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土壤有机碳作为最大陆地碳库,其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对于全球碳循环过程具有重要影响.基于土壤有机碳密度数据,结合环境因子,使用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GWR)模型预测了黄河流域土壤有机碳密度(SOCD)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黄河流域0~20 cm和0~100 cm的SOCD范围分别为0~14.82 kg ·m-2和0~32.39kg ·m-2,均值分别为3.48 kg ·m-2和8.07kg ·m-2,储量则分别为2.76 Pg和6.48 Pg;②各生态系统类型中,0~20 cm的SOCD从大到小依次为:森林>水体与湿地>其他>草地>农田>聚落>荒漠,0~100 cm的SOCD从大到小依次为:水体与湿地>森林>其他>草地>农田>聚落>荒漠,SOCR从大到小皆为:草地>农田>森林>荒漠>水体与湿地>聚落>其他;③黄河流域SOCD的分布主要受常数项、剖面曲率、NDVI和降水的影响,曲率和粉砂对深层的SOCD的分布也具有重要影响;此外,降水、NDVI和常数项(除森林外)是影响各生态系统的主要因素,曲率和粉砂则仅对荒漠和其他生态系统具有重要影响.研究结果得出了黄河流域SOCD的空间分布和影响因素,可为黄河流域碳平衡、土壤质量评价和生态治理恢复与巩固提升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模拟降水量减少对大豆-冬小麦轮作农田土壤呼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朝辉  陈书涛  孙鹭  胡正华 《环境科学》2018,39(4):1943-1951
为研究降水量减少对旱作农田土壤呼吸的影响,设置大豆-冬小麦轮作田间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试验,在田间设置对照(CK)、降水量减少20%(P20%)、降水量减少40%(P40%)处理,观测了3个处理土壤呼吸、土壤温度、土壤湿度的季节动态变化,并观测土壤CO2产生速率、硝化速率、反硝化速率、收获时的作物生物量.结果表明,在大豆生长季,CK、P20%、P40%这3个处理的季节平均土壤呼吸速率分别为(4.91±0.67)、(4.19±0.39)、(4.35±0.32)μmol·(m2·s)-1,处理间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在冬小麦生长季,这3个处理的季节平均土壤呼吸速率分别为(2.39±0.17)、(2.03±0.02)、(1.94±0.05)μmol·(m2·s)-1,表现为CK > P20% > P40%,处理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降水量减少降低了土壤CO2产生速率,但对土壤硝化速率和反硝化速率的影响不明显.降水量减少对大豆根、茎叶、籽粒生物量无显著(P>0.05)影响,但显著(P<0.05)降低了冬小麦的根、茎叶、籽粒生物量.土壤温度是影响土壤呼吸季节变异的主要因素,两者间呈指数回归关系,不同处理间的温度敏感系数(Q10)无显著(P>0.05)差异.  相似文献   

3.
