜分离法,新出现的技术方法如分子印迹法和光催化法,并对以上各种技术方法的机理、研究进展、优点和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综合评述,同时阐述了处理重金属废水的技术和方法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基于硫酸盐还原菌(SRB)的厌氧生物技术是一项处理酸性含硫酸盐重金属废水极具潜力的技术。文章综述了厌氧生物法处理酸性含硫酸盐重金属废水的机理、重金属对生化系统中微生物及胞外聚合物的影响、生物法对硫酸盐和重金属的协同去除,提出了生物法处理该类废水目前还存在的问题及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铁酸盐法处理含重金属离子废水的基础上,利用铁酸盐法生成的渣进行了铁酸盐的包复研究,开发了铁酸盐处理——铁酸盐包复这一完整的处理流程。实验证明这种方法大大增强了铁酸盐的稳定性,效果令人满意。它不但提高了铁酸盐法的稳定性和处理能力,而且生成的包复渣具有强磁性,可以满足电子工业和建筑工业对强磁性材料的需要。我们认为这种包复法增强了铁酸盐法处理重金属废水的生命力和实用前景,具有相当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藻类吸附法去除废水中的重金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藻类吸附法处理重金属废水的研究现状,讨论了不同藻类的预处理方法和吸附能力,总结了藻类吸附水中重金属的效果、影响因素、机理和规律,展望了藻类在重金属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讨论了人工湿地技术处理三种典型工业废水(含重金属废水、高耗氧量废水及含油废水)的区别,结合近年国内外的最新研究,通过分析比较,提出人工湿地技术处理不同工业废水时的几点建议:采取以垂直潜流为主的方式处理氨氮高含量废水;处理高耗氧量废水,填料起主要作用,沉积物考虑二次利用;处理含重金属废水,植物处于主导地位,特别注意植物收割和沉积物处理,并增加针对性措施等.为人工湿地技术在工业废水方面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人工湿地在重金属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论述了人工湿地处理技术处理重金属废水的机理和优点.人工湿地利用基质、植物、微生物这个复合生态系统的物理化学及微生物的作用,通过过滤、吸附、共沉淀、植物吸收、离子交换和微生物分解来实现对重金属废水的高效净化;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具有较高的净化效率和相对较低的基建投资与处理成本,该技术已被许多国家广泛应用.根据人工湿地在重金属污水处理中的研究和应用现状,指出了人工湿地处理重金属废水的前景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陆维国 《环保科技》2005,11(2):32-35
对铁氧体法处理电镀废水应用技术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比试验分析,得出可用常温下生成铁氧体的方法处理电镀废水,实现电镀废水达标排放和消除二次污染的结论。该应用研究对其他重金属废水的治理也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离子交换技术在重金属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重金属废水由于所含重金属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需要对其进行处理。化学沉淀法被广泛应用于重金属废水的处理过程,但采用化学沉淀法处理重金属废水时,会产生大量的重金属污泥,需要妥善处理或处置。离子交换技术处理重金属废水,既可实现废水中重金属的去除,有可回收废水中的重金属,避免化学沉淀法处理重金属废水时产生大量的污泥。离子交换树脂对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的选择性分离,可以更好的实现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处理和重金属离子的回收。  相似文献   

18.
活性炭吸附法处理重金属废水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重金属废水成分复杂、毒性大且难降解,随着国家相关法律政策要求日益严格,使之成为废水治理的重点和难点。目前,活性炭吸附法在重金属废水处理方面也逐步开始工业化应用,取得较好的效果,本文对现有活性炭处理重金属废水技术进行了综述,详细讨论了该技术的各项参数,包括:活性炭的选择及预处理、废水的pH值、停留时间、活性炭用量和吸附柱的运行条件等,并简要介绍了活性炭吸附处理重金属废水的吸附机理。  相似文献   

19.
王秀奇 《环境工程》1992,10(2):10-12,23
本文主要论述采用生物氧化法处理梯恩梯(TNT)——二硝基萘(DNN)混合装药废水。第一段在兼性好气阶段使大部分TNT-DNN得到净化而被除去;第二段好气阶段除去废水中剩余的TNT-DNN外,还除去BOD、COD,从而保证了处理后的出水水质主要指标低于国家排放标准。经过多年的生产运转,取得了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20.
乳状液膜技术在处理重金属废水中的研究和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重金属废水来源广泛且危害极大,利用乳状液膜技术处理重金属废水能实现环境保护与资源回收的双重目的。文中介绍了这一领域中的研究和应用情况,并针对不足之处提出了新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