矿化和硝化过程是森林生态系统氮素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生态系统功能的维持与土壤环境质量有着重要影响.净矿化和净硝化速率是评价土壤氮素供应能力和氮损失风险的常用指标.为探究青藏高原林地土壤氮转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气候差异较大的祁连山和藏东南地区作为研究对象,采集了327个林地土壤样本,通过样本处理及室内培养试验,分析了土壤中无机氮含量、净矿化速率、净硝化速率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藏东南地区林地土壤的无机氮含量、净矿化速率和净硝化速率[109.70 mg·kg-1、3.08 mg·(kg·d)-1和2.19 mg·(kg·d)-1]均显著高于祁连山地区[49.47 mg·kg-1、0.70 mg·(kg·d)-1和0.69 mg·(kg·d)-1];土壤的净矿化速率与年平均温度、年平均降水量、湿润指数及土壤有机质含量之间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01).净硝化速率与年平均温度、年平均降水量之间无显著正相关关系,但与土壤净矿化速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01).这表明藏东南地区林地土壤具有比祁连山林地土壤更高的氮素供应水平,而水热条件可能是造成两地土壤净矿化速率差异的主要原因,净矿化速率是净硝化速率的限制因子,对青藏高原林地土壤的氮素损失有着重要影响.这些结果强调了水热条件等气候环境因子对青藏高原林地土壤净矿化和净硝化速率的重要影响,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青藏高原林地土壤氮素转化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草坪作为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温室气体的吸收或排放不容忽视.然而当前对亚热带城市草坪温室气体通量的研究相对匮乏.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杭州市城区典型城市草坪的多种温室气体(CO2、CH4、N2O和CO)地气交换通量进行了连续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城市草坪的温室气体月平均通量变化明显,而其日变化特征并不明显.城市草地和土壤(无植被生长的裸土)是大气N2O的源,平均通量分别为(0.66±0.17)μg·(m2·min)-1和(0.58±0.20)μg·(m2·min)-1;是CH4和CO的汇,其中CH4平均通量分别为(-0.21±0.078)μg·(m2·min)-1和(-0.26±0.10)μg·(m2·min)-1,CO分别为(-6.36±1.28)μg·(m2·min)-1和(-6.55±1.69)μg·(m2·min)-1.城市草地和土壤CO2平均通量分别为(5.28±0.75) mg·(m2·min)-1和(4.83±0.91) mg·(m2·min)-1.基于相关性分析研究发现,草地和土壤的CO2和N2O通量均与降水量呈显著的负相关,而CH4和CO通量与降水量呈显著的正相关;除草地CH4通量与土壤温度无显著相关、草地N2O通量与土壤温度呈显著负相关外,其余各温室气体通量与土壤温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另外,城市草坪的草地和土壤CO2R2为0.371和0.314)和N2O (R2为0.371和0.284)通量季节变化受降水量的影响要大于其它温室气体,而土壤温度对CO通量的影响(R2为0.290和0.234)要显著于其它温室气体.  相似文献   

5.
探讨高量秸秆还田模式协同配施芽孢杆菌等功能菌群对沙化土壤的培肥潜能,解析土壤碳氮磷组分和菌群功能活性的变化特征,可为高效提升沙化土壤肥力提供依据.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置秸秆不还田(CK)、高量还田梯度分别为6.00 kg ·m-2(ST1)、12.00 kg ·m-2(ST2)、24.00 kg ·m-2(ST3)、6.00 kg ·m-2+芽孢杆菌(SM1)、12.00 kg ·m-2+芽孢杆菌(SM2)和24.00 kg ·m-2+芽孢杆菌(SM3)这7个处理组.利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土壤农化分析方法测定土壤化学性质.结果发现:①高量秸秆还田协同配施芽孢杆菌显著降低土壤细菌群落α多样性;②高量秸秆还田单一模式显著富集变形菌门,降低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配施芽孢杆菌对细菌群落结构变异性的影响更显著,在属水平上表现为假单胞菌、罗河杆菌和芽孢杆菌等有益菌属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③基于FAPROTAX的功能预测发现:高量秸秆还田配施芽孢杆菌显著提高了土壤菌群对有机物质的分解潜力和氮组分转化潜力;④与对照相比较,高量秸秆还田配施芽孢杆菌显著提升了ω(SOM)、ω(TP)和ω(AP),分别提高了31.20~32.75 g ·kg-1、0.11~0.18 g ·kg-1和29.69~35.09 mg ·kg-1.因此,高量秸秆还田配施芽孢杆菌可显著提升沙化土壤有机质与磷组分含量、细菌功能活性与有益菌属丰度,对旱区沙化中低产田地力快速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生物炭对农田化肥面源污染的防控效果,本文以北运河流域(北京段)下游"上壤下砂"、施肥量大、易漏水漏肥菜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田间条件下不同用量生物炭配合化肥底施和施炭基肥对土壤氮磷纵向迁移、结球生菜产量品质及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施化肥(T1)相比,①化肥配施生物炭750 kg·hm-2(T2)、2250 kg·hm-2(T3)、4500 kg·hm-2(T4)和施炭基肥(T5)处理20~40 cm土壤硝态氮含量分别降低41.20%、39.60%、24.20%和13.78%,0~20 cm土壤有效磷(Olsen-P)含量分别提高26.30%、24.70%、32.60%和11.20%,40~60 cm土壤Olsen-P含量分别减少27.30%、26.10%、33.50%和41.30%,T3和T5处理20~40 cm土壤Olsen-P含量分别减少19.90%和12.50%,表明农田配施生物炭或者施炭基肥可提高耕层土壤供磷量,并有效阻控耕层硝态氮和Olsen-P向下层土壤淋溶迁移;②化肥配施生物炭(T2~T4)对结球生菜产量、维生素C(Vc)和硝酸盐含量均无显著影响,施炭基肥(T5)处理结球生菜生物产量显著增加了14.36%(p<0.05),Vc含量显著提高了20.00%(p<0.05);③T4和T5处理土壤细菌数量分别减少57.49%和47.50%(p<0.05),且T5处理土壤真菌数量减少46.67%(p<0.05).综合考虑不同土层氮磷、结球生菜产量品质及土壤微生物数量变化,推荐生物炭配施量为750~2250 kg·hm-2,并建议进一步加强生物炭对农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监测.  相似文献   

7.
李金成  郭雅妮  齐嵘  杨敏 《环境科学》2021,42(8):3866-3874
对相同进水、平行运行的A2/O与倒置A2/O工艺的冬季氨氮(NH4+-N)去除能力进行了全面解析.在运行水温为14℃时,倒置A2/O工艺表现出更低的NH4+-N容积去除负荷[0.13 kg·(m3·d)-1和0.29 kg·(m3·d)-1]和氨氧化速率(AOR)[0.07 kg·(kg·d)-1和0.11 kg·(kg·d)-1],而26℃时两个工艺则相差无几.两个平行工艺中的氨氧化菌(AOB)种群定量结果几乎始终相等(倒置A2/O工艺为3.2%±0.24%,A2/O工艺为3.4%±0.31%).克隆文库分析的结果表明,造成低温时倒置A2/O工艺中具有较低氨氮去除能力的原因是其AOB优势种属为AOR较慢的慢生型(K-生长策略)亚硝化螺菌属(Nitrosospira),而在A2/O工艺中则为AOR较快的快生型(r-生长策略)亚硝化单胞菌属(Nitrosomonas);而在26℃环境下两个工艺中的优势种属则均为Nitrosomonas.结合对污染物沿程去除过程的全面分析,发现尽管温度是决定AOB优势种属演替的首要原因,但由于倒置A2/O的工艺结构变化造成其好氧单元具有较高的COD负荷和高NH4+-N浓度等不利于AOB生长的因素,决定了其可以在常规城市污水的条件下出现K-生长策略型的优势AOB种属.因此倒置A2/O针对异养菌(聚磷菌与反硝化菌)的工艺构造变化却通过COD负荷等间接影响到自养型氨氧化菌的种群分布与演替,并最终造成工艺在低温条件下硝化能力的减弱.  相似文献   

8.
一段式亚硝化厌氧氨氧化SMBBR处理中低浓度氨氮废水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常温条件下,采用一段式亚硝化厌氧氨氧化SMBBR处理中低氨氮浓度废水.结果表明,在进水氨氮浓度为100 mg·L-1,溶解氧为0.4~0.7 mg·L-1条件下,负荷(以N计)为0.16 kg·(m3·d)-1,去除率可达(51.58±6.80)%,实现了一段式亚硝化厌氧氨氧化的稳定运行.AOB、ANAMMOX和NOB活性分别稳定在(2253.21±502.10)、(4847.46±332.89)和(1455.17±473.83)mg·(m2·d)-1,AOB和ANAMMOX菌之间形成了良好的协同作用.高通量结果显示,Ca.Brocadia(ANAMMOX)、Nitrosomonas(AOB)和Nitrospira(NOB)占比分别为11.57%、1.01%和0.94%.一段式部分亚硝化厌氧氨氧化工艺的稳定运行为厌氧氨氧化技术处理中低浓度氨氮废水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有机负荷和温度波动对厌氧菌群及酶活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钦  冯磊  甄箫斐 《环境科学学报》2020,40(12):4358-4367
基于太阳能辅热厌氧消化反应器进行餐厨垃圾半连续发酵试验,探究了温度波动和有机负荷调控(OLR=2.0、4.0、6.0、7.0 kg·m-3·d-1)对甲烷产量、酶活性变化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器可以在OLR为2.0 kg·m-3·d-1下稳定运行并在6.0 kg·m-3·d-1时实现最佳甲烷生产效率,虽然太阳能组比电能组减少了4倍能耗,但热辐射不稳定导致太阳能组发酵温度波动,甲烷平均产量比电能组减少21%.此外,蛋白酶在温度波动环境下表现出较高活性,但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却受到抑制.高通测序结果表明,低OLR阶段乙酸型产甲烷菌Methanosaeta活性较强,随着OLR递增氢营养型产甲烷菌MethanoregulaMethanospirillum相对丰度逐渐提高,而试验全过程中水解细菌Firmicutes相对丰度维持在62%~95%,占据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0.
为高效处理玉米淀粉生产废水,启动并持续运行了一个四格室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R),通过分阶段提升进水COD的方法,探讨了有机负荷率(OLR)对ABR运行效能的影响,并采用间歇培养方式考察了OLR对沿程格室中不同营养类型产甲烷菌群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OLR分阶段从2.7提高到8.0 kg·m-3·d-1的过程中,ABR前两个格室(C1和C2)始终呈现出典型的产酸发酵特征,其污泥的有机挥发酸(VFAs)比产率为0.54~0.76 kg·kg-1·d-1(以每天每千克MLVSS产出的1千克有机挥发酸计,下同),而后两个格室(C3和C4)则表现出典型的产甲烷特征,其污泥的比产甲烷速率达98 L·kg-1·d-1(以每天每千克MLVSS产出的1升甲烷计,下同)以上.活性污泥产甲烷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当OLR为2.7~8.0 kg·m-3·d-1时,C3中的氢营养型产甲烷菌群保持了较高的产甲烷活性,其最大甲烷产量(Pmax)和最大比产甲烷速率分别达到了20.4 mL和16.5 mL·g-1·h-1(以每小时每克MLVSS产出的1毫升甲烷计,下同)以上.乙酸营养型产甲烷菌群的累计甲烷产量由大到小依次为:C3 > C4 > C1 > C2.经过144 h的培养后,C3中乙酸营养型产甲烷菌群的累计甲烷产量为15.1~15.2 mL,最大比产甲烷速率为10.0~10.8 mL·g-1·h-1.  相似文献   

11.
以汉江余姐河小流域为研究区域,运用经典统计学与地统计学方法,分析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表层(0~20 cm)土壤全磷和速效磷的空间分布特征及磷素有效性.结果表明:流域农地、林地和草地土壤全磷含量平均值分别为0.368 g·kg~(-1)、0.347 g·kg~(-1)和0.348 g·kg~(-1),土壤速效磷含量均值分别为17.52 mg·kg~(-1)、19.23 mg·kg~(-1)和17.90 mg·kg~(-1).土壤全磷和速效磷空间分布的最优模型均为高斯模型且均具有中等空间相关性.克里格插值表明研究区土壤全磷呈斑块状分布,速效磷含量的高值区沿河流呈网状分布,尤其是速效磷含量为10~20 mg·kg~(-1)和20~30 mg·kg~(-1)的区域从流域上游至下游以河流为主线依次连通.经ANOVA检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全磷和速效磷的空间分布影响不显著(p0.05),不同土地利用下每平方米土壤全磷含量表现为草地农地林地,分别为0.092 kg·m~(-2)、0.089 kg·m~(-2)和0.087 kg·m~(-2),速效磷含量表现为草地林地农地,分别为4.67 g·m~(-2)、4.11 g·m~(-2)和3.89 g·m~(-2),流域土壤磷素的有效性呈现出林地草地农地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草地土壤有机碳储量巨大,其较小幅度的波动即可能显著反馈于气候变化. 基于1981—2010年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及其周边共计92个气象台站气候要素插值数据,采用空间化的生物地球化学模型——CENTURY 4.5,模拟分析近30年来内蒙古草地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的空间格局与动态变化特征,并通过构建气候变化情景探讨其对主要气候要素的敏感性. 结果表明:近30年内蒙古草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平均值约为1.99 kg/m2(以C计),在空间上呈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减少的分布特征. 近30年来内蒙古草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略有增加,年均增幅约0.22%,其中草甸草原的增速〔14.25 g/(m2·a)〕最大,荒漠草原的增速〔1.36 g/(m2·a)〕最小. 草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年际变化差异明显,1980s至1990s的增加较为缓慢,1990s至2000s的增幅约为前者的2倍,其中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土壤有机碳增幅较大. 气候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区域降水量变化可能是近30年内蒙古草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但不同草地类型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存在较大差异;典型草原与草甸草原表层土壤有机碳变化主要受控于降水量变化,荒漠草原则主要受控于温度变化.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餐厨垃圾沼气工程能源利用效率.本试验采用全混合式连续发酵,通过调控餐厨垃圾高温厌氧发酵过程中OLR变化,探究OLR为0.7、1.2、4.4 kg·m-3·d-1下产气性能、pH、SCOD和VFAs等参数变化.结果表明,反应器能在0.7 kg·m-3·d-1下低负荷启动,此阶段产气性能较差,VFAs浓度受正丁酸含量增长缓慢上升,但仍处于低浓度范围.OLR提升至1.2 kg·m-3·d-1,正丁酸分解成乙酸速率加快,乙酸浓度比0.7 kg·m-3·d-1阶段增长17.36%,发酵液中VFAs积累导致系统酸化抑制产甲烷菌产气性能,外加碱溶液无法调控酸碱平衡.OLR为4.4 kg·m-3·d-1时,VFAs浓度增长趋于平稳,调节pH至6.7以上反应器稳定运行.随着产甲烷菌活性恢复,沼气产量维持在25 L·d-1左右,VFAs浓度快速下降并稳定在19.68~21.30 g·L-1之间.实际沼气工程可控制OLR在0.7 kg·m-3·d-1下启动,待发酵系统稳定运行后增加OLR至4.4 kg·m-3·d-1同时调节pH到6.7以上,可以达到最佳产沼气工艺.而维持OLR在1.2 kg·m-3·d-1更适合获得高浓度VFAs.  相似文献   

14.
通过室内模拟实验方法,探讨了物理修复方式(翻耕、压沙加翻耕)和投放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的生物修复方式下滩涂文蛤(Meretrix meretrix)养殖区底质中TN、TP及TOC含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物理修复组中,翻耕20 cm组底质TN、TOC的去除效果及翻耕30cm和翻耕加压沙组底质TN、TP及TOC的去除效果较对照组均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且不同修复组对3种指标的去除率大小顺序一致,均表现为翻耕加压沙组最佳,翻耕30 cm组次之,翻耕20 cm组最差;生物修复组中,双齿围沙蚕对底质修复效果明显,0.28 kg·m-2密度组对TN、TP的去除效果及0.14 kg·m-2、0.21 kg·m-2密度组对TN、TP及TOC的去除效果均较对照组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其中,0.21 kg·m-2密度组对TN、TP及TOC的修复效果均最佳,而较高密度的0.28 kg·m-2组的修复效果反而降低,说明沙蚕总体修复效果并不完全随投放密度的增加而增强.  相似文献   

15.
徐佳琦  王浙明  宋爽  徐志荣  姚轶 《环境科学》2019,40(8):3463-3469
以2015年浙江省175家合成革企业调研数据为基础,分析当前浙江省合成革行业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治理情况,通过研究筛选出161家重点企业,分析合成革行业污染基本排放特征并计算其VOCs排放系数.结果表明,绝大部分企业对废气采取治理措施,但聚氨酯(PU)后处理工艺没有废气收集和处理设施;绝大部分企业使用的是溶剂型原辅材料,废气中VOCs的主要污染因子为二甲基甲酰胺(DMF)、甲苯、乙酸甲酯、丙酮、乙酸乙酯和丁酮等物质;全省合成革行业的VOCs排放系数均值为0. 168 kg·m~(-2).其中聚氨酯平均排放系数0. 170 kg·m~(-2),聚氯乙烯(PVC)排放系数为0. 142 kg·m~(-2);聚氨酯湿法工艺排放系数均值为0. 191 kg·m~(-2),聚氨酯干法工艺VOCs排放系数均值为0. 179 kg·m~(-2),聚氨酯后处理工艺VOCs排放系数均值为0. 120 kg·m~(-2).  相似文献   

16.
太行山低山丘陵区是华北平原地下水补给区,近年来山区农田面积增加,农田过量氮肥投入造成地下水硝酸盐浓度逐年升高,因此,研究典型农田土壤氮淋溶过程对保护补给区地下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位于太行山低山丘陵区的中国科学院太行山生态试验站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农田为研究对象,应用根区水质模型(root zone water quality model,RZWQM)对太行山低山丘陵区2015~2016年冬小麦-夏玉米的1个轮作周期内1m土壤剖面水分和硝态氮运移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土壤硝态氮淋溶主要发生在夏玉米季(雨季),当全年施氮量为300 kg·hm-2时,夏玉米季硝态氮淋失量达到59.9 kg·hm-2,而冬小麦生长季硝态氮淋失量仅为2.12 kg·hm-2.不同施氮量和不同降水年型下玉米季土壤硝态氮淋溶模拟结果表明,当施氮量为0、300和450 kg·hm-2时,2016年(丰水年)极端降水后,玉米季土壤硝态氮潜在淋失量分别为10.5、59.9和136.5 kg·hm-2;当全年施氮量为300 kg·hm-2时,2013(枯水年)、2015(平水年)和2016年(丰水年)玉米季硝态氮淋失量分别占轮作周期总施氮量的9%、10%和20%;当全年施氮量为450 kg·hm-2时,2013(枯水年)、2015(平水年)和2016年(丰水年)玉米季硝态氮淋失量分别占总施氮量的11%、17%和30%,表明大降水事件不仅对地下水形成大量补给,很大程度上也增加了累积在农田土壤中的硝态氮淋溶损失,增加了对区域地下水硝酸盐潜在污染威胁.  相似文献   

17.
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气氮沉降特点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袁磊  李文周  陈文伟  张金波  蔡祖聪 《环境科学》2016,37(11):4142-4146
利用干湿沉降采集器,持续观测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大气氮素干、湿沉降,调查当地大气氮沉降的种类和沉降通量.结果表明,2015-03-27~2015-10-09观测期间,戴云山自然保护区大气氮干、湿沉降量分别为2.30 kg·hm~(-2)和14.79kg·hm~(-2),以湿沉降形式为主(87%).干沉降中可溶性有机氮的沉降量为1.21 kg·hm~(-2),占干沉降通量的53%;无机氮以硝态氮为主(0.71 kg·hm~(-2)),铵态氮相对较低(0.37 kg·hm~(-2)).湿沉降中无机氮和可溶性有机氮沉降量分别为9.41 kg·hm~(-2)和5.38 kg·hm~(-2),其中无机氮以铵态氮为主(6.07 kg·hm~(-2)).大气氮湿沉降量和当地降雨量显著正相关,降雨量越大,对应的湿沉降氮量也越大.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气氮素沉降量较高,可能会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熊瑛  王龙昌  杜娟  赵琳璐  周泉  张赛 《环境科学》2017,38(5):2102-2110
土壤呼吸是土壤有机碳库输出的主要途径,为探讨垄作和不同秸秆覆盖量对旱三熟蚕豆田土壤呼吸及有机碳特征的影响,测定了平作无覆盖(T)、垄作无覆盖(R)、垄作+半量覆盖(RS1)、垄作+全量覆盖(RS2)这4个处理下的西南紫色土丘陵区蚕豆/玉米/甘薯旱三熟体系中蚕豆田土壤呼吸及有机碳变化,分析了土壤温度和水分与土壤呼吸的关系.结果表明,蚕豆生长季节农田土壤呼吸随作物生长一致,呈先增加后减弱的变化趋势,全生育期平均土壤呼吸速率差异显著,表现为RS2RS1TR,分别为3.365、2.935、2.683、2.263 g·(m~2·d)~(-1).垄作显著降低了蚕豆农田土壤呼吸速率,而秸秆覆盖显著提高土壤呼吸速率,且随着覆盖量的增加而增加.土壤呼吸速率随土壤温度(5 cm和10 cm)呈指数型增长,10 cm处的回归模型明显好于5 cm.10 cm土层Q10值表现为RS2RS1RT,分别为1.751、1.665、1.616、1.35.垄作和秸秆覆盖下土壤温度、水分与土壤呼吸速率的混合指数模型可以解释土壤呼吸速率变异的68%(R)、79%(RS1)和76%(RS2).垄作和秸秆覆盖下0~5 cm、5~10 cm、10~20 cm、20~3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且随着覆盖量的增加而增加,其中5~10 cm、10~20 cm土层表现为RS2RS1RT,差异达显著水平,且5~1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增幅最大;但垄作和秸秆覆盖仅显著提高了颗粒有机碳0~30 cm加权平均值,对颗粒有机碳占土壤有机碳比例的影响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以长江三角洲为研究区域,利用2002年以来公开发表的文献中188组农田总氮(TN)地表径流试验样本,基于Bayesian递归回归树模型建立了长三角地区农田肥料部分(不包括土壤本底含量)总氮流失估算模型.同时,在ArcGIS平台上,估算了2008年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上海、江苏、浙江与安徽)1 km×1 km农田肥料总氮地表流失率和流失负荷.结果表明:基于长三角地区化肥施用量、年降雨量、土地利用现状与水系等数据构建的长三角地区农田肥料TN地表流失率估算模型是有效的,模型校准和验证R2分别达到0.820和0.744,模拟结果相对可靠.长三角地区农田TN流失率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性,其中位值为3.36%(R50为3.09%~3.63%),主要影响因素为降雨量、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粘粒比重、施N量等;相应地,2008年流失负荷为88.1 Gg·a-1(71.9~104.4 Gg·a-1,以N计).TN流失率较高的区域集中在淮河北部及江苏东部沿海区域,流失负荷贡献最大的市依次为盐城、徐州、阜阳、亳州,共占研究区域农田肥料TN流失负荷的41%.  相似文献   

20.
刘春  张晶  张静  陈晓轩  张磊  曹丽亚 《环境科学》2016,37(7):2632-2638
运行中试规模微气泡曝气生物膜反应器处理校园生活污水,对其运行性能进行评估,并与传统生物处理工艺比较.结果表明,采用中试系统处理校园生活污水原水时,平均COD去除率和去除负荷分别为57.0%和2.68 kg·(m~3·d)~(-1),平均氨氮去除率和去除负荷分别为17.4%和0.17 kg·(m~3·d)~(-1),平均TN去除率和去除负荷分别为15.8%和0.21 kg·(m~3·d)~(-1),平均氧利用率达到100%.采用中试系统处理可生化性较差的生物接触氧化池出水,平均COD去除率和去除负荷分别为46.0%和1.53 kg·(m~3·d)~(-1);平均氨氮去除率和去除负荷分别为17.1%和0.32 kg·(m~3·d)~(-1);平均TN去除率和去除负荷分别为14.1%和0.28 kg·(m~3·d)~(-1);平均氧利用率高于50%.由于微气泡曝气能够加速氧传质过程并提高氧利用率,因此相同进水条件下,中试系统污染物去除能力显著优于传统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和传统曝气生物滤池工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